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谈尊重两岸和平发展中的台湾民意

  从台湾看,两岸和平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台湾主流民意,为政者理应多把人民心里装的事,多把人民期盼的事解决好,才能站稳“脚跟”,坐稳“位子”。“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是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障碍,长此以往,将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和平与发展都是台湾主流民意。以人为本,人民为大,民意不可违。

  一、和平发展已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选择

  历史上两岸隔绝38年之久,亲人不能相见团圆,经济不能交往合作,文化不能沟通交流。历史的伤痛,无情与残酷,给两岸关系留下深深的烙印。但为政者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是否还记得历史的伤痛呢?是否应该把最重要的民意装在心里面呢?

  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前不久凤凰卫视报道,一位身居台湾60多年名字叫高秉涵的山东籍老兵,从1992年至今,将57个装着在台湾过世老兵的骨灰坛子,背回大陆山东老家。太沉重了,每次只能背4罐。80多岁老人,一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带“战友”回家。看到这个新闻,不禁让人心酸、流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实的“叶落归根”的故事。过去,两岸亲情分离、妻离子散,乃至叶落不能归根。然而遗憾的是,今天可能还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真实故事。林毅夫太太陈云英女士梦想有一天陪丈夫返台祭祖。她说“也许等他们活到一百岁时就有希望了”。听了这番话,不禁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很沉重,难道林太太的梦想,真的要等活到百岁后才能实现吗?过去骨肉分离,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所造成,难道今天还要坚持人为的设置障碍吗?

  台湾主流民意期待两岸和平发展已经几十年了。自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及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以后,中国国民党随之调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国共两党顺应主流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历经30多年,台湾民意越来越加持认同幷正确选择要走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幷在各个领域为两岸和平发展付出艰辛的努力。与此同时,也逐步认清消除两岸紧张对峙及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性;逐步认清两岸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最实惠、最可贵;逐步认清主张推行“台独”没有希望、没有出路。事实证明,台湾主流民意里面深刻的内涵及所急切的希望是:历史的悲剧和伤痛,人民不会忘记,更不能重演;“台独”危害两岸和平,人民不会认同,更不能接受;台海稳定,和平发展,交往合作,安居乐业,才是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当今为政者如果仍然人为的设置障碍,绝不是聪明之举,要多把人民心里装的事,多把人民期盼的事解决好,才能站稳“脚跟”,坐稳“位子”。

  二、当前台湾民意希望“维持现状”的主要因素

  台湾主流民意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绝大多数民意又主张“维持现状”,即“不统、不独”,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不独”比较好理解,因为“台独”等于战争,兵戎相见,同胞相残,台湾民众不支持,两岸人民不希望,历中的教训已够惨痛了。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包括朝野政客都心知肚明,“台独”只能当口号喊喊而已,要想实现,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如何理解“不统”?原因就比较复杂。依笔者分析:

  一是历史因素。历史上荷兰侵占台湾,殖民统治38年;日本侵占台湾,殖民统治50年;1945年至今60多年,两岸尚未一统。单单这三个历史阶段,两岸分离时间就长达150年。虽然两岸开放人员往来,已有数百万台湾同胞到过大陆,但仍有三分之二台湾民众对大陆存有疏离感。百年分离,百年沧桑,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弥合。

  二是制度因素。大陆和台湾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已有60多年,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信仰、理念和思维方式等,伴随着60年的光阴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思想性的,埋藏在民众的心灵深处,要台湾民众认识、接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还需要时间和艰巨努力。

  三是经济因素。无可置疑,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球第二位,且潜力巨大,国际地位,举足轻重,两岸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也肯定、赞许大陆的进步和成就。但台湾民众也自认为,两岸人均所得仍有一定差距。大陆13亿人口,台湾2300万人,当然不可相提幷论。但不论这个看法正确与否,大陆还在发展和努力改善、缩小之中。

  四是政策因素。国民党坚持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有学者评论认为,这既是马英九的近期战略目标,也是主要策略手段。笔者对“三不”政策真正的意图暂且不作评论,按一般人的看法是,“三不”政策就是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守住“中华民国”,维持“和而不统”的现状。

  上述前三个因素,造成台湾绝大多数民意主张“维持现状”,尚可以理解。化解错综复杂的两岸政治分歧,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确实需要时间,逐步加以解决。但是,第四个因素就值得探讨。有学者认为,“三不”政策中的“不统”,是台湾选举的需要,是蓝营用以应对绿营诬陷其“卖台”;“不独”,是告知大陆,希望稳住两岸和平局面;“不武”,是告诉台湾民众,不必担心大陆动武。同时,“三不”政策也是想告白美国,要美放心,不会让“台独”拖美下水,不必担心台湾与大陆走得太近。

  “三不”政策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障碍。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今年马英九第二任期的“520”就职演讲再次作了重复。依笔者观察,国民党以此作为策略手段,有其现实需要的一面,或政党利益之需而迫不得已。讲白了,“三不”政策让人感觉虽有考虑民意因素,但这里面的重点就是选票,是政党利益需求。可问题的根本是,国民党如果长期坚持“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将长期处于脆弱和不确定、不稳定之中。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三不”政策,两岸九二共识的巩固,两岸政治互信的提高,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化,都会受到“三不”政策及政党和人为因素所影响。“三不”政策将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治障碍,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台湾的长治久安,背道而驰。这也是当前两岸和平发展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

  明白人都知道,如今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还欠厚实;两岸和平发展的台湾民意有待提升,作为当政者,更加需要为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作出努力。马英九曾对自己两个任期的定位做过表示:第一个四年要“拨乱反正、跟上世界”;第二个四年要“脱胎换骨,迈向卓越”。这8个字,虽然没有直接点出与两岸和平发展有关联,但如果真不能涵盖两岸关系,必然伤害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岛内多家民调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台湾民众期待早日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两岸和平协定。据岛内最新的旺旺中时民调中心调查显示,59%的人认为签订和平协定,有助于两岸稳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见。民调进一步分析发现,泛蓝民众有90%支持,泛绿民众则看法分歧,41%赞成,35%反对;中立民众,42%认同,19%不以为然,近40%无意见。对于“签订和平协议”就是“进入统-进程”的说法,泛绿受访者有51%认为两者不能划等号,但也有30%赞成。当然,仅泛绿这三成民意基本无着力点,不代表大多数。事实上,“和平协议”虽与政治有关,但幷不等同于“政治协议”,更不等同于“和平统一”。难道要违背这个主流民意的托付吗?

  三、为充实两岸和平发展内容多做实质性努力

  巩固、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可就两岸和平协定先行对话、平等协商。两岸和平协定的构想幷非新生事物,算算已经讲了七、八年。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会谈公报中,就把签署两岸和平协定作为“五项愿景之一。马英九继任党主席时,亲自提议正式纳入国民党的政策纲领。2008年马竞选“总统”时,将“签署两岸和平协定”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列为当选后的政策目标。当年10月马更明确说:“希望在任期内完成两岸签订和平协定。”2011年10月17日,在面临“总统”选情胶着紧绷的危急时刻,又重提两岸和平协议,幷希望循序推动两岸互设办事机构。这些政策性讲话幷非是突如其来的举动,应是基于多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获显着成果,在民意认同与国际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其积极进取姿态。但是,难道这只是为其选举加分的口号喊喊而已吗?难道两岸和平协定不是台湾民众追求的最大“和平红利”吗?

  两岸签订和平协定,在岛内获多个政党肯定。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曾表示,两岸商签和平协议是巩固幷强化两岸政治互信基础的重要关键。劳动党主席吴荣元表示,两岸和平协议的主要意义,在于正式终止因内战历史所遗留的两岸敌对状态问题,更是未来推动建构制度性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新党秘书长李胜峰指出,马提出这个政策是正确的,很勇敢,是一个政治家的做法,政治家敢把自己的想法向社会宣布,然后说服大众,获得大家支持之后,带领台湾朝这个方向前进。亲民党发言人李桐豪含蓄表示,亲民党在2005年就开始推动两岸和平促进法,当时没有被国民党和民进党接受,现在马提出洽签两岸和平协定的概念,“基本上亲民党是可以支持的”。就连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前“陆委会副主委”黄介正接受访问时也表示,两岸和平协议是一个发展性、框架性的东西,它只讲大原则,可说是21世纪新版“九二共识”。

  近来台湾有政界、学界人士提议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台湾指标调查研究公司今年5月10日公布民调结果,如果双方各自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分别以大陆、台湾地区名义会谈,有逼近五成民众表示赞成。但马英九表示,他不赞成这种体制外的组织,因为会把现行的制度打乱。笔者认为,以这样的理由来搪塞是完全说不过去的,因为这与体制外组织冲击体制内机构的说法是完全搭不上界的。两岸之间已经有一个“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负责处理与框架协定相关的事宜。为什么不可以成立一个“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负责处理与框架协议相关的事宜呢?难道“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就不会把现行的制度打乱?联想到马说“两岸这几年所签的各种协定都是广义的和平协定”的说法,说穿了,马不赞成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目的与拒谈两岸和平协议有关。

  今年马英九“520”就职演说,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强调“未来四年两岸要开拓新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这是马在两岸关系部分唯一明确的未来作为,值得肯定。但对“两岸签订和平协定”和“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只字未提。显得保守有余、开创不足。如今台湾主流民意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政者理应为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充实两岸和平发展内容多做实质性努力,至少应可就两岸和平协定先行对话,平等协商。当然,无论怎么讲,马的演讲既有保守、被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积极的一面,不能以一次演讲作过多的解释,也不应以一次演讲而作最后定论。时事的变化,台湾主流民意自当期待两岸和平发展出现更多积极的成果。

  四、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之幸和中华民族之福

  前不久,台湾有一名记者参加“海西行联合采访”,他坐上游艇,远眺金门岛上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心战墙,回头又见厦门岛上也有“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大幅标语。记者万分感慨:20年前的1992年,他曾经在金门当兵,那几年海峡一片“杀气”,如今两岸发展确实往和平方向在走。这名记者的感慨,何尝不是两岸人民的肺腑之言。

  两岸人民还清楚记得,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定”(ECFA),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去年1月1日ECFA早期收获开始实施,539项产品中有76项产品实施零关税;今年1月1日零关税项目扩增为509项。累计至今年首季,台湾出口大陆适用优惠关税的产品达58.9亿美元,节省关税2.3亿美元,为台湾产业争取了大陆市场的广大商机。这就是两岸发展往和平方向迈进的具体成果之一。

  大陆游客赴台观光,给台湾带来新商机。据统计,2011年1至12月,大陆居民赴台184万人次,同比增长11.02%,包括大陆居民赴台观光125.1万人次,其中团队游122.3万人次,个人游2.8万人次,平均每天有近5000名大陆游客到台湾各地观光游览,大陆已成为来台湾旅游最大客源地。台湾观光主管部门预估,2011年观光收入达新台币3000亿元(约101.83亿美元)。

  两岸直航带动台湾航空业绩。岛内市场人士认为两岸直航对于台湾航空业者而言“含金量最高”。据统计,仅华航、长荣航空,2011年营收增长逾四成。其中,华航全年营收新台币1381.4亿元,年增40.77%;长荣则首度破千亿,全年营收新台币1044.1亿元,年增42.5%。台湾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总裁高希均曾坦言,台湾最大的潜力与实力是企业的生命力,而最迫切的一项就是两岸直航。他认为两岸直航方便民众,省时省钱,每年节省大约300多亿元新台币。

  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吴伯雄在北大的演讲和在南京的题词。2005年4月29日,连战“和平之旅”在北京大学演讲,“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2008年5月27日,吴伯雄访问大陆抵达南京中山陵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如此真情的流露,如此崇高的境界,道出未来的台湾主流民意,必将循序渐进地向着“认同中华民族、共谋振兴中华”的大方向发展。他们所讲的话和题词,站在了国家民族的高起点,背后确有强大的民意支持。因为,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之幸和中华民族之福。这些年两岸和平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证明,以人为本,人民为大,民意不可违。

  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一个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必定是两岸双赢的局面,必定是两岸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之幸,我们对此应充满自信和信心。

  回首过去,蒋家父子“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只不过坚持了不到30年,到蒋经国执政,最终在强大的民意要求之下,于1987年11月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政策。之后,逐步开放大陆居民赴台观光、开放两岸海、空直航、双向投资等政策,同样只经过30年时间,最终也是在强大的民意呼唤之下,得以实现。因为,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所共同期盼的,任何不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政策,终究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总而言之,(1)今天海峡两岸的主旋律是和平发展,台湾民意主流是和平发展,岛内任何人、任何政党只有顺应台湾民众“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这一时代潮流,才能获得认同和支持。(2)两岸关系不可能永远“只经不政”,不可能永远只讲和平,不讲发展。只有做到两岸和平,才能稳定两岸关系;只有做到两岸稳定,才能发展两岸关系;只有发展两岸关系,才能永保两岸和平。(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两岸和平发展各领域的交流合作,需要两岸人民共同参与和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4)两岸“和平红利”得来不易,台湾民众不希望复而再失。笔者1998年在《中国评论》第7期撰文:“中国需要和平建设,台湾需要和平统一,两岸需要和平发展”。为政者要努力推动、积极引导、继续形塑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台湾主流民意,不断为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划和打造实质性成果而努力。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7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