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传承优秀文化的诗经范式

  优秀文化以何种范式传承才能收到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的社会效果,这在我国古代先人们那里就已成为一个深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孔子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通过“删诗书,定礼乐”的亲力亲为回答了这一问题。尤其在诗经的删定中,他根据我国文化的特点,开启了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所谓诗经范式,即通过诗歌的形式传承优秀文化的范式。诗经范式显明的特点是适合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程度的人们记诵而获得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的社会效果。

  孔子创立的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深得后世领悟并继承,有关代表性事例很多。明清时期的《增广昔时贤文》是一个蒙学读物,虽题曰为“文”,但实际也是“诗”;虽来源于儒道佛经典著述,但诗化之后便能做到雅俗共赏,有不需讲解便能读懂且便于记诵之功效,即使普通平民也背得不少甚至恰当运用。清代王应麟撰写的《三字经》可谓优秀文化传承诗经范式的又一重要代表,这虽然也是一本蒙学读物,但不拘于生童学习,在普通百姓之中也普及甚广。

  及至当代,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得到发扬光大。高占祥先生的《新三字经》采取的显然也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是参仿《三字经》形式开展文化启蒙、促发人生励志,传授人生经验、进行思想教育的佳作。更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是,近年来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在优秀文化传播创新中又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深受人们青睐。

  而今范英先生精心撰写的《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同样秉持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范英先生系先贤范仲淹的26代裔孙,他对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祖上建构的优良家风深有研究,意欲有效传播而惠及世人。于是转文为诗,由诗转謡。謡者,歌也,诗之源也。有歌謡、民謡、童謡之说。将大作定名为謡,实乃作者谦逊,但转文为诗,由诗转謡,恰恰是对优良文化传承诗经范式的创新,尤其对于优良家风传承,謡的扩散民间、影响社会的功能更强,作用更大。

  仔细阅读范英先生的《范仲淹家风百首謡》,能够实际领略到《范仲淹家风百首謡》的优良社会效果。这不仅因为范式家风是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代表,也是因为范英先生特地采用了优秀文化传承的诗经范式。作者精选了范仲淹家风思想的重点,事迹生动感人;谋篇布局合理,提炼概括有方;诗风檏实亲切,读来格外顺畅。这些正是优秀文化传承诗经范式创新运用的突出体现。完全可以断定,《范仲淹家风百首謡》必将成为我国优良家风文化传承的传世典范之作。

  谨以此短文作为对范英会长《范氏家风百首謡》的点赞。

  (作者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发表在《文明与社会》2019年10月30日总第42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