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溪黄氏祠堂红七军抢渡武江临时指挥所旧址
杨溪红七军临时指挥所旧址,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杨溪村委会杨溪村,位于武江河西岸,距武江河杨溪渡口30多米,为一座姓氏祠堂,即杨溪村的“大巷黄氏祠堂”,是杨溪村黄姓族人供奉祖先、举行红白两事的活动场所。
1931年2月5日,红七军抢渡武江河,在杨溪村黄氏祠堂和书院设立临时指挥所,部署和指挥部队抢渡武江。
1931年2月2日晚,红七军从乳源梅花战场撤出,继续向江西中央苏区挺进。2月5日,主力部队2000多人来到杨溪,准备抢渡武江河。“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决定兵分两路,一前一后向东北方向前进,由邓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团先往乐昌河(武水)边撤退,张云逸率军直属队和五十八团殿后。”(《浴血万里红七军》341页,王福琨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5日,红七军来到乐昌以南、韶关以北的杨溪(今属乳源县)渡口,准备在此东渡乐昌河(武水)。本来,张云逸等决定5日拂晓开始渡河,但由于兵疲足痛,部队上午10时、军部12时后才赶到渡口。”(《张云逸传》050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杨溪与乐昌长来相隔四五公里,从长来的罗村沿河西岸顺流而下,沿岸有罗村、曲合、水口、下湾冲、上坪坝、樟树堂、中心寮、白糖寮、杨溪、均村等村庄,有好几个码头渡口。先头部队2月5日上午10时到达杨溪后,邓小平、李明瑞迅速派出侦察人员,首先摸清沿岸村庄、渡口和渡河工具等基本情况。并在杨溪村靠河边的黄氏祠堂和书院设立临时指挥所,部署和指挥部队渡河。
当地老人回忆说:前辈人讲,庚午年十二月(农历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公历1931年2月),离过年还有十多天,一日上午,来了很多军人。看到当兵的,大家都很害怕,家家都关住门不敢出去。当时天气很冷,北风很大,军队不进居家,只在村前屋后、大树下、圩场休息。大巷的黄氏祠堂刚好在河边,靠近渡口,祠堂门是打开的,所以祠堂里进去了很多人。到了中午,他们在村边角灶(垒灶)煮饭。吃过午饭,他们开始渡河过对面,后来对面响起了枪炮声,还有炮弹打过这边来。“李天佑刚把吴西的事处理完毕,紧接着河对岸又飞来几发炮弹,又有几个同志相继负伤。”(《李天佑将军传》87页,刘天野等着,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村里人惊慌失措往村后逃跑上山。军队还有很多人没有过河,进了瑶山。后来听说,这支军队是红七军,是邓斌(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的队伍,他们把黄氏祠堂作为临时指挥所。他们上午就到了杨溪,过河之前在黄氏祠堂和书院里有个把钟头。军队走后,沿河两岸村子的人到过年都一直还人心惶惶。从罗村、曲合沿河岸一路往下直到杨溪、均村,有好几个渡口,七八条渡船,军队从好几个渡口过河,曲合还有几十人游水过去的。那天这些渡口的渡船全部渡军队过河,两岸村民一个也不敢过渡。后来还听说东岸那边打死不少人。“红七军过河的指战员已有七八十名战士牺牲在乐昌河北岸地区。”(《浴血万里红七军》343页,王福琨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杨溪村大巷黄氏祠堂为清代建筑,坐西向东,与武江河东的东岸村隔河相望。祠堂为二进四合院布局,纵深20.3米,通宽17.5米,面积355平方米。1996年,杨溪村黄氏族人经修缮,今保存完好。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