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血脉和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生活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血脉和精神家园。“文化”通常解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具体指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百度百科检索。中华文化孕育生长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中,有着5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民族”一词是舶来品,“中华民族”一词也是20世纪初才由梁启超先生最早提出,但是在中国这个地域内所形成的以汉民族为多数、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早已存在了5千多年,并形成了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因此,中华文化是汉文化占主体地位的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总汇。中华传统文化是针对其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所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它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文化内容,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优良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了5千年从未中断的华夏文明史。
两岸同胞同为中华文化的传人,肩负着共同守本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随着先民渡海从福建传播到台湾,在台湾社会中薪火相传,不仅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而且在近代反抗殖民统治和精神奴役中发扬光大,在台湾人民的沃土中根深叶茂。爆发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是觉醒的中国知识精开展的一次提倡民主与科学、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它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西方进步思想在中国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火种于上世纪20年代传播到台湾。以张我军、连横、赖和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冲破日本统治者的文化束缚,掀起了倡导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断20多年之后,从思想文化领域第一次将两岸紧密地联接起来。讲到守本中华文化,在台湾不得不提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林献堂、蒋渭水等人发起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运动。它以“改革台湾社会,灌输民族思想,唤醒民族意识,以摆脱殖民统治”为宗旨,推动文化抗日的新阶段。这一文化协会汇聚了千余名青年才俊,以其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成为当时台湾政治社会运动的主干。1945年光复后,国民党当局从1946年4月起,在岛内持续推行了30余年的“国语国语,即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汉语普通话,特指清末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语言。运动”,虽然有着“反共复国”的政治需要,但它也顺应了民意的热切需求,对于清算日本奴化教育,强化民族认同,增进民族情感,增进中华民族向心力具有积极意义。
坚持守本与创新,是弘扬中华文化、维护和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的应有之意,它是中华文化5千多年永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缘自中华文化自身的融合力,集中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守本与创新上。当前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台独”倾向。“台独”势力出于政治需要,在岛内大搞“去中国化”,任意篡改历史,将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华对立起来;用南岛文化、“原住民”文化和西方文化来弱化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语文历史教课书上做手脚,否定台湾历史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源流关系,宣传皇民化思想,损毁、贬低中华文明,煽动族群对立,造成台湾青少年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知上的极大思想混乱。因此,正本清源,肃清对李登辉、陈水扁二十年来的“文化台独”影响,同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势力的不懈斗争,是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促进两岸同胞融合的重要任务。
二、坚持守本与创新是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守本,即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本真,坚守中华文化底线,确保海峡两岸中华文化根脉不断,永续发展;创新,就是要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自我发展,根植于中华沃土、不断满足两岸同胞精神需求,不断适应两岸关系发展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历经曲折和磨难,始终薪火相传。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和文化软实力所在。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汇聚两岸同胞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不竭动力。中华文化的人本思想,和合理念,持中贵和,崇尚中庸以及忠君重民的传统,形成了两岸同胞共有的内在素养,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所反映出的自强不息、勤奋刻苦、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激励两岸青年、有识之士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国家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发挥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不仅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兼容幷包,也得益于对外来文化成果的兼收并蓄。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两岸同胞解决中华文化守本与创新关系无法逥避的问题。19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加速,清王朝的知识精英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说,较早回答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尽管它有历史局限和片面性,但也带给我们启迪和思考。当前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首先,要以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不能割断历史,要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传承好优秀统统文化。其次,善于在开放和交流中借鉴和吸纳外来文化养分。坚持“拿来主义”,善于批判地汲取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拒絶对外来文化的全盘接受,坚持有选择地吸收和融入。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坚持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而那种以牺牲自己文化为代价盲目接受外来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再次,应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不断同外来进步文化融合中,持续推进中华文化的提升,促进文化转型,形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2. 处理好两岸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
中华文化是两岸文化的共同根脉。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传承和光大,是从我们先民们跨过“黑水沟”,到台湾宝岛“讨生活”开始的。他们在宝岛开发建设中,不仅带去了生产技术,也带去了中原文化和中原文明。梳理台湾历史,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台湾文化的本原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的主体、主流是闽南文化。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汉文化在台湾生根并长成参天大树,既有先民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也有来自官方的教育。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经时期就开始了建孔庙,设学校,开科举。台湾设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非常重视教育,他于1887年在台北创办了台湾第一座西学堂,台湾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最先进的省区之一。1945年台湾光复后,蒋氏父子主导了大规模的文化恢复运动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国民党当局为了“复兴中华文化”而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在大陆南昌发动的新行省运动的延续。始于1966年,结束于1990年。百度百科检索。。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承,主要得益于闽南地区文化在岛内的广为传播,经过长期发展,占据了台湾文化的主流地位。闽台文化的“五源”关系,也进一步证明瞭两岸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台湾除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外,从源流上看,外来侵略文化遗留也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日本对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遗留的“皇民化”思想等。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台湾文化从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台湾从不存在所谓的“独立文化”。两岸同胞共同坚守中华文化之本,共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是份内的事情。
3. 两岸在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下的中华文化守本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两岸文化同根一脉,两岸同胞共同在中华沃土中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准则等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价值观念。俞新天教授所指出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最坚强的核心,一旦形成,便长期传承保持。”俞新天:《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因此,比起两岸政治对立,两岸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岸同胞在中华文化仍有着较为稳定的共同文化的认知和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两岸同胞共同坚守和维护中华文化的本真,共同努力中华文化创新,两岸同胞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立条件下的文化差异是客观的和明显的。陈孔立老师谈到:“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同’指的是相同相似,既可以是现象的‘同’,也可以是本质的‘同’。 但‘同’不一定是指本质的相同,‘同根’不等于‘同质’。陈孔立:《两岸文化的本质差异》,爱思想网2014年2月23日。”他强调,两岸“社会制度上存在的本质差异,从而导致的文化上的本质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对当前中国大陆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缺乏应有的认识。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大陆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而当代台湾的文化则基本上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幷且受到西方文化的较大影响,而不可能含有任何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差异。”同上。
按照“一国两制”思维,两岸同胞应放弃“冷战思维”,应站在民族和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基础上,共同守本和创新,共谋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三、两岸同胞携手共同守土和创新中华文化,当前应着重把握四个重点
1.切实把中华文化认知始终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首要和根本来抓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增进文化认同,重要在于文化认知。在于对文化观念的确实认可。观念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常被人们俗称为“价值观念”,它是人的灵魂。在深化两岸民间交流中增强中华文化观念,一是在教育中加大观念灌输,二是在具体的交流活动中强化观念影响,三是在体验中增强自我感受。
2.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两岸民间交流中的教育效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成为了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中,历史景点参观已成不可缺少选项,但一些时候在实际效果上有打折扣。如何使历史文化变得更加鲜活,更富于教育意义,更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值得研究。应坚持文化自信,善于把握历史文化教育同现实社会情况介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广大台湾同胞关心关注的方面做起,聚焦需求,建构新的文化记忆和命运共同体。客观介绍大陆现行经济社会体制,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3.切实使反对“文化台独”成为两岸同胞的自觉行动
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就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引导更多的岛内民众参与到反对“文化台独”的斗争中去。在台湾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等緑营全面执政的形势下,“文化台独”会更加嚣张。针对新形势下的“文化台独”风险,两岸各党派团体和有识之士应更好地团结广大台湾民众,做好针对性的斗争。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岛内“台独”言论,针对“课纲”修订反映出的“台独”思潮,持续加以批驳。
4.切实加强两岸同胞的团结协作,把文化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坚定文化自信,从两岸关系实际出发,发挥先进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引领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引领,扩大两岸民众交流,培育跨两岸利益群体,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同时做好扩大宣传的工作,汇聚两岸民间交流融合的强大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做好规划,引领两岸文创产业捆绑走向国际。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既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国大国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陈立谦:作者为全国台联研究室主任。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