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乳源人民的交织研究
【提要】 1930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政治委员邓小平(化名邓斌)、军长张云逸、前敌总指挥李明瑞率领,从广西北上远征挺进江西中央苏区。1931年2月1日进入乳源县北部梅花乡(1952年划今乐昌市辖)。2月2日,在梅花战场上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强敌展开血战,歼敌1000多人。“梅花血战”中红七军伤亡700余人,400多伤病员由地方党组织秘密转移到今大桥镇的铁龙头村,在中共地下党员张金泮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絶的支援红七军转移和重伤病员的救护工作,与前来搜捕“围剿”红七军的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两次反“围剿”战斗,村民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谱写了一曲为救护红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弃家园慷慨悲壮的“拥军”英雄壮歌!本文将以大量事实,阐述红七军转战乳源时,瑶区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支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红七军 转战乳源 瑶区人民
乳源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1928年,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乳源梅花的杨家寨(1952年划今乐昌市梅花镇辖),在这里制定了“湘南暴动”计划,经西京古道进军湘南。1931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乳源。乳源这块瑶乡土地,自大革命时期起,就留下了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和英雄传奇,播下了革命火种。
一、红七军转战乳源之前革命思想在乳北的传播
(一)大革命时期中共党的组织在乳北梅花建立
大革命时期,乳北梅花中共梅花特别支部、中共乐(昌)乳(源)宜(章)边区工作委员会、中共大坪杨家支部等乳源的党组织和梅花鲁班工会等进步群众组织陆续在梅花建立起来。湘南暴动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搜捕杀害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一大批湘南耒阳籍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来到乳源梅花乡,以从事木工、泥水、烧炭等职业作掩护隐蔽下来。中共党员、耒阳农会干部谷子元(谷联)通过联络发动,将乳源梅花当地和湘南流落在梅花的党员组织起来,于1929年2月成立了中共梅花特别支部(梅花特支)。从此,乳北包括今梅花、大桥、沙坪、秀水等在内地区产生了第一个中共党的组织。
1929年夏,活动在乐昌、乳源、宜章边境的中共党员在梅花大坪附近的石子望寮庄成立了中共乐(昌)乳(源)宜(章)边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乐乳宜边工委),李光中任边工委书记,杨高林、谷子元、李光华、李文修(后叛变)任边工委委员。乐乳宜边工委属中共湘粤边工委领导,下辖中共梅花特别支部、大坪杨家支部等党组织及群众组织梅花鲁班工会。杨高林和谷子元负责乳源地区的工作,至此,乳北地区党的地下活动包括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发展。
(二)培养发展了张金泮等骨干加入中共党的组织
杨高林是乳源杨家寨的“话事人”(领头人)之一。地方“话事人”之间有较多的交往,与杨家寨相距约50公里的铁龙头村的张金泮、柯树下村的张国权等也是一村和一个地方的“话事人”。在日常事务交往中,他们结识了杨高林,张金泮与杨高林还发展为“同年”(结拜兄弟)。
张金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乳源县大桥铁龙头村。自小喜欢跟大人上山打猎,磨炼出一身大胆、勇敢、坚定等过人本领,足智多谋。1927年起,受杨高林革命思想的影响,1929年,张金泮在梅花孔圣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党组织的还有张国权、郑基盛等。张金泮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地下活动,在家乡铁龙头村组织起一支有瑶汉族贫苦农民参加、近百人的武装自卫队伍,保卫乡土,扶穷济困。
党组织的建立和党员的发展,为后来完成支援红七军转移和重伤病员的救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人民以鲜血和生命救护伤病员
1931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从广西右江向江西中央苏区东进途中,在乳源北部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与国民党强敌进行了一次殊死战斗,歼敌1000多人,红七军也伤亡700余人。其中400多伤病员由地方党组织秘密转移到今大桥镇的铁龙头村休整养伤,沿途百姓给予大力支援。为救护红七军伤病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乳源人民与前来搜捕“围剿”红七军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展开了悲壮惨烈的反“围剿”战斗。战斗中,80多村民遇难,两座围楼被毁,六个村子被烧,乳源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弃家园,从而保护了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
(一)沿途百姓猪腾楼接待红七军
1931年2月2日,红七军在乳源北部梅花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恶战,红七军从战场上撤至杨家寨,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兵分两路,火速南撤。中共湘粤边工作委员会(后改湘粤特委)负责红七军伤病员的转移任务,400多伤病员秘密转移到铁龙头村。党组织指示由中共地下党员、铁龙头村民张金泮负责伤病员的临时安置和安全救护工作。伤病员陆续扺达铁龙头村,沿途百姓给红七军予大力支援。
1.铁龙头村民㓥年猪慰劳红七军。2月6日(农历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十九日),红七军伤病员队伍大部分到达铁龙头村,在村外的禾田里休息。时值隆冬,天寒地冻,队伍疲惫不堪。张金泮接到上级指示,立即发动村民,各家各户腾出私厅、灶厦、柴竂、杂屋,让红军进屋休息,并生火给红军烤火取暖。当时20多户人家的铁龙头村,家家户户住满了红军。张金泮动员每家每户拿出家中一些番薯芋头,共凑了六谷箩担,煮好给红军伤病员充饥。他召集自卫队开会,下令将红七军进入铁龙头的消息严秘封锁,派自卫队员分三路日夜把守通往铁龙头的三条路口,严查来往人员,而且只许进不许出。
为了给伤病员补充营养,张金泮与村民商议,宰了一头100多斤重的过年猪慰劳红军。红七军伤病员大部队在铁龙头停留了三天两夜,2月8日,除44名不便走动的重伤病员继续留在铁龙头养伤外,其他安全撤离。
2.岗头村民请土医生为红军疗伤治病。1931年2月,红七军部分伤员经西京古道南下前往铁龙头,有一支只有十几人的小队,因地形不熟走错了路,来到了岗头大屋村。村民听说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欣然接待了他们,让他们住在围楼里,并捐来粮食蔬菜,做饭给他们吃,还叫来本村土医生陈仙禄为红七军伤病员疗伤治病。
3.到角村民腾出避险围楼给红军入住。到角村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1931年2月,红七军有一支小队来到到角村,村民将村中避险的三层围楼腾空,给红军住宿一个多月。期间,村民个个守口如瓶,无一人透露村中住有红军的消息。红军见该村村民淳檏善良,一有机会就给村民讲穷人要推翻土豪劣绅,要闹革命、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还教年轻人学骑马。村民张文礼跟红七军学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来,右手无名指骨折,红七军给他治伤,送了一块布包扎伤口并用来作吊手带,布今尚存。
4.东京洞村民见红军即开门做饭。1931年2月,红七军在乳源“血战梅花”后,伤病员南撤去铁龙头村,有部分经西京古道南下,其中有几十人从下庄杨家坳走东京洞古道,到东京洞村时在村门口田停下来休息。因东京洞村几天前被土匪抢劫,村民见有队伍路过,紧闭村子大门。当听说是红军,便立即开门,并由各家各户捐来柴米油盐和蔬菜,煮了两锅饭给红军吃。
5.虎头岩村民煮鹿肉给红军吃。1931年2月,红七军从梅花战场撤出,伤病员分路前往铁龙头。有一小队途经虎头岩村时,战士们饥寒交迫。路过村边,碰到一位名叫黄杰生的村民背着一头刚刚猎杀的鹿回家。红军问黄杰生有无粮食卖,可否煮餐饭吃。当黄杰生问明这支队伍是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时,欣然答应㓥鹿给战士们吃。红军说㓥鹿钱太多,吃不起。黄杰生说:“你们是我们穷人的队伍,我们是一家人嘛。”黄杰生㓥了鹿,给伤病员们自梅花战场撤出以后吃了一顿饱饭。
6.柯树下村民叫红军住自己家中。1931年2月,红七军伤病员有一支队伍经西京古道南下前往铁龙头村。途经柯树下时,村民接红军进村,张国权叫红军住在自己家中。白天把重伤员送到村后山塘尾角背夫岩藏起来,以保安全。
7.南坑瑶胞送瑶族衣服头巾给红七军化装过路。1931年三四月,红七军在铁龙头曲潭山坳养伤人员路过必背南坑瑶村去江西找部队,南坑瑶族同胞捐米捐菜,招待红军食宿,同时采草药给红军治伤。为了红军路上的安全,南坑瑶胞凑来瑶族衣服、头巾、布袋等送给红军,让红军化装成瑶人,带路领红军走出瑶山。
(二)抛头洒血弃家园救护红七军
1931年2月初,红七军梅花战场撤出的400多伤病员,由地方党组织安排转移到铁龙头村。这对于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考验。地下党员张金泮于1931年2月7日前往距铁龙头5公里的下湾村,见到了张云逸军长。张军长带领因在杨溪渡武江时受阻未过江的700多人,折回下湾村再北上寻机渡江。张军长明确了在铁龙头的400多伤病员中,凡能够走动的都跟随部队走,确实走动不了的留下继续养伤。2月8日,大部分伤病员撤离铁龙头村,44名重伤病员留了下来。此时,国民党反动军队开始搜捕红七军伤病员,调集重兵“围剿”铁龙头村。在中共地下党员张金泮的领导和指挥下,铁龙头村民经历了两次为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的反“围剿”战斗。
1.曲潭养伤和第一次反“围剿”。为确保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地下党员张金泮组织可靠村民在远离村子、地势隐蔽的曲潭山坳搭起茅棚,将伤病员秘密转移到此养伤。伤病员的医治,请来岗头村的土医生陈仙禄和瑶族土医生赵志林协助黄军医工作。安全保卫,粮食、药品的筹集和转送等后勤供给,张金泮组织了可靠骨干组成武装保卫小队全盘负责。
国民党地方政府得知红七军伤病员在铁龙头村养伤的消息后,3月18日(农历一九三一年正月三十日),调集重兵会同地方武装共1000多人,对铁龙头进行搜捕“围剿”。张金泮带领自卫队和青壮年村民持鸟枪土炮奋起抗击。自卫队以村庄作防御工事,打死敌炮手、机枪手和士兵各一名。夜幕降临,村民挖开墙壁从水坑突围,遭到敌机枪疯狂扫射,敌人同时用小钢炮、手榴弹轰炸,20多村民倒在血泊之中。次日上午,敌人冲进村子,威逼未能突围出去的村民说出红七军伤病员的藏身之处,村民始终守口如瓶,这些村民当场惨遭杀害。敌人一无所获,便放火烧村,全村半数以上民房被烧毁。
2.第二次反“围剿”和石颈阻击战。为筹集粮饷,早日归还因红七军400多伤病员转移到铁龙头村时和44名伤病员养伤两个多月时间里大笔开销的赊借欠账。张金泮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们换上在桂头夺取的国民党军服,化装成正规军,全副武装,以检查地方民团为由,来到了称霸一方、鱼肉百姓的地方民团团长黄金龙的驻地湖洞(今乐昌市大源镇),受到黄金龙父子的热情款待。酒足饭饱之后,张金泮等将黄金龙父子诱骗出村外,绑架回铁龙头村,关押在铁龙头地名叫三角坑山上的一个山洞里,要黄金龙写信出4000白银才放人。为了保命,黄金龙只得依从。4000白银到手后,张金泮为防止黄金龙父子回去后拉他的民团前来报复,于是只放了他儿子,把黄金龙继续扣下。黄金龙儿子脱身后,立即向国民党地方政府告发了张金泮。
1931年11月6日(农历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国民党反动军队以铁龙头村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窝藏红匪”和张金泮武装对抗政府,“绑架民团团长”“敲诈勒索”等罪名,再次出动重兵,“围剿”铁龙头村。张金泮得到密报,立即带领自卫队做好反“围剿”战斗准备,在通往铁龙头的古道危径,地名叫“石颈”的地方堆石设障,设伏阻击敌人,击毙敌兵五六名。待国民党军大队人马来到村子,大部分村民已撤离。有十多人来不及撤走的,被敌人杀害或捉走,敌人又点起火把,点燃村子那些刚刚修复和上次烧剩的房屋。铁龙头村在两次反“围剿”战斗中,伤亡49人,其中44人遇难,房屋两次被烧。
3.岗头击匪,武装抗敌村民葬身围楼。红七军部分伤员歇宿岗头围楼的当晚,有一股流窜土匪企图偷袭红军夺取枪支。岗头大屋村民得知情况,集合自卫队保护和配合红七军击退了前来偷袭的土匪。交战中,有一位红军战士受重伤。第二天,由大屋村民带路,护送这十几名红七军转移到了到角村。1931年2月15日(农历一九三〇年十二月廿八日),国民党当局以大屋村 “窝藏红匪”为由,派出几十人的武装队伍进犯该村,大屋村民凭藉坚固的围楼武装抗击,击毙敌营长,打退了敌人的进攻。3月21日(农历一九三一年二月初三日),国民党兵100多人向大屋村扑来。村自卫队和未疏散撤离出去的村民十多人进入围楼准备迎战,敌人用迫击炮摧毁了围楼。随着围楼倒塌、起火,围楼里的人全部遇难。与此同时,敌人还烧毁了大屋村、大栗树下村等村子,十多村民惨遭杀害。
4.火烧到角,红军住过的围楼遭兵燹。到角村围楼这座红七军休整养伤住过的地方,被国民党反动军队视为搜捕红七军的重点。1931年3月,到角村遭到国民党军队搜捕“围剿”,村民提前得到消息,急报红七军撤离围楼。同时,村民也坚壁清野,全部村民撤离村子。红军和村民刚刚撤离,国民党兵随即赶到。敌人没抓到红军,对红军住过的围楼也不放过,叫嚣:“走得了红匪走不了楼”,一把火把围楼给烧了。又见村子无人,便将到角村、田心村两个村子一起烧毁。有一名到角村民在山上被国民党兵发现,当场被打死。
5.麻竹头村民枪口之下救红军。红七军部分伤病员经柯树下、下庄过东京洞后来到麻竹头村,翻越麻竹头新屋后的坳下古道前往铁龙头。伤病员队伍走得较散,走在前面的已经攀上坳顶,而两名掉队的还远远落伍在山脚下。此时正遇地主家丁到麻竹头村催租收粮,见山下只有两名伤兵,便要开枪袭击。麻竹头新屋村民见状拼死相救,挡住枪口不让向红七军伤员开枪,枪口之下救了这两位红七军战士的生命。
三、做好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时战斗遗址的挖掘、烈士墓的维修和文物的搜集
多年来,乳源人民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努力做好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时战斗、养伤遗址的挖掘和烈士墓的维修,聆听青山作证、历史诉说。在青山緑水间,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寻找英烈的最后归宿之处,寻找忠魂埋骨的地方和革命文物,借此唤起对那些英雄历史的记忆,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挖掘红七军战斗、养伤等遗址十八处
1.铁龙头红七军养伤和反“围剿”战斗遗址。铁龙头村位于今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东北8公里,因村东南山上有矿藏,传说是村子之铁骨龙脉,村居“龙头”而得名。村子四面环山,环境偏僻。现有村民70多户,人口380多人。1931年2月,红七军400多伤病员从梅花战场撤出转移到该村疗伤休整三天后,留下44名重伤病员在此养伤。期间,村民与前来搜捕红七军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展开了两次反“围剿”战斗,保护了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反“围剿”中,44名村民遇难,全村房屋两次被烧。现存有反“围剿”时敌人枪炮射击留在村子火砖墙上的弹痕和少数烧剩的木梁。
2.铁龙头第二次反“围剿”和石颈阻击战遗址。石颈,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东南约2公里。瑶山古道铁龙头段的石颈,地势险要。1931年11月6日,中共地下党员、铁龙头村民张金泮指挥自卫队在石颈设伏,展开阻击战,阻击向铁龙头扑来的国民党军队,打死敌兵五六名,打响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
3.红七军抢渡武江临时指挥所杨溪黄氏祠堂旧址。杨溪村黄氏祠堂,是杨溪村黄姓族人供奉祖先、举行红白两事的活动场所。1931年2月2日晚,红七军从乳源梅花战场撤出,继续向江西中央苏区挺进。2月5日,主力部队2000多人来到杨溪,准备抢渡武江河。先头部队上午10时到达杨溪后,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迅速派出侦察人员,首先摸清沿岸村庄、渡口和渡河工具等基本情况,并在杨溪村靠河边的黄氏祠堂设立临时指挥所,部署和指挥部队渡河。祠堂为清代建筑,坐西向东,与武江河东的东岸村隔河相望。1996年,黄氏族人全面修缮。
4.杨溪渡口红七军抢渡武江战斗遗址。杨溪渡口,今乳源桂头镇杨溪所在地武江河的一个渡口。1931年2月2日,红七军在梅花战场上撤出,5日来到杨溪渡口抢渡武江,邓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部分人员共1000多人过江后,与前来拦截围堵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展开激战。红七军过河的指战员80多名战士牺牲。历经80多年的沧桑岁月,遗址留存至今的只有杨溪、均村、东岸等古村村名和江边曾见证炮火硝烟的百年古树,巍然屹立的河岸边的观音山(邓小平、李明瑞在此指挥战斗的地方),滔滔南流的武江河水。
5.曲潭山坳红七军伤病员养伤遗址。曲潭山坳,在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东南约3公里。1931年2月至4月间,中共地下党员、铁龙头村民张金泮在此搭茅棚两间,转移红七军伤病员在此隐蔽养伤两个多月。搭茅棚的地方是一块平地,80多平方米,今已荒芜。今遗址存曾经埋葬过红七军二烈士的原坟墓和铁龙头通往曲潭山坳的石阶古道2.7公里。
6.到角围楼红七军休整和伤员养伤遗址。位于乳源大桥镇到角村东。1931年2月,有一小队红七军伤病员在此围楼休整疗伤一个多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次年,村民在围楼废墟栽种柏树四棵,今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围楼遗址现存石墙长宽均16米,面积260平方米。围楼四周整块大石砖砌筑成的坚固石墙、石门等保存完好,石砖墙基东边离地面高3米多。据到角村老人说,遗址还埋着当年红七军的一门炮。
7.岗头围楼红七军歇宿和村民遇难遗址。位于乳源大桥镇岗头大屋村前右侧,长宽均27米,现存大青石砌的墙基1米多高,楼门向南,石雕拱门刻有精美图案。1931年2月,十几名红七军伤病员在围楼里歇宿,国民党反动军队以“窝藏红匪”为由前来抓捕村民,村民在围楼里与国民党兵发生枪战,围楼被国民党兵炮火摧毁。十多名村民遇难,掩埋在围楼里,遇难者的亲属及其后人每年清明节都来围楼祭拜。本次事件还另有三个村子被烧,十多名村民遭国民党杀害,遇难村民共有30多人。
8.三德祠红七军伤病员歇宿遗址。在乳源大桥镇虎头岩中洞村西约1公里的岧石峰下。三德祠前,有一条北经园子背通梅花、南经中洞通铁龙头的西京古道支线。1931年2月,红七军400多伤病员往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转移,其中一部分途经园子背,到达三德祠古庙时,在古庙暂作休息,重伤病员在三德祠歇宿。
9.五里桥古道红军路遗址。在今乳源大桥镇五里桥西京古道遗址公园,从西京古道自象兑亭至瑶山古道路口石阶路面约1公里,瑶山古道路口至韩坑桥约200米。1931年2月2日,红七军“梅花血战”后,分兵南撤,400多伤病员往铁龙头转移,有部分经西京古道南下,到五里桥西京古道与瑶山古道岔路口时,由瑶山古道东进过韩坑桥往铁龙头村。
10.东京洞杨家坳古道红军路遗址。在乳源大桥镇东京洞大塘头至下庄的“马食水”,现存古石阶路面约3公里,杨家坳的中窝有红七军烈士墓一座。1931年2月2日,红七军“梅花血战”后,分兵南撤,400多伤病员往铁龙头转移。有一部分从柯树下、下庄经杨家坳走东京洞古道,在东京洞村门口田停留休息。
11.麻竹头坳下古道村民枪口之下救红军遗址。在乳源大桥镇麻竹头新屋村与马子岭陈家之间。古道西起麻竹头新屋背坳下山脚,东至马子岭陈家,全程约1公里。1931年2月,红七军部分伤病员经下庄过东京洞,到麻竹头村后,翻越村后的坳下古道前往铁龙头。在这里,麻竹头村民在枪口之下勇救红七军。
12.铁龙头塘尾岭古道红军路遗址。由乳源大桥镇铁龙头北至园子背,现存古石阶路面2.2公里,园子背有红七军烈士墓一座。1931年2月2日,红七军“梅花血战”后,分兵南撤,400多伤病员往铁龙头转移。有一部分从园子背南来,经中洞村走塘尾岭古道至铁龙头村。
13.铁龙头庙岭古道红军路遗址。在乳源大桥镇铁龙头庙岭,因有古庙五龙祠而得名,是古代铁龙头至大桥的主要通道,现存完好的古石阶路面约2公里。1931年2月6日,红七军400多伤病员来到铁龙头村,有一部分走的就是这条庙山古道。红七军伤病员转移到铁龙头村时,村自卫队在这段古道口设哨卡检查来往行人。
14.半岗岭瑶寨红七军宿营遗址。半岗岭瑶寨,今是乳源必背镇的一个自然村。1931年2月5日,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率领在杨溪抢渡武江受阻未过江的部队700多人,回经必背半岗岭瑶寨,在此宿营。
15.横溪下湾、溪头村红七军宿营遗址。横溪,原有下湾、上湾、溪头、溪南、溪北、板泉等村庄。2000年,国家在横溪所在地修建水库,村庄全部迁移,这里成了横溪水库。除板泉村外,全部村庄遗址淹没在茫茫水域之中。
1931年2月6日,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率领在杨溪抢渡武江时未过江人员700余人,经必背的半岗岭瑶寨扺达横溪,在下湾、溪头村宿营休整。7日晚,与地下党员、铁龙头村民张金泮见面,由张金泮通知从梅花战场转移到铁龙头村的400多伤病员中,能走动的人员8日跟随部队出发。
16.东京洞“红军岩”遗址。在乳源大桥镇东京洞杨家坳中窝,名“逍梨岩”。岩洞口有20多米宽,有人工砌筑的石墙。洞前稍平,洞内前有平台,再往里面一直向下,深不可测。1931年2月,一部分红七军伤病员从梅花往铁龙头转移,经杨家坳,有红军在岩洞留宿,后来人们都叫这个岩洞为“红军岩”。
17.中庄红七军“马食水”遗址。在乳源大桥镇中庄,此地原名“杨家坪”,有天然水井一处,红军墓一座。1931年2月,红七军梅花战场撤出的伤病员,往铁龙头转移。一部分经西京古道南下途经柯树下、中庄,行至杨家坪时,一伤员下马牵马吃水,因伤势过重再无法上马,后马被人抢走。伤员爬入牵马吃水井边的石搭,次日牺牲。从此,人们把红七军到这里牵马吃水并牺牲在此称为“马食水”(当地客家话“食”跟“吃”同音)。
18.南坑红七军伤愈人员归队留宿遗址。南坑,今是必背镇半坑村委会的一个瑶族自然村,村子依山而建。南坑与铁龙头村相距五六公里。1931年2月至 4月间,红七军在铁龙头曲潭山坳养伤的伤愈人员归队,路经南坑出瑶山,曾在南坑留宿。留宿住房30多平方米,现存一只瑶民曾经捣药为红军治伤的石舂臼。
(二)当地村民捐资重修红七军和其他革命烈士墓八座
1.曲潭红七军唐连长和某战士二烈士原墓。曲潭是1931年红七军35名伤病员隐蔽养伤的地方,在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东南约3公里。当时一位姓唐的连长和一位战士因伤势过重不治牺牲。张金泮买来棺木,就地将烈士埋葬在曲潭。2003年5月,横溪水库蓄水,为防水淹,铁龙头村民张能辉等将二烈士骸骨洗捡移葬高处。2009年9月修筑了墓面,立有墓碑。2018年冬,铁龙头村民将二烈士骸骨迁回村旁的古道边安葬。
2.铁龙头新修红七军唐连长和某战士二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西北边,大理石墓面,通高1.93米,宽2.97米,坐西北向东南,石刻挽联:“浩气长存,英灵永在”“英雄功绩昭百世,烈士芳名耿千秋”。该墓是2018年冬铁龙头村民将原葬于曲潭山坳的红七军唐连长和某战士二烈士骸骨迁葬于此新修之墓。
墓碑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唐连长烈士之墓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某战士烈士之墓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粤北乳源血战梅花后,400多名伤病员转移到大桥铁龙头村。大部队走后,留下44名重伤病员在曲潭山坳隐蔽养伤。一唐姓连长和一战士因伤势过重不治牺牲,原葬于曲谭山坳,2018年冬迁葬至今址。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铁龙头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1月吉日
3.马子岭陈家水口排红七军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马子岭陈家水口排,砖砌圆形墓围,直径1.8米,高0.9米,青石墓碑高1.37米,宽0.7米,坐东北向西南。原墓在古桥头边,2018年冬,大桥客家联谊会乡贤和马子岭陈家村民捐资洗捡烈士骸骨移葬至此,修墓立碑。
墓碑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粤北乳源血战梅花后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以大桥铁龙头为中心及其周边村庄,成了红七军暂时休整、伤员安置和反“围剿”的主要地区。红七军南撤时有一小部分先停留到角村,后往铁龙头村,一伤员在途中牺牲,当地村民将其掩埋于此地牛迹湖。2018年重修墓并立碑。
生作人杰有志革命
死为鬼雄无须留名
大桥镇马子岭陈家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0月吉日
4.到角红七军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到角村围楼遗址旁,砖砌圆形墓围,直径1.8米,高0.9米,大理石墓碑,高1.35米,宽0.8米,坐西北向东南。原墓在庙山下,2018年冬,大桥客家联谊会乡贤和到角村民捐资洗捡烈士骸骨移葬至此,修墓立碑。
墓碑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粤北乳源血战梅花后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以大桥铁龙头村为中心及其周边村庄,成了红七军暂时休整、伤员安置和反“围剿”地区。红七军南撤时有一部分途经到角村并在此养伤,一伤员伤重牺牲,村民将其埋在庙山下,2018年冬捡骨移葬于此,并修墓立碑。
翠柏凝春诉当年硝烟烽火
笔山屹立抒英雄浩气长存
大桥镇到角村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9年8月吉日
5.东京洞红七军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东京洞杨家坳中窝,砖砌圆形墓围,直径1.8米,高1.0米,青石墓碑高1.5米,宽0.6米,坐西北向东南,距古道十多米。原墓为散石垒筑土堆墓,无碑。2018年冬,大桥客家联谊会乡贤和东京洞村民捐资将原墓新修墓围,并立墓碑。
墓碑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粤北乳源血战梅花后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以大桥铁龙头村为中心及其周边村庄,成了红七军暂时休整、伤员安置和反“围剿”的主要地区。红七军南撤时有一部分途经东京洞,一伤员在杨家坳中窝伤重牺牲,当地村民将其就地掩埋于此,2018年重修墓并立碑。
生作人杰有志革命
死为鬼雄无须留名
大桥镇东京洞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0月吉日
6.中庄红七军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中庄马食水,砖砌圆形墓围,直径2.0米,高0.9米,大理石墓碑高1.4米,宽0.8米,坐西北向东南。原墓为三块散石作为墓石标记,称“三块石”,无碑。2019年,大桥客家联谊会乡贤和中庄村民捐资重修墓围,并立墓碑。
墓碑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粤北乳源血战梅花后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以大桥铁龙头为中心及其周边村庄,成了红七军暂时休整、伤员安置和反“围剿”地区。红七军南撤时有一部分途经中庄,一伤员伤重牺牲,村民将其掩埋在此。2019年重修墓并立碑。
忠骨长埋马食水
碧血永留杨家山
大桥镇中庄村民同立
公元2019年8月吉日
7.园子背红七军某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园子背三德祠古庙南,砖砌圆形墓围,直径2.2米,高0.9米,青石墓碑高1.45米,宽0.6米,坐西北向东南。该红七军某烈士原掩埋在园子背四方丘面上茶籽坪口地里,无墓碑。2018年冬,大桥客家联谊会乡贤和园子背村民捐资洗捡烈士骸骨移葬至此,修墓立碑。
墓碑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烈士墓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粤北乳源血战梅花后分兵南撤,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以大桥铁龙头村为中心及其周边村庄,成了红七军暂时休整、伤员安置和反“围剿”地区。红七军南撤时有一部分途经园子背,一伤员伤重牺牲,当地村民将其就地掩埋于茶籽坪口。2018年捡骨移葬于此,并修墓立碑。
生作人杰有志革命
死为鬼雄无须留名
大桥镇园子背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8年10月吉日
8.铁龙头张金泮烈士墓。在乳源大桥镇铁龙头村西北边,大理石墓面,通高1.65米,宽2.5米,坐西北向东南,石刻挽联:“丹心昭日月,碧血铸春秋”“铁镰旗前铭赤胆,青山雨后鉴忠肝”。张金泮墓原在铁龙头一个叫“冲里”的山中,2019年春,由铁龙头村民小组牵头,全体村民捐款,将张金泮骸骨从山中迁回此地安葬,修墓立碑。
墓碑刻:
张金泮烈士之墓
张金泮,男,1893年生,乳源县大桥镇铁龙头村人。1927年受中共地下党的革命思想影响,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地下革命斗争活动,组织起瑶汉族贫苦农民武装自卫队,保卫乡土。1931年2月,负责梅花战役南撤的400多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转移和安置,在极其艰难和危险的条件与环境中,坚持两个多月救护44名红七军重伤病员养伤至痊愈并安全护送归队。1931年3月18日,在国民党强敌1000多人的正规军前来铁龙头搜捕红七军伤病员的危急关头,领导、指挥自卫队和组织100多铁龙头村民,与强敌展开殊死的反“围剿”战斗,保护了全部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同年11月6日,国民党正规军第二次“围剿” 铁龙头村,张金泮带领自卫队在石颈展开阻击战,组织村民进行惨烈的反“围剿”战斗和安全转移。在两次反“围剿”中村民44人遇难和村子两次被烧毁的白色恐怖下,张金泮毫不畏惧,掩埋好亲人的尸体,1931年至1934年,领导自卫队和铁龙头村民,一边与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斗争,一边开展艰难的重建家园工作。1934年,因叛徒出卖不幸牺牲。
张金泮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他对党忠诚,敢于斗争,临危不惧,不怕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铁龙头村民同敬立
公元2019年3月吉日
(三)立标志碑、纪念碑(亭)五处
根据红七军转战乳北时乳源人民作出重要贡献和牺牲的史实,2015年,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红七军战斗、养伤等的重要遗址竖立标志碑。
1.铁龙头红七军伤病员养伤与反“围剿”战斗遗址标志碑。在大桥镇岩口村委会铁龙头村南面村口,砖砌,大理石贴面,分碑座和碑体两部分。其中碑体高1.2米,宽2.0米,厚0.3米;碑座高0.5米,长3.0米,厚0.8米。双面刻字,正面刻“铁龙头红七军伤病员养伤与反‘围剿’战斗遗址”,背面刻“史实简介”。
2.杨溪渡口红七军抢渡武江遗址标志碑。在桂头镇东岸村委会观音山下武江河东岸河边,砖砌,大理石贴面,分碑座和碑体两部分。其中碑体高1.5米,宽2.5米,厚0.25米;碑座高0.9米,长4.0米,厚0.8米。双面刻字,正面刻“红七军抢渡武江遗址”,背面刻“史实简介”。
3.半岗岭红七军宿营遗址标志碑。在必背镇王茶村委会半岗岭村口,砖砌,大理石贴面,分碑座和碑体两部分。其中碑体高1.2米,宽2.0米,厚0.3米;碑座高0.45米,长3.0米,厚0.8米。双面刻字,正面刻“红七军经过必背半岗岭瑶寨遗址”,背面刻“史实简介”。
4.铁龙头村救护红七军反“围剿”遇难者纪念亭碑。在大桥镇铁龙头村。2018年,铁龙头村民为1931年在救护红七军伤病员与国民党强敌进行生死对决的反“围剿”中遇难的44位村民建立纪念亭。亭碑为大理石质,三块组成。高1.2米,通宽1.8米,碑文镌刻铁龙头村救护红七军反“围剿”简况和遇难者姓名。
5.麻竹头坳下红军碑。在大桥镇岩口村委会麻竹头新屋村坳下石壁古道边。2020年春,麻竹头新屋村民为纪念1931年红七军部分伤病员途经此地,村民枪口之下救红军的事迹而建。纪念碑砖石砌筑,碑体平面正方,两级层叠。下层边长1.5米,上层边长0.8米。高度分别为下层193厘米,上层1米,两层实数相连为1931,是红七军转战粤北、转战乳源、途经坳下古道的时间“1931”年的年份数据。纪念碑整体为“铁锤”造型,下为锤头,上为锤柄。正面顶端大理石镌刻五角红星,下层中刻“坳下红军碑”五字,下方镶嵌“坳下古道枪口救红军纪念碑记”石碑。
(四)收集散存文物九件
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留下的可移动文物,由于历史等原因,十分稀少,至今发现有九件。
1.皮木箱。1931年2月2日,湘粤边游击区独立营营长余经邦(又名余致立、余致力、余志立)率队配合红七军梅花作战,战斗结束后,又为在铁龙头村养伤的红七军伤病员筹集钱粮。1931年3月途经大桥中洞村,把一只皮木箱送给村民余席祖。1984年,中洞村民余前普把皮木箱捐献给县博物馆。现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收藏。
2.匕首。1931年2月5日,张云逸军长率领红七军700余人,从杨溪折回必背镇半岗岭瑶寨,并在此宿营,一位身负重伤的战士牺牲,瑶民掩埋该战士遗体时发现一把匕首,取回留作纪念。1984年,瑶民把匕首捐献给县博物馆。现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收藏。
3.藤篮。1931年2月至4月,红七军伤病员在铁龙头曲潭山坳养伤,请来当地土医生陈仙禄为伤员治伤,一姓陈的伤员把自己装物用的小藤篮送给陈仙禄装药物。1984年,陈仙禄把藤篮捐献给县博物馆。现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收藏。
4.绸布、药瓶。1931年3月18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铁龙头村,村民张法昌、张树祥等被国民党兵打伤,红七军黄军医为他们治伤,留下包药的小红绸布一块,装药的小玻璃瓶两只。1981年,张法昌将此文物捐献给县人民政府。现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收藏。
5.石舂臼。1931年4月,在铁龙头曲潭山坳养伤的红七军伤病员,痊愈人员分批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寻找部队,途经必背镇南坑村,瑶族土医生见有的伤员伤未全好,便采来草药,用该石舂臼捣药为伤员敷伤口。石舂臼今存南坑一村赵才利家中。
6.粗麻布。1931年2月,红七军一小部分人员在到角村休整疗伤期间,村民张文礼跟红七军通讯员舒启湖学骑马,从马上跌下,右手无名指骨折。红七军给他治伤,送他一块粗麻布包扎伤口并用来作吊手带。伤好之后,张文礼将这块粗麻布藏在自己的木箱里。2019年,张金生检查其爷爷遗留的木箱时发现这块布,今为南岭自然博物馆收藏。
7.护环短刀。1931年2月,红七军一战士在东京洞杨家坳牺牲,村民蔡维礼埋葬该红军遗体时,捡回该红军携带的护环短刀,藏在自家私厅楼里,今为乳源大桥镇东京洞村民蔡炳烈(蔡维礼嫡孙)收藏。
四、景仰红色赤土,传承红色基因
红七军转战乳源,从主力部队扺达乳源梅花之日到在铁龙头养伤的伤病员伤愈归队,历时(1931年2月1日至4月底)三个月,乳源人民无论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抑或在抛头洒血的救护伤病员的反“围剿”中,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英勇顽强,无所畏惧,作出了重要贡献和牺牲。
(一)红七军来了,这里成为一方碧血丹心的红色土地
乳北,没有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暴动,没有建立过苏维埃政权,没有实行过土地革命。然而,乳北却是一方碧血丹心的红色土地。
原红七军参谋莫文骅在他的著作《回忆红七军》中写道:“梅花血战,是我军北上以来最悲壮、最惊心动魄的一战。”写的是1931年2月,红七军从广西右江向江西中央苏区东进途中,在乳源北部梅花(1952年划今乐昌市梅花镇辖)与国民党强敌进行了一次殊死战斗,歼敌1000多人,红七军也伤亡700余人。400多伤病员由中共地方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今大桥镇的铁龙头村休整养伤。从此,以铁龙头为中心的这片土地,成了血与火相交织的红色赤土。
一场为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的反“围剿”战斗在这里打响,一个当地村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红七军伤病员安全的可歌可泣的惨烈故事在这里发生,一场不亚于农民武装暴动的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刀枪相见、生死对决的抗争在这里展开,一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史诗在这里谱写,一个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张金泮的英雄故事在这里演绎。
(二)始终努力致力于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文化的决策部署,尤其以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为契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聚焦“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这一重点,努力让瑶乡文化繁荣注入新动能。2016年,乳源地方政府已计划在西京古道合适地方建立红七军纪念设施,以铭记红七军当年南撤大桥途中的艰苦岁月、战斗足迹和乳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救护红七军伤病员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以此更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至2020年底,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乳源(西京古道沿线)遗址群”修护计划已经省有关部门评定立项,省财政拨付第一期专款786万元人民币,重点保护维修铁龙头红七军伤病员养伤与反“围剿”战斗遗(旧)址。二是中共乳源县委宣传部在麻竹头新屋坳下古道枪口之下救红军遗址建起“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乳源(西京古道沿线)历史文化展”墙,成为全县以红七军转战乳源为主要内容、丰富详实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三是当地村民自发捐资修缮西京古道沿线红七军无名烈士墓八座,古道红军路枪口之下救红军纪念碑一座,铁龙头救护红七军伤病员反“围剿”遇难者纪念亭碑一座。四是红七军转战乳源(西京古道沿线)历史文化其中的一部分被撰写成纪实散文——西京古道上的红七军足迹《让历史不再沉寂》,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五是研究成果已由中共乳源县委宣传部聘请专业团队拍成了历史档案纪録片《追源——乳源人民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的悲壮历史》,作为党史教育片在全县播放。六是由地方专家和专业作家合作,成功创作了一首以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为历史背景的红色原创歌曲《红军哥》。七是《红七军转战粤北时与乳源人民的交织研究》重要章节已被《韶关日报》《韶关红色故事》《韶关政协》等报刊杂志采用或转载。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乳源人民在红七军转战乳源瑶区期间,为400多伤病员短期安置、休整提供了喘息的时机和安全保障。在44名重伤病员两个多月的养伤期间,乳源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弃家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了红军的安全。在这场支援红七军转移和救护伤病员的战斗中,当地村民共80多人遇难,六个村子被烧,两座围楼被毁。在筹集粮款方面,村民宁可自己不吃,倾其所有,连过年猪都贡献出来款待红军。在红军休整养伤期间,乳源人民主动腾出围楼给红七军做营房,主动采集草药治疗红军伤病员,为牺牲的红军烈士安葬修墓,深切缅怀。乳源地下党发挥卓越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张金泮的英雄故事令人敬佩!
红军为穷苦百姓而战换来与人民肝胆相照,患难与共。乳源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和牺牲,在红七军的光荣史上谱写了值得骄傲的篇章。如今,90年过去了,但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培养起来的依靠群众的光荣传统依然须要传承。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应以史为鉴,一时一刻都不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借鉴当年红军精神凝聚力量,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中国共产党人要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红七军转战乳北时与乳源人民的交织是中国共产党在乳源瑶乡留下的一段重要历史,是乳源人民光荣的革命史,是乳源人民鲜活的、不可多得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珍贵资源。
2020年10月
本文系2020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立项文号:韶社规办【2020】19 号)成果,课题承担单位:乳源瑶族自治县社科联,课题承担人:许化鹏。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