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广东丝绸业的志书——评《广东省志·丝绸志》

  《广东省志·丝绸志》新近出版发行了。这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广东省丝绸业(包括种桑养蚕、丝织工业、丝绸贸易、经营管理和教育研究等)的志书,填补了广东省丝绸业发展研究的空白,值得庆贺。我因参与本书的审稿而先睹此志书,并得以通读全书,感觉到志书写得很好,有如下的优点和特点。

  一、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首先,表现在本志书从纵向方面阐述了广东自秦汉至2000年的种桑养蚕,丝织工业、丝绸贸易、经营管理和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指出“广东省蚕丝绸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著名的四大蚕茧产区之一”,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出口贸易的发祥地,“又是中国民族资本兴办机器缫丝的首创地”;1922年,“广东桑地面积达1872万亩,产蚕80000吨,生丝产量达6278旽,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3,生丝出口量占全国生丝总出口量4成多;直至“2000年,广东丝绸出口总值突破了62163万美元,……占全国丝绸系统出口总值的23%,排列全国丝绸外贸出口第二位。”(本志书第609页,以下引文仅注页数)。

  本志书叙述广东丝绸业发展的进程,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厚今薄古,突出“今”的重点,以80%的篇幅重点突出叙述近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50年)的广东丝绸业发展,指出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广东历史上蚕桑生产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第43页):至“1992年更达到建国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第45页)。

  其次,表现在本志书从横的方面阐述了种桑养蚕、丝纺织工业、丝绸贸易、经营管理和教育研究方面的内容。

  第一,广东种桑养蚕历史2000多年

  本志书阐述,广东于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6年)在海南、德庆、连州、广州附近地区开始种桑养蚕生产,“女子蚕桑织绩”(《汉书·地理志》);三国时,广州地区已是桑田遍布了(《水经·浪水注》);唐代中叶(7世纪),广州地区一年已是“蚕桑五收”;北宋建隆二年(961),朝廷号令各地植桑,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明朝初年,政府规定“有田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植桑树,木棉各半,十亩以上者倍之”,明清之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成为主业生产:干隆至同治年间(1736-1862),先后两次掀起“弃田筑塘,废稻种桑”的高潮;上世纪20年代广东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蚕桑生产鼎盛时期;新中国建立后,1992年达到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桑地面积49·52万亩,产茧量46·057万吨(第45页)。

  第二,广东丝绸工业长足发展

  本志书设置第二篇共五章的篇幅阐述广东丝绸工业的长足发展,指出广东丝绸工业生产历史悠久,阐明丝绸产品包括土丝、厂丝、,土丝绸、人丝绸、粤绣、绣衣等等。而丝织品生产可以追溯至汉代,经唐代有“广东锦”,明代的“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金陵(南京)、苏、杭皆不及”。清朝广东的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有“广纱甲天下”的美誉。特别是同治五年(1866),陈启沅在南海县官山堡简村创办了中国第一间机器缫丝厂—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之后,突破了2000多年来人工缫丝的传统操作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丝的产量和质量,把广东的丝绸工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到了辛亥革命前夜,广东的机械缫丝厂已发展到数百家,丝织机三万多台,有丝织工人和晒莨工人10多万人,使广东成为中国三大蚕丝产地之一。粤绣成为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的中国“四大名绣”。到了上世纪80年代,广东丝织业率先全国各地引进一大批包括喷水、剑杆、片梭等无梭织机的现代化先进设备,实现了丝织自动化,使广东丝绸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第三、广东丝绸出口贸易发达

  由于广东是中国国四大蚕丝产地之一,所以2000多年来,广东的丝绸出口贸易也是十分发达的。本志书以第三篇共三章的篇幅叙述了自西汉开始广东丝绸的出口贸易,中经唐、宋、元朝代的平稳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广东实行开海贸易的特殊外贸政策,使广东丝绸出口贸易空前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丝绸出口贸易达到兴盛顶峰;30-40年代,虽然有所下降,但解放以后,一直处于发展态势,直到2000年,丝绸出口贸易又大发展,据统计,当年广东丝绸出口总值达到62163万美元,“占全国丝绸系统出口总值的23%,排列全国丝绸出口第2位”《第609页》。

  第四,丝绸业经营管理日臻完善

  关于丝绸业的经营管理,本志书指出古代并没有成型的管理机构进行专门的管理,只是到了明清时期,在丝织行业出现了民间组织如广州的“锦纶会馆”,负责组织、协调丝织业的生产和经营。但在出口贸易方面,则由唐代建立的市舶使院,宋、元、明的市舶司和清朝的粤海关及十三行进行经营管理。到了民国时期《1911-1948》,才开始由政府设置统一管理丝绸工业的官方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如民国二年(1913)设立的广东建设厅蚕丝改良局”,直接由广东省政府领导,各蚕区亦成立相应的机构。解放后,在1950―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丝绸业分属农、工、贸分块管理;种桑养蚕归农业厅管理;丝绸工业归一轻厅管理;丝绸出口贸易由外贸局管理。1982-2000年,建立农工商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管理的广东省丝绸公司,把原来分属农业厅、一轻厅、商业厅、外贸局管理职能合并起来,统一管理和经营全省的丝绸生产、收购、进出口和内销业务,并逐步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于1993年,进一步发展组建成立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统一管理,而且“开展了以产权制度变革为核心的全面推行 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体制改革,将省丝绸集团公司内的14个分公司全部改为由员工参股、经营者持股、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广东省的丝绸业(第905页 )。

  第五,丝绸业教育研究的进步。

  本志书还专辟第四章阐述丝绸业教育、研究和文化的进步,指出: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东开办农事试验场附设农业讲习所,开始了以讲课形式集体传授桑蚕的技能教育;民国元年(1912),原广东农事试验场改为高等农林讲习所,设立蚕业实习简易科(学制6个月),是为有学制的正规蚕桑专业教育之始:民国六年(1917),岭南学堂开设了养蚕及种桑等课程;同年,岭南学堂开设蚕桑专科;1928年,国立中山大学设立蚕桑系;同年,岭南农科大学设置蚕丝学院;1952年华南农学院设立蚕桑系;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除蚕桑系外,还设置丝绸贸易专业。1982年,开始招收蚕桑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设置蚕桑专业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

  与此同时,蚕桑和丝绸生产的科学研究工作也不断开展。干隆八年(1743),郑秀侨撰着《农桑易知録》,是广东蚕桑研究的结晶。光绪年间﹝1875-1908),卢燮寰的《粤中蚕桑刍言》龢民国初年陈启沅的《广东蚕桑谱),更是对蚕桑生产和缫丝技术的总结性研究成果。民国初年,廖仲恺设立蚕桑改良局开展研究工作。解放后,建立了蚕桑专业的研究机构,从事蚕桑和丝绸研究工作。1952年,设立广东农业试验蚕桑组;1972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设置蚕桑研究所;1988年,建立广东省丝绸研究所。此外,还有市县一级的蚕桑桑研究机构,如湛江市蓖麻蚕桑科学研究所等。在广大研究人员的的努力下,取得了蚕桑研究的成果,如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研究成果《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734-Ⅱ的合成方法和增丝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奬;2000年,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桑树多倍体杂交一代育种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奬;1991年南海丝织厂的研究成果《涤纶低弹丝学生绒》,获纺织工业部优秀新产品二等奬。上述的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广东蚕桑和丝绸生产的进步发展(第745、747、749、805、807、811页)

  本志书除了上述五大主要内容外,还设置了专记和附録,将有关广东蚕桑丝绸生产的文件和研究论文编入,使志书内容更加丰满。

  总而言之,本志书是系统而全面地记述反映了广东丝绸业的茧、丝、绸、贸、工、农、教育、科研等全方位发展历史和特点,使之成为“横不缺要项,竖不断线”的好志书。

  二、资科丰富翔实可靠

  本志书限于体例要求,没有看到像学术著作那样大段引文,但据我所知,本志书是在丰富而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的。自从2000年3月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承担编写《广东省志·丝绸志》任务后,他们就组织人力广泛收集广东省丝绸业的中外古今资料,包括正史、政书、实録、会典、会要、方志、档案、碑刻、笔记、族谱、论著等历史文献资料。同时根据本志书以编写当代丝绸业为主的要求,发出通知信函800多件,召开有关座谈会600多次(人),深入到基层单位80多个去收集资料,历时两年多,最后收到360多人提供资料数千件,然后经过归类、爬梳、考订和选择,才进行撰写本志书。同时本志书的编写人员根据收集的资料,制作了符合统计规范的各种统计表格400多个,使本志书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述而不论合符规范

  本志书虽然洋洋洒洒76万字,堪称巨志。但全志书始终贯穿“述而不论”的编志原则进行撰写。全书按志书要求先写《概述》,用15000字的简短篇幅,将全志书的内容概括出来,使读者对全志书获得一个总的认识。然后编写(大事记》,记述从汉代(公元前206-220﹞至2000年广东丝绸业的历史发展的主要大事,使读者对全志书所述的主要内容得到一个系统的瞭解。然后分成六篇32章及附録进行撰写。而在这一庞大的体系志书中,都能做到“述而不论”,即十分详细地记述2000多年来广东省丝绸业的发展事实,但不对这些事实了发表撰写者的评论观点,以达到编写志书“述而不论”的要求。

  综合上述三个优点和特点,我们得出结论:《广东省志·丝绸志》是一本好的专业志书,值得广大读者一读和丝绸业工作者参考。

   (原载《广东蚕业》2004年第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