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评《青岛海港史》

  青岛港是驰名中外的良港,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可惜的是长期无人为其撰写春秋。1986年出版杨寿宾先生编着的:《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一书,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实在可喜可贺。

  《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全书共7章和1个概述,共24.4万字,内容丰富。细读全书,清楚地看到,编者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按照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叙述近代青岛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技术活动、探索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原委。全书架构严谨,观点鲜明,层次清晰,逻辑性强。既有港史的详细叙述,又有恰如其分的综合分析,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我认为本书具有如下几个特色。

  第一,全书紧紧围遶着青岛港的经济技术活动进行编写。海港史,既是历史书,但又不是一般的历史书。就是说,既不能把它写成一般的政治史,经济史和贸易史,又不能把它写成纯粹的港口设施史,而是数者兼而有之,即写成港口的经济技术发展史,以反映港口演变发展的特点。本书编者是十分明确和注重这一点的。港口之所以成为港口,乃是贸易活动之使然,贸易当然是港史最重要的内容。编者深明其义,在每一章中,都把青岛港的贸易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叙述,篇幅不少。既写青岛港的对外贸易,又写青岛港对内地的贸易。为了更好地说明青岛港的内外贸易及活动,以及它在中国近代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编者还运用统计学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搜集大量的数据,编制了68个表格之多,例如:《各国进出青岛港轮船比较表》、《青岛港主要出口货物一览表》,《青岛港对日主要货物输出额统计表》等等。这样,编者不仅对青岛贸易史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使本书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与此同时,编者还着意于青岛港的技术活动。诸如,青岛港航道疏浚、堤岸修筑、码头修建、导航设备、航标设置、船坞修建、船厂兴建等等,都作了详尽的描写和叙述。有些港口的技术活动写得十分细腻。例如港口建设,编者不仅指出建设的条件,而且着重介绍了国民党统治时代青岛港及外港建设的情况和特点,指出:“这部分建设……有以下凡项,即新设小港码头,新设青岛船坞,修建薛家岛。红石崖码头,扩、增建青岛栈桥和海挈栈桥等”(见本书第165页)。

  第二,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青岛港的过程和本质,歌颂青岛工人反对侵略的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根红线。鸦片战争后,德、日、俄等国家,目睹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得香港之情景,遂附之骥尾,趁火打劫,纷纷来青岛争夺胶州湾之权益。编者在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了德国和日本侵占青岛港的罪恶活动,第二章着重叙述德国帝国主义在胶州湾的侵占。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陆战队720多人,以操演为名,强行在青岛湾登陆而占据之。并于1898年3月至10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胶澳租地合同》、《胶澳潮平合同》及》《胶澳边界合同》等一系列不不等条约,租借了胶州湾为其军港。第三章及第六章,更详尽地叙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与德国争夺侵占青岛港的全过程,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进而称霸中国”(见本书第96页)。所以,“日占后就立即设置管理机构加强统治。……并宣布青岛港向所有轮船开放”(第102页)。侵夺中国政府在青岛的海关自主权。

  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直至现在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07页)。编者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用了第三章的第五节、第四章的第一节篇幅,概略地描述和反映了青岛港工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德、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力图恢复青岛港的主权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编者指出:“1914年日军侵占青岛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青岛人民和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收回青岛、山东主权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第126页)。1922年12月10日,我国正式办理了收回青岛的手续,收回了港口的主权”(129页),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5年改名为胶澳商埠局,由山东省政府管辖。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又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收复青岛港,“1946年10月,改组为青岛市港务局码头运输管理处”(第230页)。

  第三,探索了青岛港发展的特点。编者认为,青岛港的近代史,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从封建港口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甚至完全殖民地化港口的过程”(见前言)。所以,显示出一些特点来。首先是青岛港口和港市建设的特点。编者认为,青岛港口和港市建设的特点是:在港口建设中,以大港建设为主; 港市建设中,以市政建设为主;在经济腹地建设上,以就地兴办实业为主。其实,是对外贸易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外船压倒华船;外货压倒华货;外商压倒华商。从而反映出近代青岛港对外贸易的落后性。再次是畸形发展的港口经济。编者通过青岛港这些特点的叙述和分析,更进一步反映了青岛港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幷且指出,这种畸形发展的青岛港市经济,到了1945年就日益萧条了。

  透过本书上述三个特色,说明《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是一部资料丰富、中心内容充实、主线突出、层次清晰的好港史。既可以为研究中国航海史、海港史、外贸史和山东、青岛地方经济史提供参考;又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教材,是值得广大海港、外贸部门的工作者、历史研究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的好书。

  诚然,金无足赤。本书亦非完美无缺。在材料的运用和某些观点上还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例如,编者在转引或自己编制的统计表中,多数缺乏“指数”这一项在市场统计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所以统计表的制作是不够完整的。这是不少人在进行统计时经常疏忽的。要算出本书60多个统计表的指数,当然是一项繁重的劳动,但可以相信,本书再版时是完全可以改进的。另外,由于印刷与校对之疏忽,全书中少数的错、漏字时有发生,这是不难克服的。

  尽管本书仍有小“疵”,但不掩其大醇。本书不失为一本不可多得的海港史书,特向读者推荐。

  (原载《中国水运史研究》1988年第5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