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20”前后,各方围遶台湾政党轮替一年来的两岸关系展开讨论与评估,普遍认为两岸关系现状及未来几年的前景并不乐观。审视当前的两岸关系,持续僵持的“冷对抗”还要延续多长?有无对抗升级的风险?两岸的社会氛围正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化解僵局?笔者想就近期对两岸的观察提几点看法。
一、两岸僵局的症结:台当局拒絶“九二共识”
众所周知,自1992年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互信的基础作用不容否认,2008至2016的八年间,两岸在此基础上取得交流合作、共赢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这些成果反过来又验证并进一步强化了“九二共识”的地位与作用,或者说,“九二共识”是经过两岸关系历史检验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政治资产,是两岸关系平稳发展的政治基础。
正因为此,大陆方面始终坚定维护“九二共识”,从2016年台湾选举结束后,大陆就多次明确表达了立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到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在这大是大非问题上,大陆的立场不可能有模糊和松动。希望通过发出明确信息,令台湾当局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理性务实态度,确保两岸在“九二共识”的既有基础上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然而,蔡英文上任后始终采取打政治太极的方式,从2016年“520讲话”、到7月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到9月“要力抗中国压力”,再到2017年5月执政周年前夕提出的“三新”说法,自始至今蔡英文就没有完成“答卷”的意愿和想法,虚与委蛇,推委逥避,外柔内刚,持续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关系因政治基础被破坏,互信尽失,两岸官方半官方对话交流机制全面停摆,两岸交流急剧降温,陆客入岛鋭减。两岸在国际事务领域的较量与对抗升级,2016年3月,中国大陆与冈比亚建交,同年12月,圣多美普林西比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大陆建交。台当局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受挫,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2017世界卫生大会受阻。大陆方面坚守原则底线的做法以及两岸关系降温的客观形势,表明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难以为继。近期台湾各种民调显示,民众对一年来两岸关系的恶化明显“有感”,超过五成的民众认为蔡英文没有做到“维持现状”,超过七成的人希望两岸开展协商谈判,近半数民众对蔡处理两岸关系能力“没信心”。
大陆民间的不耐与反反弹情绪高涨,时至今日,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可转圜的空间越来越窄。只有改变才能有改善,台当局如不改变立场与做法,继续无视两岸关系最根本的关键——“九二共识”,两岸僵局就无从打破,拖下去,流失的是两岸和平的机会与共同发展的时间。更有甚者,如果民进党当局因执政不佳民调下滑,在“基本教义派”施压下选择回防固盘深緑,则两岸关系降温,紧张局势升级在所难免。
二、不容忽视的新风险:两岸民意的落差与对抗
2016下半年来,随着两岸形势的变化与降温,两岸民意氛围也正隐然生变,特别是大陆民间对“台独”的焦虑感与不耐情绪陡然增加,以武止独声浪渐起,应该说,这种声音已经从网络媒体、民间人士,向学界、智库、军方等层面延展,媒体公布关于统一前景及统一方式的民调,退役将领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宣示,在大陆引起热烈呼应,大陆军机飞越海峡、辽宁号外海巡弋备受关注,统一模式成为网搜热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大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中国大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上升,两岸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国人自信心增加,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要求和信心也随之增强。
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始终拒絶接受“九二共识”,两岸陷入僵局,对话协商机制中断,交流急剧降温。不仅如此,蔡英文的内外政策采取全面“抗中谋独”的做法,从降低“公投门槛”为“法理台独”清障、推新南向政策以“摆脱中国”,到“去孙、去蒋、去孔”、“去中国化”,推进“文化台独”。不断向外界传递的信号就是,蔡英文当局一心向“独”,正在快速推进台湾走向“独立”的不归路。大陆很多民众认为,目前台湾内部在野政党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阻止“台独”脚步,只有大陆出手才能“以武止独”,实现统一目标。
其三,台湾民意二十年来“统降独升”和“中国人”认同持续弱化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台独”执政当局的去中国化运动正在改变台湾民众的国家民族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的中国元素会越来越淡化,在大陆引发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无望”的担心。
其四,2014年“318反服贸运动”以后台湾社会对两岸交流的抗拒与否定氛围,加剧了大陆社会的“不耐”情绪。对大陆来说,两岸是一家亲,台湾民众是同胞,惠台就是惠家人,“318反服贸运动”中反两岸反大陆的诉求,以及其后在台湾社会颇为流行的“对两岸和平红利无感”,“两岸交流不利于台湾经济”等说法,令大陆民众感觉是满腔热情突然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不耐与反感,逐渐演生出对立情绪。加之一些偶发事件,如洪素珠事件,辽宁旅游团事件等,加剧了这种不耐与对立的情绪,导致在民间及网络上形成一波波“以武止独”的声浪。
其五,美日长期插手台湾问题,而蔡英文当局甘当棋子,挟洋自重,特别是李登辉为代表的深緑势力亲日言行,一再刺激大陆民众内心最为敏感的神经,唤取近代被列强欺凌的记忆,无异于在民族历史的创口撒盐,激起了大陆民间的民族主义高涨。
此外,笔者还发现两岸民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落差。一是关于两岸统一,对于达成统一目标,以及统一对于国家民族的强盛与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陆各方具高度一致的认同。而台湾对此并不了解,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大陆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无暇顾及解决台湾问题,统一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二是大陆民众一般认为即使有美日为后盾,大陆完全具备武力统一台湾的实力,支持“以武止独”民调一路上升,网络上热议,从政治、经济、法律、民心、外交、舆论等各方面罗列对台动武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而台湾民间民则认为大陆对台使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较低,甚至有深緑人士在台湾政论节目:“大陆不可能对台动武,因为他们兵力不超三个师,没有渡海能力”。这说明,在目前情况下,两岸民意双方对彼此的瞭解还是远远不足的,双方认知上存在巨大差距,随之而来的对立情绪升高,以及由此造成的误判,无助于两岸的和平稳定,更无助两岸分歧的解决。应该说,就目前的情况看,大陆民间“以武止独”情绪上升,但尚未形成主流意见,亦未成为对台政策,但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其中真实地反映出大陆民间社会对当前台湾局势、两岸关系及统一前景的焦虑与担心,客观上有其必然性。笔者在与台湾学界交流时,非常认同一位资深台湾学者的观察,即:过去二十年来台湾安全最大的依托,其实是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善意,视台湾民众为同胞,而一旦这种包含骨肉同胞的感情与善意消失,两岸和平最重要的基础就会被损毁。
三、战略棋子的迷思:倚美媚日能对抗大陆?
民进党上台以后,在“倚美媚日抗中”的政策思路下,全面迎合美国的亚太战略以求换取安全保障,2016年特朗普当选后,更是努力运作,率先投靠,蔡英文于12月与特朗普通了电话,成为了1979年“断交”以后美台关系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同时也意味着两岸之间本已脆弱的平衡现状被破坏,而且主动挑起的是台方。当时就是台湾学者及舆论警示台湾可能要为此付出代价。果然,此后几个月中,中美两大国之间在朝核危机等重大事件上竞合交手,发现无法忽略彼此的利益关切,于是,台湾最担心的情况逐渐显现。2017年2月10日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特朗普通话,美方表示:美中作为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度。美方致力于加强两国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和国际事务中的互利合作,表示美国政府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3月,美国务卿蒂勒森访华期间表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认可了中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白宫高级官员4月4日在关于“习特会”的记者会上也表示,美国将遵守基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基础之上的一个中国政策。海湖庄园“习特会”时,中方重申了在台湾、涉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希望美方在中美一个中国政策基础上予以妥善处理,防止中美关系受到干扰。中方并重申了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这一系列事实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其一,中美两个大国各自有战略目标,在战略层面有竞争、有分歧,同时也互有需求。既然如此,双方努力扩大互利合作领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管控分歧,防范冲突就成为最佳的共赢之选,这一点习特会的结果说明双方是有共识的。
其二,一个中国和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核心最为敏感的问题,这一点,特朗普经过此前几个月的试探、学习之后有了较清楚的认知,基本回归到了美国既有的一个中国政策,即中美三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虽然此次会谈没有台湾议题,但这出说明双方在此问题上的谨慎、低姿态与心照不宣。未来美国在对台方面虽然还存在制造麻烦的可能性,例如对台军售、提升军事合作交流层级等,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会从根本上颠覆美国政府行之多年幷且被认为是有利美国的既有政策选择,这一点,对于两岸关系总体稳定是正面的。
其三,在中美关系正向因素增长的背景下,中美元首会谈时没有突出台湾议题,表明双方有一定的共识,会更谨慎地加以处理,习特会谈前后台北当局的担心与无力感,特朗普520前对蔡要求通话的拒絶表明,台湾作为棋子的价值与份量,或许并不如蔡英文当局所期待的重要,只是在美国需要时才会动用一下,台当局可利用的空间十分有限。
不可否认,中美竞合关系会持续,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也会在多个领域展开,涉及台湾的如对台军售、提升美台实质关系、助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活动等,但总体来讲,美台关系始终无法突破中美关系的大局。
(发表2017年“天府论坛”论文集)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