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香港团体到特区政府总部请愿,申诉港人的“游泳权”,原因是香港新界的游泳池一到周末就爆满,近七成前来戏水消暑的都是内地人。这是内地人或说邻近的深圳人继到香港打酱油(买日用品)、看电影、行山、露营之后又一新活动。“一签多行”下的深圳人俨然已经把香港当成了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的好场地。
在一个地方消费,当然是好事,但在一个地方过度消费,恐怕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对一个城市而言,它的主要功能是生活。如果一波又一波的消费,影响或严重影响了港人的生活,那作为两地关系中的一个议题,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包括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内地人愿意到香港消费,最根本的理由无非是质优价廉,这是市场行为。就拿游泳来说,深圳室内游泳馆要40元人民币,而香港的游泳馆平时17港币,周六日和公众假日19港币,小朋友、老人等还有优惠,更不要说香港的水质乾净、服务完善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怕是要等到内地的各类产品在质量上、服务上达到与香港同等的水准,这需要时间。在这个过渡期内,大家能做的恐怕只有通过“非市场”的手段来调节。
客观看待“自由行”与“一签多行”。允许内地人以个人身份到香港旅行的政策开始于2003年的“自由行”,这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的一条规定,目的是提振香港的经济。目前,内地已有49个城市开放“自由行”,而内地访港旅客的人次也由2002年的638万暴增至2013年的4075万,占每年访港旅客总数的比例由41.2%急升至75%。在所有开放“自由行”的城市中,邻近的深圳市力度最大。2009年,中央政府准许合资格深圳户籍居民申请一年多次访港“个人游”签注(一签多行)。也就是说,现时深圳280多万户籍人口中,除了10多万公务人员等国家登记备案人员,其余的人,一年想去几次香港就能去几次。本来,深圳还将开放非深户籍的“一签多行”,但在2012年8月31日,被紧急叫停。
在“自由行”实施的十年间,香港经济颇为受惠,自不赘言,但“自由行”也带来了不少与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商铺租金上涨,很多小店被迫迁移或关闭,为游客服务的首饰店(金店)、名表店、化妆品店大量增加,“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骤增,带来医疗(产科)、奶粉、教育等一系列资源的紧张,内地人与香港人由于文化、习惯不同摩擦不断,甚至互相谩骂等。“一签多行”在方便深圳人逛香港的同时,也给两地的“水货客”提供了便利,在上水附近,诸多的“水货客”占据道路,令附近居民出行不便,而深圳人俨然把香港当成自己休闲娱乐的“后花园”也引发部分港人不满。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引导、限流改善,有些则短期内难以解决。一个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假设它的公共交通、旅游设施等本来只可以容纳两千万人,现在要放四千万人进来,肯定会引发这样那样的矛盾。实际上,在香港,上述问题早已经成了民间团体抗议、立法会讨论和令特区政府头疼的问题,甚至本来属于社会民生范畴的议题,因牵扯到两地关系,变成了政治性议题,如修建高铁、开发新界东北等。
所幸中央和特区政府已着手研究解决这类问题,如自由行城市的收放,“一签多行”是否改为“一签两行”或“一签52行”(平均一周一次)等。这也符合政策实施的规律,一个政策出台后,后续的跟踪、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调整,都有利于政策更好地实施。
从目前的情况看,特区政府在这方面最根本的任务是仔细研究自由行和“一签多行”政策的利弊,争取在经济发展与市民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而在政策发生较大改变之前,特区政府还可以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令资源分布更为优化,如研究开辟新的旅游点或购物新区,打击因自由行或“一签多行”带来的违法行为等。当然,还可以与邻居深圳市加强沟通,促后者提高公共设施的数量、质量、服务水准,让深圳居民更爱在家门口休闲消费。
至于深圳市,不知其政府看到自己的居民一波波地往香港跑,作何感想?去购物也就罢了,毕竟香港的奢侈品牌确实比内地便宜,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汇率或质检体系更令人信赖的原因,也有吸引力,甚至去行山、看电影也可能是香港的山比较漂亮,所放的电影内地没有,但如果是去香港的公共泳游池游泳,甚至如港人揶揄的“以后就来打篮球了”,那无疑是深圳市民在对市政建设表达不满了。
2014年8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