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运用信息网络阐扬中华文化之策略

  一、前言

  本文旨在论述运用信息网络科技,作为阐扬中华文化策略。当文化面对社会变迁及外来挑战时,如何能够吸纳他方长处,驾驭并融合最新科技,让科技为文化所用,甚至还创新出最新文化元素与之结合应和,本文将运用诸多信息网络科技,在实践中华文化上所具之利基,归结出如何运用此等科技文明趋势,作为阐扬中华文化载体之策略。

  二、文化与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之文化表征,不但是显现中华文明在精神层面之强劲实力,更藴含民族之生机。但是中华民族在整个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各项挑战与试炼,更与其他文明体系交流互动,所有保存与吸纳之历程中,各项文化元素能否被传承,其最重要准据就在于能否在生活中继续实践。

  诸多曾在民族历史中存在之古礼与习俗,为何到今日会佚失沦丧,究其原因就是其与社会日常生活脱节,不再能够被官家或庶民所接纳,从而遵循与实践,因此就无法免除于失传之命运。所以当要论及中华文化之保本与创新时,外来文化元素能否透过内化过程,融合进入中华文化,或是既有文化元素能否继续保持生命力,端赖社会能否接受此等文化元素,幷且具体加以实践,才是整个议题之核心关键所在。

  社会生活形态变迁,让诸多文化元素必须创新变革,否则就无法继续存活;不被社会继续实践之文化活动,终究是会丧失其生命力,被时代巨轮碾碎淘汰于历史洪流,亦将是无情之取舍判决。但亦有些文化元素,虽然原始产生之社会条件有所变化,但却因其特殊属性,寻找到被社会经常接纳实践地位,发挥出独特文化生命力。究其所以,就是在于其能在社会大众中找到市场,借由实践获得存活之生命力。中华古礼甚多,有些因为实在与现在生活脱节,或者是过于繁复而不再遭人遵从。同样道理亦适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各项文化元素,举凡食衣住行,不免会有文化活动因为科技工艺发展遭到完全淘汰,但有些却从实用功能转化成为装饰表征,以另外一种方式加以保存,亦获致另种方式之生命力。基于此念,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将中华文化元素与信息社会生活常态相结合,使中华文化在保本上不败,亦能够在创新上有成,确实是项严肃挑战。但为阐扬文化就必须从生活入手,所以在下节中就因此探讨,信息与生活间之依存关系,如此方能窥破如何在信息社会,振兴文化使其掌握生机之关键所在。

  三、信息科技与文化实践

  假若要讨论信息与生活及文化间之关系,吾人必须认识到,虽然在网络信息所存在之数字空间中,英语无疑是最为强势之工作语言,但是在相对上,所有中华文化所及之各个不同华人社会中,其信息普及程度,絶对是有目共睹之社会表征。特别是中国大陆来说,由于在信息科技与运用上,握有后发先至之利基,其实相对上,在生活上运用信息科技之程度,远超过其他以中国人为主体之华人社会。

  但是就透过生活实践,用来联结信息与文化来说;首先所有人都可理解到信息与吾人生活结合程度之高,业已是无人能够逥避信息科技之影响与冲击。不论是日常起居食衣住行,借由信息科技所能带来之便利,以及所能改变每个人思维与行为模式,皆是人尽皆知之事实。对证前节所提生活与文化间之联结关系,自然信息社会必然会牵动文化实践之运行轨迹。

  信息科技与运用模式对于文化所产生交互作用,其实是双向间之互动;信息运用会影响文化实践,但文化活动亦是信息运用挥洒之场域。所以在观察这两者间之互动关系时,吾人不但是要讨论双方互动所构成之正面助力,同时亦要思考,双方是否亦会存在相互扺消或抗衡之阻力。

  就中华文化圈内之信息发展脉络观察,既有之文化实践与活动,从来就未成为运用信息改善社会生活之负面因素。许多文化活动反而是因为信息科技而获得更大之便利,从而获致更多生机与动力。比方说,诸多文化活动借由网络科技进行宣传、营销与运作,虽然在形式上是种创新,但却使得文化传承与推广能够获致更大效果。

  文创产业运用信息网络营销,文化课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研讨,运用网络社群、聊天室与部落格来推广与倡议文化活动,这都是文化实践获得信息科技之显着利基。假若再加上“虚拟现实”之信息技术,来支持网络博物馆等文化陈展活动,甚至再搭配仿真与仿真等信息科技,让文化元素能够更生动之传播,这更是在文化推广与营销上之利基。

  假若再与文化产业之商业营销相互结合,则文化实践更可运用信息科技获致更大商机,从此看来,亦是增加文化实践本身之诱因与动力。所以创新与保本在文化实践上,其实并非对立之理念,而是进可攻退可守之一体两面思维。在积极推广过程中,不但是保本,更是因应现实之社会条件,而必须有所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驾驭时势之变化,但是又能够同时坚持其既有之核心意涵。中华文化活动及实践,在与信息科技两者间,并不存在于任何絶对性之矛盾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善于吸纳外来文明,经过调整过程,将各项外来元素内化成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之单元,所以信息科促成之信息社会,会对中华文化提供极为有利之发展与创新契机。

  从近年来中华文化各种实践模式观察,运用信息网络协助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甚至是在借由网站架构上香祈福求签许愿,或是以电子转账致送贺仪、奠仪、寿礼、香油钱与压岁钱,都已逐渐被社会大众与年轻世代所接受。随着城市空间紧缩与环保意识抬头,利用信息网络象征性焚烧银纸与燃放爆竹,亦是藉助信息科技与现实生活条件间之妥协。

  文化实践有外在形式,亦有内部意涵,所以只要能够维持其原始意旨,就算外在形式与运作模式随着信息化社会有所变化,其实亦有其创新之价值。其实在文化实践上,能够被社会大众接受才是硬道理。内涵与形式虽可有质文之辨,但是就文化活动之生命力,完全要以其被接纳与实践作为准据来看,创新在于使其更能够落实,而保本则是在外在形式调整与适应客观条件后,仍然能够维持其既有感动人心之意旨。

  时代不断进步,科技持续发展更新,社会亦经常处于变迁状态,中华文化各项元素系源于生活上具体之实践,当生活形态改变后,自然文化实践之方式亦必须有所调整。此外必须理解到,中华文化广披八方,远及华夏九州岛,随着炎黄子孙播迁海外异邦,本来就会随着自然地理条件而有所调整,以便在不改其宗旨之前提下,以能够接受之形式继续绵延传承。所以在各个不同华人社会,文化实践之枝节形式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基本之意涵皆未丧失。

  所以面对从农业社会开始,再经过工业化转型,乃至于目前所已处身之信息化社会,在中华文化各项元素与信息化社会运作并无基本矛盾之前提下,运用信息网络阐扬中华文化,使其获得保本创新之最新动力,确实是具有极度正面之潜能。但为使整个过程能够更加顺利,并使整体结果更加理想,就必须讲求适切之策略,兼顾各方之实际要求,幷且满足不同期待,如此将会使中华文化更能拥抱时势潮流,展现更强生命力,亦让这代中国人面对前贤先辈,缴交出让人满意成绩单。

  四、运用信息阐扬文化策略

  尽管依据前揭事实,吾人可以理解到中华文化与社会生活之兼容性,同时在面对信息社会之当代时势下,仍然饱含其生命力,但是为能落实中华文化保本创新之生机,幷且使其推广运作更为顺遂,下列各项策略性要素,确实具有不可忽视之价值,亦值得关心中华文化发展,巩固中华民族生机贤良之士共同思索。在策订文化政策与推广计划时,应以科学与客观态度,就各项策略性要素综合考虑。

  1.尊重人性需求

  就阐扬文化之策略而言,首先就要尊重人性需求;文化实践能够与生活结合,就必须注重人性,但是移风易俗转换观念,有时必须经过相当时日考验,以及各种经验累积调整变化。比方说,中华民族面对社会上之婚丧喜庆,不免都会致送礼金表达心意;遇到喜庆就会以红信封包装礼金,上书吉祥话敬语来致意,而遇到亲友故旧家中丧事,就会以白信封包装奠仪。

  当时代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众人分居各地工作就业,有时就是无法亲自致送贺仪或是奠仪时,有些银行与邮政体系,就会依据民俗需求,特别制备固定格式之信封,来替顾客转达用于表达心意礼金之汇款,这就是显示出,所有文化上之变革,都要顺应社会客观条件,更要兼顾人性因素,才有可能被接纳,方有机会移转观念,使其成为文化具体实践之作法。

  所以当信息时代来临时,如何将科技上更为便捷之电子财务转账措施,从冰冷冷地数字转成温暖之讯息,更转化成为中华文化致送节仪礼金之最新模式,这就必须考虑如何配合转账时,亦同时转发致贺或致哀之电子卡片与语音消息。就科技来说,这些都不会构成技术瓶颈,真正关卡在于如何能够尊重人性需求。所有能够符合人性需求之科技发展,才能够与其独特之民族文化相互结合,成为传统文化最新实践运作方式,并晋身成为不可或缺之元素。

  2.掌握社会脉动

  除去前揭之人性需求外,更必须掌握社会脉动;换言之,虽然在文化实践必须着眼于个人观感与迎拒,但是文化实践更有从众之特性。曲高和寡之文化实践形式,通常就暗示出其生命力有限,能够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之实践模式,才会具备更充实之生机。

  吾人须知,在中华文化元素中,从农业时代所藴养出来,与民俗节庆相互搭配之糕点与饮宴方式,虽然是符合人性之文化表征,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大众观念变化,其实践运作上就会有所调整。否则不论就商业市场来说,抑或是就群众对于此等文化活动之接受度上,必然会产生对文化元素传承绵延之负面阻力。在外在实践之模式上,必然是要有所创新。

  所以运用信息科技阐扬中华文化,在策略上就更必须注意到社会整体接受度,否则特定之文化实践运作模式,就会如同无法着根之植物般,无法获得应有土壤滋养,从而孕育出更多之生机。所以当运用信息科技,来推广传承与保存中华元素时,更必须注意到社会大众对于此种方式之接受程度。能否让网络虚拟博物馆,成为网络用户参访中华文物或文化景点之管道,而不必舟车往返劳民伤财地亲自造访现地,这就要看社会大众之接受度,来决定此种文化创新之作法,能否获得生机。

  所以在此要掌握社会脉动,就是在于提醒运用信息科技,在阐扬与推广中华文化活动上,必须理解到顺应社会风潮,呼应节庆时令与社会活动,才能够事半功倍。所以掌握社会脉动,自然就成为运用信息科技阐扬中华文化上,第二项必须要注重与思考之策略要素。

  3.配合信息文化

  若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来阐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活动就必须先能够驾驭网络,而其中关键就是在于如何配合信息文化。诚如前述,信息活动在网络运作下,已经逐渐孕育出独特之网络文化,与其在推广文化活动时与之对抗,无宁顺势而为充份运用其特性,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能。

  在继续深入探讨此项策略要素前,吾人必须注意到三项基本事实:第一,不论是何种信息文化或是网络文化,对于中华文化来说,并不存在根本性之矛盾。其次,在华人文化圈中,就算是网络族或信息系统之用户本身,其日常生活仍然是依循中华文化而实践运作。第三,依据以往运用信息系统,或是透过网络推动与宣扬中华文化活动,其实都是获得正面效果,并未曾发生过任何窒碍难行状况,甚至产生磨擦与对抗情事。

  所以在此三种客观事实存在之前提下,要配合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之特性,使其成为阐扬中华文化之助力,确实是具有相当潜能。但若是要发挥此项策略要素,必须牢记避免在过程上,去挑战与威胁此等信息时代亚文化本身运行之轨迹。同时在运用与配合之过程中,亦必须理解到,在形式上采取弹性妥协,是属于创新之范畴,其仍须经过具体实践之检验,才知道其创新作为能否存活。但在文化内涵精义上,其仍是属于保本之领域,只要其原本意旨不因实践运作形式而丧失,其实就是顺利运用收纳信息文化,作为阐扬中华文化推力之契机。对此最重要之环节,就是后续所要讨论之策略要素——强化沟通交流。

  4.强化沟通交流

  就运用信息网络阐扬中华文化而言,吾人最应重视网络跨越目前存在诸多境域界限之能量,换言之,就是网络能够不受诸多人为障碍之特性。阐扬中华文化除能在华人社会中凝聚对民族之向心,提振认同与自信外,亦可同时对不同文化为主体之社会,传达中华文化实际之内涵,避免遭致无心之误解,甚或是有心之抹黑与污蔑。

  针对以年轻族群之网络世代,单向之论述与倡议是最不理想沟通模式。在数字空间中最具生命力之沟通模式,必然是有来有往之互动交流。网络世代重视本身表达意见之权利,又习于将本身思维表述,因此在建构阐扬中华文化与倡议文化活动之平台与管道时,务必确使受众得以响应与互动,如此才会使其被网络世代所接受。

  运用聊天室与贴吧之国际化,辅以适切之外文翻译软件,其实对在数字空间塑建对国际社会网络族交流平台来说,算是有利之客观技术条件。只要是曾经注意到此种沟通平台跨越人为国境之沟通交流能量,就会理解到此等管道,确实将是针对网络世代与国际社会,推广中华文化与倡议文化活动最具潜力之工具。诚然外语翻译对于在国际社会推广中华文化相当重要,但是在特定单元上,其实语言亦不会构成障碍。中华文化在对外沟通上,其实只要在本质上具有其引人之处,在形式上其实亦不必作出任何让步与调整。

  就运用网络阐扬与推广中华文化来说,吾人必须注意到,针对网络新世代之年轻族群所参与之活动观察,网络电玩将是极为重要项目。如何将中华文化元素与之结合,提升与网络新世代在中华文化意涵上之沟通交流质量,其实存在相当大之空间,更具有无限发展之潜能。将数千年来通俗小说神话人物与情节,诸如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及三国演义之故事,转化布局成为网络电玩主题,辅之以适切说明与生动描述,建构在电玩交谈接口,以育教于乐方式,让年轻人无形之中瞭解到此等文化元素,相对于书本与其他媒体来说,其实透过网络电玩游戏,未来世代或许更能够欣赏到战国策中谋略策士间之言语机锋,以及世说新语中各个史事之教训启迪。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中,运用网络具有无限想象之空间,尤其是对国际社会及年轻世代之沟通交流上,更是具有不可替代之利基。所以在能够悟透前揭尊重人性需求、掌握社会脉动与配合信息文化等三项策略要素后,最重要幷且能总其成者,就是强化沟通交流此项策略要素。掌握沟通交流之要点与原则后,将可利于中华文化推广与传承,并使其发扬光大之舞台更为宽广。

  五、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数千年之考验与实践,诚然有诸多宝贵之资产,但亦不免存在若干令人不快之负面因素。阐扬中华文化主要之着眼,除去是在于对内能巩固国族之向心,使其能为中华民族一份子为荣,亦是对外能够传达中华文化诸般元素之本质,坦然面对世界表达诚意沟通。当然在对外推广之过程上,亦不免有宣扬国族成就展现威望之意,但毕竟还是要使人敬重,获得诚意往来之基础。

  但是吾人必须认识到,当年轻世代与外籍人士,针对中华文化与历史上不光彩之记録加以诘问时,以坦然承认之态度面对,不要去逥避这些确实存在之事实,其实更能让阐扬中华文化,获得正面之响应。对于信息时代之网络传播来说,能够展现自信,就是获得胜利之先机。充分之自信心,将是对中华儿女年轻世代传承中华文化,面对世界彰显中华之美展现国族威望,所必须牢牢掌握之胜券,而其基本要求,就是能坦然面对信息网络中之挑战,此乃本文稿期待有识者能得见之真正核心要项。


  张 竞:作者为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