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淑妃纪姓考

  非常感谢贺州瑶妃故里文化论坛邀请我来参加会议。我为论坛撰写一篇姓氏文化的论文:《淑妃纪姓考》。

  我以前读明史知道淑妃是广西贺县人。现在开会讨论淑妃故里文化,看了《贺州志》进一步瞭解到淑妃是这里的桂岭镇人。我为贺州桂岭镇出了一位优秀的女性感到高兴。

  淑妃,不是这位女子的名字,而是她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赏赐给她死后的追谥号:恭恪庄僖淑妃。淑妃姓什么,名什么,史载不详,历有争论。《明史》说她自认姓纪,但无名字。据《贺州志》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印行的《贺县志》则说她姓李,名唐妹。究竟是姓纪还是姓李,我想在这里提出自己读书领悟的看法,以请教研究淑妃的专家学者。

  一、淑妃姓氏之争

  按明朝封建社会皇族的规例,皇帝的皇后和妃子(一般指妾)的姓名是絶对清楚的,来不得半点糊涂。现在明孝宗皇帝朱佑樘的母亲竟不知道姓名,是因为淑妃既不是明孝宗父亲明宪宗朱见深的皇后,亦不是他的妃子,而是朱见深的情人,又是非婚生子,所以名不正,不能登皇族的大雅之堂,造成争议。争议首先由《明史》撰写后妃传时,在正面介绍淑妃之后,用倒叙手法写的一段话引起的。这段话是:

  “先是,太后在宫中,尝自言家贺县,姓纪,幼不能知亲族也,太监郭镛闻而识之。太监陆恺者,亦广西人,故姓李,蛮中纪、李同音,因妄称太后兄,令人访其族人诣京师。恺女兄夫韦父成者出冒之,有司待以戚畹。名所居里曰迎恩里。贵、旺曰:‘韦犹冒李,况我实李氏。’因诈为宗系上有司,有司莫辨也。二人既骤贵,父成亦诣阙争辩。帝命郭镛按之。镛逐父成,犹令驰驿归。及帝使冶后先  ,蛮中李姓者数辈,皆称太后家,自言于使者。使者还,奏贵、旺不实。复遣给事中孙珪,御史滕佑间行连、贺间,微服入瑶、僮中访之,尽得其状,归奏。帝谪罚镛等有差,戍贵,旺边海。自此帝数求太后家,竟不得。”〔1〕

  我们解读这条史料可知:

  第一,此史料是在前面撰写淑妃之后,用倒叙的手法撰写的,所以有“先是”一词作开头。

  第二,此史料是在立淑妃为太后之后的事。

  第三,指出了淑妃自认是“姓纪”。

  这里没发生什么问题。随后,叙述的是当时宫中有几个人企图利用名人淑妃来谋取好处,即大家都想从沾淑妃的光来捞一把。

  第一个人,是最瞭解宫中内情的太监陆恺。他假造自己亦是广西人,并说自己原来是姓李的。又说在广西瑶人中“李”字和“纪”字是同音,所以他说自己是太后淑妃的大哥。

  第二个人,是陆恺女兄夫韦父成,冒姓李,说自己住在迎恩里,与淑妃有亲戚关系。孝帝曾命郭镛调查此人。镛驱逐韦父成,但不到真状。

  第三,是有数辈李姓的人,都说自己是太后淑妃的家属。孝帝曾派给事中孙珪和御史滕佑到连、贺两县调查淑妃家庭情况,但不得实情。

  以上说明,在康熙十八年(1679)张廷玉修撰明史,到干隆四年(1739)印行,淑妃的姓已出现有纪姓与李姓的争论。

  经过151年后,即光绪十六年(1890)纂修《贺县志》时,则记述淑妃姓李,名唐妹。

  这么一来,更进一步形成今天关于淑妃姓纪、姓李的争论。

  二、淑妃姓纪是真

  说淑妃姓纪是真。我们先把《明史》正面叙述淑妃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段话是:

  “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本蛮土官女,成化中征蛮,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痦。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密,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死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罚,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诒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六月,妃暴死。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敏惧,亦吞金死。”(此段记载与《明宪宗实録》卷141文字大同小异)。

  “孝宗即位,追  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帝悲念太后,特遣太监蔡用求太后家,得纪父贵,纪祖旺兄弟以闻。帝大喜,诏改父贵为贵,授锦衣卫指挥同知,祖旺为旺,授锦衣卫指挥佥事,赐予第宅,金、庄田、奴婢不可胜计。追赠太后父为中军都督左都督,母为夫人,其曾祖,祖父亦如之。遣修太后先茔之在贺者,置守填户,复其家。”〔2〕

  《明史》这三段文字,对淑妮一生的来龙去脉说清了。

  第一,淑妃是贺县人,土官之女,姓纪。

  第二,淑妃是在宪宗于成化元年(1465)派浙江左参政韩雍到广西浔州(今桂平市)附近的大藤峡剿瑶民首领侯大狗率领的万人反抗明廷的过程中被俘进入北京明廷内宫的。

  第三,淑妃是天顺六年(1462)十岁时被俘送入北京的,因为既有文化又聪明,而被收入内府为女史。

  第四,宪宗是因偶然在内府遇见淑妮,为之动情,发生性关系而怀孕的。

  第五,淑妃得女婢包庇假病居安乐堂,十月怀胎于成化六年(1470)生下儿子,即孝宗朱佑樘。

  第六,太监张敏假装遵命溺死私生子朱佑樘,但却偷偷地把他养活成人,至六岁时将朱佑樘交给望子心切的宪宗朱见深,立为皇太子。

  第七,成化十一年(1475),淑妃突然死亡,享年仅23岁。

  第八,孝宗即位后,追谥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孝宗悲念太后,派太监蔡用访淑妃家族赐封其兄弟、父母、祖父、曾祖父等,以尽孝心。

  这段史料说淑妃姓纪,无疑问。下接前述“先是”那段话,就有姓纪姓李之说了。但不是最早之史料。早于《明史》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已有纪、李之差别的记载,文曰:

  “孝宗弘治四年,……孝庙初元,臣下欲治故锦衣指挥使万喜等罪,且籍其家,上不许。然万妃当日若果进鸩纪妃,揆之天地人情,即追雪怨毒,亦未为过。而孝宗以事状未明,且恐份先帝在天之心,迄不见丛。此虽圣孝超越古昔,亦揆地刘博野诸公调护之力也。孝宗注意外家,思富贵之而不能得,又追爵孝穆之父福斌为都督而已。后有自言为元舅者二人,又大监陆恺者亦附会为皇亲,俱官金吾,受厚赍。并于孝穆原籍祖籍祖茔设一巡检司,以司守护。后诈冒事败,俱置之法。上仍命遗官往粤西寻访其外家,究不能得,因命革所设巡检司,访求事亦遂罢。盖初时讹投纪为李,故托者纷纷起。孝穆之崩逝既不显明,而宗族又不及承恩泽。何薄命也!按孝穆相传为广西桂林人,实平乐贺县人。又《双槐岁抄》云:孝宗曾赠后父李公为庆元伯。既讹其姓,又无其名。似未确。又陆恺自云孝穆亲兄,其籍乃无为州巢县人,又与广西远万里,不知何据。”〔3〕

  沈德符是明末人(1578—1642),所写都说陆恺等人是造假,应该比较可信,淑妃姓纪应算是真。

  另外在《月山丛谈》一书也说明代讹李为纪,不足为证:

  “孝穆皇太后诞孝宗,其家世传者往往失实。弘治初纂修宪庙实録。使者下广右采访先祖铜陵君时,预选修事前槁,尚传暇日。偶闻得之,盖讹李为纪,固差之远甚。至是李公祠所撰碑文,亦不足凭。”〔4〕

  据此可见,《明史》记陆恺以广西贺县说“纪、李同音,”非也。是他自己想造假谋利而胡说的。

  我们再查《明史》本纪和比《明史》早的《明实録》即可知,淑妃纪、李姓之争,是后来的事,以证明淑妃姓纪是真。

  《明史》卷15《本纪第十五·孝宗》条,说淑妃是姓纪:

  “孝宗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佑樘,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死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死,帝年六岁,哀募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二十三年八月,宪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冬十月……壬辰,追谥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5〕

  《明实録》是明朝宫廷特别是皇帝的起居办事活动的记録。所记时间比《明史》早291—300年,是张廷玉修纂《明史》的主要根据,所以资料的可信程度是较高的。

  我查了《明宪宗实録》成化二十三年条,并无记载《明史》所记的调查淑妃姓李的事。但《明宪宗实録》成化十一年六月条记淑妃死时,却记载淑妃是姓纪,文曰:

  “乙巳,皇子母纪氏死,追封淑妃,谥恭恪庄僖,辍朝三日。上服浅色衣御奉天门祀事,命礼部定丧葬仪。”〔6〕

  由上述判断,淑妃是真姓纪。说他姓李是太监陆恺和一些人为己私利而假冒讹传出来的。

  三、淑妃生好孝宗(余论)

  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认为,在人类发展中,一个人最大的成就是做了母亲或父亲。淑妃纪氏虽然只活了23年,但她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生了一个基因很好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西方国家有一种优生理论,说私生子最聪明能干。明孝宗朱佑樘就是聪明能干的皇帝。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明代中期的历史即得到说明。大家知道,明朝建国经过68年的休养生息,到正统至正德年间(1436—1521)的85年,宦官专权日益表面化起来。皇帝不理朝政,这就是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独揽大权,搞到自己成了瓦刺军的俘虏;英宗死后,宪宗朱见深继位,时年十六岁,风流荒唐,玩物丧志,嗜好珍宝,崇信左道,吃丹饮符,服用淫药,结果造成宦官汪直擅权,自己大权旁落,社会动荡不安。

  成化二十三年(1487)8月,宪宗逝世,朱佑樘继位,年号弘治。由于他是在万贵妃的妒忌和迫害中成长,比起英宗、宪宗来,比较少纨绔荒唐的习气。他当皇帝之后,罢黜宦官梁芳、韦眷、王敬等,又将作恶多端的奸佞李孜省逮捕入狱;将阿谀尸位的大臣如内阁万安等罢官返乡。同时积极提拔贤能,任用正直、练达之士。使朝庭出了许多名臣如李东阳,王恕,刘健,谢迁和刘大夏等。孝宗还广开言路,恭俭自饬,并注意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缓和宪宗时代的社会矛盾,从而出现了弘治比较稳定的局面。所以《明史》赞扬孝宗,说:

  “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宗之际,固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檏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7〕

  注释:

  〔1〕《明史》卷113,《列传第一·后妃》。

  〔2〕《明史》卷113,《列传第一·后妃》。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第2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光绪贺县志》卷5,也收録此文,但有删节。

  〔4〕《光绪贺县志》卷5,《人物部·外志·列女》。

  〔5〕《明史》卷15,《本纪第十五·孝宗》。

  〔6〕《明宪宗实録》卷7。

  〔7〕《明史》卷15,《本纪第十五·孝宗》。

  (原载《瑶妃故里文化论坛文集》,贺州市文化局,2008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