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幸运 无悔

  2014年12月,我办理了退休手续,正式告别了那些感兴趣和不那么感兴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切重新归零,一切从头开始,要开始适应新的退休生活了。回忆60年的经历,有得有失,如果一定要下一个结论的话,那就是幸运、无悔。

  我于1954年5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柘城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60年9月上小学,1966年准备升中学时,适逢“文化大革命”,从“停课闹革命”到“复课闹革命”,一直在小学上到八年级。1969年1月恢复中学,读了两年初中、两年高中,直到1972年12月毕业。这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少小当家”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请保姆是属于剥削的,所以家里把保姆给辞退了。我作为长子,虽然刚满12岁,但从此便开始承担起了担水、洗衣、做饭等家务活。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967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母亲因病瘫痪到广州住院,父亲也因类风湿等多种疾病到广州住院,一方面治疗自己的疾病,一方面照顾母亲。而年仅13岁的我,则带着12岁和10岁的弟弟以及4岁的妹妹,以每个月不到25元钱的生活费,独立生活了两年多。这期间,最难忘的是和我们住在一个家属院的叔叔阿姨们,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人力上,都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有这样两件事:一是1968年的一天傍晚,我的小弟弟突然发起瞭高烧,和我们住同院的县长夫人——一个在抗日时期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双枪黄麻子”,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正直、豪爽、侠义的“黄大姐”“黄阿姨”,自告奋勇,和我轮流背着我弟弟到医院(距离大约两公里),并帮我挂号、找医生,一直忙到把我弟弟送回家。另一件事是,1969年1月中学复课,我和弟弟们要上学了,不能把妹妹一个人放到家里,当时只有14岁的我带着妹妹去小学报名,但因她当时只有5岁半,不到入学年龄,学校拒收,急得我直哭,后来又是在同院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才让我妹妹上了小学。

  1973年4月11日,在红旗如海、歌声如潮、锣鼓震天的欢送氛围中,我由应届高中毕业生变换身份,成为柘城县第一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分配到了柘城县牛城国营农场。两年半的知青生涯,最大的收获,一是得到了锻炼,成为农场一名絶对的骨干,全农场只有三套长短套(长套为马车,短套为犁、耙、耧),我占一套(也是知青中唯一的一套),并先后担任过农场积肥队和棉花队副队长;二是对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三是结交了一些既有别于农民,又有别于工人的农业工人朋友,至今我们仍然不时的会有电话联系;四是与一起下乡的20名知青成为了比亲人还要亲的战友和朋友。

  1975年12月,托小平同志复出的福,我们这些本没有希望参加招工的国营农林场知青,据说是因小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的一次讲话而幸运地参加了招工,被招到河南省商丘市化工厂,直到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在工厂期间,先后干过塑料焊工、车工,但都是徒有虚名,总共只干了大半年的时间,其他时间均为车间脱产文书、团支部书记。这期间最大的事情就是高考了:我参加了77年高考,当时由于在工厂混得还不错,而且那时工人阶级还比较吃香,多少有些少年狂,本是没有打算参加高考的,后在朋友的劝说下,一时兴起,在最后的时刻报名参加瞭高考,记得当时是先填志愿,后上考场,我填的是第一志愿北大、第二志愿复旦、第三志愿南开,并在下面大大的写上了不服从分配几个字。后来河南省鹤壁师专给我发了入学通知,但我没有去。本来,当时是说如果考上了不去,第二年就不让再考了,但在78年高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河南日报刊登了一个豆腐块消息,说是77年考上未去的还可以参加高考,但如78年考上不去的,则今后不允许再参加高考。就是这样的一个消息,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参加了78年高考,幷且高考总分是396分。由于这次是分数下来之后才填写志愿,分数高了反而不敢乱填写了,后来还是在我母亲的小学同学、商丘地区教育局一位叔叔的参谋下,第一志愿填写的是武大中文系,第二志愿填写的是吉林大学企业管理系,第三志愿填写的是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

  1978年10月到1982年8月的四年大学生活,是终生难忘的,这不仅因为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老师们的倾力培养下,在同学们互助友爱的氛围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人生的价值和做人的根本,它使我此后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生命的意义。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友情,有三件事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是第二学年开学返校的路上,父母给我的一个学期的学杂费被小偷偷走了,要知道当时我们家是三兄弟同年考上大学和中专的,幷且都不带工资,所以,再向家里要钱是很难张开口的。当时同学们知道后立即发动起来,从各自并不宽裕的嘴里,给我抠出了60多元钱,帮我渡过了难关;二是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我得了阑尾炎,又是同学们把我送到医院,幷且骆苗同学还在手术单家长栏帮我签字(骆苗同学在毕业留言时都没有忘记签字的事),手术后,很多同学到医院看望我,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三是毕业前夕,我被自行车撞成重伤,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下地,又是同学们给予我细心的帮助和照顾,最初几天甚至还要背我上厕所。所以,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我心中永刻的是温暖,而今天,我最想表达的是感谢,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大学期间,于1981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工作。1986年11月任秘书局会务处副处长,其后陆续担任处长、副局长、信息中心主任,2010年9月任全国人大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在秘书局工作时,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在人大的会议制度和选举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比如现在每年3月5日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就是由我经办,于1999年正式提出并报请中央批准后实施的;再比如1997年第一次在香港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作为会务工作的主要负责者,从头到尾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信息中心工作时,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提出由会议工作管理系统、代表工作管理系统、立法工作管理系统、监督工作管理系统和事务工作管理系统这六大系统组成全国人大办公业务资源信息系统,并于2002年亲自起草了《全国人大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现全国人大办公业务资源信息系统已据此于2007年正式建成使用;在机关党委工作时,最大的贡献则是将机关的党建工作机制化和制度化。2011年全国人大机关党委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基层党组织,我个人也于2012年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201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五一劳动奬章”。

  60年走来,从儿时记忆中的“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少小当家”、“上山下乡”、进工厂、改革开放、上大学,以及全国人大32年机关工作,虽然遇到过不少困难、困苦和仿徨,但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一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使自己能够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幸运的;二是在每一个生活阶段都能遇到无数善良的、无私帮助自己的人,是幸运的。虽然也遇到过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但对自己始终坚持以诚待人、全心工作、不以名利的得失而以事业的成就来检验自己的原则,是无悔的。

  2014年12月

  王平简历 (学号787010)

  男,汉族,1954年5月13日出生。籍贯:河南柘城。

  1960年9月—1968年12月,河南省柘城县实验小学读书。

  1969年1月—1972年12月,河南省柘城县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读书。

  1973年4月—1975年12月,河南省柘城县牛城国营农场,知青。

  1975年12月—1978年10月,河南省商丘市化工厂,工人。

  1978年10月—1982年8月,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商丘)考生。

  1982年8月—198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会务处干部。

  1986年11月—199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会务处副处长。

  1990年8月—199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会务处处长。

  1993年8月—199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

  1997年6月—2000年12月,全国人大信息中心主任兼秘书局副局长。

  2000年12月—2010年9月,全国人大信息中心主任。

  2010年9月—2014年6月,全国人大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2014年12月退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