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感受欧洲历史文化

  我怀着领略欧洲历史文化的心愿,于今年(2006年5月至6月),偕太太庞秀声去欧洲旅游,一路跑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梵蒂冈等十一个国家的伦敦、剑桥、巴黎、第庄、特里尔、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米兰、比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海牙、萨尔斯堡、茵斯布鲁克、布鲁塞尔、苏黎世、卢森堡、瓦杜兹等22个城市。在路上,除了浏览宽广的高速公路、漫山遍野的緑色森林、一望无际的緑茵草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粼粼蓝水的泰晤士河、塞纳河、莱茵河、苏黎世湖等自然景观外,还参观了各国的博物馆和众多历史古迹,深深感受了欧洲国家中世纪和近代的许多历史文化景观。现将感受最深者报导如下,以飨读者。 

  一、伦敦与威斯敏斯特宫、大英博物馆及剑桥大学 

  伦敦位于泰晤士河下游两岸,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1000万人口,是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特别突出的它是一座“金融城”,全世界各国有300多家大银行在这里设立分支机构。伦敦的历史文化古迹丰富多彩:有代表伦敦标志的大本钟、庄严宏伟的威斯敏斯特宫和教堂、金碧辉煌的女王居所白金汉宫、1000多年历史的伦敦塔桥、伦敦塔、18世纪的圣保罗大教堂、守卫森严的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宽广的特拉法加广场、格林威治天文台 、剑桥、牛津大学城、大英博物馆、狄更斯、萧伯纳的故居,等等。 

  威斯敏斯特宫(见下页图)是英国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高塔尖顶、宫顶镏金、庄严雅典、气度威严。它是于1840年被大火烧毁的旧宫址上重建的。现在是英国国会上下议院办公的地方,南侧是下议院,北侧是上议院。两院之间有一个条长达3000米的走廊,可以向外看到泰晤士河。整个宫内共有1100个房间供办公、开会等活动使用,英国的重大法案都在这里通过,在近代西方民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源头。据说,现代西方各国的议会制度都是以英国议会为蓝本的。而议会大厦北侧的大本钟(见下图),则是给伦敦人报时的,1858年建成,1859年5月3日开始报时。因为设计者是贝克特,而主持建钟的是本杰朗·霍尔,为了纪念他而称之为“大本钟”。钟重13吨,直径7米,长针4.7米,短针3.6米,外面挂有4个小钟,每隔15分钟敲响一次,深沉而悠扬的钟声逥荡在泰晤士河两岸的几公里处,让人们识时工作,适时休息,可谓功不可没。

  我是学历史的,自然最有兴趣去参观大英博物馆。该馆建筑宏伟,高三层,收藏着全世界各国的文物精品,按每个洲分布展馆,各洲馆下又分各国展馆,共收藏展品340万件。我们看到从古埃及的木乃伊、稀奇的黄金雕塑均有收藏,展品琳琅满目。我们最大兴趣是参观亚洲馆的中国馆,看到该馆收藏有殷商甲骨文、周代青铜器、唐代的唐三彩以至宋、元、明、清的精美瓷器等,共计有34000件之多。 

  我在大学住了大半辈子,自然对大学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专门抽了半天时间离队,在友人的向导下,去参观和访问了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该大学位于伦敦东北80公里的剑桥郡剑桥市卡姆河畔,原是铁器时代不列颠克尔特人居住的地方。1209年剑桥学院正式创建,1318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正式承认为大学。1571年,将各学院合并成为剑桥大学。1669年,艾萨·牛顿来校任数学教授,大大提高数学的研究水平和剑桥大学的卓越地位,至今不变。现在该校有丘吉尔学院、达尔文学院、三一学院等26个学院,有语言、哲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19个学系。全校图书馆藏书达300多万册,其中藏有达尔文的手稿。该校有菲茨威廉博物馆,收藏有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珍贵文物及中世纪和近代著名作家和画家的手稿及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著名物理学家J·M·汤姆森、卢瑟福德,经济学家J·M·凯思斯坦,历史学家G·M·特理维廉等均来校任教。据统计,在20世纪,剑桥大学的毕业生,有34位获得诺贝尔奬金,占奬金获得总数246人的13.8%;9位出任国家总理和2位出任首相,可谓是孕育英才的摇蓝。大学下的各个学院各自管理自己的业务和财务,合法地独立于大学。可以说,剑桥大学是由独立的26个学院组成的大学城。据介绍,在2002年前,剑桥大学连续9年稳居英国大学排行榜的首位;2002年后被牛津大学取代而屈居第二,但在单学科排名中,仍居首榜。 

  二、巴黎与卢浮宫及凡尔赛宫 

  巴黎位于塞纳河两岸,堪称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之都。市区人口200多万,大巴黎人口1200万。整个城市除了拉德芳斯新区有十多栋高楼之外,全城均是三四百年前所建的六、七层高的石质白墙红瓦楼房,排列整齐。每座楼房建筑宏伟、挺拔、精细、圆滑,加上一样儿的铁艺阳台 和浑身裹满精美的浮雕,看上去简直不像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幅巨型美丽的壁画。全城犹如一座建筑艺术陈列馆,而且这些楼房镶嵌在緑色的緑树丛中,使人感到巴黎就是一个公园式的城市,从而获得“世界花都”之美誉。登上埃菲尔铁塔鸟瞰巴黎,可见一片白墙红瓦的楼房布满在塞纳河南北两岸,犹如红地毯上放着一条圆弧横穿巴黎的蓝色绸带,令人啧啧称赞。再细看纳塞河中的西岱岛和圣路易岛,更显得多姿多彩。据介绍,这两个小岛就是巴黎的发源地。当古罗马人进入法国时,在西岱岛上建起了一座总督府,作为统治法国的大本营,此是巴黎建城之始;公元10世纪,巴黎成为法国首都,在西岱岛上新建王宫和巴黎圣母院,塞纳河南北两岸便日趋繁荣起来,形成今天的巴黎。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各色各样的博物馆150多个,名胜古迹比比皆是,诸如卢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香榭丽舍步行街等,都是值得参观的地方。因此,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巴黎市区,而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竟达8000多万,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年,当时是作为防御雕堡,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金碧辉煌的法国国王的王宫。从16世纪起,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收藏各色各样艺术品,以后历代皇帝继承了这个传统,大大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1981年,法国政府将卢浮宫修葺后改为专业博物馆,成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收藏着法国及欧洲各国的各种流派的艺术珍品达40万件,其中有三件是“镇宫之宝”,即米洛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列昂那多·达·芬奇的《蒙娜莉萨》。《维纳斯》是一尊断臂的古希腊爱美神的大理石塑像,高203厘米,约公元前130年雕成。1820年,米洛岛的一个农民发现,他想将它藏起来,后被土耳其一位军官发现,于是法国驻土耳其大使把它买下,运回法国卢浮宫,今展出是其原件。此雕像远距离看去,显得健康、丰满、动感、极具美感。《胜利女神》是一个女雕像,说是公元前306年波立尔·塞特司在塞勃勒司岛打败埃及的大将陶米买水师,在沙摩司雷司岛雕塑的。女神站在船头,吹着一支喇叭,整个人和船,迎着海风,动感十足。《蒙娜莉萨》,是文艺复兴时代直接画在白杨树上的一幅半身象油画,表现出一位表情内向、面带微笑的美女,被国际美术界公认为世界艺术史是最著名的一幅画。20世纪60年代初,此幅画曾在美国展出,当时计算保价达一亿美元。此画最吸引人的是:不管人们从那一个角度去看她,她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你微笑,而且笑得那么神秘浪漫,充满魅力。据说达·芬奇当年所画的女肖像画,多半带有这种注射人的神秘微笑。所以像《蒙娜莉萨》的女肖像画,是西方世界最著名肖像画,从而获得圣像的极高地位。据美术史学家的考察,认为在当时没有摄影艺术时代,达·芬奇的这种女肖像画是为佛罗伦萨一位富有丝绸商人的妻子而画的肖像。 

  凡尔赛宫(见下图),位于巴黎西南22公里处,原是一个小村落。1624年,是路易十三在凡尔赛树林中所建的狩猎宫。1661年后,路易十四经过28年的大兴土木,花了4000多万法币(相当于现在3亿美元)雇用1.73万人工改建成一座巴洛克式的豪华王宫,占地111万平方米。整个宫殿建在一个斜山坡上,步步向上,给人们以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正面广场中心矗立着路易十四高大的骑马铜象,宫后面是一个占地540公顷的大花园,堪称欧洲宫殿花园的典范。园内两行看不尽头的緑树,气象万千。还有那郁郁葱忽的矮树花丛,緑茵茵的草地、绚丽的花坛,加上1400个不息喷涌的喷泉,显得景色格外优美,异彩纷呈,使人流连忘返。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北二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布局十分严密协调。宫殿建筑摒弃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尖顶建筑风格,采用平顶形式,显得非常端庄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树立着大理石的高大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宫内共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布置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宫内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精美瓷器。宫内二层,分为国王大寝宫、镜厅、王后寝宫、贵族宫、战争厅、和平厅、加冕厅、富饶厅、战神厅、皇家小教堂等20个厅堂。其中最重要的是国王寝宫,计花了十年时间(1671-1681),由夏尔·勒勃伦主持,根据古希腊古罗马神话设计的,以太阳神阿波罗(路易十四之象征)为中心运转的一系列星座命名的殿堂,寝宫由七个互相通连、面向北面花园的大厅组成,包括国王举行宴会时的餐厅和饭后娱乐的舞厅、娱乐厅、台球厅等。从1684年开始,这些大厅只用于国王召见及宫内娱乐之用,国王大寝宫移到大理石内院。战争厅、镜厅(长73米、宽10.5米、高12.30米)与和平厅占了凡尔赛宫的西面全部。凡尔赛宫于1837年由路易·菲利普修复后改为博物馆。1870年,德军包围巴黎时,曾以凡尔赛宫为司令部。1871年,德国皇帝在此加冕,与德国讲和后成为法国议会所在地。第三第四共和国的总统亦在凡尔赛宫选举产生。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英、法、美与战败国德、奥等同盟国,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召开和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于6月28日在此厅签订了和平条约,名曰《凡尔赛条约》。现在的凡尔赛宫成为旅游名胜和来访国家元首的下榻处。凡尔赛宫周围也称为凡尔赛市,人口89000万人,有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学院和军事医学院等大学。

  三、科隆与科隆大教堂 

  科隆是德国第四大城市,但在莱因河流域则是第一大城市,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左右。据介绍,科隆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38年,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派附马阿格里帕挥师北进,扺达莱茵河畔,与河东的日耳曼部落对峙。阿格里帕在此建立军营要寨,这可以说是科隆历史之始。过了几十年,营寨周围渐成街市。公元50年,皇帝克劳狄一世下令,授予此街市罗马城市的权力,并定名为科隆尼亚·克劳狄·阿拉·阿格里皮内西姆。意思是:科隆尼亚代表此是罗马人的拓展地;克劳狄是皇帝名字;阿拉是乌比尔部落的祭坛;阿格里皮内西姆则是皇后的名字加词尾。后来人们感到这个城市名字太长又难记,改简称科隆。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为天主教驻地,扩建城池。12世纪时,科隆已初具城市规模,半圆形城长6公里,12座城门(现存3座),4万人口,是德国最大城市。由于科隆有地处南北水运和东西陆路交通要冲的优势地理条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815年,科隆并入普鲁士,1839年率先修通了铁路,与莱茵河联成一气,加上鲁尔煤田的开发,科隆一跃成为近代工商业城市。1876年,发明家奥托在科隆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四冲程内燃机,轰动各国工业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隆遭受大轰炸,千疮百孔。战后重建,历尽沧桑,现在又成为现代化城市和汽车工业的重镇,大众、奔池、福特、奥佩尔等名牌汽车均在此生产,仅福特公司就年产汽车几十万辆。科学文化事业也发达,早在1385年,已建立科隆大学,拿破仑占领时被迫停办,1919年科隆大学重建,现成为德国大学府之一,学生5万多人。1842年10月,马克思在科隆主编出版《莱茵报》和《新莱茵报》,11月,恩格斯到这里拜访马克思,从此成为挚友。1972年,诺贝尔文学奬获得者伯尔就是科隆人。 

  到科隆,人们都会常识地要去参观双塔高耸的科隆大教堂。这座巍峨壮丽的大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也是古科隆的象征。此大教堂犹如一座高山,气势十分雄伟,东西长144.5米,南北宽82.65米,厅高43.35米,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居世界教堂第4位。整个教堂全用黑色磨光石块砌成。教堂两座与大门连砌的尖塔,高157米,相当于40层高的大厦,是欧洲最高的教堂。据介绍,科隆大教堂的建筑和建筑艺术,既神奇又浪漫。说是由《圣经》里博士朝圣引起的。中世纪时,东方有三位博士携带黄金、乳香、没药等礼物,长途跋涉前来朝拜刚出生的耶稣,未遂而亡。12世纪,科隆得到原来保存在意大利米兰的三博士遗骸。人们就着手准备兴建一座宏伟的教堂,以供奉三博士。于是天主教决定采用法国流行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建筑一座举世无双的特大教堂。1248年动工,但因工具简陋,用了380年时间才完成正殿。到了1560年,因为宗教改革运动,工程停建。19世纪初,人们发现1248年原设计的教堂图纸,于是从1842年起按原图纸在原建成正殿的基础上继续施工建筑,1880年最后建成。整个工程,停停建建,持续632年。然而其建筑风格与艺术始终保持一致。 

  走进科隆大教堂参观,看见所有石工、木工、金工均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那些供信徒坐的长木凳全用很厚的巨木做成,已经使用了几百年,仍然保存完好,露出发光的木纹,古檏异常。四壁上方,总计有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饰着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色玻璃,在白天阳光反射下,金光闪耀,绚丽多姿。 

  在主祭坛后面,安放着教堂里最珍贵的宝器——供俸三博士遗骸的金神龛。此是由当时著名金匠古拉·冯·凡尔登费时40年制作而成的,堪称中世纪金饰艺术之顶峰。龛约2米长,内壁是木料,外壁包金,上面镶嵌无数宝石,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龛后是奥托四世雕像,本与三博士朝圣毫不相干,但据说是因这位皇帝捐出黄金制成此神龛,他也要谋个雕像置此,与三博士齐荣,以留芳百世。教堂回廊里,放置很多雕像、福音书、圣体匣、法衣等文物,其中有一部分藏在堂内的珍玉馆。回廊东北角的一个小礼拜间内,有一引人注目的青铜棺材,这是教堂奠基人霍赫斯塔登的棺椁。棺盖上有他手持拐杖、仰卧安息的塑像,十分富于艺术价值。 

  游人可以登509级楼梯到达教堂高塔楼远望。塔楼装有大钟5座,其中有一座名曰圣彼得钟,重24吨。响钟齐鸣时,洪亮深沉,音传数里。在塔楼鸟瞰莱茵河两岸风光和科隆市容,格外美丽。到了夜晚,装在教堂四周的聚光灯向教堂齐射,为它罩上一层蓝色的荧光、显得更加堂煌。如果站在莱茵河对岸欣赏科隆大教堂的雄姿和映入水中的倒影,更令人有神奇莫测之感。 

  四、阿姆斯特丹与山墙屋 

  荷兰是一个无山之国,60%以上的土地海拔不超过1米;30%的土地是填海而成,被称为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阿姆斯特丹,也是由美丽的运河交织而成的“水都”,按荷兰文Amsterdam,前节“amster”是河名:后节“dam”是“水上住宅”之意。所以整个城市都是古檏雅典的中世纪古典式五六层楼房,皆沿着运河水上而建;在纵横交错的水网上架起几百座古老的石拱桥和现代化开合铁桥,因而有“北方威尼斯”之誉称。正因为荷兰和阿姆斯特丹的海拔不到1米,又因靠海受海洋气侯影响,风力较大,所以古代荷兰人就发明瞭风车,利用风力资源来磨面、提水、带动机械等。现在风车则改用来发电。有些风车停止应用了,但仍保留着,以资纪念,而且成为荷兰和阿姆斯特丹的标志。现在阿姆斯特丹就有一条“风车村”的景观,让人参观。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阿姆斯特丹城市中的山墙屋(见上页图)。山墙屋者,即倾斜屋也。我们走在街道上,看见街两傍的楼房,许多都是歪歪斜斜的,居民就住在这些斜屋内。再仔细看这些山墙屋,有些地下一楼不倾斜,从二楼开始倾斜,到了五楼或六楼倾斜出30-50厘米,甚至60-70厘米,看起来十足是快倒塌的危房。对于这种山墙屋,荷兰政府规定不能拆掉重建,要作为文物建筑加以保护。由于满城山墙屋互相紧挨着,因而形成楼房“斜而不倒”的奇观,吸引无数游客参观和寻味。为什么有此奇观呢?据介绍,因为阿姆斯特丹是一座低于海平面约1-5米的“水下城市”,中世纪建楼房时,都是用松木桩打入水中,然后在木桩上建筑楼房。虽然有“水禁千年松”的效果,但经过数百年的水禁,总有些松木桩已腐朽或半腐朽,于是地面的楼房自然发生倾斜了。阿姆斯特丹的楼房还有一奇观引人注目,就是每栋楼房的顶层,均向街面伸出一根方形约1-2米的钢条,末端下吊一个钩。据介绍,这是由于阿姆斯特丹历史上,政府规定的居民收税是按楼房的门口大小而定标准:门小少收,门大多收。因此,居民建楼房时,把门开得窄窄的,能让人进出即可,以避免多交税款。但到二楼以上,却把窗开得大大的,以便搬家时,将床、柜等大件家具用绳索吊起,然后从各楼的窗户搬入楼内使用。我们也曾偶然看到用绳将大件物品吊起后从窗户搬进室内的情景。现在政府征税当然不是按门口大小的标准确定了,但历史上因逃避征税的楼户依然屹立,留给人们作为历史的回忆和寻味。 

  阿姆斯特丹还有一道特殊风景线。据说在中世纪,由于它是重要港口城市,富贾如云、千帆汇聚,世界各国的航海船员出海来到阿姆斯特丹贸易上岸数月,一年、两年不等,上得岸来,无处消遣,往往滋事,影响社会治安。于是荷兰女王陛下因势利导,划出一个地方,供船员消遣:有吸大麻的,有赌博的,也有找女人的,等等。这样不仅船员高兴,阿姆斯特丹也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一举数得。久而久之,在阿姆斯特丹形成了吸大麻合法化、赌博合法化、同性恋合法化和娼妓合法化。时至今天仍然如此。但奇怪的是,几百年来,像这等洪水猛兽般的劣习之事,并没有使阿姆斯特丹鸡飞狗走,民风堕落,经济落后。相反,阿姆斯特丹像其它城市一样,生产发展,经济发达,日渐闻名,日益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女王这种治国方略,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五、布鲁塞尔与《共产党宣言》及第一公民 

  我们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身处其境,才体会到它地理位置的优越。布鲁塞尔位于森纳河畔,堪称“欧洲的十字路口”,距离西欧各国主要大城市之间均是200~300公里之间,可以说是西欧经济文化的交汇点,被人们称为“欧洲的首都”。目前欧盟总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欧洲经济共同体总部、欧洲炼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900多个国际机构都设在这里。20世纪开始,来自法国、荷兰、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中国的移民大量涌入,从而获得“世界城市”之美誉。我们下车后,就近在外看了一下欧共体总部办公大厦,建筑别具一格,从正面看好像一堵墙,实际上还有三只胳膊,空中象海星。没有看到人来人往的情况,但听说在这个大厦办公的工作人员达4000人之多。 

  中饭后,我们去到心仪已久的市中心布鲁塞尔大广场。踩着幽闇的花岗岩小方石铺的路面,很自然有一种浓烈的中世纪气息。广场长110米,宽60多米,周围都是六七层高的中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路易十四式的建筑楼房,墙上有精雕细刻的雕塑,活灵活现。最高的建筑是市政厅的歌特式尖塔。市政厅对面是国家博物馆(以前是路易十四的行宫)。市政厅左右边大楼中插着一面黑黄红三色国旗,其意义是:黑色代表纪念独立战争牺牲的英雄;黄色代表财富及丰收;红色象征爱国者的生命。据说,著名作家雨果就在这个博物馆二楼的一个房间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世界》,从而震惊世界文坛。 

  市政厅左边有一座五层楼建筑,门前有一只振翼欲飞的天鹅雕塑。这是布鲁塞尔市有名的天鹅餐厅,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据介绍,当年这是一座旅馆,马克思曾在这座旅馆四楼渡过三年多时光,后来恩格斯来后也住在这里,并于1846年在这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3月30日,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会议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5月,又写了《反克利盖通告》,批判了克利盖的关“爱”说教,1847年1月至6月,马克思在这里撰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批判普鲁东的社会改良主义理论。1847年,马、恩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派出忠实学生威廉·沃尔弗出席1847年6月初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马、恩两人的意见,将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表原来“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11月29日,由马克思、恩格斯主持的共产主义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絶大多数代表同意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观点,并决定委托他们两人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布鲁塞尔的这座旅馆四楼,共同撰写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作为同盟的纲领,并在9月24日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出版。从此,《共产党宣言》就象一盏指路明灯,照耀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向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 

  从天鹅餐厅走过广场对面,沿着塞格拉斯雕像边一条石板小街,向前走不到100米远的十字路口的左侧拐弯处,就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英雄小于连的雕像。雕像外竖起护栏杆,以资保护。小于连铜像高只有53厘米,原来是他正以天真烂漫的姿态裸体撒尿。自从巴伐利亚总督马克思·埃曼努埃第一次给小于连送来第一套衣服以后,所有到布鲁塞尔参观小于连雕像的国家领导人都送一套衣服给他。在布鲁塞尔建城1000周年时,中国代表团送了一套唐装服给他。按布鲁塞尔博物馆管理规章,凡是遇到那一个国家的国庆节,就给小于连换上该国家送的服装,每年10月1日,就穿上中国唐装,以示庆祝中国国庆。所以现在小于连是穿着衣服脱裤撒尿。尿水(实际是自来水装置)弯弯向地面水池而下,吸引无数游客参观。小于连撒尿却隐藏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说是13世纪中叶,布鲁塞尔与邻国普鲁士发生一场战争,普军在布鲁塞尔城下布满地雷和炸药,并点燃了引线准备把布鲁塞尔炸为平地。当引线正在沙沙发响冒出火花并不断朝布鲁塞尔广场方向燃烧的千钧一发之时,小于连决然机警地脱裤在地雷引线上撒了一泡尿,淋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引线,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挽救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后人称赞小于连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并铸铜像立于十字街口,以纪念他的英雄之举。 

  六、罗马与斗兽场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公元前735年始建,至今是有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摇蓝,是古罗马的发源地,全市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280多万。我们穿梭罗马的老城区,仿佛是走进一座“露天历史艺术博物馆”:遍布古典式的教堂、喷泉、广场和雕塑。据介绍,罗马有三多:教堂多、喷泉多、广场多。计全市有教堂和修道院700多座,其中以圣彼得、圣玛利亚、圣保罗大教堂最著名;有1300多个各式各样的喷泉,其中以许愿泉(又称特雷维喷泉)、古船喷泉为最著名和最大规模。前者从城外引来泉水,清澈见底。喷泉中竖立着海神雕像。此喷泉建于1730年,1760年建成。据说只要你背对喷泉水池中投币,就可以行好运发财。罗马有大小广场20多个,最著名有圣彼得、威尼斯、西班牙、拿波拿、科隆纳、万神殿等广场,其中西班牙广场处,文学巨匠拜伦、歌德、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人均在此居住过。而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有文艺复兴时建筑的威尼斯宫和无名英雄墓,和被称为“祖国祭坛”的国王艾马努埃莱二世的纪念铜像。罗马的房屋,都是古建筑,黄墙红瓦,墙用大理石砌成。整个罗马就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显得格外古典、庄严、肃穆。 

  到罗马,当然要去参观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的罗马竞技场,即斗兽场。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斗兽场不知古罗马的辉煌。斗兽场是罗马标志性的建筑,具有古罗马建筑最基本的结构。它经历了2000年风雨,虽已是残垣断壁、千疮百孔,但其宏大和磅礴的气势仍然撼人心魄。整个斗兽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周长750米,围高57米(相当15层楼),直径187米,能容纳8万多观众。据介绍,当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了纪念其“盛大武功”,强迫8万犹太人俘虏于公元74年动工兴建斗兽场,至116年才建成,用了大理石10万平方米,拱形结构。正是凭着拱形这种高水平的结构形式,使场内空间开阔,斜斜的看台 围遶在表演用的平台 周围,在视线上几乎没有看不到的地方,场内各处一目了然。据介绍,当年斗兽表演分为三种:兽与兽斗;兽与人斗,人与人斗。说是当奴隶的角斗士互斗时,看台 上兴高采烈的达官贵人和平民,举着精致的酒杯或嚼着烧饼,欣赏一场与已无关的生死决斗。结束时,当人们对着胜利的勇士大声欢呼,高高扬起大拇指,彰扬他的勇敢;而对失贩者,则嘘声一片,把大拇指向下,大叫他是懦夫,再来一头野兽吧。于是下一场便是兽与人斗。在兽与人斗中,人被兽斗死者时有发生。据说,在庆祝罗马建城1000周年的角斗中,就有100名角斗士、32头大象、60头狮子、10只老虎死于搏斗之中,其惨烈之状可想而知。这种野蛮的娱乐活动直到公元405年,才被西罗马帝国的霍诺留皇帝宣布停止。 

  斗兽场旁边,是公元315年建成的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距今也有1691年的历史了。拿破仑征服罗马时,看到斗兽场旁的凯旋门,十分欣羡,回到巴黎就命人设计建造了今天戴高广场上最大的凯旋门,但时间上却晚1400年。 

  七、比萨与斜塔 

  我们到了离米兰80公里的比萨市,是一座小城市,人口只有10多万,但却因为城市中心有比萨大教堂及斜塔而闻名世界。这是一组中世纪的古老建筑群,包括主教堂、洗礼堂、斜塔和公墓。其中斜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它是比萨教堂综合建筑的钟楼,始建于1174年,1350年才竣工,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该塔建筑时当然是垂直的,但1184年建至第三层时,因为地基打得不够深牢,上层强度低,发现塔身开始倾斜,于是停工。1294年,又开始重新施工,并加强一系列防倾斜措施。但建成后,塔的中心点仍然是偏离垂直中心线4.4米。比萨塔北侧55.22米,南侧高54.52米,相差70厘米。塔分为8层,底层有15根大石柱,上面6层各有30根,顶层为钟楼,有石柱12根,塔内设有楼梯293级,属罗马式建筑风格。此塔虽然倾斜656年,风吹雨打,但仍然巍然屹立,获得“斜而不倒”的美誉。现在比萨市政府为了防止该塔继续倾料,甚至倒塌,一方面在塔北面底基处挖出淤泥,放置数百吨重的铅块,并用大钢丝绳揽扎塔腰向北侧拽位,同时在南塔基地下打入10根50米长的钢柱,使之不易再向南倾斜。1990年意大利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为了保持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斜塔“斜而不倒”,使之成为旅游景点的品牌。这种挖空心思保护历史文化的举措,值得称赞。斜塔内可以购票沿楼梯登上塔顶钟楼观光。更有伟大意义的是:1590年5月26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在比萨大学读书时,曾登上斜塔钟楼进行“物体垂直运动速度与物体重量无关”的自由落体运动试验,结果创立“落体运动定律”,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 

  八、佛罗伦萨与《戴维》雕像 

  被诗人徐志摩描写为“翡冷翠”的佛罗伦萨市是意大利托斯卡那区的都会,走进城内,不见高楼大厦,到处均是五六层的黄墙红瓦楼房,所用石材很有质感,门前一般钉镶一块铜制的铭牌,标记着建筑的年代及最早主人的姓名,充满人文气息。它是14世纪欧洲最大的工商业和金融业中心,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城市,也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洋溢着强烈的艺术气息。如果说欧洲是文艺复兴艺术的高峰,那么佛罗伦萨就是文艺复兴艺术的精华了。全市有43个博物馆、65所华丽的宫殿和30多个大大小小的教堂。古建筑、雕塑、绘画处处皆是。这里培养了但丁、伽利略、达·芬奇、乔托、提香、吉贝尔蒂、马基雅弗利、米开朗琪罗等大批建筑家、雕刻家、科学家、画家和诗人,使这座城市更具人文气息和闻名迩遐。 

  据介绍,佛罗伦萨之所以著名和影响极大,与当地历史上的梅蒂奇这家名门望族有极大关系。此家族的创始人十分善于经营生意,开银行、办矿山、做贸易,发了大财,经济实力雄厚。但他绕有兴趣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兴办图书馆、博物院和美术学校等。于是一些艺术家纷纷慕名而来佛罗伦萨学习和创作,如米开朗琪罗正是15岁来这里的美术学校读书后而成为艺术大师的。 

  花之王圣母大教堂是欧洲最美丽的天主教堂,与英国伦敦的圣保罗、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并列为世界三大圆顶教堂。教堂由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设计,1296年动工,1471年完工。教堂外墙用白色、緑色和粉红色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砌成,室内门扇绘描有耶稣圣尸下十字架石雕,大圆顶内侧则绘有巴扎利及其弟子绘制的湿绘壁画《最后的审判》,属“镇堂之宝”。教堂顶高107米,堂内可容3万人。人们登上464级楼梯可达高高的平台 鸟瞰佛罗伦萨市,可看到象一条緑色彩带的阿诺河穿城而过,加上曾为徐志摩作过感人描写的维希欧桥等多座石桥点缀,显出佛罗伦萨更加柔恬、和谐和优美。 

  在佛罗伦萨众多的文艺复兴希腊式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米开朗琪罗广场中央竖立的高达4米的戴维雕像(复制品)了。《戴维》雕像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人物,说他是中古时代以色列犹太人,原是个牧羊人,因善于弹竖琴被以色列王招罗收留。在以色列与比利时的战争中,表现勇敢善战,因投石器把敌方的一个巨人格利亚砸死而立了大功,于是成了英雄,并成为以色列统一王国的首任国王,任职达40年之久。米开朗琪罗雕塑戴维象,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1501年8月至1504年1月)。《戴维》巨雕,正是描绘一名健壮、坚定、勇猛的裸体青年,左腿前伸,右腿后立,左手举起,右手下垂,双目注视前方,在准备向敌人格利亚反掷时,显示出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和坚决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此尊戴维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也成了正义力量的形象化身,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鉴赏并为之赞叹。 

  顺便提一提,我们还去参观了著名文学大师但丁的故居。在一座古老的砖房里,墙上放着但丁的半身塑像。据介绍,但丁当年由于与当局者政见不同,于1302年被驱逐出佛罗伦萨家乡,流放约20年之久,于是他写了中世纪的史诗《神曲》杰作,反映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又写《帝制论》,主张政教分开,要求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以其文艺复兴思想的光辉,同荷马、莎士比亚一起,成为欧洲文明史的三大文学巨星。

  九、威尼斯与马可·波罗 

  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威尼斯岛城,是水城之宗和水城之都,面积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万。据介绍,威尼斯岛城,始建于568年。当时威尼斯的居民为逃避战乱,在通往亚德里亚海上,以177条运河和404座桥梁把118个岛屿连成一个城市整体。威尼斯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马路没有公共汽车的城市。城内177条大小运河,构成了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线。运河就是街道。所有房屋建筑在水上。居民出门,以船代步。不少家庭还自备小船,象陆地城市的私人汽车一样。我们6人也租了一条“贡多拉”(Gondola)小船(见下页图),去沿河游览。小船两头尖尖纤细的船身和扁平的船底,使其十分便利地在狭窄的河道中穿行。船一般呈黑色,船夫是一副“佐罗”打扮,不知底细者还以为他是警察。

  从陆地的大威尼斯市到威尼斯岛市,唯一通道是亚德里亚海大桥。此桥全长4公里,一半是铁桥,行火车;一半是公路桥,行汽车。铁路桥先于1846年建成通车,公路桥则于1932年才建成。到了桥尽头,就不能通行了,只好下车换乘游船,才能去到威尼斯岛市游览。岛上有400-500年历史的数百栋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的楼房、教堂、钟楼和140多座宫殿,记録着水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以曾被拿破仑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客厅”的圣马可广场中心周围的建筑为最吸引人。广场一面的圣马可教堂,据说是为了纪念马可·波罗而建的,原来是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上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17世纪又加上文艺复兴式的装饰,如栏杆。于是从外表看去,其五座圆顶是类似土耳其伊斯坦堡尔的圣索非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源于拜占庭风格;而整个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古希腊式十字架色样。这种东西融合的建筑艺术特色的教堂,被人们誉为“世界最美丽的教堂”。而教堂四角形的钟楼,高98米,蔚为壮观,是古罗马建筑的杰作。伽利略制作的第一副望远镜就安装在这棕红色的钟楼上。 

  404座桥梁也是威尼斯城的一道风景线。其中最吸引人是那座封闭式的叹息桥。桥的一端接连总督府和法院,另一端和威尼斯监狱相连。是古代从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桥。桥中间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口,平人眼高。据说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死刑后,就从此桥送到监狱水牢中。当死囚经过桥时,允许透过桥上两小窗口看一看家人,看一看威尼斯的美丽景色,此时犯人往往发出声声叹息。这一叹息,有对罪恶反省和忏悔;有对亲人的眷念;也有对人生的向往和死亡的絶望。真是求生不能,求死有桥,难怪罪犯叹息了。于是人们称之为“叹息桥”。名副其实。 

  我是学历史的,记得马可·波罗就是出生在威尼斯岛城的商人家庭,于是我要求导游领我去寻找马可·波罗的故居。导游何伟新先生,做了22年欧洲导游,对欧洲历史文化瞭如指掌,答应领我去一行。 不到10分钟光景,就在河的旁边见到马可·波罗故居了,门牌号是5849。现在开放给人们参观。楼房三层,已经很古老了,一层是客厅、厨房、杂物间,面积约120平方米;二、三层是住房。在住房四壁只见墙上用意大利文写着“Del Milion”(《东方见闻》),其它就没有什么了。我想,马可·波罗的祖辈虽是商人,可能不是富商大贾。所以后来他离家经商,向东方富饶的中国掘金不无道理。导游还滔滔不絶地向我们讲述马可·波罗的故事说:他于1271年11月,随其父亲经两河流域到伊朗,然后沿着“丝绸之路”入中国,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后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和优待,仕元17年,乘机游历了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甘肃、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大都(北京)。1292年,他参加威尼斯和热拿亚的战争而被俘虏,在牢里与同狱的鲁思梯谦口述东方见闻,鲁思梯谦笔録成书,这就是现在的《马可·波罗游记》。1299年,马可·波罗出狱,他将游记稿本广为宣传,对后世海上新航线的开辟产生影响。据说,他还曾向威尼斯人大谈中国的各色各样的包子好吃,但他忘记了做法,把猪肉、豆角、青菜和韭菜等相混为馅,放在面皮包起来,结果因为馅太多露馅而和面皮混在一起。他索性就此煎熟,吃起来也感到很好吃。这样,就成了当今世界人们爱吃的比萨饼。 

  十、梵蒂冈与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领土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1380人,常住人口仅有540人,首都在梵蒂冈城。整个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的坡地上。与欧盟国家间的模糊国境线不同的是,它与罗马市却有明显的国境线。前面有建筑房屋的土地与罗马市的马路为一墙相隔;在后面没有建筑的地方,却用高的铁栏杆围起来,泾渭分明。铁栏杆外面是熙来攘往的罗马市汽车和人流,内里则是宁静的上帝之城梵蒂冈。据介绍,在古罗马之前,梵蒂冈坡地是一个人们占卜、巫祀的场所。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里亚努斯在此建造了一个庙宇,此后即成为历代皇帝的陵墓地。历史上欧洲宗教的中心曾在罗马,所以成为罗马教皇的首都。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边的地区送给教皇斯提芬二世,教皇拥有世俗权利,是为教皇国之始。1870年8月,罗马爆发反抗教皇的人民起义,意大利国王进攻罗马,意大利完成统一,教皇世俗权利被剥夺,并被迫退居罗马城内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之中。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正式承认梵蒂冈这块地方属于教皇;教皇也正式承认罗马教皇国的灭亡。同年7月,教皇另建“梵蒂冈城国”。这样一来,梵蒂冈遂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国家。梵蒂冈国一切权力集于教皇手上,任职终身,但不能世袭。教皇死后,由红衣主教团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选票选出新教皇。梵蒂冈国虽小,但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其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等。它在许多国家有房地产投资,据统计,其经营的房地产面积是其国土面积的一万倍。而且在许多国家均有大量的金融投资,美国著名的摩根银行还为其理财, 

  梵蒂冈国,有宽广的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价与天齐的梵蒂冈博物馆、富丽堂皇的教皇官邸拉特兰宫和緑草如茵的后花园组成。 

  圣彼得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家贝尔尼尼用11年时间才建成的杰作,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米,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气势磅礴,造型和谐。柱廊共有圆柱284根和方柱88根,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平台 上,各有一尊3.2米高大理石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入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广场两则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整个广场可以容纳15万人。 

  圣彼得大教堂(见下页图),是由君土坦丁皇帝在耶稣十二门徒最长者圣彼得的墓地上建筑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建筑家和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勤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人共同设计和施工建设的杰作。1506年动工,1626年完成。教堂长200米,最宽处130米,能容纳5万人。教堂上部为穹窿大圆屋顶,从地面到屋顶尖端十字架高137米。教堂底部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酥基督。两侧各放置一座钟,右边是标记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标记罗马时间。教堂内屋顶和四壁装饰有以《圣经》内容为题材的大型绘画和雕刻,多是著名画家的作品,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雕刻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名作《悲恸》,雕绘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旨意的顺从,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钢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相当于5层楼高,华盖前面的地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纔可以在这座祭坛上当着朝圣信徒举行弥撒。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制造的一座镀金的青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符。教堂地面用大理石铺成,在教堂的中轴线,刻着世界四个最著名的教堂名字: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英国圣保罗教堂;佛罗伦萨花之王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 

  (原载《中大老园丁》2006年第3期 、2007年第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