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族群或民族所累积产生的生活经验的总集合体,包括了有形的与无形的产物。前者包括语言、文字、音乐、戏剧、艺术、服饰、食物、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与活动等。后者包括宗教、哲学、价值观、信仰及学术等。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产物,是主观上设计及实践产生,也同时规范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民族生活及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凡有团体小到社团及村落大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也以此来代表该族群及民族,并鉴别该族群或民族与其他族群及民族的差异。
文化既是民族生活的体现,则相同文化的民族成员必然能彼此有良好的互动基础,例如大家有共同的语言、文字、服饰、食物、宗教及价值观,便于彼此的交往及沟通,也因此而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及意识。反之,不同文化的族群及民族,因为语言、价值观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不易于沟通及交往,因而会产生分歧、摩擦甚至是冲突。文化可谓是民族成员的沟通桥梁及黏着剂。当民族国家出现后,由于政治的变迁及作用,一国之内可能存在不同文化的成员,相同文化的成员也可能分属不同的国家。当国家之内成员的文化同构型越高,则国家越容易整合、团结及稳定,当国家之内成员的文化同构型越低,则国家越不容易整合、团结及稳定。同理,当不同国家的成员间文化同构型越高,则彼此间越容易和平相处及合作,当不同国家间的成员文化同构型越低,则彼此间越不容易和平相处及合作。
文化对于政治发展的影响显现于“政治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阿蒙定义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成员对于政治所具有的整体态度及倾向。政治文化会影响或规范政治体系中的成员对于政治的态度及行为。一般可分为参与型、服从型及地方型。民主体制的国家会产生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威权体制的国家会产生服从型的政治文化,落后国家会产生地方型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经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传递给下一代或体系的新成员。当国家成员的政治文化同构型高,则政治会稳定,当国家成员的政治文化同构型低,则政治易有分歧及冲突。文化对于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影响显现于美国学者杭亭顿对于“文明冲突论”的研究,他认为后冷战时期国际间将出现文明冲突的纷争,相同文明的国家会趋向团结及和平,不同文明的国家间会出现竞争及冲突,尤其是以回教文明国家与其他文明国家最易产生冲突。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涵盖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被杭亭顿列为当前世界八大文明之一。中华文化不只是存在于中国大陆之上,也扩大影响到周遭的地区及国家,包括日本、南北韩、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两岸人民是同文同种,血缘及文化都相同。台湾地区除了原住民之外,其他絶大多数都是所谓的汉人,其祖先在不同的时期来自于大陆,也因此呈现相同的文化。两岸人民在语言、文字、宗教、饮食、服饰、习俗及艺术都相同。台湾民间宗教上的神祉全部都来自中国大陆,例如观世音菩萨、妈祖、关公、济公、土地公、三太子等。因此两地人民在语言、文字及信仰的沟通上均无障碍,而且应该倍感亲切。两岸人民在价值观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均重视家庭、家庭成员及家族亲戚,尊崇祖先及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尊敬长辈及前辈。
台湾地区对于中华文化的保存及实践在华人世界中最为彻底。当国民党当局自1949年撤退至台湾地区后,便非常重视中华文化发扬与教育。1966年当大陆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时,台湾开始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各级学校及社会中推行中华文化的探讨与教育,倡导儒家文化,重视“礼义廉耻”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四维八德的价值观。大陆地区自1949年建国之后即倡导马克思主义,在1966至1976年间更发起文化大革命,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文物进行批判及破坏,确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浩劫,但是即使如此,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仍然存在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仍然拥抱及实践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视家庭及民间信仰与习俗仍然保留。自1990年代后,大陆领导人也开始重新推动中华文化,增加了中华文化在大陆地区恢复及扩大的速度与幅度。自此,两岸人民更有了共同交流及整合的基础。
两岸人民虽然在总体文化上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基础,但是在实际内涵上已有所不同。台湾曾受日本殖民50 年,不免受到日本文化影响。在1949年后因为参与了美国所领导的自由民主阵营,以及接受美国的保护,受到美国及西方文化影响甚深,尤其表现在政治文化及政治制度上。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政治制度方面仍实施民主集中制。质言之,两岸在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上差异仍大,让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接受度不高。
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发展建构了有利基础,成为两岸人民之间连结沟通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两岸人民之间共同情感及认同的建立。但是两岸也分隔60余年,各自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内涵上也已有所分歧,尤其是表现在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上,形成两岸互动及整合的阻碍,此点仍需要两岸持续的沟通与磨合。
王高成:作者为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