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个穿衣扣扣子的比喻非常形象,而且内涵丰富。那么,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来自哪里?就是家庭的教育。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训和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家训和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传统家训是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藴含着人生观、道德观等德育内容。继承传统家训,探寻和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培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家风建设,必须从中国渊深源长的家庭教育传统中寻找资源,诸如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家训经典,无不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治家理念中,影响着无数家庭的精神成长。范英先生着的《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就是这样一本挖掘传统资源,倡树良好家风的好书,细腻易懂、可读有趣。
北宋名臣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自己做了许多扶危济困的好事,还将其化为家风,开创了一个古代的“慈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从范仲淹创立开始,存在了八百余年,到民国时期,由于历代子孙的捐赠,其田地已多达五千余亩。历经改朝换代、无数战乱,这个“基金会”越发兴旺,因为是赋有范仲淹仁善精神的组织。生于此、长于此的范氏子孙,一代又一代地将范仲淹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是代代相承的良好家风的力量。
范英先生整理出版了《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并对其做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编排、解读与评读。在书中,我们看到了范仲淹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以及他积极倡导勤学苦读、勤俭节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乐善好施的寒素家风,使得范氏家族得以长盛不衰。例如,范仲淹深知“君子学而知其仕也,必渐而成德,然后有位焉”,因此,他不仅自己始终不忘学习,还经常劝谕子侄及后辈们勤奋学习。在《范仲淹家风百首謡》中,专辟“勤读”章,其苦心劝学的语句,如“勤读圣贤书 方完人生梦”“心系干坤大 勤读路必洪”等,对后人很有启发。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对此有过许多发人深省的论断。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唐朝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范仲淹,自幼就十分节俭。他不仅以俭约自守,还以此教育子孙。“公既贵,常以俭约率家人。且戒诸子曰:‘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逝,吾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即使在范仲淹贵显之后,“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反映在《范仲淹家风百首謡》中,就是“惜物”章节:“吾祖品性方 勤俭重日常 字纸莫乱废 旨在惜物倡”“人众多惜物 家国常隆吭”,等等。
“孝悌传家”也是范氏家风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礼教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由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就是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宋史》称范仲淹“性至孝”,说他是个孝子。他登上进士第后,便将母亲接到身边,“欲便亲养,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以往”。其母逝后葬于河南尹樊里万安山下之前,范仲淹上《求追赠考妣状》,要求将自己应得“磨勘改转官恩泽,乞先移赠考妣”。在《范仲淹家风百首謡》里,“孝道”为首,“忠勇”“兄弟”等章节教人基本的道理:“吾祖文正公 家风首其宗 孝道当竭力 做人方始雄”“四海皆兄弟 血肉本来浓”,等等,真是“忠言寄深意,勇行藴厚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为国之本,家事非小事。综观范仲淹家族在宋代的发展,历阅《范仲淹家风百首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范仲淹倡导的勤学、俭檏、孝悌、乐善好施的寒素家风与其子弟的坚守,是范仲淹家族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前贤的优秀家训和家风传之千载、历久弥新,从对范仲淹家风的整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今天涵养好家风的助益,对读者有鉴古知今、惕厉自省的现世意义。
(作者温朝霞,广州行政学院教授、校刊部副主任、《探求》杂志副主编,发表在《文明与社会》2019年8-9月16日总第417—421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