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后两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论述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总书记明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列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坚持的重要基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国崛起及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旗帜鲜明提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复兴及充实中国梦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日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大陆访问团时,进一步把文化自信发展为中华文化自信,他有针对性地指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人。国共两党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厚植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这一讲话既是对文化自信论述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两岸心灵契合论述的重要发挥。把“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自信”放在一起,是对文化自信本根意义和基础地位的全面准确说明,展示了文化自信的民族本位和主体性,深刻挖掘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和文化自信对于国家龢民族的重大作用,同时揭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大业的文化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乃是由文化自信的根基性质和深广程度决定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整体上的主体性自觉和终极信任。晚清以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两种错误倾向。要么妄自尊大、自我封闭,在因循守旧中痛失发展机遇;要么妄自菲薄、自毁长城,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尽管形态不一,但究其本质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主体性丧失的被动地位,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也渐趋客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伴随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龢民族自豪感日益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屹立于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世界民族之林。历史经验表明,解决一个民族在获得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后的精神寄托和灵魂依归问题,离不开文化和文化自信。换言之,中国崛起首先以经济发展为开端,但这种崛起是否可以持续,取决于精神上的提升和文化上的复兴。

  从世界范围内观察,中国成为现代化世界强国是国际体系所发生的最重大变化之一,中国崛起不仅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且肯定将促使国际体系进行新的结构性转型。这种变化不仅具有国际经济意义,也不仅具有国际政治意义,而且还在根本上具有国际文化意义。由于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和归宿点是文化、是中国能不能真正有文化自信,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有必要溯源至中华文化,中国崛起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也需要从国际文化意义上充分揭示。

  二、从文化意义看待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参照系

  从文化意义看待中国崛起、民族复兴,有两个方面的关照:

  一是经济发展、物质快速膨胀与文化发展、精神心理均衡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步伐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堕距”或多或少地存在,导致种种文化、心理方面的怪现象。如,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人均年阅读量不足8本,有些民众思想贫瘠、精神空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封建迷信等大行其道;有些文化工作者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惰于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文化创作思想浅薄、作品质量平庸;有些文化评论舍弃民族的大众的东方审美,盲目套用西方理论,或以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而非艺术标准作评判,褒贬甄别功能有所弱化。这些现象蔓延下去,势必削弱和压抑文化自信,或者扭曲文化自信,导致发展乏力、崛起难以为继,需高度重视。

  二是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国际地位与在文化方面的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从2010年至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有6年,但在文化上还很难算位居第二,与“世界老大”美国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在短时间内无法逾越。有各种预测(如世界银行、IMF、高盛公司以及国内的华夏新供给研究院等)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到2025年或2026年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些预测干脆说按照PPP(购买力平价)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就算中国的经济指标成为世界第一(也就是“世界老大”),现代化程度和制度性文明程度或仍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甚至不及日本和西欧强国。必须清醒认识到,并不是经济总量的指标上来了,其他指标都自然而然地跟上了,就一切完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质、硬体都愈加先进,但软体、软实力还不那么先进,需加快发展。这里面很大的问题是文化方面的问题。

  三、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增强文化自信,务须文化建设。目前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一定时候应是文化建设独占二分之一的分量(即孙中山说的占“半壁江山”)。而加强文化建设,一是要有正确的发展道路,二是要有系统的文化论述。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何为文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关键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结合国家建设的实践进行创新,并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独特血脉。在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龢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如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盛况空前,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为我所用,亦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在前述三者的有机统一中进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推动文化的持续繁荣和不断跃升,进而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论述是对文化建设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归纳性描述和理论性阐释,有了好的文化论述,才能确立文化自信,也才能进行文化建设。对于确立文化自信和进行文化建设,文化论述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主要回答“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将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着力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特质,以及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路径选择和顶层设计。好的文化论述,能够引导台港澳民众和世界各国人民全面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整个华人社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当前,有些西方媒体蓄意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进行炒作和抹黑,部分台港澳地区的媒体也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和失实报导中国和中国文化,这固然是由其政治立场所致,也与我们缺乏系统完备的文化论述有关。长此以往,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实质性增强。因此,要建立系统完备的文化论述,力争在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主动,要让中华文化讲出来,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只有中华文化讲出来和走出去了,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华文化的声音。

  四、中华文化自信与两岸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特别强调“中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提法首次见诸于两岸高峰会谈,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指引。在很大的意义上讲,“中华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自信”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论述。在目前两岸关系的特殊形势下,两岸政治交流已经停摆,经贸交流受到削弱,唯有文化交流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因此,更应该以“中华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自信”为主轴,大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促进彼此心灵契合和社会融合。

  与经济交流一样,两岸文化交流系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经济交流相区隔的是,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两岸民众“交心”,消除误解隔阂,增进骨肉亲情,以实现两岸心理沟通和精神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交流是推动两岸“手牵手”,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心连心”。因此,推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在当前两岸关系的特殊形势下,由于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内涵,同时利用执政机会搞“文化台独”“教育台独”“柔性台独”,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因此,我们务须提高警惕,以扎扎实实的两岸文化交流,化解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进而推动“台独”之图谋。

  从可行性上分析,两岸文化交流大有可为。一方面,两岸文化交流的的性质是民间交流,而不是官方的交流,也不是半官方的交流,能够规避缺乏政治互信对两岸交流造成的障碍;另一方面,在政治交流停摆与经济交流削弱的情况下,文化交流却有一定的空间和舞台,也有向前伸展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讲,两岸政治、经济交流腾挪出的空间,需要两岸文化交流来填补;两岸政治、经济交流造成的空缺,需要两岸文化交流来补位。要充分发挥两岸文化交流维护和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其对遏制和反对“文化台独”的重要作用,突出基层和青年这两个重点,以两岸同根同源之中华文化为纽带,让“两岸一家亲”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百姓心中落地生根,不断增强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自信。

  五、结语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才能更加恒定地坚守核心价值,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断创造创新,进而迎来自己民族的盛世荣景。我们坚信,沿着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完备系统的文化论述,文化自信定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得到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提供更加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李义虎:作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