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您从事涉台、涉港研究多年,能否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经历?
王建民:在大陆研究香港和台湾问题有很大的差别,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比较多,比较热,知名学者也比较多,相对的研究香港这一块的学者相对比较少。我的学术背景是中山大学毕业,多个老师都是知名的香港经济问题专家。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经济系的学生就搞过关于香港经济的展览,所以我对香港是比较瞭解的。
我到社科院台湾所工作以后,第一份工作不是研究台湾,而是在香港研究室,其后的30年,我尽管以研究台湾为主,但是对香港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因为长期研究台湾经济、香港经济,我也撰写了不少关于香港的经济文章,还给不少部门写过关于香港的报告。
我研究台湾问题是从经济开始的,后来涉及到台湾政治、社会、文化与两岸关系等领域。在台湾研究领域,我认为我应该是比较全面或者最全面的涉台学者之一了,这在涉台圈大家是比较认可的。我的研究兴趣比较广泛,对港澳、国际关系还有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
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其实我最初的理想不是研究台湾,而是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对台湾农业与两岸农业合作有较深入研究。
两岸问题首先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没有高度的政治意识不行。但它的确又是学术问题,看起来简单,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谈台湾问题,可以谈“武统”“和统”等等,但是要深入瞭解并不简单。它涉及到历史、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过去在单位,我长期通过剪报归类收集资料,资料和数据是做研究的基础。另外,还要刻苦努力,不然就不能有显着的成果。不动笔就写不出东西,就不会有成果,更不会有成就。
中评社: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台湾经济出现了“极化”现象,什么是“极化”现象?会给台湾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王建民:这涉及到我们对台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个认识和判断。经济发展要区域均衡、地区均衡、产业均衡,这是比较健康的发展模式。但台湾经济出现了一种极化的现象,就是个别行业支撑起台湾经济,个别企业支撑起台湾某个行业,就有“极端化”和“两极化”的问题。
就台湾产业结构来说,台湾经济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主要优势就是电子信息产业,这是台湾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果没有电子产业,台湾经济就可能严重落后,幷且会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就衰退得很厉害。而电子信息产业中最核心的又是半导体产业,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是台湾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球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半导体产业有四大块,设计方面美国是最厉害的,台湾在全球能排到大概第四位。在代工制造方面,台湾是世界第一,台积电一家的产量占到全球半导体的55%左右,台湾在全球芯片代工企业大约占到70%。在测试封装方面,台湾也是全球第一。
半导体产业占了台湾GDP的15%左右,比例非常高,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在台湾经济中占比也非常高。“极化”还体现在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境外的销售比例超过90%,高度集中。
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显示台湾在半导体产业和电子产业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有极大的风险,产业、企业的变动对台湾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台湾形容台积电为“护台神山”,意味着台积电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非常重要。这一家企业大概占到台湾电子股市25%。
台湾股市指数这几年增长也很快,从蔡英文上台时大概8000多点,最高达到了19,000点,现在是17,000多点,增长了一倍。但很多传统企业的股票都是零增长。台湾股市靠电子行业支撑,这也是台湾经济“极化”、“分化”的显着特征。
另外,台湾外贸出口里,电子产品海外生产比重很高,部分产品比重超过90%。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高度集中,这也是“极化”的体现。
中评社:美台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中断5年后,在今年6月底重新复谈,拜登政府选择在此时复谈TIFA的用意是什么?会给台湾带来实质性好处吗?
王建民:TIFA是美台之间经济合作协议谈判的一个重要议题,持续了10多年,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美国是个自私自利的国家,奉行美国优先,要价是比较高的。长期以来签署TIFA障碍在于,美国要求台湾开放美猪美牛,但台湾因为政治因素等等迟迟不开放,所以卡在这里了,一直没有谈。
蔡英文政府在拜登上台以后,为了推动美台经贸合作,特别是能够签署TIFA,她去年就开始推动开放美牛美猪,特别是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美猪,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蔡英文宁可冒食品安全风险与民众反对的风险,也要争取美国跟台湾谈FTA,是有政治目的的。
美国希望在对华经贸战中打台湾牌,美国打台湾牌一方面跟台湾谈判,同时也跟大陆讨价还价,有双重目的。TIFA能不能签署不取决于经济因素,而是取决于政治需要。美国跟台湾的经贸关系已经很密切了,特别是美国对华发起经贸科技战以后,美台经贸关系有一个新的发展,台湾对美国的出口显着增长,经贸关系更加密切,而且市场也开放了很多,未来如果解决了美牛美猪的问题,障碍就不多了。因此,是否签署TIFA的经济利益已经不是太重要了,但是政治意义非常重要。
政治意义表现两层:第一,如果签了TIFA,意味着美台经贸合作制度化、区域化的重要平台建立了,民进党政府认为自己长期努力的政治目标实现了。而美国就会把它作为一个政治手段,看大陆如何应对,给中国大陆提出新挑战。
我不认为TIFA签订以后,对台湾经济有多大帮助,不但对台湾经济帮助不大,可能还有伤害,因为美国自始至终都是国家利益优先的,一定会让台湾满足其要求,台湾不会得到多少利益。
有学者认为区域整合经济非常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协议是有帮助,但是没有那么大,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WTO框架下大概有600多个FTA,但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靠一个FTA来带动经济发展?FTA涉及关税减免、贸易投资通便利化等许多方面,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帮助,但是经济发展涉及到非常多因素,不是靠FTA实现的,况且美台的TIFA更多是个政治议题。
外交部和国台办都表达了我们的立场,反对美国和台湾签署具有官方性质的文件。大陆讲得很严谨,就是官方性的文件,我们同意美台正常经贸往来,而且这么多年美台的民间经贸往来没有断过,但是如果要推动签署FTA,问题的性质就变化了。
中评社:有緑营人士鼓吹美台签署FTA,您认为美台有可能签署FTA、BTA吗?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建议拜登政府应该加强美台贸易和技术合作,认为台湾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可能在美国的战略利益上产生最显着的影响,而这恰是之前美国对台政策中关注最少的方面。您认为未来美台经贸合作还会继续深化吗?大陆应该如何应对?
王建民:美台FTA是经济意义不是很大,但是政治意义很大,这表明美台经贸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了机制化的平台,而且台湾以何种名义签署是非常关键的。这才是中国大陆方面最关注的问题。
美台短期内很难签署FTA,但未来不排除在中美关系的博弈过程中,美国会在需要的时候打这个牌。过去美台经贸关系就很密切,特朗普上台以后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用台湾来对抗大陆。中美经贸科技战非常激烈,在中美交贸交锋的过程中,美国就企图把台湾拉入到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下,希望把台湾拉入美国所主导的“排中去华”产业链中。台湾在电子信息产业有优势,美国也非常看重这一点,所以特朗普时代已经出台了美台经贸科技合作的一系列举措。
蔡英文当局本来就是要推动“亲美抗中”战略,所以就配合美国,希望台湾融入到美国主导经济体系和美国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中。蔡英文当局也采取了很多两岸经济对抗的举措,阻碍两岸经贸交流和合作。至少蔡英文上台五六年了,没有出台过一项推动两岸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出台过一项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措施,全部是管制、防范、封堵的。这两年,美台经济科技合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美台的贸易增长是也最显着的,有时比两岸经贸增长还显着。
美国占台湾出口的比例在这两年是显着上升的,目前美国占到台湾的出口比例大概17%左右了,已经是第二位了,仅此于大陆,超过了东南亚。这几年美国高科技产业在台湾投资布局也是非常多的,更不用说台湾两大代表性企业都先后去美国投资。
这两年美台经贸科技合作已经有重要进展,美国在公开、私下都在全方位推动美台经济科技信息产业的合作,我们确实要给予高度的关注的。但问题是蔡英文当局“抗中亲美”这种政策对台湾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台湾跟大陆的经贸关系非常密切,台湾的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靠大陆市场支撑。所以台湾工商界是非常担忧的,蔡英文政府政治上亲美,经济上也要融美入美,这样的路线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风险非常大。
中评社:在疫情龢民进党政府打压的双重影响之下,两岸经贸合作仍在持续推进和深化,例如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在打造RCEP对台经贸合作重要节点上已经迈出了步伐,拟建设一条农产品流通物流干线,把台湾优质农产品销往大陆,也把大陆好的农产品销往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您怎么看两岸经贸合作这一逆势上扬的态势?
王建民:对中美经贸战、新冠疫情以后两岸经贸关系的看法,你的这种判断我可能不完全同意。
一方面,新冠疫情以后,两岸贸易量没有下降,而且出现了显着的增长。2020年到2021年两岸贸易呈现的高增长在过去30年的历史上都很少有,大概有30%的增长率。同时,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的依赖度,比马英九时期还要高。陈水扁上台以后,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在内的依赖度一般是40%左右,仅大陆是26%-30%的水平。在新冠疫情以后,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市场的依赖度显着上升,最高达到44%。
这一增长与大陆经济和台湾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第一,大陆是最早暴发新冠疫情的,但大陆治理能力很强,很快控制了疫情,首先复产,因此大陆经济很快就恢复了。大陆市场需求很大,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民众最需要电脑等信息产品,这是台湾最有优势的产业,所以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增加,产生了带动了两岸贸易的显着增长。
疫情之后,两岸贸易不可能还有这么高的增长,应该会回归到正常、平稳的增长或者波动模式。但疫情期间两岸贸易增长对台湾度过经济危机是有帮助的,对就业等各方面也都有帮助。
但在投资领域就不一样了。台湾对大陆的投资自从蔡英文上台以后连续出现4年下降,2015年是最高点,接近130-150多亿美金,之后维持在100亿左右。但是蔡英文上台以后,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出现了下降,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蔡英文上台以后,她的政策就是要遏制阻碍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发展;另一方面,大陆的经济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向外转移成为一种趋势。民进党当局又推动产业回归、台商回流,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期间,台商回流比较多。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2020年的数字是59.1亿美金,增长41.5%,不过只有高峰期的一半左右 ,只占台湾对外总投资额的33.3%。这两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是比较平缓的,和高峰时期还是不能比的,并没有出现显着的增长。
再加上新冠疫情,两岸经贸活动受到影响以后,台商在大陆大型投资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来两岸有经济合作机制ECFA,蔡英文上台以后第一时间就取消了台湾的ECFA工作小组,所以两岸经贸合作的正式平台就没了,也影响台商扩大在大陆投资。
中评社:北京证券交易所即将设立,早前大陆出台的惠台政策也给予了台资企业可以在大陆上市的优惠待遇,您认为北交所会给台企带来哪些机遇?台商台企应如何把握机遇?
王建民:大陆处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全心全意把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而台湾在民主化以后,台湾当局的执政重心不是推动经济发展,而是维持执政地位,这和大陆完全不一样。北京证券交易所就是大陆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受到海峡两岸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定位是创新服务型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型”“中小企业”这三个核心点,对台商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台企最典型的就是中小企业,也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对台企是重大的利好。
台商在大陆发展长期面临一个问题——融资难,大企业可以去银行融资,中小企业融资就比较困难。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就增加了台商融资的新渠道,为台商的产业项目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市场。
至于大陆北京证券交易所会不会对台商有额外的特殊政策,我认为现在还没有,北交所还是以大陆市场为主,应该会有一套通用的规则和规范适用于台商、港商、外商。
但是大陆的地方政府对台资企业上市非常支持,提供奬励支持,这对台商而言很重要,更是一个机会。
中评社:您见证了两岸经贸合作四十年的发展,正如两岸关系一样,两岸经贸交流也经历了起起伏伏,这四十年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您认为未来两岸经贸合作会走向何方?
王建民:在80年代初之前几乎没有两岸关系这个词,特别在中央的相关文件里是没有两岸关系的概念,都是涉台问题、台湾问题。随着大环境变化,在80年代中期以后,两岸关系才成为一个主要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波动的、不稳定的发展进程,这与时代大环境有关。70年代末两岸关系的缓和、解冻与冷战逐步结束,中美关系缓和密切相关。此后两岸关系的波动发展都与大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和两岸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对台政策对两岸关系起着引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告台湾同胞书》这一划时代的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两岸关系就不可能从冰封、对抗到缓和。多年来,大陆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政策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特别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措施,所以政策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两岸关系发展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政治家的远见、决策、抱负对两岸关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不论台湾和大陆都是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对台重要论述。如果说台湾有一个政治家是用善意推动两岸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马英九时期比较典型;如果台湾的政治家是个野心家、政客,或者谋求“台独”分裂,两岸关系就很难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也有重要影响。我们要关注大陆和台湾社会思潮的发展及其重要影响。
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定是曲折的,不可能是平稳的。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但是受国际因素影响越来越大,最近的情况更为显着,除了传统的美国日本介入,现在欧洲、澳洲都介入了台湾问题。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越来越多了,政治、经济、科技、地缘等等,所以我们解决台湾问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岛内政治环境、政治结构的变化、政权轮替,都会影响两岸关系。如果民进党继续执政,两岸关系一定会紧张、对抗;如果国民党执政,可能距和平统一依然遥远,但是至少不会搞“去中反中”,两岸是和平的、稳定的、健康的,是可以发展合作的。这是与民进党执政很大的不同。
至于两岸未来统一的前景,是和统还是武统,是更艰巨的挑战。从理性龢民族利益来说,当然和平统一是最好的。但是“台独”会走到哪一步,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也是不易预测的。所以一旦出现《反分裂国家法》定义的三种情况,就不能排除非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以目前的形势观察,和平统一的大门越来越小。如果“台独”势力和外部势力把台湾推到一个危险境地,确实迫使两岸走上一个非和平统一的道路,武力统一就是不得不的选择。这也表明统一没有时间表,也不可能有时间表。明天台独势力一旦碰撞底线,明天统一战争就会爆发,哪会有时间表。台湾当局必须有智慧地理性思考未来的台湾发展。
今天台湾一切问题的祸根都是“台独”引起的。如果没有“台独”,台湾经济发展会更好,两岸关系会更和谐,特别是台湾的资源可以放在推动台湾经济发展上,不需要大量军购,所以“台独”已经成为台湾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祸源。
“台独”不解决,台湾是没有真正的发展前景的,因为总是会担心哪天会打仗,不知道哪天风险会来。可见,岛内“台独”分子并不是以台湾人民利益为重的,都是野心家、政客,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从疫情的应对就可以看出,“台独”政权考虑的都是当政者的利益,甚至是背后的经济利益,民众利益根本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确实是台湾社会需要思考的。今天台湾走到这一步,被蓝緑绑架,被“台独”思维所绑架,台湾老百姓没有觉醒。如果台湾整个社会觉醒了,台湾才有可能走出“台独”困局。
蔡英文当局的所作所为,不是民主当权派,而是走上了民主独裁的道路,她霸道,一意孤行,党内民主都没有,她的决策没有人能够反对,没有人能够改变。我期待台湾人有一天能够觉醒,理性地来思考他们的未来,放弃“台独”,走向两岸和平统一大道。
(http://www.CRNTT.com 2021-10-22 00:13:07)
( 2023年1月29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