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

  在伟大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凝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抗疫,取得了抗疫的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举国同心是伟大的抗疫精神之一。举国同心伟大抗疫精神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有着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的滋养,有着中国精神的涵育,有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

  第一节 举国同心抗疫精神的生成基础

  举国同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文明发展成果锤炼积淀叠加而形成,它发源形成于古代,发展确立于近代,传承幷发扬光大于现当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深厚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藴含的中国智慧,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美德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原意是为了防御外来的侵害,邻近的村落协同看守瞭望,预警互相帮助。几千年来,守望相助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美德,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

  中华民族成员之所以能够做到守望相助,源于中华民族成员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与共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着一种美德,就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每当遭遇外敌入侵或者天灾人祸等危难之际,中华民族成员无不表现出互相帮助,互相救济,共渡难关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没有被替代也没有被中断,就在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而凝聚成强大的整体力量,足以扺御和战胜任何风险和灾难。这种传统美德融入了国人的血液中,成为绵延不断的精神命脉。①

  (二)家国一体、同舟共济的情怀

  家国一体、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家国一体精神是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关心、热爱、维护、奉献与担当。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注重家与国的关系,自觉地将家庭与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既重视家庭建设又重视国家建设,由家及国,幷力求实现二者的圆融统一。“家”是“国”的根本,“国”是“家”的延伸,这些观念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并代代相传。中国人认为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治国,把爱家与爱国、齐家与治国、敦睦家风与铸造国魂相提并论,鼓励人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当小家与大家发生矛盾或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往往是舍小家为大家,并将为国尽忠视为最大最高意义上的孝。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对家庭、对国家的独特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使中华民族具有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一方面,中国人把个人的发展与家族的发展紧密相连,“光宗耀祖”是一个人对家族的最大贡献。不仅如此,中国人在家庭、家族内部幸福和谐的基础上还力主建构亲仁善邻的外部关系,藉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庭美德外推建构一个“民胞物与”的情理圆融性社会;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国家的热爱有着厚实的根基和具体的内涵,爱国首先是爱故乡、爱家乡和爱亲人,保家与卫国、爱江山与爱社稷、爱国家与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有机构成,这就使得爱国主义的精神大厦根基深厚,因此能在历史的风雨冲刷下始终能够同舟共济,永远坚固如斯,为中华民族提供行稳致远、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旗帜。

  (三)安邦济世、救国救民的理想

  安邦济世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的治理,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追求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安邦是指治理国家,济世是济助世人,这是举国同心精神的最高层次。

  忧国忧民,救国救民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品德和修养。中国知识分子饱读诗书,胸藏万卷,满腹经纶,为的是报效国家,以自己的智慧贡献社会,驱除黑闇野蛮,匡扶社稷江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横渠四句》) ,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济世情怀与实践的写照。

  强烈的道义感、炽热的家国意识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经过他们的努力,济世情怀已经渗透、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今天,这种理想追求有了时代的内涵,目标更加高远,它通过参与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安邦济世崇高的理想目标。

  总之,正是上述民族特质融入了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之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一个交织交融、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才能同力,同德才能同道。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是中华民族的举国同心,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向世人展示了坚如磐石的伟大团结精神;在无数次自然灾害面前,是中华民族的举国同心,以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古近代举国同心精神的沿续

  举国同心精神发端形成于古代、发展确立于近代。

  (一)古代:

  这一时期,家国一体法则的形成为举国同心精神奠定了血缘基础。分封制是家国一体法则的开端。分封世袭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分封制以天子为核心,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不同等级的贵族家庭,这是出现家国一体化的重要原因。

  家国一体法则的形成为举国同心精神奠定了血缘基础。中国古代从夏王朝便开始了“子袭父位”的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奴隶制的宗法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中,家族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而随着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统治者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最终建立起“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自秦汉到明清,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一直奉行“家国一体”法则下的“天下一家”“忠孝一体”的价值观念。在先秦,“忠”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等。汉代以后,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意识,形成了家国一体、孝忠合一的“国家—家庭—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东汉时期的马援①,提出了天人一体、古今一致的“至理”即忠道,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所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经》)。后来的宋明理学诸家,更是将忠孝一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作用推向极致。

  (二)近代:

  这一时期,列强入侵迫使传统的天下一体观向现代的举国救亡图强观转变。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发展史也进入近代时期。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古老的中国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

  中华民族在应对时代挑战,争取民族独立的实践斗争中,新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家国一体精神逐步得到确立。一方面,传统的以天下一体观为核心的世界秩序理念和儒家文化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在新的主权国家的国际体系中开始瓦解;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文化与民族优越感受到挫折,并强烈地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古代“忠孝一体”的价值范式也提升到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新范式。

  中国有志之士,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无一不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天下一家”“忠孝一体”的价值理念,并依据社会现实对其进行了变革。如李鸿章立足于当时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之威势开始冲击正处于衰败之中的中国的社会现实,敏鋭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康有为、梁启超把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相糅合,试图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们更是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国家观念,以土地、人民、法制、主权作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全面介绍宣扬西方进化论思想,试图通过进化论世界观指导中国人改造世界,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中,他们提出了近代国家观念,号召通过启民智、新民德、兴民权,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而以孙中山位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以进化论为革命武器,通过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①近代以后,建立在大量西方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国家认同,是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凝聚力。

  (三)启示:

  古近代举国同心精神传承的启示有三:首先,举国同心精神发端于古代、确立于近代,归根结底是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的结果。适应中国古代社会的分封制以及“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产生了以“忠孝一体”“天下一家”为核心的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举国同心”精神的最初情形。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进入近代以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家国同构”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近代家国一体精神的内核,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的必然结果,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去谈举国同心精神。

  其次,近代举国同心精神的内涵,虽然较之古代是有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原生的家国一体观念随着时代变化而内发的自觉性,不是外来文化的直接嫁接。换言之,近代以后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观念是由传统的“忠孝一体”“天下一家”观念母体中孕育而成。因此,考察近代以后的家国一体观念,不能离开传统即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也不能离开“忠孝一体”“家天下”的传统观念。

  再次,近代中国虽然受到外来冲击,但是举国同心精神内核没有瓦解,相反随着近代外来思想的进入,建立在原有母体基础上的家国一体观念上的举国同心精神内涵更加丰富。近代确立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宏愿,超越了古代“忠孝一体”“天下一家”的狭窄的内涵,深化和拓展了举国同心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正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观念的确立,近代中国民族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过程中,不但没有被摧垮,反而却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开始真正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同雠敌忾。

  三、现当代举国同心精神的传承

  举国同心精神在现代得到了发展并在当代焕发出了新时代的风采和活力。

  (一)现代的举国同心精神的发展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华民族进入现代历史阶段,从此,举国同心精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赋予了现代的内涵。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从传统到现代、从近代向现代转换的重要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轨迹,也使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文化转型倾向带有否定自身文化的片面色彩,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积极、进步意义。但是,“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理念是对中国传统的守望相助、家国一体观念的深化与升华,它不断锤炼中国人的爱国品格、更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形成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并激励中国人的自主求索。①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的新曙光。这种创造性的转化是一种扬弃,舍弃了中国文化的糟粕成分,留下了中国文化之精华。

  “五四运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发动的,以天下为己任、与家国共存亡,对中国命运的严重关切和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不顾身英勇斗争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情怀在这次运动中得到了彰显,这种家国情怀,是赤子般地对民族的大忠、国家的大爱、对民众的大拯救,是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安邦兴国的伟大理想、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是在历史使命感之下的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在这种家国情怀的影响和激励下,中国民众的国家观念与主权观念、领土意识以及民族命运意识逐渐觉醒,中华民族所藴含的巨大潜力和能量得到极大激发和凝聚。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民众国家意识得到了强烈的觉醒,民族整体得到空前的团结,对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达到了高度自觉,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当代的举国同心精神的焕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并开始走上新的征程,家国一体精神也随之进入当代时期。当代举国同心精神是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举国同心精神更是焕发出时代的风采和活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成为举国同心精神的主要范式。

  上个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与封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①。“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举国同心精神在当代的弘扬。

  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铸就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与此同时,举国同心精神也嵌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时代元素,实现中国民族复兴中国梦,把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考虑是新时代举国同心精神的新内涵。这种精神不仅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后的重建、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扬,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在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宗教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强大合力。

  (三)现当代举国同心精神的传承

  首先,现当代举国同心精神的传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的。共和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各族儿女走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制定了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长远发展规划,实现了举国同心精神的现代转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每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梦想中。

  其次,当代举国同心精神的传承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升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成为团结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真正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全部力量的积极性,真正消除了旧式爱国主义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分离,祖国与国家的分离,实现了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有机协调的高度统一。

  再次,当代举国同心精神的传承是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的。 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也为每个人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最坚实的平台。因此,把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融入到宏阔博大的中国梦之中,自觉与中国梦同心同向同行,是举国同心精神在当代传承的要义。 

  第二节 在中国抗疫斗争中的举国同心精神

  不同的时代,举国同心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中国抗疫斗争是体认举国同心精神的生动课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指挥下,全国一盘棋,海内外一股绳,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彰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① 

  一、家为国本的现实传承

  家为国本的本质涵义是民为国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生动地诠释了家为国本的深刻内涵,使举国同心精神得到了现实传承。

  (一)人民主体思想的生动诠释

  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和书写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重民保民”“恤民忧民”等观念,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斗争的实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人民主体论思想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信念毫不动摇,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同一战线,同呼吸、共命运,幷且将这一思想理念贯穿于抗疫防疫各项决策部署中,人民主体思想更是成为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决定武汉封城、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输出,到全国分区分级实施精准防控策略;从确保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多措并举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从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到稳妥有序解除管控措施、逐步推进复工复产,都是人民主体、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有了人民主体思想,就有了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伟力。在抗疫防疫斗争中,人民群众始终与共产党心连心,众志成城,形成战胜疫情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广大民众扛起责任、众志成城,自觉参与抗击疫情。危难面前,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信任,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取得抗疫胜利约束自我乃至牺牲自我。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一致行动,整个社会紧急停下脚步。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外出自觉佩戴口罩、测量体温、保持社交距离。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别人、就是为国家作贡献成为社会共识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人们长时间在家隔离,上网课、学美食、陪家人,用各种方式缓解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抗击疫情。中国全民行动抗击新冠肺炎的做法和精神得到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高度肯定:“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① 。

  可见,群众路线、人民主体思想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这些思想资源,在抗疫中发挥了虽无形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导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重大时刻,党中央坚持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在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之间果断抉择生命至上。疫情暴发后,以宁可一段时间内经济下滑甚至短期“停摆”,也要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巨大勇气,对湖北省和武汉市果断采取史无前例的全面严格管控措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严控人员流动,延长春节假期,停止人员聚集性活动,决定全国企业和学校延期开工开学,迅速遏制疫情的传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中国的不惜一切代价,赢得了广泛赞誉。英国《柳叶刀》社论认为,“中国的成功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中国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从而在国民健康与经济保护之间获得最佳平衡”②。

  为了确保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救治,国家对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及时预拨疫情防控资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及时调整医保政策,明确确诊和疑似患者医疗保障政策,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对新冠肺炎患者(包括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异地就医医保支付的费用由就医地医保部门先行垫付。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624亿元;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③ 

  总之,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疫情面前,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世卫组织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政府的抗疫举措,体现出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和对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中方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

  (三)稳饭碗保民生的安心工程

  疫情来袭,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家不安,国就不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政府一方面以最大的善救治患者珍爱百姓生命,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作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六稳”与“六保”,重点在于就业,这是确保民生之本,只有稳就业、保就业,才能稳住了千家万户的“饭碗”,才能稳住国家发展之根本。为了稳就业保民生,各级政府在党中央的统一战线部署下,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就业,想方设法全力保障最大的民生,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为此,各级政府密集制定出台多项政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实施减费降税,增加财政补贴,加大金融支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优化政府服务。如:通过租用专车、专列、包机等方式“点对点”“一站式”帮助农民工返岗,并从个人防护物资、人流、物流等方面为企业复工提供全方位服务;针对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体育、娱乐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免收公路通行费,降低企业用电用气价格,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负担;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新增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发力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等。

  二、保家卫国的现实战练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举国上下,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都参与了这场实战,再现了全民抗疫的壮举。

  (一)抗击新冠病毒的正确部署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这场大考,如何做出正确的部署是打赢抗击新冠病毒遭遇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作出“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重大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瞭方向。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下,全国人民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絶的努力,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保卫武汉湖北的举国力量

  疫情发现后,全国上下紧急行动,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抗击疫情,在最短时间集中最大力量阻断疫情传播。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支援行动,调动了全国医疗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湖北省和武汉市医疗救治。国务院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这样描述: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份以对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16个地市,各省在发现疫情、防控救治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集中优质医疗资源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人民解放军派出4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承担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救治任务,空军出动运输机紧急运送医疗物资。各医疗队从接受指令到组建2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扺达,并自带7天防护物资,扺达后迅速开展救治。在全国紧急调配全自动测温仪、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重点医疗物资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从全国调集4万名建设者和几千台机械设备,仅用10天建成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仅用12天建成有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短短10多天建成16座方舱医院,共有1.4万余张床位。加强临床血液供应,10个省份无偿支援湖北省红细胞4.5万单位,血小板1762个治疗量,新鲜冰冻血浆137万毫升(不含恢复期血浆)。大规模、强有力的医疗支援行动,有力保障了湖北省和武汉市救治,极大缓解了重灾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压力。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保家卫国的人民战争,之所以能够打好武汉、湖北保卫战,除了有坚强的党中央领导之外,还有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正如习近平在5月8日与民主党派和统一战线成员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全国各族人民都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了这场疫情防控斗争,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① 

  (三)逆行的脚步承重匹夫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英雄用他们“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的主旋律。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若有战,召必回”!在此次全民抗击疫情的战争中,许许多多退役军人都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用行动践行着他们终生保家卫国的誓言。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从年逾古稀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一些难忘的镜头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去武汉的无座车票在社交媒体刷屏,73岁的李兰娟院士被口罩勒出深深压痕的照片让人动容,网上流传的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一批“90后”青年挺身而出,在此次战“疫”中冲锋陷阵、独当一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①用这样的话评价抗疫一线的“90后”“00后”,可谓恰如其分。

  社会各界展现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精神,一个个“逆行者”用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在机场、社区、路口、隔离点日夜辛劳的防疫人员,铭记的是严防死守的责任担当,整个民族迸发出如此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正是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的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国同心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三、同舟共济的现实壮举

  疫情面前,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舟共济精神被新冠病毒这一无形的敌人再度激发。

  (一)舍小我顾大局的家国情怀

  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断流的悠久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亮出了鲜明的底色。每个中国人面对危机时,小宁可牺牲小我也要保全大我,小家服从大家,彰显了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公共利益的家国情怀。

  整个春节长假,全国城市、乡村的亿万家庭,集体进入了“宅年”模式。“宅在家里过年,是最好的爱国,是每一个家对国的贡献”,这是老百姓的集体认同。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作出巨大牺牲。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与外隔絶、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医疗资源和生活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困难,忍住失去至爱亲朋的痛苦,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② 

  “武汉街道空无一人,但是每个窗户后面都有配合应对疫情的市民。中国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①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2月下旬在结束是的感慨。正是这种牺牲小家,保护大家的家国情怀,为抗击新冠病毒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二)同心合力抗疫的兄弟情谊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阻隔全国人民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沟通,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汇聚而成的是强大的抗疫合力。

  省际间的兄弟情谊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一批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到加急生产的消杀产品捐赠给指定收治医院;从农业大省山东各地“搬家式”的新鲜蔬菜支援走红网络,到新疆库尔班大叔后人捐赠的大米日夜兼程到达武汉……在驰援湖北各地的医疗队员返程之日,街道上无不站满了送行的市民。捡废品老人捐款、网友“云买单”等一系列暖心举动,戳中无数人的泪点。各种社会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城乡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加强捐赠资金和物资的调配和拨付,将捐赠款物重点投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伸出援手,积极捐款和捐赠各类防疫物资,体现了浓浓的同胞亲情,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国式的抗疫行动感动了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他们动情地称一生之中从未见过如此的动员!2月24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说:“我们看到每个省都有疫情暴发,都有感染病例,但是各个省依然花很多气力去想如何为湖北省、武汉市提供医用物资和医务工作者援助。我觉得这种纯粹利他主义是其他国家应该学习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②   

  (三)共命运共担当的天下精神

  疫情爆发初期,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仅是对本国负责、也对他国负责,秉持着“世界好,中国才会更好”的价值理念,坚持主张科学理性,反对制造政治分歧;主张加强团结合作,反对寻求脱钩孤立;主张推进多边协调,反对单边主义。坚持为全人类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福祉着想,与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遏制疫情蔓延。

  疫情发现以来,中国始终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加强高层沟通,分享疫情信息,开展科研合作,力所能及为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力所能及地为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共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向驻在国民众和华侨华人提供技术谘询和健康教育,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地方政府、企业龢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①  

  中国积极贡献扺御疫情的中国方案,与各国一道携手应对,充分展现“天下一家”的大国情怀,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高度肯定。

  第三节 持续弘扬举国同心抗疫精神的思考

  作为中国抗疫精神,举国同心精神在此次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我们抗击新冠病毒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精神法宝。抗疫防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当前国际上新冠病毒呈现蔓延的趋势,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外防输入任务仍很艰巨,必须持续弘扬举国同心精神,把举国同心精神发扬光大。

  一、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

  坚守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持续弘扬举国同心精神的初心。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政治自觉,是中国领导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中国政府从成立之初就遵循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正是这种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洪水、地震、非典等一场又一场重大灾难,始终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前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决战决胜之年,越是面临收官,越是接近“终点”,越要牢记初心使命,越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凝聚奋进力量,全力以赴完成目标任务。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一件件小事抓牢抓细抓实,人民群众才能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中国疫情防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幷存的制度,它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市场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来保证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一制度的价值意藴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国有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坚实力量和强大支柱。国有企业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国有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体体现在医疗体制上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制度在疫情防控中立下重大功劳。部分西方国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陷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正是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蛊惑下将关系国计民生龢民族安全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治后果。因此,无论形势发生如何变化,中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三)坚持以百姓的福祉为根基

  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还必须坚持以百姓的福祉为根基。习近平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代表团谈到人民至上时说: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也决不放弃。因此,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就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

  要继续守牢民生底线,织密保障线,让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抗击疫情中持续升温,采取更有力的举措筑牢民生保障基石,为全球抗击疫情筑起坚强后盾。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守好“粮袋子”“菜篮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在整体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做到应保尽保,给予最需要帮助的重点人群特殊关怀;要多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切实补齐民生短板,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变化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抗疫在继续,民生保障不停顿。人民群众是国家力量之源,推进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共筑是胜利之本。要继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共同投身于复工复产中,将党中央和政府的部署和措施落实于行动上,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用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形成保障民生促发展,发展为了人民的良性循环。

  二、坚守爱国主义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抗疫斗争的精神红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精神,必须坚守爱国主义核心,涵养和厚植爱国情怀。

  (一)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信念教育,传承好抗疫精神,这是坚守爱国主义核心的首要任务。要注重思想政治引领,把抗疫中凸显的爱国主义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抗疫精神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将其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等,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积极构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弘扬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学校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把中国抗疫的先进做法、感人事迹等纳入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增强思想性和针对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与时俱进,彰显抗疫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应因时因势加强疫情后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小学校陆续复学复课。除了确保校园安全和师生身心健康,在教育内容上,国家教育部门应指导各地,因时因势,紧密结合抗疫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应利用抗疫这个时机,介绍与唤醒儿童青少年关于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我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认知与情感感受,并引导比较世界各国抗疫的进程与效果,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而增强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的观念。

  (二)扎实推进培养践行国家观

  爱国主义精神是具体的、实践的,更是主动的、自觉的,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结合抗疫防疫,多举并行落实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使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

  要在全社会营造抗疫爱国氛围,通过电影电视媒体等文化载体的宣传,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社会成员的爱国行为养成,使每个社会成员做到在本职岗位上历练成长、在平凡工作中创造非凡、在尽职尽责中奋发有为。 

  要特别注重在学校开展抗疫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少年将爱国热情化为报国行动。同时,为青年学生搭建爱国实践平台,用行动聚人心,让他们在实践中坚定报国志向、锻炼报国本领。如开展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志愿者服务、调研考察、实习实训中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砥砺强国之志,修炼本领。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力放在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上,放在厚积自身的学问知识上,放在主动投身志愿奉献的青春队列里,鼓励青少年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三)讲好中国式抗疫爱国故事

  抗疫开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应当抓住契机,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讲好抗疫爱国故事,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社会成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磅礴力量。

  搜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动人故事,编写宣讲材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设立纪念馆,搜集和保存本次“战疫”过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物、人物事迹、影像,以丰富的一手资料,用可见、可感、可学的人物事迹、科研成果、数据资料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讲好中国共产党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讲好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负责人大国的担当,讲好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讲好医疗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基层一线人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感人事迹。

  创新讲好抗疫爱国故事的手段方法,积极创新与青少年沟通交流的话语方式,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手段把抗疫故事讲给他们听,激发他们的兴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青少年感兴趣的事变得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做得让青少年感兴趣。
  
  三、坚守疫战必胜的信心
  
  坚守疫战必胜的信心,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一)坚持统一领导固必胜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取得疫战胜利的信心动力。

   随着世界各国疫情的蔓延,防疫絶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不仅体现在单纯的病毒防控上,而且体现在与西方反华势力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博弈。一些国家为了政治考量甩锅中国,大打意识形态牌,使防疫抗疫变得更加复杂。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更加需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足够的定力。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要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协调、调度。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因此,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要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各地区各部门在采取防控措施时,要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要有“全局在胸”的格局和谋略,坚决消除一切地方主义、个人主义,要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对上服从统一调配,对下整合资源力量。

  (二)依靠科学防治保战疫成果

  疫战必胜的信心来源于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科学防治始终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战胜疫病离不开科学,确保战疫成果更加离不开科学。既要加强科研攻关,又要坚持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方法。

  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疫情的长期存在。当前,国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虽然国内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随着国际人员交流逐步回升,疫情外部输入风险不断增加。即便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全球疫情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遏制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要坚持适应常态化防控要求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对发展环境的认识,要从“无疫状态”向“适应疫情长期存在”转变。无论是国家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产业政策,还是企业生产活动、劳动力选择方式等,都必须将疫情防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对发展方式的考量,要从“无疫发展”向“带疫发展”转变。必须适应疫情长期存在的新形势,将疫情防控措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以统筹推进,在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的前提下,处理好应急举措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探索疫后科学防治模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人类认知。在继续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未知因素。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疫魔”越是凶猛,我们越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将科学精神贯穿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强疫苗科研攻关,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只要我们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一定能够众志成城地夺取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

  (三)凝聚各方力量赢疫战胜利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同舟共济者赢。疫情发现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在疫情防控中拧成一股绳,形成全国一盘棋。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医院到社区、街道,从网上到网下,凝聚起防控的磅礴力量。这是赢取抗疫胜利的力量之基,也是疫战必胜信心所在。

  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应继续凝聚各方力量,筑起抗击新冠肺炎的钢铁长城。应继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把各党派、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以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在抗疫民族统一战线内,继续同党中央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克时艰,为取得疫战的胜利提供坚强的力量支撑。

  总之,举国同心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它形成于古近代,传承幷发扬光大于现当代。无论在哪个时期,举国同心精神都表现为中华民族成员对国家、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关心、热爱、维护、奉献与担当。中国抗疫斗争不仅又一次诠释了家为国本、保家卫国和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而且也为应对当前国际上新冠病毒呈现蔓延的趋势、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外防输入任务仍很艰巨等的态势,取得这场总体战、人民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增强了必胜的信念。它使全国人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坚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听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取得这场疫情防控战争的最后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20-6.

  [2]孙仁宏.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化的形成[N].盆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3).                              

  [3]徐艳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藴[J].人民论坛,2020-4-27.

  [4]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J].江淮论坛,2017(3).

  [5]王利明.家国同构是一种治理模式[N].北京日报,2017-3-6.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