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反“港独”成为香港的一个热点话题。先是1月14日,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立法会发布《二零一五年施政报告》时点名批评港大学生会的官方刊物《学苑》发表“香港民族,命运自决”的专题文章,并编印名为《香港民族论》的书公然主张香港“寻找一条自立自决的出路”,梁称“对《学苑》和其他学生,包括‘占中’的学生领袖的错误主张,我们不能不警惕”。2月4日,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新春酒会上明确表示,不能容许以高度自治为藉口排斥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散布“港独”言论;2月13日,张晓明在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时,再次批评“港独”,有与会者引述称,“港独”的气焰越来越嚣张,虽然不会得逞,但会影响年轻人的思想,再发展下去对香港社会及市民不利。
香港所谓的独立在大多数港人看来,不合理、不合情亦不合法。然而,早在2004年,网络上就出现鼓吹香港独立的声音,只是关注者寥寥。从2004年至2010年左右,随着香港自身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及外围环境的不断变化,香港内部有关政制发展的争拗趋于激烈,网络社交媒体时常出现激进言论,“本土、自决”等主张助推所谓独立声音。2014年下半年,围遶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等议题出现长达两个多月的“占领中环”行动,类似“香港建国”“HK STATE”等的“港独”言论在网上讨论区出现,或以标语形式被四处涂画、张贴。
“港独”声音的出现,有其内在发展脉络,得到一些反对派大佬有意识的“引导”,而反对派得以“借鉴”的经验来源,就是邻近的台湾。近年,香港的反对派与“台独”势力互动密切,他们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识地引导舆论关注香港与内地的摩擦与矛盾,不断与内地进行区隔,强调“在地”“本土抗争”等,在香港助推“港独”意识,吸引了一些思想偏激人士或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台独”势力介入香港事务,“港独”势力由“键盘战士”变为实际行动的参与者。两“独”渐近,既是香港反对派势力与“台独”势力互有所需,一拍即合的结果,也是一些反对派大佬“审时度势”,借“台独”强化“港独”意识的刻意所为。
一、港台密切互动中的杂音
对中国而言,香港与台湾是两个特殊的地区。且不论“一国两制”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却最先用于香港的回归,单是两地之间的传统历史联系就千丝万缕。回归后,两地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2010年4月,香港成立“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同年5月,与之对口的“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成立,两会每年举行联席会议,就港台间各领域各层面议题进行交流、协商,加上原有的“台北—香港双城论坛”,两地从“官方”到“民间”的交流合作逐渐正规化、机制化。2011年7月,台湾驻香港的“中华旅行社”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同年12月,香港驻台机构“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开始运作。目前,香港与台湾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各种交流活动频密,仅就政治领域而言,官员们不定期互访,各种研讨会经常邀请两地学者参与,逢台湾选举,香港的政党,无论是亲建制的,还是反对派的,都会组团前往观摩。“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以其独特的地位本有望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的发展,整个中国的进步、富强作出独有的贡献,然而,近年在港台两地的交流中,出现一些杂音,其中香港一些反对派人士与“台独”人士的“眉来眼去”引人警觉。
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9月底,香港反对派酝酿了一年多的“占领中环”行动启动,这两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运动受到多方关注。2013年10月,在“占中”准备期间,朱耀明、李卓人、郑宇硕等专程赴台与施明德进行交流,“请教”组织大型抗争运动的经验,与此同时,“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到香港进行讲座,宣扬其“台独”理论。香港的反对派大佬黎智英等人更是多次会见“台独”人士,为部署“占中”不遗余力。无论是“太阳花学运”期间,还是“占中”期间,两地的组织者、参与者之间均有交流,或在地参与或网络声援。
港台两地间的社会运动出现互相呼应的势头,而在此实际互动之前,“理论”上的沟通早就有之。2011年10月,华人民主书院在香港成立,“期望在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人社会,普及民主理念、深化民主理论、壮大民主动能”,由王丹担任董事会主席,郑宇硕任荣誉校长。书院通过分享网络课程吸引年轻一族,线下则通过举办讲座,鼓动“民主参与”。为实施“占中”,华人民主书院举办多期“非暴力抗争训练营”,邀请台湾的简钖阶、林启骅等授课,讲授社会行动的理念及概念、战略规划、非暴力行动策略等,旨在培养参与者进行大型行动时所需的意识和技巧。简钖阶是民进党创党党员,曾鼓吹以暴力手段和街头抗争实现“台独” ,担任过“红衫军”“反贪倒扁”的副总指挥。林启骅则是谢长廷的文旦之一,曾担任社民联前主席陶君行的助理,并任华人民主书院义务总干事。
二、“本土”与“独立”之间的一步之遥?
就台湾的情况来看,从“台湾意识”到“台湾主体意识”再到“台独意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而“台湾主体意识”在緑营中的认知无疑更具“台独”色彩。“台湾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本土”意识,它把“本土—非本土”、“本省—外省”、“爱台—卖台”等简单对立的思维应用于复杂的社会事务,强调“台湾价值”、“台湾优先”。放在香港来看,现在香港的“本土”活动与“港独”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虽说“本土”的导向不一定是“港独”(有关本土的探讨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但主张“港独”的人却大都具有浓厚的、激进的本土情结。
2004年11月,网络上出现一个名为“我是香港人连线”的群组,立场激进,鼓吹香港应仿效世界各地的反殖民化运动,举行“全民公决”以决定香港的未来,认为“全民投票、独立建国”是香港最终的理想,不过,这个群组仅限于网络宣传,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影响也不大。及至2011年,强调香港“本土”的声音在“双非”、两地融合等议题刺激下突然高涨,网络上出现“香港本土力量(Hong Kong Nativism Power)”、“香港自治运动(Hong Kong Autonomy Movement HKAM)”Facebook等,前者2月下旬成立,主张“为香港人发声,捍卫本土文化,保障香港权益,扺御文化清洗”,后者成立于7月1日,在“七一游行”中挥舞自制的旗号——龙狮旗,但他们都声称立足“本土”,不追求香港独立。2011年12月,香港岭南大学助理教授陈云推出《香港城邦论》一书,以一种“香港遗民”的论述主张“城邦自治”,主张“香港本位,香港优先,香港第一”,“一国两制,香港自治”,再一次将香港“自治”,“本土”等字眼变为热点话题,吸引了一部分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与追随。
有关“本土”的议题不仅在网络传播,而且进入立法会,公民党议员毛孟静和新民主同盟的范国威就以“本土派”自居,以“捍卫本土”的名义强调与内地保持距离。“本土”不等于“港独”,但“港独”与“本土”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不少主张“本土”的人也主张“港独”,而喊出“港独”口号的人肯定是强调“本土”。2012年7月,Facebook出现“我哋系香港人,唔系中国人”群组,宣称“热爱香港!香港人有能力自立,要真正的所谓自决!”其发言人陈梓进后离开该群组,另成立Facebook“港人自决,蓝色起义(Hong Kong Blue Righteous Revolt)”;继任的发言人招显聪后来也于2013年退出“我哋系香港人,唔系中国人”群组,成立“香港人优先”、“香港人主场”Facebook,公然宣扬“港独”理念,在游行中常常挥舞着龙狮旗或港英旗,还曾于2013年12月擅闯中环军营受到法律制裁。
对于一些熟谙台湾政治的香港反对派大佬来说,台湾主体意识构建的过程就是他们期望香港未来要走的路。只不过,台湾的构建过程已然基本完成,而香港仍在强调“本土”,区分“香港人—内地人”的路上,所幸现在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自由行带来的负面效应,絶大多数港人仍然认同“一国两制”,仍然对国家、民族怀有檏素的感情。加强包括港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与认同,不仅对香港意义重大,对台湾同样意义深远。
三、“港独”没有发展空间
香港与台湾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亦很大。香港一些反对派企图借用“台独”发家史,把香港引往“独立”的方向,无疑是在借“港独”抽水。然而,未来几年,港台两地都将迎来一系列重大选举,“独”的毒性会持续发作,对其可能激发的政治能量不能小视。
近年来,一些港人对现状不满,倾向走上街头发泄情绪,在“占中”发生期间及清场后,有些人仍然通过街头涂鸦或贴小标语的方式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其中不乏号称香港“建国”的“港独”标语。然而,香港的主流民意仍是较为保守、追求经济利益的。这意味着香港目前出现的一些政治性争议,有的本质上是社会民生议题。无论是特区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在面对、处理时都应有清醒、全面的认识。
香港的年轻一代,毋庸讳言,其中的一些确实受到“港独”论调的影响,需要加大力度争取他们的信任、支持,逐渐扭转他们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主张。如果说批驳“港独”是一种“破”,那“立”的工作显然更为重要、急迫。唯有更好地“立”起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与现实感情,“立”起“一国两制”与中国发展模式、中华民族复兴之间的内在情感、理论联系,才能真正凝聚港台普通民众的心,“一国两制”才能为祖国的强大、统一提供更大动力。
2015年3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