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与会嘉宾:
大家好!
现在,我受托代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作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请予审议。
本会创立于1993年12月,是适应时代的大势而产生的,是顺应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创立的,是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至今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26年来,本会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骨干人才十分活跃,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贡献斐然。特别是在2013年12月换届以来的五年间,本会持续地以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理论作指导,对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首创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大全新学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建构了更加完善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学术研究范式和学科研究方法,更加凸显了本会对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一批重大课题进行独立自主研究的超前尝试,更加反映了本会对学术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实干精神和优良的会风与学风,更加体现了本会对前进中的艰难困苦所持有的初心不改与拼搏精神。
下面我就围遶对文明执着追求的攀越、文明执着追求的回顾和文明执着追求的思考等三大部分来总结、体验本会的发展实况以及五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文明执着追求的攀越
“文明学会又五年,持续前期更高展。”自2013年12月学会换届以来,五年(2014—2018)的时光又过去了。本会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在前20年文明自觉攀越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以“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理念为引领,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持续不继地坚守学术理论服务社会实践的一贯做法,持续不断地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因而形成了本会全局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骨干队伍的新飞跃,研究领域的新探索,理论成果的新贡献,学术体系的新挖掘,社会服务的新战绩,社会影响的新贡献,社会形象的新提升。这无疑是全体同仁对文明执着追求的攀越。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
(一)敢于和善于担当起责任
五年来,本会的理事从20年前创会时的100多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会员从最初的200多人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近20000人,许多会员经过学会多年的培养和历练,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从事文明建设的社会精英、单位骨干和高校教授。本会已经成为广东省内社会团体组织中规模较大、机构健全、会员众多、研究活跃、论著丰硕、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学会之一,已经成为“理论粤军”人才成长的摇篮与阵地,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与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五年来本会连续获得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奬、优秀社科普及著作奬等,范英会长还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工作者受到了表彰。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本会同仁敢于和善于发扬天下先的岭南文化学术优良传统,敢于和善于在学术文化领域坚持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敢于和善于担当起“理论粤军”的一份责任。
(二)敢于和善于不断地出新
五年来,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紧密合作、协同攻关,对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理论深入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学科创新的理论成果。在2013年本会换届时,范英会长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总出版了66部,近3000万字,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总出版至93部。其中这五年出版了近30部、1000万字,如形成的“文化强国论”的系统性研究和“中国海洋社会学”的系列性小丛书,开辟的“钟南山精神”的全新研究范式和“家庭家风文化”等领域的初探,不仅使学术论著的数量急剧增加,学术研究的深度和理论探讨的广度有所突破,而且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同时,本会的会刊《文明与社会》从2014年(第316期到2019年的410期)起累计编辑发行93期,平均每年编辑发行19期,每期约万字,及时将本会的研究动态和活动情况传递给国内省内相关部门和领导,反馈给每一位会员理事,不仅增进了本会与社会各界的长期联系,也加强了会员理事之间的平常沟通和相互理解,从而扩大了会外的影响力和会内的凝聚力。本会在创办之初就坚持编辑发行会刊,且所有费用全部自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前述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数十年设计、编写、修改和出版,以及本会会刊的数十年的坚持和出版,其中凝聚着范英会长许多艰辛和心血。如果缺乏高度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文明执着的追求,就没有这数千万字的理论著述和会刊现状。
(三)敢于和善于完善学科体系
五年来,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一起,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在前20年的基础上,继续把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研究范式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学研究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方法,从全球与全国共有、共举、共享的本体方位进行学术体系的持续构建,分别出版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计有《文明与社会漫论》《文明与社会漫讲》《文明与社会漫话》《海洋社会ABC·1-10部》《大文明观的文化威力》《海洋社会学(英文版)》《大社会大文明的追梦》《漫游海洋之心语》《钟南山精神研究》《家训文化与家庭文化研究》《大社会学的先行实验·上下册》《见齐思贤集》《文明与社会漫思》《文明与社会漫想》《中国家风文化略论》《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及《文明执着的追求》等近30部。其中用《钟南山精神研究》落实“大文明观”的研究,用《海洋社会学》充实“大社会观”的研究,用面向整个人类社会与文明来夯实“大世界观”的研究,从而促进广东学者最先提出并构建起的即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大新兴学科体系的纵深发展,使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探索和应用更加切实具体,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这就是本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长期咬住自创的两个新兴学科体系不放,脚跨两个世纪、数十年持续深化的“广东现象”,就是本会在完善学科体系上表现出来的敢于和善于的突出展示。
(四)敢于和善于创新学会工作
五年来,本会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不断强化学会的组织管理建设,大家团结协作,共谋学会的发展,共求工作的创新,凝练并践行了学会长期形成的“坚守阵地精神、坚守创新精神、坚守实践精神、坚守奉献精神”的“四大精神”,倡导不图私利的学术情操、不图虚名的学术品性、不计报酬的义工风格,使学会的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1. 精心组织本会的各项重点会议。五年来,本会先后举办了“广东两会(包括广东社会学学会)持续落实文化强国、海洋强国伟大战略研讨会”“广东(湛江)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广东新著《文化强国论》首发论坛”“广东学界推进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理论与科普工作座谈会”“广东三届中国姓氏文化大家谈论坛”“社会工作与精神文明研讨会”“广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范钟南山之讲座交流会”“热烈庆祝广东社会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小丛书首赠大会”“关于两孩生育专项调研会”“广东精神文明学界社会学界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以及多次精神文明学会换届筹备会等系列会议,共1.2万多人次参与。这充分发挥了本会进行学术理论研究的主体功能,紧密配合了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氛围和催生了大批创新性科研成果。
2. 精心筹划本会的调研科普活动。五年来,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先后组织骨干奔赴广州、深圳、佛山、汕头、湛江、清远等地进行社会调研,为当地的社会文明发展服务,先后承担了“广州市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管理调查”“广州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与新时期妇女发展的调查研究”“广州市家庭文明专题调研报告”“广州市文明家庭评价体系研究”“清远市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改革”等重点课题研究,彰显了学术理论研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学会特点,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好评。同时,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还组织骨干结合《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小丛书的内容深入大中小学、基层社区等地进行科普教育,组织骨干围遶“钟南山精神研究”“家训家教家风文化”等专题深入大中小学和基层社区进行宣讲,运用古代先贤以及当代身 边活生生的典范人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些活动均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3. 精心组织本会的表彰奬励活动。五年来,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通力合作,对两会每个年度的各类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著作、优秀论文和优秀调研报告等进行表彰奬励,营造出学会积极向上、倡导奉献、鼓励学术,表彰先进的良好氛围。例如:
2015年4月两个学会对2014年度持续自力更生,各展所能,体现自觉服务社会的“义工精神”和“担当精神”的先进会长、先进秘书长、先进常务理事、先进理事共155人,先进团体单位12个,先进专业委员会5家给予表彰奬励。
2015年12月两个学会对广东两会30年理论与实践探索优秀单位特等奬和优秀单位奬共58个,优秀学者特等奬和优秀学者奬共106人,优秀工作者特等奬和优秀工作者共100人,顾问贡献奬共32人,优秀著作特等奬和优秀著作奬共54项,优秀论文特等奬和优秀论文奬共20项,优秀调研报告特等奬共17项给予表彰奬励。
2018年1月两个学会对2017年度优秀单位奬6项,先进单位奬9项,优秀工作者个人奬28人,先进工作者奬122人,优秀作品特等奬2项,优秀作品一等奬8项,优秀调研报告特等奬9项给予表彰奬励。
2019年1月两个学会对2018年度的其中有先进单位奬3个,先进工作奬82人,优秀著作奬8项,优秀论文奬8项,优秀调研报告奬9项给予表彰奬励。
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五年来注重对各类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著作、优秀论文和优秀调研报告给予及时表彰奬励的做法是学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它对凝聚人心、倡导奉献、鼓励学术研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文明执着追求的历程
“学问从来求真发,服务始终为民愿。”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多年来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紧密协作配合,积极参与省内和国内各种社会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省内和国内各种形式社会文明建设的经验,积极宣传省内外社会文明建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举办了多项社会文明建设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党政机关和基层单位提供谘询服务,为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扩大了本会的学术影响力,树立了学会的良好形象。正是26年来学会的同仁们对于精神文明学理论的无怨无悔的坚守,对于社会文明建设的不离不弃的坚持,本会的发展才有今天,才有今天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才有今天薪火相传的欢聚。特别是在回顾五年来各位同仁对文明执着追求的历程时,必须重点回顾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学科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
在这五年中,本会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高瞻远瞩、以敏鋭的视角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共同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1. 坚持学科理论持续创新
本会以高度关注人类命运和国家社会文明发展为己任,长期不懈地、持之以恒地坚守着首创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及其不断完善的探索。
(1)对“精神文明学”的传承研究。上世纪80年代酝酿、90年代初由范英先生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精神文明学论纲》,全书由26章构成,洋洋洒洒64万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序。该书从马克思的“大文明观”视野,明确界定“精神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提出社会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个体精神文明三者的区别和统一,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站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一般的方位来考察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书是国内外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创立的原创之作和代表之作,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影响。但是,范英先生并没有让中国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止步不前。如2015年本会出版的《大社会大文明的追梦》一书,他对中国精神文明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更加明确地揭示了以马克思强调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和“大文明观”为映写,并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三大核心理念和主要抓手来拓展思维视野,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学科体系,历经30余年锲而不舍、笔耕不止,至今出版了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90多部,对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不断予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时代气息。这充分体现出两会同仁30多年如一日地对中国精神文明学的不懈探索,以及对社会全面发展和文明全面进步美梦的不懈追求,将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立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推向到一个全新的研究境界与高度。
(2)对“海洋社会学”的开拓研究。范英会长等主编、于2012年出版发行的《海洋社会学》,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创新专著与创新教材”,构建了海洋社会学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科学体系,奠定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路向,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末范英先生等原创的意识社会学(即精神文明学)的演化及应用而成为海洋社会学初创的一次飞跃。随后陆续出版了《呼唤海洋的回声》《漫游海洋之心语》,2015年11月又出版了《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丛书,2018年则隆重地推出《海洋社会学》英文版,迅速把广东学者首创的《海洋社会学》推向世界,立体化地构建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和科普体系,推进了作为新兴学科的海洋社会学的快速发展。同时,范英会长还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出在海洋强国进程中,必须树立“陆海统筹的社会观”“陆海统筹的文明观”和“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其中“陆海统筹的社会观”是“陆海统筹的文明观”与“陆海统筹的建设观”的基础理念,“陆海统筹的文明观”是前者的必然结果,“陆海统筹的建设观”则是“陆海统筹的社会观”与“陆海统筹的文明观”的具体表现和具体形态。这些极赋创见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抓住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点,提高了广大国民的海洋意识、海防观念、海权理性和更有利于服务海洋强国伟大战略的实施。
(3)对《范英文选》的持续研究。范英会长既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是创新不止的思想家。在承担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繁重又繁琐的大量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范英会长思想深邃、思维敏鋭、坚持真理、不为名利、不计得失,勤奋刻苦、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运用马克思的“大文明观”“大社会观”和“大世界观”的视野观察分析问题,探索发现问题,领导组织学会先后编撰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90多部,接近4000万字。这是一项巨大浩繁的理论研究工程,更是一项开拓创新的文化事业,长期咬住新兴学科创立、深化和完善不放的典例。堪称广东学界乃至全国学界“第一”。而且这项耗资巨大的理论研究过程完全是靠会员撰稿、学会筹资出版的。这其中凝聚着范英会长等持之以恒的理论坚守、无私无畏的学术创新、心无旁骛的突出奉献,以及德才兼备的组织管理和活动能力。与此同时,范英会长笔耕不止,先后完成了《范英文选》共8部。包括从2009年7月出版《社会与文明漫说》《社会与文明漫谭》,到其后出版的《文明与社会漫议》《文明与社会漫论》《文明与社会漫讲》和《文明与社会漫话》,再到今天出版的《文明与社会漫思》和《文明与社会漫想》等。这8部著述既是范英会长个人的部分研究成果,也是学会发展的精彩记録。正如范英会长指出的:它“主要讲新兴特色学科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创设前的理论准备、创设后的理论完善和21世纪现今的理论突破,是历经近40年漫长岁月的”;它“藉助于马克思的‘大世界’‘大社会’‘大文明’的经典观点,藉助于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持续推进,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之一的两大新兴学科持续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闯出更新的天地。”与此同时,范英会长还告诫大家:“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尚有大量的障碍未曾破除的情况下,又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以及由两会创设的新兴特色学科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的命运无疑还要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对此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十分艰辛的奋斗。但无论如何,坚持就有前景”。从上述引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范英会长一直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高度观察世界、观察社会、反思现实、探索未来,才能在国内外首创新型学科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才能持续不断地拓展学科研究的领域,才能使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的学科研究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而走向大众,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总而言之,这8部著述的出版,无疑是范英先生长期酝酿、发现、创设和推进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个新兴学科体系的文字记载;无疑是范英先生长期跟踪和考察这两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进程的一大窗口;无疑是范英先生努力学习“传教”与“做事”合一的不改初心。
2. 突显学术理论研究特色
五年来,在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共同推出的近30部作品中,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以及它们在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构中的突出作用,我还想通过对这五年推出的其他几部很具代表性作品的学术理论研究特色作出如下的探讨:
(1)系统性研究特色。如对“文化强国”的系统性研究。66万字的专著《文化强国论》是范英会长等从20世纪80年代中至今持续撰着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6部,近40位作者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公精神”,耕耘两年之久才最终完成,并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相关要求为依据,试图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地阐析文化强国战略。全书分设开篇论、互为论、核心论、机制论、实施论、归结论等六大论共50章,提出了十对主要的文化形态、十大方面必须切实强化的文化核心任务、十大系统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十大文化建设的配套实施和六大中华文化力等重要创见,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也展示了生长在岭南文化氛围中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和“文化强会”方面的进取风貌和创新精神。紧接着,在2015年10月又出版了《大文明观的文化威力》,进一步阐释文化强国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探讨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随后出版的《大社会大文明的追梦》对提出文化强国的思想理论渊源给予进一步的阐释。《文化强国论》一书及相关作品的出版表明:五年来,学会对文化强国的探讨具有系统性研究特色。
(2)价值性研究特色。如“钟南山精神”的价值研究。2016年12月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范英等撰写的48万字专著《钟南山精神研究》,首次以健在的优秀的个体精神作为学术研究对象,首次从学术理论上提出“钟南山精神”的科学概念,首次将“钟南山精神”提炼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大医精神等实事求是、系统有序的12个方面。该书通过对广医、广州、广东乃至全国著名人士钟南山这一鲜活个案的学术理论专题研究后,极富针对性地强调:钟南山精神的价值,体现为人道主义精神典范、社会主义精神楷模和共产主义精神榜样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可敬可亲、可学习可借鉴的正面价值典范。该书在2016年12月31日于广州医科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钟南山院士到现场并讲话。会后,学会等多个单位均以《钟南山精神研究》为教材在基层开展了“广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范钟南山精神”的系列活动,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后,该书与《见贤思齐集——品读〈钟南山精神研究〉》等研究资讯为钟南山荣获全国“改革开放40年百位‘改革先锋’”之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该书及相关作品的出版表明:五年来,学会对《钟南山精神研究》的探讨具有价值性研究特色。
(3)系列性研究特色。如对“家庭家风文化”的系列性研究。本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协同开展家庭、家风文化研究,于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广东社会学学会姓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范英会长提出了中国家风文化建设的初步体系性构想,先后举办了三届“广东中国姓氏文化大家谈”主题学术活动,学会还承接了一批社会上关于家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委托项目,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形成了范英会长等撰着的《家训文化与家庭文化研究》和《中国家风文化论略》等研究性系列。与此同时,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的第26世裔孙范英会长还撰写了一部《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范仲淹的优秀家风思想与观点为主旨,以104首五言歌謡的形式,通过20个分题凸显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此书对于新时代优秀家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独特的借鉴作用。出版后已由本会分赠海陆紫地区的中小学校共2000本。这些论著的出版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体现学会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与家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学会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尽微力,体现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已欲达而达人”的准则与规范,也表明瞭学会近30多年来持续探究社会精神文明与家庭个人精神文化在这五年达到的一种新的境界,同时也为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增添了弘扬优秀家风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专题论著。
(二)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深得社会高度赞誉
本会作为一个民间社会学术团体,五年来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不少困难,但是在范英会长等的带领下,学会同仁不为名利所诱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倡导义工精神与奉献精神,自力更生办会求发展,坚持理论研究服务社会的宗旨,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1. 自力更生办会求生存发展
本会自成立以来,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首要的就是经费的困境。本会办公事务的正常运作,少量专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本会各种学术会议的开支,每月一至二期万字会刊的印发等都需要经费支撑,但缺乏经费拨款来源。本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主要靠自力更生解决经费需求问题。在这方面,范英会长历来强调:第一要形成本会专注学术、专注事业、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的义工精神以减少学会的经费开支;第二要靠学术活动来吸引人,靠事业追求来激励人,靠骨干核心来带动人、靠本会影响来争取人,取得学会及社会相关有识之士的切实支持;第三要靠学会每年度以主要骨干组成不同的社会委托课题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并取得相应的劳务收入作为学会的主要经济来源,以保证各项学术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他在争取筹资方面所凸现的极强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和组织能力、号召能力,与他在学会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学会建设工作等一样均值得全体同仁学习,大家都愿意跟着这样的带头人走,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这对于解决学会的经费困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2. 主要研究的成果屡受表彰
本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与广东社会学学会密切合作,顺应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形成了本会的骨干队伍,举办了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大批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持续30多年写作、出版的90多部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在省内外社会科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一家著名的学术研究品牌,荣获过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奬励,如《精神文明学论纲》曾荣获1979—1991年度“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奬;2009年广东省改革开放30来“理论创新贡献奬”十项之一和2010年纪念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50周年“优秀理论著作奬”十项之一;此著作所创立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学科于2010年7月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中,成为此后10年要不断巩固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2015年,《精神文明学论纲》和《海洋社会学》双双入选广东省政协主办的《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一书并作长篇介绍;2010年12月,学会荣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广东50年来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社团奬”之一,2015年以来,学会又荣获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奬,范英会长荣获全国社科联先进工作者奬和全国社科联优秀社科普及著作奬等。学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东优秀学术社团之原因,一方面是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密不可分,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与学会长期形成的坚守阵地精神、坚守创新精神、坚守实践精神、坚守奉献精神,坚持在经费上的自力更生为主的路子幷发挥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3. 理论研究与服务社会互通
本会在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在社科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本会所形成的许多重要特色中,注重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社会科学普及相结合,注重将研究课题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并取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有关部门和基层群众的高度好评。本会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基础。”例如近五年来,学会在长期重视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相关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科普宣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编撰出版了问答形式的《海洋社会ABC·1-10部》科普读物共220万字,不仅以整套小丛书的成果荣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科普及著作奬,这是省内国内相当罕见的奬项,同时在大中小学、基层单位等场所对海洋意识、海防观念、海权理性等进行科普宣教,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青少年受众的高度欢迎。又如学会在撰写《钟南山精神研究》专著的过程中,主动深入到高校课堂、中小学教室、基层医院和街道社区宣讲“钟南山的精神风范”,用活生生的英模人物的道德典范钟南山的先进事迹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弘扬钟南山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再如,在开展“家训家庭家风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的研究人员深入到街道社区、大中小学和监狱等地进行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红色家风文化等主题的宣讲普及工作。学会在开展上述科普宣讲活动的同时,兼而开展赠书活动。据统计,两个学会历年来共送出9万册理论著作及科普书籍,受众共约15万人次。其中近五年来共送书2万册,受众约4万人次。这正如范英会长所说的:学会重视把“重文化”“种文化”“育文化”“扶文化”“送文化”和“传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力所能及、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学会在调研课题与服务社会方面同样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五年来,本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承担了多项和社会民生等相关的课题,比如“广州市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管理调查”“广州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与新时期妇女发展的调查研究”“广州市家庭文明专题调研报告”“广州市文明家庭评价体系研究”“清远市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改革”等课题,一批骨干深入基层,走进社区进行广泛的问卷调研,召开不同人群进行座谈,提出一些实施对策建议,撰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如:“广州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管理调研报告”目前已被广州市政府采纳,母婴室的设置已经在广州市的一些公共场所得到实施。“广州市家庭文明专题调研报告”“广州市文明家庭评价体系研究”这两项研究成果得到委托单位广州市妇联的高度认可和广东省文明办的好评,并被直接上报中央文明办,为党政部门的决策起到了重大的参考作用。此外,还有一批调研课题正在进行之中。
三、文明执着追求的思考
本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历经风雨26载,已经成为组织机构健全、学会成员众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人才辈出、学术成果领先、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之一。尤其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历程,各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巨大飞跃,与本会长期以来凝练形成的“四大精神”,与两个学会的精诚合作、与范英会长等的无私奉献紧密相连。这是本会持续发展、保持活力、不断创新的宝贵经验。
(一)凝炼出学会的“四大精神”
回顾本会跨越两个世纪非常不易和难得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最近五年凝炼出的“四大精神”,是本会发展之关键,兴旺之保证。
1. 坚守阵地精神是学会发展的前提。“这是指两个学会数十年坚持社会文明建设研究、守住社会文明建设重要阵地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巨大的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却存在严重弊端,没能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省先后风起云涌般成立的精神文明学会等,到现在几乎烟消云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方精神文明学研究的阵地不再被坚守、不再被重视。而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本会仍然存在着,且还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就是本会一直坚守广东原创的学术阵地——中国精神文明学阵地、坚守中国精神文明学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紧密结合的阵地、坚守以社会主义精神化育社会与化育人魂的阵地的结果。靠的是学会领导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靠的是全体同仁的群策群力和众志成城,靠的就是老中青年的不离不弃和薪火相传,靠的是“要作正道担当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靠的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初心不改和持之以恒。正是这种坚守阵地的精神成就了本会。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坚守阵地的优秀传统精神发扬下去。
2. 坚守创新精神是学会发展的动力。“所谓坚守创新精神,就是坚守两个学会在学术理论上敢于和善于探索真知、探求未知的预见精神和超前精神。”五年来,学会秉承岭南文化敢为和善为人先的特质,在首创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完善新的学科体系。例如在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等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归纳升华的过程中,从马克思的“大社会系统观”出发提出“大社会学”的崭新概念以区别于长期流行于中西方学界的“小社会学”概念;提出“文化强国”等的系列新界定;提出“钟南山精神”的系列新界定;提出家庭文化、家训文化和家风文化的系列新界定等,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真正践行了“创新扬气魄,求真铸精髓”的岭南学术路子,充分展示了广东精神文明学界、社会学界和实际工作者的学术胆识、理论底气和良苦用心。这正是本会得以长盛不竭的内在动力。
3. 坚守实践精神是学会发展的特征。理论如果不同实践相结合,不服务于实践,那么这种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学会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学术探讨与社会现实结合、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正如范英会长所言:“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学者们,多非闭门造车或只会照搬教条之类的、读书死的那种类型,更不是站在火热的现实一旁指手画脚、自恃清高的局外人,而是密切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投身实践的践行者。”五年来,从本会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便可窥见一斑。例如《文化强国论》紧密结合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十对主要的文化形态、十大方面必须切实强化的文化核心任务、十大系统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十大文化建设的配套实施和六大中华文化力等的系统论析,为文化强国梦建言献策的用心可谓良苦,又如《海洋社会学》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和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认为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更多的人类社会活动走向海洋,迫切需要坚强海洋社会的总体研究,才能科学认识、保护、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再如《钟南山精神研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活生生的典范人物,在全社会给人们树立起了一位学术精英、道德楷模的典型,突出了主旋律,强化了正能量。此外,《中国家风文化论略》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风建设的讲话要求,对中国历代的家风文化进行了梳理,对领袖人物的家风家教进行理论探讨,幷且深入社区等地进行宣讲,彰显了理论研究的魅力。学会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需要,强化经世致用,催生出理论研究成果,并将理论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就是学会坚守实践精神的最好的例证。
4. 坚守奉献精神是学会发展的根本。本会属于民间学术社团,长期在没有财政投入、不准搞经营活动、没有其他正常收入的情况下,求生存、谋发展就成为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多年来学会一直强调奉献精神,倡导不计报酬、不计付出、不计私利的义工精神。可以说学会的生存与发展,全靠各位会员一点一滴的奉献,日积月累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奉献。为了共同的学术追求,为了共同的理论探索,在做好各人本职工作的同时,自觉自愿地为学会的发展做义工、作奉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学会这种优良的奉献精神,优秀的义工服务值得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推广普及、发扬光大。就经验体会而谈,我们认为学会所形成的坚守阵地精神、坚守创新精神、坚守实践精神,与学会文化氛围、文化自觉有很大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守这种奉献精神。这“四大精神”是本会办会的优秀传统和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需要传承下去。
(二)形成了“两会”协作攻关的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本会与广东社会学学会(简称“两会”)都是广东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省一级学会,会长都是范英研究员担任。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骨乾都分别在两会中交叉任职,自然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出于共同的学术追求、理论交错以及研究情趣,学会骨干在范英会长等周围形成了亲密团结、坦诚共事的学术义工群体,为两会的发展以至于为广东学术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人间世俗保持40余年患难与共的友谊关系,创立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而两会核心层这种以追求共同的学术目标结成的精诚合作关系,也堪称广东学术界的典范。长期以来,本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经常围遶一些重大理论课题进行协同攻关,这是两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会风。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会各自的学术优势,学科互联互补,培育会员骨干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尽快出人才、出成果。从出成果看,特别是本会五年来围遶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进行的拓展研究,形成的《文化强国论》《文明的自觉攀越》《文明与社会漫议》《文明与社会漫话》《海洋社会ABC·1-10部》《大文明观的威力》《大社会大文明的追梦》《钟南山精神研究》《家训文化与家庭文化研究》《中国家风文化论略》《文明与社会漫思》《文明与社会漫想》《文明执着的追求》等以及多项社会调研课题的完成,就是沿着这种模式、这种路子走过来的。我们更期望两会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精诚团结、合作攻关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幷发扬光大。
(三)范英会长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范英会长作为两个学会的发起者、创始人之一,是两个学会的主心骨。他在几十年来为了两个学会的发展呕心沥血、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两会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他。两会的每一部学术著作的构思写作与面世出版都凝结着他的心力。两会的每一次学术调研活动都凝结着他的汗水。两会的每一次学术研讨从筹备到结束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听到他慷慨激昂的发言,感悟到他深邃的思想和敏鋭的观察力。两会成长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都有他的付出和贡献。本会的名称、形象、影响、价值都与他密不可分。正如广东社会学学会现任会长董玉整教授所言:“范英会长集学会‘两家’与一身,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创新不止的思想家、组织有方的活动家。”所有这些,范英会长当之无愧。
根据多年来与范英会长的相处,我们认为他的人格魅力特征体现如下:
一是德高望重。范英会长既是本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创始人并长期在两会担任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和会长等重要职务,参与和主持了两会数十年来的各项活动。他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顾问,曾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专家,有着丰富的工作阅历。他从20世纪90年代发起并全身心地投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的编撰工作,致力于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严于律己、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气度非凡、品行高雅、平等待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因而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在他身上体现出岭南学人的高风亮节,堪称学会的“普罗米修斯”。
二是思想深邃。范英会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期活跃在广东社会科学这块沃土之上,行进在创新的道路之上,他以他首先发现、提出和实践的马克思的“大世界观”“大社会观”“大文明观”的思想精髓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创立了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等新兴学科,并以现已出版93部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为载体,构建起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岭南学派,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范英会长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深邃,具有敏鋭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他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论争,善于捕捉重大的理论课题,组织两会进行开拓研究,使两会的学术研究始终走在前列。他坚持真理、敢于担当、从不人云亦云、从不依附权贵,关注大众民生、关注广东的全面发展,勇于建言献策,在他身上体现出岭南学人的铮铮铁骨。
三是能力出众。范英会长不仅学术研究能力强,组织管理能力也非常出众。两个学会属于民间学术社团,没有经费拨款,两个学会的日常运作,学术活动的开展,学术著作的出版等完全要靠学会自己筹款解决,这对两个学会的主要领导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范英会长面对这种状况,提出自力更生办会的设想,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使两个学会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作,两个学会的会刊每月按时编发、两个学会撰写的学术著作一部接一部的面世,两个学会的活动一项接一项的开展。这一切说明范英会长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两个学会的会员来自各行各业,会员大多是各单位中各有特点的业务骨干,要把四面八方这拨人组织起来,凝聚成团队,开展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确实不易。但是范英会长做到了,幷且做得很好。这与范英会长知人善任、善于团结人、善于发挥每个会员的积极性、善于化解矛盾的高超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密不可分,在他身上体现出岭南学人的智慧和胸怀。
四是提携后辈。范英会长不仅对两个学会工作倾注了全部精力,而且他还非常重视发现、培养和提携中青年人。在做学问上,他是启蒙者,经常关注每一位学会骨干的成长,从学术研讨、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方面都给予理念、方法和表述上的悉心引领,对一些中青年会员的论文不仅书面给予指导,而且还通过电话、微信给予教正。正是在范英会长的关心下,两个学会骨干快速成长,学术能力迅速提升。在做人上,他是引路者,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言传身教给每一位本会骨干树立起人生的楷模,通过“己欲而达人”、循循善诱的交流切磋,他严于律己、诲人不倦的言行启迪了会员应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数十年来,两个学会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精英,与范英会长长期提携后辈密不可分。如今,范英会长因年事已高,虽先后坚辞不再担任广东社会学学会和本会会长的职务,但他仍是我们两会同仁不断学习的楷模。在这里,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范英会长表达最真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祝愿范英老会长身心欢乐、老而弥坚,同时祈盼今后继续为本会和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前行不吝赠教和发挥余热!
同志们,我受托代表本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所涉及的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设想,有待换届后进行讨论与研究,这里不另,有请见谅。最后,预祝本次换届暨6部新书首发大会完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报告者吕志,系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教授,发表在《文明与社会》2019年5月20日总第411-412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