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答新著《广东创设的新兴特色学科》部分写作者之问(一)

  问:专著为何要用《广东创设的新兴特色学科》这个书名?

  范:两大学会主写主创的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可以作为广东文化代表之一,用广东字眼为书名之开头,有利于增强省外读者对广东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尤其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广东文化人在试创新兴特色学科方面,敢于和善于天下先的学术文化秉性,以及“文为时而着、着而经世致用”之岭南学风与文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当然,用广东这个字眼也说明除两大学会之外,也包括省内其他一些单位在共创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前后之间的协作奉献在内,实际情况亦属如是。

  问:写这部专著的指导思想可否讲讲?

  范:我在今年五月中的作者首次集会总介本专著系列设想时,已明确指出:必须以党的二十大强调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回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不仅包括原有的各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兴特色学科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我们的专著就是专门回顾、总结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由广东两大学会为主创立的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门新兴特色学科。在回顾、总结它们时,坚持前述指导思想应贯穿全过程。

  问:我们两大学会对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以前是否进行过回顾、总结?

  范:先前已有过三次回顾、总结:第一次在2002年前。我们在不断回顾、总结广东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经验,也在不断地回顾、总结广东创设的中国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特色学科。2002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岭南红梅报春开——论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这部专著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第二次是2006年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珠水云山育芳菲——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这部著述。前面两次的回顾与总结,全部属中国精神文明学这一门新兴特色学科范围,因中国海洋社会学是此后才问世的又一门新兴特色学科,当然不在此列。第三次的回顾、总结由2011年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评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其中设了专章,把我们两大学会接近写成的《海洋社会学》之总体构架提前写入,因此可说第三次的回顾、总结虽仍以中国精神文明学为主,但已首对中国海洋社会学作了初步的预示。而从2022年至今正在开展的本次回顾与总结,先于1990年问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与后于2012年推出的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才首次同时进行综合的考察。这要比前三次的回顾、总结应更科学些、全面些、系统些和深刻些才对。

  问:您今年四月总体设计的全书有何层次、特色?

  范:本书的总体设计,除总论外,首先把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前后初创的大体的、略有差异的世界背景、中国背景和广东背景作出简要的铺垫。接着,重点对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各自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及其中国气派、岭南风骨、个性特征、共性特征、民族需求和世界意义等10大专题作为全书总体的第一层次。紧接着,即对重点论析的第一层次相关专题之根底与展示——由两大学会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长期合作共举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百余部、数千万字的系列著述作为前者的、厚重的载体,包括载体概览、载体代表、载体特性、载体共性与载体价值等五大专题进行探究。在揭示两大新兴特色学科第一层与第二层构架机理之最后便是第三层次,它由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各自创立前后开展数百场、近万人次的学者等参与的大中小型学术研讨活动并产生大批学术著作之史证、同时特别重视将这些学术著作及时转化为大众所能接受的科普著作与科普活动。不仅如此,两大学会之所以能坚持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创设两大新兴特色学科、产出那些学术性或科普性著述及开展那些活动之原因,主要在于两大学会等队伍、骨干和领军人物的有机集结,这既是取得上述成就不可或缺的人的主观作用之凸显,更是今后推进广东创设的两大新兴特色学科不断升华的关键。从上可知,全书第一层次分设10章、第二层次分设5章、最后一个层次分设4章,共19章加总论与后记。要说有什么特色,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在指导思想上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全书,充分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全新要求。二在总体设计上吸纳前三次对相关新兴特色学科回顾、总结的经验与欠缺,紧抓主线、弃繁就简、纲举目张、一目了然。三在作者队伍组成上坚持老中青年骨干的有机结合这一长期方法,把“传、帮、带”作为持续培训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后继者看成是重要义务,其次才是本书如何写到位、写精当并具创见的目的。

  问:就本书而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应着重坚持哪些较为具体的东西?

  范: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多彩,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本书之写作而论,在坚持前述主要方面基础上,坚持马克思的“大世界”“大社会”“大文明”的“三大”便是本书写作时具体的指导思想。固然,马克思的“三大”指导思想在以往很少有人提及而显得生疏,但确实是散见于他的许多经典著作中之闪闪光芒。深受这种光芒的照引,本人在20世纪80个年代至今,均在不断地挖掘、提炼、运用这个武器进行两大新兴特色学科的构思、完善与升华。现在回过头来看,“大世界”之下的“大社会”和“大文明”之马克思的系统观,无疑越来越显其特别的理论魅力和思想引力。比如说,从当今环球世界视角来看人类社会,不仅仅有陆地社会,还有海洋社会,将有太空社会等三大块构成;而人类社会三大块中,各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六大文明构成。我们广东先后创设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和中国海洋社会学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及其主要载体——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和一大批学术活动与科普活动等,均贯穿着马克思这个“三大”的系统理念。因此,无论创设两大新兴特色学科,还是为发展、完善它们而持续行进的写作历程与活动历程,这种理念是愈来愈明确的、决不动摇的坚守。也正因为有这种长期的坚守,广东创设的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才有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才有最先运作的特色之一,才有新时代最具学科前景的特色之一。

  问:两会数十年来咬住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的创设不放,其动力何在?

  范:两大学会这样做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立志为广东、为中国、为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学学科与海洋社会学学科上的长期空缺作点起始的尝试。之二是为广东、为中国、为世界文明社会和社会文明的逐步进步、全面发展、和谐康乐与圆梦大同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点应做的努力。我认为,两大学会之所以能在此前长期坚持于斯,有主观动力也有客观动力,但前述两大动力则是根本之动力。从原点上看,两大新兴特色学科起始于两大学会,也起始于广东,更起始于中国而逐步走向世界。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已走过之路是平坦的,尚需行进之路才是艰巨的。固然凡事开头难,但不断承继、不断完善、不断升华,使之真正成为广东、中国和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之林中的两朵奇葩、两门显学,我们的努力还只是万里长征之第一步。不过,如果我们两会今后还能在这两个主要动力催动下,再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五十年,我认为由两大学会起始之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即使不能在两大学会内得到更大的发展与完善,也很可能会为其他兄弟学会,或省外、国外有志于斯者提供更加丰实的研究文献,这也是相当不错的结果。总而言之,我们在数十年来边创设、边培训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的后继者的做法应该不断地开展,让更多的骨干借这第四次的学科回顾与总结之机重新较全面、较系统、较扎实地瞭解这两大新兴特色学科于近半个世纪、约万人次艰辛积累起来的百余部、数千万字的两大新兴特色的创作文献,并按第四次回顾、总结之《广东创设的新兴特色学科——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的综合考察》专著要求来写作,我认为是件意义重大的举措。

  (答者范英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社会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国精神文明学与中国海洋社会学首席原创者,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主任兼总编)

   范  英  2023.11.16~1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