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24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指导、广东社会学学会主办的“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讨会”在深圳前海举行。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纪乐勤分别致辞。终身名誉会长范英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防控疫情的大社会学启示》的主题报告。大会分设6个专题进行研讨,有近30位作者在大会发言。来自全省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实际工作单位的代表120多人参加大会。现纪要如下。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经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立项,广东社会学学会主办“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讨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为联合指导单位,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公益慈善与伦理专委会、广东人口学会、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深圳荻硕贝肯精准医学有限公司等协办。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董玉整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他指出,正当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我们今天相聚在深圳前海这片热土,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讨会”,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指示精神,深入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董玉整介绍说,自6月发出征文通知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大家立足从大社会学视野研究探讨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整体谋划、社会系统协调、社会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动员、社会灾害治理、社会发展推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共收到应征论文83篇,经大会组委会论文评议组专家认真评审,有58篇论文入选为大会交流论文。接下来的研讨会,将由一个主题报告和6个专题研讨组成。共有30位左右论文作者与大家分享精彩观点,同时,每个专题将有一位主持人兼点评专家,对本专题组的发言者给予综合评价。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纪乐勤,分别代表指导单位省社科联和省卫生健康委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广东社会学学会的工作成绩,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给予充分肯定。广东省健康教育协会会长汤捷代表兄弟社会团体、深圳荻硕贝肯精准医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秀莲代表协办单位,分别发言,祝贺大会隆重召开。曾赠对广大学者如何做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要始终用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三是要始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是要始终坚持锻造扎实学风和科学精神。纪乐勤要求大家:一要加强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社会应用;二是要加强对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究;三是要加强对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四是要加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入研究。(具体内容见本期)
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广东社会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范英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防控疫情的大社会学启示》的主题报告。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董玉整会长。范英研究员多年来一直倡导“大社会学”,他在报告中再次指出,所谓“小社会”,是指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处于并列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所谓“大社会”,则是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在于其中的“社会”。所谓“小社会学”就是用“小社会”来解释社会问题的社会学,所谓“大社会学”就是用“大社会”来解释社会问题的社会学。据此,范英总结了中国防控疫情的七个大社会学启示:1、要全面认识社会系统。只有从大社会的视角,才能从总体上看清疫情防控之本何在以及防控治理之法何在;2、要切实抓住社会重点。主要是备足、做足卫生子系列的相关工作,才能担承最直接、最突出的社会防控任务;3、要注意把握社会交叉。既要注意把握社会内部的交叉,更要注意社会外部的交叉,强调相互之间的合作;4、要认真协调社会综合。要有序处置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子系列之间的关系;5、要努力进行社会比较。通过国内外子系统与总体态势的比较研究,分析鉴别,取长补短;6、要主动适应社会循环。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要做好迎接社会变革。中国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给世界各国人民上了一堂极为切实、生动的政治课,也为追求世界正义的人们开展他们的社会变革作出了有形与无形的榜样。范英研究员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富有时代性、思想性和创新性,与会者给以热烈掌声表达充分肯定和真诚感谢。
集体合影后,大会进入专题报告分享与点评环节。与会代表围遶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会整体谋划、社会系统协调、社会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动员、社会灾害治理、社会发展推进等六个专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发言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点评专家精准点评,总结到位。会场学术研讨气氛热烈、精彩纷呈。现简要综述如下:
第一专题:社会整体谋划
社会整体谋划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及其应对举措,既是对传统社会治理秩序和治理模式的一种冲击,也是新的社会治理秩序和治理模式的一种重构。在这种重构过程中,就应当进行具有目的性、秩序性、有效性的整体谋划。本专题学者从社会治理机制、社会制度优势、传统文化价值、全球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常务副会长谢俊贵教授。
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严书翔提出,面对突发性重大疫情,最重要的工作机理是政府一元主导,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最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政府牵头挂帅,调动多方参与形成群防群控工作格局;最关键的成功要素有反应迅速、精准施策、有序推进,高效指挥、全民齐心、协调作战,抓住关键、集中资源、治防结合,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全网联动,科技支撑、聚焦核心、科学防治。
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家焕、钟国秀认为,重大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四重优势,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优势: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敢于牺牲、礼赞英雄,志愿奉献、友爱互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智慧方案和国际合作抗疫的价值共识。
广东省委党校聂满豪从中华传统文化维度诠释了抗疫精神的内涵。他认为,以人为本、乐于奉献、爱国爱民的博爱精神是民本思想的体现;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力量的体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自强不息优良作风的体现;尊重规律、求真务实、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可引起疫情下“无为”和“有为”的相关思考;命运与共、共克时艰、胸怀天下的大国精神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创新实践。
暨南大学卢文刚、杜立鹏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阐释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商品与人员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风险随之加剧条件下加强突发事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利用管理要素模型解构全球合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并从“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公司企业、各国政府”四大主体角色视角提出了改善建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勇指出,中国之制与社区之治,是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终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两大重要法宝,成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更是彰显中国之治、中国之道的鲜明实践特色的集中展示。
第二专题:社会系统协调
人类每经历一次动荡,都是社会系统自我调适和自我升级的过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形态、价值功能以及运作等方面都面临一场急剧的变动。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动条件下,社会系统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协调,是必须妥善解决的紧迫现实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从心理调适、社会救助、应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思想的碰撞。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监事长李国兴教授。
广州市委党校霍秀媚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她认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防控手段,要改变个人的卫生习惯、社交习惯和饮食习惯;在工作方式上,远程办公、线上教学、电子商务、网上医疗甚至网上审判等,都会越来越普遍。同时,疫情也引起了人们的观念、情感、情绪等多方面的变化,使社会和个人的心理调适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暨南大学杨松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海量的舆论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偶然性和自发性等特点都会导致舆论传播出现偏差。因此,要发挥舆论传播的正确引导作用,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主动作为,积极把握舆论传播的趋势和特点,要完善各项制度,发挥好舆论传播的积极作用,努力影响民众、推动社会、助力国家。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陈婷婷认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现了防疫升级与兜底发展的双重要求,从基本社会民生角度看,迫切需要对此次疫情下的生计维持脆弱人群给予社会救助。而当前人们对社会救助的态度和实践都存在偏失。她建议要加快立法,明晰政府责任,健全资金监管制度;要实行社会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统筹推进资金救助、实物救助与服务救助,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综合支持作用。
广州大学谢俊贵、陆珍旭、郑佳茹提出,基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特定背景,我国高校实行了线上应急教学的措施,不仅快速地锻炼了一支宏大的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不能返校情况下的学业问题,而且预防了学生返校大规模人口流动和校园生活人群聚集的风险,确保了师生安全健康,使高校成为我国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重要方面军。
华南农业大学杨宇冠、杜金沛分析了疫情冲击及防控常态化下女性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人员对自身的认知存在误区、其自身的知识技术等方面也受到限制、社会资本积累不足,加上社会媒介形象存在偏差、创业缺乏保障等现实问题,提出政府要为妇女的创业及贷款提供政策支撑,各级妇联组织,要努力为妇女创业搭建平台,减轻妇女创业负担。
第三专题:社会资源配置
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来说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在这场新冠疫情大考中,中国展现出瞭高效快速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吸引和集聚起来,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战提供了重要保障。本组专家围遶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从数字资源配置、物质资源配置、技术资源配置、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分别发表了真知灼见。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杨松教授。
广州大学谭敏茵认为,伴随数字社会的到来,数智技术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也重塑了资源的利用形态和供给模式。但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线上应用也对各主体的硬件设备、观感体验、素质技能和供给形式带来严峻考验。基于对疫时公共数智文化资源利用中教育分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的分析,她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开展数智文化扶贫,减轻网络经费负担;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可及性;发展数智技能教育,缩小个体智能差距;提升政府监管力度,引导企业良性发展等。
广州医科大学刘俊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邱胜、李浩、刘波,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管理经验,对医院医用捐赠物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初期的应急管理进行总结,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认为要做好捐赠物资应急存放场所的规划、要对捐赠物资进行编码管理、要加强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领导力,这些建议对其他医疗机构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借鉴参考。
南方医科大学徐碧霞、姚卫光、李国兴认为,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证明,控制和战胜重大疫情既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也要发挥传统中医学的优势,将中西医优势互补,更是我国迅速遏制疫情的独特优势。他们以广州市社区为例,分析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防控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认为中医适宜技术参与社区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具有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中医服务可及性提高的多重优势。
广东省委党校谢剑澍、武晟通过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2005年和2015年调查数据对两个年份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分项目、分居民群体和分省份描述统计,并利用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有关数据分析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作用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十年间我国公共服务满意度呈上升态势,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在疫情期间作用显着,不同居民群体间、不同省份之间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他们建议国家要持续全面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兼顾各群体各省份的公共服务需要,以更好地应对疫情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广东省委党校张艺、孙伟认为,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社区是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的关键环节,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也是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他们建议要进一步强化社区领导和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智慧”社区建设,夯实社区基层力量,做好疫情常态化下各项工作,以更好地造福人民。
第四专题:社会力量动员
社会动员,是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改变社会成员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形成一定的思想共识,引导、发动和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的活动。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中,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可以有效发挥汇聚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解难题的优势。本专题组学者们从社会工作、志愿行动、社区参与等方面对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力量动员问题进行了观点分享。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常务副会长严书翔理事长。
广东财经大学郭景萍指出,社会工作的抗疫实践再次印证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作用。她通过对广州社会工作在抗疫实践线上线下和项目化服务的横向角度三条路径与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纵向角度三个环节的分析,阐述了通过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在积极参与建构疫情时期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出专业情怀与专业理性相结合、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相结合、服务重点人群与服务一般人群相结合、个人援助与社会维稳相结合、本土化与结构化相结合等五大专业特点。
广州行政学院黎明泽认为,来自不同地区群体关系隔阂、疫情受害群体及家庭情感哀伤、受疫情影响家庭陷入困境、一线医护人员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等可能会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次生性”社会风险,亟需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化解。他调研发现,社会工作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运作经费紧张、工作保障乏力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优势发挥,建议参照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保障社会工作参与疫情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文件,给予社会组织和企业同等待遇,在加大财政支持、减免有关费用、强化工作保障、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为社会工作更好发挥专业优势化解“次生性”社会风险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广东海洋大学郭浩、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张龙通过调研发现,广大社会工作者在疫情初期快速开展危机介入服务,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在社区日常管控、生活服务、精神关怀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梳理了疫情暴发初期和蔓延阶段社工服务供给的侧重点,尤其是后疫情防控阶段社工服务的供给转向,同时探讨了秋冬季节全球疫情反弹的趋势下,社工应该提供何种服务来应对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体系。
广州市团校邵振刚、罗飞宁、周理艺通过对广州青年群体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方法,发现广州青年在防疫志愿服务过程中,呈现出先锋示范、多点渗透和防治联结、协助参与和联动配合、网络传播和信息分享、党团引领与自愿参加等行动特征以及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独特性。他们认为,参与信息、资源和路径不足等的制约,成为青年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常态化应急志愿服务建设缺乏,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青年参与力度薄弱和方法不多,提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体系支撑薄弱和协调机制亟需加强。
湛江市委党校尚图强结合自身在抗疫一线工作的经历,认为社区作为距离居民最近的组织,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观察到社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议要加强社区居民教育、建立应急管理委员会,要提高社区的自治性,完善社区多元参与机制,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还要构建社区志愿者的动员机制。
第五专题:社会灾害治理
当前,中国正加速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风险不断涌现,由灾害引发的社会风险与各类常规或新型社会风险叠加共振,更是给新时期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卫生社会灾害。如何进行有效治理?本专题组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副会长段华明教授。
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李飞成指出,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风险社会,重大疫情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类身体和健康的危害,因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点,在疫情发展和防控过程中会衍生出更多其他的风险,如生活保障风险、謡言传播和信息泄露风险、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等。他建议要提升对重大疫情衍生风险的防控意识、要重视对人们的心理疏导、要加强生活物资保障、要加强舆论监管和宣传引导,要不断增强疫情风险的综合防控能力。
广东省气象局邹建军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既是一道事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课题,也是一场对全人类应对现实公共卫生危机的“考试”,应及时总结经验,汲取相关教训,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乃是当下以及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之需。
暨南大学卢文刚、区慧翘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口罩抢购潮”“双黄连口服液抢购”“消杀物资抢购”“局部地区物资抢购”等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社会心理等视角分析引发“抢购”行为的主客观原因、政府的应对举措,提出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物资调配、加强市场监管处罚和改善謡言治理方式,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应急治理能力建设,防控和处置突发事件“抢购”行为。
广东药科大学朱白薇、刘小龙、钟光红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圈层已经成为疫情舆情生成和传播的重要场域,并形成以圈层为基本单位的舆情传播新格局。要实现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舆情的舆论引导,需要强化主流媒体与社会自媒体的连通、事实真相与情感价值的耦合、舆论引导与疫情防控的互构,通过各核心要素的链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东药科大学曾萍、勾瑞波认为,重大疫情防控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网络舆论引导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强信心、稳民心、聚人心作用。应注重日常生活叙事,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注重宣传手段创新,提升地方官员引导网络舆情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发酵的诱发议题、注重完善规则制度,构建网络舆论协同治理模式,是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着力点所在。
第六专题:社会发展推进
重大疫情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健康本身,而深深地影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方面。本专题组学者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持人兼点评专家是常务副会长吕志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张开云、张兴杰、李倩、蓝忻怡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冲击,也对脱贫攻坚产生较大影响。他们借鉴国际流行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产业发展、贫困户的生产发展、外出就业、稳定增收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表现为贫困家庭生计风险(主要包括物质资产风险、社会资产风险和人力资产风险)不同程度的强化,一定程度弱化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就业基础、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加大了贫困家庭生计风险和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必须综合施策,通过制度调整与政策创设,夯实贫困户的生计资本,增强贫困家庭风险应对能力,从而防止返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彻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广州市委党校温朝霞认为,抗疫歌曲作为抗疫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传递正能量、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等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家们和社会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创作了大批抗疫歌曲。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既反映了抗疫精神,也增进了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体现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刘妍指出,在重大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网络文艺在凝聚力量、抚慰心灵、振奋精神、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精神作用,是无形隐性的各方势力、力量博弈的重要战场。2020年的文艺形态,尤其是网络文艺变化和特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活、工作秩序和文化文艺传播规律的一般表现,网络文艺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发展,其创作主体、受众和传播规律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边缘非主流向主流中心大幅跃升。屏对屏到心连心,方寸之间的巨大能量力量,网络文艺的成长和担当有目共睹,其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湾小学许振飞、何晴俊,广州大学吴家琳,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苗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在线上开展“停课不停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家体育锻炼的实施,解决了或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存在的文化课为重、家庭体育锻炼缺乏指导、家长缺少时间和精力、对运动安全的担忧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改变了家长对体育课堂和体育教师的认识,推进了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协同发展。
广州大学鞠凯利通过对发放回收101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发现此次重大疫情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终身体育观的认知、对践行终身体育的动机以及参与终身体育的行为,使大家更加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参与体育锻炼,建议学校合理安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体育活动,让更多人在低风险的前提下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本次研讨会从83篇征文中评选出入选大会交流论文58篇,以上综述只是现场发言者主要观点的简要介绍。这些论文在大社会学的视野下,从不同的角度对重大疫情防控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总体上具有情真意切、调研深入、分析系统、对策建议可行等显着特征,为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广东社会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大会评选出一批优秀论文。为了保持公正,大会组委会决定,提交了论文但作者没有参会的,不参与评奬;终身名誉会长、会长的论文,不参与评奬。常务副会长、大会组委会论文评审专家组组长谢俊贵教授宣读了8篇一等奬和26篇二等奬名单。(具体名单见本期)
广东社会学会会长、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董玉整研究员对研讨会作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有三个特点,概括为“三高三精”:一是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广东社会学学会先后召开过会长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议以及多次的评审组会议和会务组会议,专题研究论文征集、论文评选、会务安排等众多事项。学会领导和各专委会都全情投入,积极参加,开展调研,撰写论文,参与有关活动。二是高层引导,精确支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十分重视,给予专题立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省卫生健康委共同作为本次会议的指导单位,两个单位的领导都亲临现场幷发表重要讲话,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协办单位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公益慈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广东人口学会、深圳社联社工服务中心、深圳荻硕贝肯精准医学有限公司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三是高标要求,精准研究。从一开始就明确目标任务,征文指南从三大方面列出33个指南性标题,供大家写作时参考。同时对学会的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各专委会提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要求。大会组委会专门成立了论文评审专家组,对应征论文进行严格评审,评选出大会论文及入选论文、大会现场发言论文以及获奬论文。
董玉整概括出本次研讨会有“五个一”的重要收获:一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疫情防控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终身名誉会长范英提炼出中国疫情防控的七个大社会学启示,征文列出了四大板块,研讨会安排六大专题发言,都是对这个理论框架的初步探索。二是收获了一批重大疫情防控社会学研究的成果。收到应征论文83篇,基本上回应了征文指南提出的30个提示性问题,体现了大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学科特色、基本方法和实践性导向。三是发布了一部与疫情防控有重大关联的崭新著作。范英着《中国粮食学先驱----陆精治及其粮食学大着》,2020年10月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重大疫情防控更加凸显出粮食问题的战略性,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于广东南海的著名学者陆精治先生提出粮食学概念并出版专著详细论述,对于今时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范英的新著,正是对这个重要意义的最好解释。四是夯实了一种诚信创新的良好学风。诚信是做学问的基础,创新则是学术的灵魂。本次研讨会的论文,大都基于诚实的调研、自身的经历经验和严谨的数据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的大社会学理论分析研究中国和广东的抗疫实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了许多在常态化背景下做好工作、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终身名誉会长范英、会长副会长等亲自撰写论文,他们还主动提出不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本会一贯倡导的诚信创新的良好学风。五是引来了一批重视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年轻学者。令人欣慰的是,研讨会上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学者,他们是高校的年轻教师、研究机构的年轻研究人员还有一批是正在刻苦攻读的研究生。他们积极参加调研,写作论文,出席会议,展现了社会学界新生力量的清新形象,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提供了队伍基础,希望大家向老一辈学习,刻苦钻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为发展社会学事业、推进广东社会学学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鉴于以上三大特点和五方面收获,董玉整宣布:“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多家媒体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热情报导,产生积极社会反响。《南方日报》的标题是:防控重大疫情 推进治理现代化。南方日报客户端的标题是:如何更好地防控重大疫情 社会学家建言献策。广东人文社科网的标题是:广东社会学学会在深举办“重大疫情防控的社会学研讨会”。广东卫生在线的标题是:关切疫情防控 不懈学术审思!广东社会学学者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综述者黎明泽,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发表在《文明与社会》2020年11月11日总第437-439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