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阿拉伯沉船的唐代商货文物实证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发展

  中国是丝绸之路发祥地。陆上丝绸之路发祥于陕西,海上丝绸之路发祥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后者就是目前国际认同的、具备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至后元二年(公元前111-前87)期间,派遣属黄门(皇帝近侍)译长率领“应募者”,带着“杂缯”(丝绸)、黄金等商品,从广东的徐闻、合浦和日南(汉时属中国领土版图,今属越南)港口启航出海,经南海到今天的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进行贸易。至东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大秦(东罗马帝国)商人东来日南、广东直接贸易,从而形成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东西方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孙权将交州(交趾)一分为二,以合浦为界,以北为广州,治所在番禺(广州);以南为交州,治所在龙编(今越南河内东部),并以广州为中心实行管治。从此之后,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始发港口。东晋时,印度洋沿岸及东南亚诸国、印度和欧洲的大秦等15个国家的商人不断前来广州同中国商人贸易。这说明,以广州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发展了。

  经隋代至唐代,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其次是东南沿海的港口。因此,当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家描述到中国贸易登陆的港口时,从南到北分别是交州、广州、泉州和扬州。可见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已发展到繁盛阶段。据《海内华夷图》等史书记载,从广州启航出海直到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的“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万公里航路已经开通。亚洲、非洲和欧洲70多个国家的商人纷至沓来广州等港口城市贸易。每年来广州经商的商船“四千余舵(艘)”,商人80多万人次。其中以阿拉伯商人居多。当时经常在广州居住的阿拉伯等外国商人达10多万人。唐代政府在城西光塔码头附近地带(包括今北到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路、大德路,西至人民路,东到解放路,即今光塔路、惠福路、仙邻巷、甜水巷、海珠中路、诗书路、蓬莱北街、擢甲里、玛瑙巷、朝天路、纸行路等),面积一平方多公里处建立“蕃坊”,供外商居住经商,并设置“蕃长”进行管治。至此,广州成为市舶麕集,列肆林立、珍货山积、商贾如云、市场兴旺、财气充盈的国际贸易中心市场。

  证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发展,过去主要是根据当时的中外史籍记録的文献史料;现在则有一艘于1189年前的阿拉伯沉船及船中所藏的大量唐货商品作为实证。这就是我本人于今年4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参观由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a Khan Museum)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Singapore’s Asian Civilisation Museum)联合举办展出的《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The Lost DHOW a Discovery From the Maritime Silk Route)文物展览所见到的,一艘沉睡海底近1200年的阿拉伯商船上的唐代大批商货文物。现将自己所见沉船文物阐述如下,与读者诸君分享。

  据展览说明介绍,这是一艘约于826年(唐宝历二年)来中国贸易返航的阿拉伯商船,在到达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外海靠近巴莱镑港(巨港或旧港)约150米的黑礁石处沉没的。所以有专家认为,可能是船触黑礁石而沉没,故称“黑石号”沉船。

  20世纪90年代中,一名印度尼西亚的渔民潜入这里海底捕捞海参时,偶然发现一小堆陶瓷器。他上岸后将所见情况报导出来,但人们不以为然,未引起很多人关注。不久,德国的一家打捞公司闻讯而来探测,确认此是一艘沉没于海底的古代木帆船,并于1998年初开始进行打捞。经过将近一年的作业,终于把沉船和船内的货物打捞上岸。然后组织历史学、考古学、船舶学等专家进行考察研究。最后确认,这是约于公元826-50年沉没的阿拉伯商船。消息传出后,2002年,中国有若干家博物馆相继向印尼方及德国打捞公司方提出购买的意向,但最后未能成交。2005年,新加坡的一家商业公司以3000万美元高价购得沉船及全部船内唐代商货文物。

  此后,新加坡商业公司请人进行清点及请专家进行仔细鉴定,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这艘阿拉伯沉船是当年经广州入口到扬州贸易,采购了大批的中国陶瓷器、金、银、铜、石器等商品,然后运往广州包装入广东出产的大陶瓮中,整齐地放满后,再用茶叶、香料等货物填入空隙处。这种包装既最大程度利用瓷器的空间,又保护陶瓷器在航行时不被震坏,直至今天陶瓷器仍完好如新。据全部清点统计,沉船共有各种唐代商货文物共6.7万件,其中98%即65660件是陶瓷器,其余2%即1340件是金、银、铜、铁、玉、石器等。这些沉船唐代商货文物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是任何文献资料不能代替的,价值连城。

  今次从新加坡运到多伦多展览的计有唐代文物324件,其中陶瓷器273件,金、银、铜、铁、玉、石器共51件。在馆长兼行政总裁亨利S·肯先生的热情帮助下,得到部分已提到的展览文物照片。现将复原船模、复造帆船和各种唐代商货文物分别介绍如下,并将相关文物照片附于文后,供读者鉴赏、研究。

  1.复原沉船模型及复制商船在海上航驶图。

  2.唐代陶瓷器273件,其中瓷碗135件,大中小瓷碟19件,广东大中小陶瓮9件,壶、瓶、杯109件,大瓷盆1件。这些陶瓷器出产于河北、河南、湖南、浙江和广东等地。

  瓷碗。这是商船最多的瓷器,达5万多件,而且大多数是绘有粗花纹,其中有一个瓷碗背后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烧制”字样。还有一个瓷碗面写有“湖南道华市石渚盂子有明敕意”字样;另一个碗面上刻烧一首五言絶句:“孤鹰南天远,寒风切玉惊;妄思江外客,早晚到边停”。

  瓷碟。此亦是相当多的瓷器,而且绘有花纹的白釉緑彩图案。

  瓷壶。数量不多,但相当标致。

  瓷杯。有相当数量,多为白釉瓷杯。

  瓷瓶。数量不多,是白釉蓝纹。

  3.金器2件。一个金碗和一个金杯,闪闪发光,弥足珍贵。

  4.银盒12件。花纹精致。

  5.铜镜8面;铜钱20枚。

  6.玉器9件,十分圆润。

  7.石器1件,雕刻栩栩如生。

  以上这些唐代沉船商货文物充分证实,唐代与东南亚和印度洋西边的中东国家直接贸易是相当繁盛的。唐代正是在繁盛的对外贸易拉动下,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见《读懂中国改革》第21页)的“大唐帝国”而着称于世。国内也出现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的局面。所以,从这一个层面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是国内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不二战略国策。这是十分有益的历史经验,值得今天借鉴。此其一。

  其二,这6.7万件唐代沉船商货文物也充分证实,在近1200年前的唐代,确实是存在着一条繁盛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物证历史,毋庸置疑。至于有些历史学家根据唐代出口商货中的大量瓷器而称之为“瓷器之路”,那是无关紧要的。不管称之为“什么之路”,其存在和内涵是相同的,就是指古代历史上东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一条海上交通航路,亦就是今天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国家政要和普罗大众约定俗成称之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发祥地的中国人民更加认同和珍惜丝绸之路这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中国人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注意借鉴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来制定治国方略。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于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并在11月召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一带一路”)决定后,又于2014年6月5日在中阿(拉伯)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他说:

  “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

  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正式向世界宣布建设“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国策。今年2月1日又成立以张高丽(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为组长,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中央改革办主任)、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杨晶(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杨洁箎(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办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领导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和开展。同时由中央政府出资500亿美元筹备于年底在北京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和投资400亿美元为“丝绸之路基金”,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启动经费。至2015年6月,已经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和参与。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深信,借鉴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国策,一定取得成功。鉴往知来,向前看,中国将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一定能实现经济新常态高中速稳步发展,国家日益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世界各国一定能实现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双赢共荣、和平发展,从而共同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语)。

  附“黑石号”沉船唐代商货文物照片于下:

  说明:可能是沉没约1200年的唐代商货文物弥足珍贵的缘故吧,故按博物馆规定,参观者不准拍摄文物照片。我按规定参观完毕后,出于自己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癖性,去找到展厅值班负责人,说明我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并出版过专著,请求准许我破例拍摄几张重要的文物照片,但被拒絶。后来我到一楼馆长办公室找到馆长兼行政总裁亨利S·肯(Henry S.Kim)先生,再次要求。馆长要我稍后,让他们商议一下。庆幸得很,后馆长答应:经商议,我馆送给你部分已摄制的展览文物照片,方便你作研究之用。你可以使用这些照片著书或写论文发表,但一定要注明是由我馆提供。所以,本文所附的唐代商货文物照片,均是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提供,谨此说明,并在此向该馆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