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节 土楼名楼选介

  永定乡村,土楼随处可见,少则三五座,多则几十上百座。土楼群方圆杂陈、多姿多彩,单体土楼结构别致、造型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

  是列入“世遗”的土楼群之一。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47公里。该村辖5个自然村,约有1600余人,均为徐姓。

  该村位于群山环抱中。北面山势陡峭,南面较为平缓,土楼群便坐落在南面海拔400米至500米的山坡上,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两条山涧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流入村内,汇合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前横穿而过,溪中遍布河卵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距小溪越近,所建土楼规模越大,年代也越久,以后建造的土楼依山就势逐渐向山势较高的后向扩展。远观土楼,如美丽的图案般,舒展有致。水面与土楼群前的地面落差达20多米,站在溪畔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

  土楼群后面及两边,上千亩的梯田,一直延伸到山顶。山顶上,若干座大圆楼掩映在一片緑树丛中。秋冬时节,从远处眺望,这个小村落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更显得神秘,充满魅力。土楼群前,近小溪处,坐落着5圆1方共6座土楼。

  该村盛产毛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村里的造纸业曾盛极一时,最兴盛时,有造纸手工作坊40多间,生产的土纸远销福建漳州、厦门、广东省的潮州等地,收入颇为可观。村里较早的土楼,便是靠造纸的收入建造起来的。

  站在位于北面山上的观景台眺望,整个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其磅礴气势令人为之震撼,也让人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土楼、小桥、流水与梯田、青山、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的独特韵味。

  楼群内,有近百座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楼名都冠有“庆”字。最早的是方楼和庆楼(已夷为门坪)。现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是集庆楼,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后,该楼有七十二道楼梯;幷且全楼的木构件不用一枚铁钉,都用榫头衔接。此成为该楼的两大特色。最年轻的圆楼是善庆楼,建于1978年。其中,列入“世遗”的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村子东、西两边村口狭小,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洪坑土楼群

  是列入“世遗”的土楼群之一,位于湖坑镇洪坑村,距县城45公里,村内住着2000多人,都姓林。

  洪坑村东、西、北三面群山如屏、树木葱茏,洪坑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村中緑树掩映,竹影摇曳,一座座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土楼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緑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洪坑村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早已坍塌。现存有建于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至现代的圆形、方形、宫殿式、五凤式、府第式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为汉族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享有“土楼王子”美誉的振成楼、“布达拉宫”式土楼——奎聚楼都坐落在楼群中。

  村内还有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林氏宗祠、天后宫、日新学堂、关帝庙等。村口的水车,昼夜不停地转动,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土楼及土楼人家悠悠历史变迁。

  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洪坑村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6月,其中的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洪坑土楼群及群内的振成楼、光裕楼、福裕楼、福兴楼、奎聚楼、如升楼、庆成楼等7座土楼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庆成楼被辟为“客家家训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亲自题写馆名。

  高北土楼群

  是列入“世遗”的土楼群之一,位于永定县东南部的高头乡高北村,村中800余人,大多数为江姓。

  高北土楼群背倚海拔800多米的金山,正面是永定至南靖的过境公路。高头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前蜿蜒而过,汇入金丰溪。全村几十座土楼,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建于明代的无石基土楼——五云楼诉说着土楼的悠久历史;雅致的侨福楼,展示了旅居海外拳拳赤子爱国爱乡的诚挚情怀。有“圆楼王”盛誉的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傍世泽楼、五云楼,西邻侨福楼,均保存完好。

  土楼的周边,铺设青石板小道,楼与楼之间以青石板小道相通,可谓“条条小道通土楼”。每座楼分别有一条青石板路通到楼后的总干道,总干道一直延伸到后山腰。

  1999年4月,该土楼群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承启楼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群内,列入“世遗”的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等4座土楼。

  万安土楼群

  位于高头乡高东村。在约0.3平方公里的峡谷中有各式大小土楼14座。其中大型方楼6座:万安楼、万兴楼、华封楼、裕源楼、朝峰楼、和平楼,中型方楼及变异形状土楼6座:顺源楼、鼎新楼、龙凤楼、振新楼、纱帽屋、永源楼。这些土楼都是高东江氏肇基祖江添澄的第六世孙江前溪及其派下裔众陆续夯造的。楼龄较长,有的达460年以上,如华封楼建于明嘉靖年间;永固楼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同治四年(1865年)被太平军李志贤部烧毁,1980年扩大旧址重建并改名万兴楼。永定境内土楼,由于受地理、气候影响,都偏重背阴面阳即坐北朝南,而因为地形关系,万安土楼群大都坐南朝北,有的则坐东朝西,坐北朝南的极少。土楼的式样也多变,不少甚至采用不对称布局,结构奇巧,设计卓尔不群。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曾介绍华封楼、顺源楼、纱帽屋;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设计师黄汉民在《客家土楼民居》一书中,对顺源楼更是推崇备至,把它作为客家方土楼变异形式的实例加以详细描述,称它是“客家土楼中难得的佳作”。

  南溪土楼群

  位于湖坑镇东南,与平和县芦溪乡毗邻。涓涓南溪由南往北,在悠长的峡谷间逶迤盘桓。溪流两岸,青山涌翠,梯田层叠,散落着吴银、实佳、南江、南中、新南、洋多、西片等数十个村落。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呈带状蜿蜒在约8公里长的山谷河边。由观景台上俯望,村庄相连,屋宇相接,方圆杂陈,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构成一道壮观的“土楼长城”。

  楼群内比较大型的土楼有74座(其中圆楼18座,方楼56座),居住着约1.2万人。站在高山上的观景台俯瞰,蓝天白云之下,黝黑的屋顶,黄色的土墙,犹如一颗颗黑珍珠点缀在青山緑水间,古檏雄浑粗犷又不失优雅韵致。

  南溪土楼群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土楼。西片村的振福楼,依山傍水,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絶妙佳境,令许多专家学者游人叹为观止;新南村的衍香楼,布局独具匠心,圆中有方,后倚高山,前傍清流,环境幽雅。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南中村环极楼,设计精巧,楼内天井的中心位置上,有十分明显的扩音效果;还有形状奇异、八角突兀的东成楼、前圆后方或前方后圆的D字形楼等形状各异的土楼。真可谓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岩太土楼群

  位于陈东乡岩太村,村内有40多座大小不等的土楼,都坐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村里居住着1600多人,都为林姓。

  这是一个清幽质檏、古韵犹存的村落,村口的镇龙古塔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仍安然矗立。村里分布着46座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土楼,其中较大的圆楼6座、方楼18座。圆楼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其中最早修建的是福龙楼,建于1952年;最年轻的福盛楼,建成于1982年,直径84米,是永定县已发现的直径最大的圆土楼;其余4座均建于1957年。

  由于地势较高,这里一年四季云雾茫茫,宛若人间仙境。土楼沿着层层梯田拾级而建,楼内有山,楼外有楼,与层层叠叠的梯田辉映成趣。楼内楼外云雾缭绕,四周景物若隐若现,更为土楼增添几分朦胧、神秘的色彩,置身其中,恍若进入仙山琼阁。

  春耕时节,由高处俯望,水满田畴,梯田如串串银链挂在山间;一条条田埂或平行或交叉,从山脚盘遶到山腰,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农夫扶犁,水鸭嬉戏,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春光。

  每至深秋,稻子熟了,灿烂阳光下,目之所及是一片令人心醉的金黄,恍若一道金色的瀑布从天空倾泻而下,又似舞娘翩跹飘落的舞带,行云流水中透出潇洒柔畅。

  中川土楼群

  位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中川村居民不到3000人,海外侨胞却有2万多人,是全国著名侨乡。著名的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大慈善家胡曰皆等人便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中川是个好地方,东面有座马山岗,西面有个祖公堂,南边有个狮象霸水口,北边有口大横堂。啊,故乡啊,故乡!”这曲传唱了几百年的中川童謡,许多海外游子在离乡多年后依然萦怀于心。

  村中有100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不乏名人故居,如胡文虎故居、胡仙祖居、胡赐道故居、胡一川故居、胡兆祥故居等。这些土楼建筑各具特色,屋宇相连,巷道迂逥曲折,小溪流蜿蜒穿过村庄,小豀边上,是一个小墟场。古街巷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古色古香的旌旗迎风招展,楼与楼之间,一条条石道相连通,像纵横交错的迷宫,外乡人进来,一般走不出去。

  中川村最早的土楼是弼山楼,是铁缘之子余广所建,已有550余年历史。最具特色的是富紫楼,按“富”字结构设计,是永定土楼中唯一的“字形楼”,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土楼最怕火,一般的土楼都只用封火墙,而富字楼独创“封火瓦”,一劳永逸地封堵火魔的觊觎。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出资兴建的中西合璧的虎豹别墅,也坐落在此处。1993年以后,胡文虎的女儿胡仙博士对虎豹别墅进行修整,辟为胡文虎纪念馆,还修建了虎豹塔等配套设施。

  此外,村落中的“得气先”、“荣封第”、“世德堂”等土楼,人文底藴丰厚,各具特色。村中的胡氏家庙,是明万历年间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轩昂,工艺精湛。这里有奇特的九级半的典故,有鸡内腹的故事,有富丽堂皇的宗祠,有高耸林立的功名碑……家庙前,15支石桅杆,或铁笔如椽,或虎踞龙盘,昭示中川人文荟萃。 

  二、方形土楼

  (一)无石基土楼

  永定目前尚保存一批最古老的土楼,楼龄都在五六百年以上,最能表明其高龄的是这些土楼的无石基现象。

  日应楼

  日应楼坐落在湖坑镇奥杳浮山中村,是永定已知的早期土楼之一。该楼平面呈正方形,占地约500平方米,4层,四边等高。底层墙厚2米,往上逐层减薄。土墙内没有石基,为了防止土墙因受潮而损坏,后人将接近地面的墙体罩上一层石块。

  该楼为内通廊式平面,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楼中建筑所用的木料大部分为杂木、松木,小部分杉木。楼中无厅堂。每个房间不足8平方米。楼中间是天井,天井有一口水井。底层是厨房,二层是粮仓,对外均不开窗。三四层为卧室,开很小的窗。

  日应楼是奥杳村黄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的一座土楼。由于经年累月的风雨剥蚀,土墙的表面早已凹凸不平,还有几条地震造成的大裂缝,但墙基和墙身都还很牢固,只是楼内柱梁桁等七歪八斜。鼎盛时曾居住二三十户人,20世纪80年代仅居住两户人家,90年代末整座楼倾圮,今存遗址。

  日应楼无石基,墙厚,房间狭小,层高矮,用松杂木,足见其古老。它是永定土楼初期形态的一个标本。

  馥馨楼

  馥馨楼坐落在湖雷下寨村中心,方形,坐东向西,占地1275平方米,高4层。前楼(西向)已坍塌,仅存不足两层高的残墙,北侧亦坍塌一部分,但残墙仍十分坚实。东、南、北侧的第三层系后人用土坯砖砌成。楼的横向(南北向)6间,总长34米;进深(东西向)6间(含梯位),31.5米;四周檐边宽1.5米。楼中间为天井,有一口水井。全楼仅有一座高3.5米,宽2.5米的大门;底层不开窗,二、三层楼的窗,外窄内宽。设5架楼梯,后厅靠墙一架,其余4架分布在南北两侧与东西两侧的连接处,占地比正间小一半,对称分布。二、三层各侧走廊均为封闭式,互不相通。

  馥馨楼有两大特点:一是墙体由生土掺石灰、沙石夯成,石灰仍清晰可辨,无石基,底部墙中包有石块,大的如西瓜,小的如鸡蛋。大墙厚1.3米,子墙厚0.8米,十分坚硬,东侧一住户前些年在底层开了一个高2米宽1米的后门,用钢钎挖凿了十多个工日才开成。二是在楼外四周距墙10米处,有一条环绕全楼的壕沟,有3米多深,5米来宽,与村内水渠相通。壕沟水满,如护城河具有防卫功能,又可以养鱼,也称为“壕塘”。旧时西向楼门前方的塘面上,建有一座吊侨供出入,晚上收吊桥闭大门,全楼便成了水上楼阁,安全防卫功能十分明显,这是其他的土楼所未曾见的。三四十年前,壕沟尚存,以后淤泥越积越厚,水越来越浅,楼主为加大门坪,干脆用土石将其填平,但壕沟遗址仍十分明显。

  馥馨楼是永定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之一。关于这座土楼的来历,下寨村人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最先是林、周、易、章四姓人所共建,后归属沈姓。孔姓人初徙下寨,先借住此楼,接着商得沈姓同意出让,始得定居于此。作为交换条件之一,孔姓为沈姓在楼的附近建了一座宗祠,此祠至今犹存。下寨孔姓已传至24代,均出自此楼。据楼北侧一住户说,1981年,他为了将厨房隔出一部分作为膳厅而筑隔墙,挖基坑时发现一方石印,上刻“孔西松”三字,孔西松属第八代。根据孔姓人的说法及一些实物,馥馨楼在下寨孔姓一世祖时即已存在,应该是可信的。孔姓现今最晚一代24代,减去首尾两代,每代以25年计算,则此楼已存在550年;加上沈姓及以前的林、周、易、章四姓人居住的时间,至少也有600多年。据谱牒资料记载,林姓入永在南宋,周、沈姓入永在元末明初,即1368年前后,若以1368年为四姓人建楼的时间,则有630多年了。

  馥馨楼突出的防御性,显露早期永定土楼从堡寨式建筑演变而来的遗存痕迹,虽然它历尽沧桑,当年雄伟壮观的风光不再,但对于永定土楼的研究留下了极为希罕而珍贵的实物及资料,为认识客家先民的生土建筑技术的发展演变保存了活的历史证据。

  大旧德楼

  大旧德楼坐落在古竹乡大德村,坐东向西,方形,5层。底层墙厚2米,向上逐层减薄。无石基,基础是小沙石和土的混合体。底层内外墙基处都加罩了一层石块作为保护。如将罩石计算在内,墙基的厚度为2.5米。因为这层罩石,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此楼与其他土楼一样,是有石基的。直到前些年,随着楼内人口增多,各户住地日窄,有住户为扩大底层居室的使用空间,撬去罩石,开挖壁橱,才发现石皮内并无石块,完全是小沙石和土夯成的混合休。随即通盘细查,整座大楼的基础皆然。

  全楼底层共35个房间(包括楼门厅),总面积462平方米。同治四年(1864年)夏天,太平军汪海洋部窜扰古竹,烧毁了很多楼房,大旧德楼也是其中之一,烧得只剩下土墙。后来重建,仍用原来的基础与墙,惟改五层为三层。至今墙上仍可见焚烧的痕迹。1958年大跃进时,利用古墙泥做颗粒肥,大旧德楼后向四间的木、瓦被拆下,墙头被掘坏,但剩下的土楼,裸露在风雨烈日中,至今尚存。全楼除后向四间和靠东南边的两间顶层,近年已向内倾斜外,其他都还完好。土墙没有大裂缝,基础也没有下陷的迹象。楼内外的排水沟尽管很浅,下雨时积水很难排尽,但楼房却安然无恙。

  大旧德楼是古竹苏姓第九世苏钥、苏铿两兄弟所建,据古竹《苏氏族谱》记载,钥出生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卒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若以“三十而立”来推算,钥、铿兄弟建此楼约在1519年,至今已有490多年。

  华封楼

  华封楼位于高头乡高东村万安坊中部、高头溪南岸,是永定早期无石基土楼之一。该楼坐南朝北,临溪而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近正方形,楼中套楼。外楼为主楼,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高头江姓第十一世前溪所建。主楼结构为抬梁构架,内通廊式,悬山顶,高3层,墙厚1.7米,有1米高的石裙保护土墙基部。底层南向中间设一大厅,北向中间设一中厅,两厅遥遥相对。除两厅外,有27个开间,房间大小不一,用作厨房、膳厅;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各设一梯连通各层走廊。大门开在西北角上,石质门框。大门对联:

  华岳三峰来紫气,封疆万国庆太平。

  该楼底层和二层不开窗,二层为粮仓。第三层有三个封栏间(把本室外廊道两端堵住划归室内,当地人称走廊为“勾栏”,故名)。内楼为正方形、高4米的平房。据《高东江氏族谱》记载,内楼为江前溪之孙江宏海所建,江宏海有六个儿子,所以建六个小厅分给各房;除六个小厅外,其余则作浴室或猪舍。清同治四年(1864年),太平军李志贤部经过高头,烧去主楼屋顶,现在看到的主楼屋顶是后人重修的。重修后主楼的新老土墙界线分明:老墙年久,经风雨剥蚀,疙里疙瘩;新墙平整光洁。为了减轻墙体的负荷,重修后的主楼南向顶层改用木板墙,并在大门顶上和西南角筑一炮台用于防卫。

  全楼设计布局别具一格,如前所说,主楼南北向设正对的两厅,大门开在西北角上,门和厅不在中轴线上,这些在土楼设计中是不多见的。

  华封楼鼎盛时住有20余户近200人。楼内装饰颇为讲究,特别是主楼的两个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加上屋顶的琉璃瓦和满壁的古画,华丽异常,因而又有“花楼”之称。

  五云楼

  五云楼位于高头乡高北土楼群的最东侧,由江鲤后裔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楼高4层。清初,楼易其主,为江集成(承启楼的建造者)所买。江集成买楼后,即据风水之说予以改造,升高地盘。

  五云楼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占地约3600平方米,无石砌墙基,后砌石裙护墙脚,面阔25.8米,9开间;进深24.3米,11开间。底层外墙厚1.3米。全楼设一个大门,4道楼梯,门外以矮墙围合天井形成一个院落,外大门正对楼门。内通廊式,前后为歇山顶,两侧为悬山顶。该楼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外大门、门坪、楼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后厅。

  此楼设计奇特,内部以八卦中的阴阳化曜、四时八节为主体,套用五行,根据楼主“流年”,加配九星进行布局。进了大门,便是门厅,门厅在全楼中轴线南端,北端为后向正厅,两厅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中央建一口字形的中厅,其南北向各开一门,以通前堂门厅和后堂正厅。从外门楼起,经大门、中厅南门、北门至正厅,为“三进四动宅”。门楼属文曲水星,大门属贪狼木星,南仪门属廉贞火星,北仪门属巨门土星,正厅属武曲金星。按五行相生规律,层层生进,五行无相克现象。楼内每层40间,四周对称布置,底层四角设小厅。中厅除南北门外,东西还各开一旁门,四门各通一砖墙巷道,把天井分隔为四个小院,自成单元,影射春夏秋冬四时。四巷道各在中间相对着开两个门,分别通向各小院内曲径,这八条曲径寓意“八节”。而八个巷门则象征金锁迷宫阵图中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楼内有两口水井,以喻日、月,象征阴阳化曜。以上布局设计,暗含一句口彩:“动宅五进,日月照临,四时八节,人财兴盛。”加上外局艮、巽、丙、辛四山方各有尖峰高耸,谓之“贵人得位,四贡俱全”。五云楼的这种布局设计,在永定土楼建筑设计中极具典型性。

  楼内装饰华丽,脊顶飞檐翘角,厅内雕梁画栋,极为清幽雅致。虽然楼中居民相继外迁,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但从其布局及残墙断壁,仍可想象出其当年宏伟雄浑的气势。

  (二)有石基土楼

  裕隆楼

  裕隆楼位于高陂镇富岭村大塘角,由王学洲的子孙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道光十五年落成,是永定五凤楼,规模宏伟,建筑耗资巨大。

  它的布局是典型的五凤楼“三堂两落”的格局。后堂(主楼)是一座5层高(含阁楼)的大楼,中堂是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大厅,前堂出来便是门楼。三堂之间用两道中门连接贯通,门在中轴线上。“两落”由左右厢各三座高度不等的楼房组成。后堂左右的称上横楼,高4层,各由一个横厅与后堂连接;两个横厅都开一个后门,直通楼后约有2000平方米的花园。面对前堂的称下横楼,2层,楼下作库房,楼上作学堂,因此又叫学堂楼。两座学堂楼前面都有水池、假山、花圃,还各设一道侧门,右侧门通往水井、猪舍;左侧门通往水圳、碓寮、厕所、浴室、木工房等。学堂楼前面有一间平房。横屋歇山顶,由前而后形成三层叠起,与三堂叠起的屋顶呼应。门楼设全楼大门,大门对联:

  抱山环水乌巷重开新宅第,敦诗说礼青箱原继旧家风。

  大门上方写着“大夫第”三个刚劲大字。门前高耸一对石桅杆,还有一个半月形的大鱼塘连着大门坪(晒谷坪)。大门两旁各开一个小门,进小门便是学堂楼。全楼占地80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120个、厨房4个、外门7个、内门16个,厅堂25个、水井1口。整体外观巍峨、庄重、富丽、雍容。

  裕隆楼的内部装饰也很考究。大门门楼、前堂、中堂等处有许多木雕和泥塑艺术品,梁、柱、窗棂、斗拱、屏风等处的雕镂,花样繁多,镂工精细。大门门楼的地板、台阶、门框等均用青色花岗石条;三堂的天井、走廊等则用白色花岗石铺筑。中堂的地板用三合土加红糖等捶打而成,至今仍光洁锃亮。屋脊前低后高,为九脊歇山顶,上面雕龙塑凤,泥塑多反映戏文中的故事或是人们熟悉的掌故,色彩艳丽,人物形态逼真。大门坪全用小河卵石砌成图案,或方或圆,美观大方。

  裕隆楼依山傍水,坐南朝北偏西,其三堂两落的布局,不仅追求美观,更注意卫生舒适。楼中建筑物之间,高低、远近的安排,都充分考虑到通风、采光、卫生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用水排水设施,也考虑得周详,出入水口都使用石栅栏,以防杂物堵塞;排水阴沟内还放养乌龟充当“清洁工”,以疏通淤泥。

  早在20世纪50年代,建筑权威杂志《中国建筑》刊载的《古代客家民居建筑》一文中,首先详细介绍的就是裕隆楼(书中称“大夫第”)。1977年夏,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专程考察此楼后,感叹不已,在回沪途中吟诗一首:

  仿佛仙山入梦初,自怜老眼未模糊;流风已逝宋元画,如此楼台岂易图。

  后来他在专著《书带集·闽游记胜》中写道:

  七月,至永定观土楼,大塘角王宅文翼堂(即富岭村的大夫第),以土楼环厅,正中后部大楼高四层,每层皆铺地砖,极坚固……虽达傍晚,徘徊留恋,未忍遂别。而处处土墙深檐黄墙,衬于青山白云间,其色彩造型之美,宛如宋元仙山楼阁图。

  197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次出版由著名建筑专家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该书对裕隆楼和高头承启楼专门作了介绍。

  遗经楼

  遗经楼坐落在高陂镇上洋村,是永定规模最大的方楼之一,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陈华升所建。

  遗经楼坐北向南,东西宽约83米,南北长约133米,占地约1.13万平方米。正楼是一字相连的三座5层楼房,每座6间起脚,共90间。

  主搂左右两端分别垂直连着一座四层的楼房,并与主楼平行的四层前楼紧紧相接,围成一个巨大的方楼,如此环绕形成一个大“口”字。里而又有一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个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门中有门,楼中有楼,重重叠叠”,当地人称它为“大楼厦”。

  遗经楼有“西汉古堡”之美誉,其建筑特色在于“楼包厝,厝包楼”,其布局特点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全楼由五层“一”字形后楼和四层的“门”字形前楼围合而成,这在古民居建筑中都是不多见的。

  大门楼主楼雄伟壮观,上书“遗经楼”三个楷体大字,两边对联:

  笔岫屏山喜见文光万象

  壕潭柳灞欣看浪级千层

  全楼底层包括附属建筑共142间、14厅起脚。总计有房328间,厅24个,穿堂2个,学堂4座,花园2个,水井2口,池塘1口,晒坪、草坪、石坪各1处。四周有围墙,有外大门及中厅、正厅、左厅、右厅门各1个,正楼前大门3个,后大门1个,东西南北外围小门8个。

  遗经楼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坚实牢固。墙基用巨石砌筑,外墙厚1.4米;门框、门槛、厅堂边沿、梁柱垫脚、台阶,全用整石和条石;梁柱、檩子都用粗壮的大圆木;大门都用6寸厚硬木板制造,外钉铁皮,内设3根粗大的入墙大门闩;从二层到五层,厚木楼板面上全铺上青砖,连走廊也不例外。楼的四角设有水柜防火。正厅、中厅等处地板,用红糖、糯米饭拌三合土经捶打而成,历时100多年仍平整光洁如镜。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永定独立团和赤卫队集中楼内抗击国民党张贞部队龢民团的“围剿”,坚守数月,水、米、柴、煤,未见欠缺。民团用炸药炸楼,连炸3次,大门边才崩塌一角,足见其坚固。

  永隆昌楼

  永隆昌是指坐落在抚市镇新民村的永隆昌楼群。它由福盛楼、福善楼、文馆、敦隅别墅、临江书院等组成。这座奇伟壮观的庞大楼群,共占地2万多平方米(30余亩),共有房间746间(不含文馆、别墅),楼梯144架,水井7口。建造时间长达28年,从清道光末年开始,经咸丰、同治两世,直到光绪初年才告完成。据说,共耗费白银60余万两。

  永隆昌本是清道光后期至咸丰、同治年间,抚市一家赫赫有名的条丝烟商号的名字,老板是黄万斗、黄万才、黄万鹏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发迹的黄氏兄弟要建抚溪第一大楼,楼址定在永豪楼边濒临抚溪河的一片沙石滩。据说,建楼之前,单在抚溪河边筑的堤坝就有500多米长。堤坝的一些关键部位,底层用大松枕木垫基。堤坝露出水面高2.5~3米,顶部宽1-3米不等。堤身两侧均用石灰、黄土和沙拌成的三合土浆砌。大堤建成至今,历经多次洪水考验,安然无恙。当时,堤坝还是建楼材料、条丝烟等货物的运输码头。

  福盛楼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同治十三年(1874)竣工,是永隆昌楼中最先建造的,通常称“老楼”,坐南朝北偏东,属三堂两落的五凤楼式结构,因而当地人又称它为“五凤楼”。它以标准的三堂两横作主体,然后仿效县署建筑听松楼的设计在主楼后面,增加一排四层土楼并与两横连接,从而形成更为壮观的布局。福盛楼有两大特色:一是主楼高六层,是永定——也是福建乃至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的土楼;二是其内部的总体布局与众不同,它于三堂两落(横)之间的院子中,采取与中川富紫楼一样的分割方法,围出六个小四合院,这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大家族内小家庭相对独立的小天地。这个小天地緑草如茵,花香袭人,正如其楼内石刻楹联所述:“一室芝兰熏瑞气,满庭槐桂蔼春风”,环境优美,气氛祥和。    

  与福盛楼中轴线成45度方向布置的方形楼便是福善楼,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通常称“新楼”。其结构与福盛楼不同,主体是典型的方楼,四周等高,都是5层,屋脊持平,坐西南向东北。其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的房间皆沿大墙分布,然后分成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中厅和两侧的房间组成,厅后设置供层楼之间上下垂直交通之用的楼梯,内院立面配置木构饰面,室内粉刷白灰,以此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敦隅别墅位于福善楼东南角,是一座别致的小院楼,进入别墅的门,是一个前厅,厅后为天井,天井两旁是兼作通道的左右厅。隔了天井,立着一座4间1厅3层高的方楼。建别墅的初衷是作为招待宾客亲友的“宾馆”,后来主要供管理永隆昌公产公物的执事人员办公和住宿。从别墅往北到东北角的马厩,还有3间厢房。马厩以西,依次为轿舍、厢房、2间守护房、又2间厢房,最后靠着西围墙开了一个小门。而在2间守护房中间,立着跟福盛楼外大门不相上下的壮丽的外大门。此外,在大坪的西南角,与别墅相对,有一个只有一层的专为通向福盛楼而设的通厅,楼型划一,高大封闭的结构,使其具有迷宫的神奇色彩。神奇色彩的另一来由,是它“金龟驮印”的造型,若在高处俯瞰,就越发鲜活逼真。

  临江书院坐落在大堤下段旁边,占地约3亩,由黄万才的长子黄定猷建于清光绪年间。书院为两进的庭院,大门坐西向东,前进1层,包括前厅和左右厅;后进3层,4间1厅起脚。天井甚宽敞,采光极佳。周围柳柏成荫,风景秀丽幽静。定猷还置了一份肥田作为儒租田,以鼓励族中青少年努力求学上进。

  永豪楼

  永豪楼坐落在抚市镇新民村的大洋段,坐申向寅,前临抚溪河。“永豪楼”真正的楼名为五福楼,是十三世黄宠斋的五个儿子在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做条丝烟生意发财后建起来的。老二黄永豪在家收购烟叶,加工烟丝,并主持建楼,从道光十一年(1831年)动工兴建到迁入居住,历时7年,从迁入至装修全部完成,又经过11年,一直是他总理建楼事务,因此人们习惯称为永豪楼。

  永豪楼的结构布局,形如一个“同”字。“同”字框内上边的一横是主楼,高5层,每层8间1厅,底层中间开一门,门前的檐廊与主楼左右纵向的走廊相连。主楼前面,中间是一个长方形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列3间厢房。厢房往前又有一条连通左右走郎的边道,过道前面是大厅,设两个小门相通。大厅被中间的天井分为两部分,后面的称为上厅,前面的称为下厅,天井两旁的回廊把上下厅连成一体。上厅前端左右各开一个小门通外围。下厅前面正中是中大门。中大门的两边各有一个门,分别对着“同”字外框左右楼房前的空间。并列的三个门前的宽阔的檐廊,檐廊的两端各开一个横门。出中大门,迎面是一块占地约2.5亩的大院坪,用河卵石铺就地面。院坪左右有一座4间1厅的2层楼房,分别是文馆和武馆。院坪的前方是正大门。“同”字的外框,除了大院坪两旁的文、武馆外,全是单元式的楼房。左边一“竖”四座单元楼,前面的两座为3层,后面的两座为4层,除最后面一座每层4间1厅外,其他各座每层8间1厅。右边一“竖”也是四座单元楼,每座各层8间1厅,最前面的一座为2层,其他三座为3层。最后面,也就是“同”字外框顶上一“横”,有两座单元楼,均为3层,也是每层8间1厅。这样共计有十个单元楼,32厅,232个房间,每个单元楼各自独立,各有门户楼梯,单元楼内与别的单元楼不相通。大楼的东、南、北三向建有围墙。南向围墙内靠西边建一列厕所,与大楼相连处开一后门;靠北边为加工条丝烟的烟棚。东向围墙中间开外大门。

  永豪楼内单元楼各自独立的结构布局,在永定土楼中较为罕见。由于单元布局,楼内门户特多。这些门的门框,全用花岗石打造,工艺精良。楼内上下厅的天井,以及厢房、正楼、各单元楼和文武馆的走廊,间隔的空地,都铺上花岗岩石板材。永豪楼用石板材之多,其雕琢工艺之精,也是永定土楼中罕见的。

  五实楼

  五实楼,坐落在古竹乡古竹村塘仔,是一座方形土楼。由明末清初永定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苏荣(逢霖)之孙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迄今约300年。此楼落成时,建楼人已年近百岁,且五代实实在在同堂(长辈四代夫妇全都健在)。这对于家庭曾因反清复明遭蒙大难,祖父被囚死狱中的建楼人来,未尝不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欣慰之余,便把新居取名为“五实楼”,以志实实在在的五代同堂之庆。有当年留传下来的一副对联为证:

  五代见一堂,衣绕青蓝昭世德

  九龄添六算,明标文武振家声

  五实楼坐北朝南,4层,高约17米,占地近3000平方米。全楼只设一个大门,楼门像城门,石条门框,厚木板门扇,封以铁板,门上方设置水槽,俨然一座古城堡,给人一种森严而神秘的感觉。虽东北角一大片房间因遭兵燹烧毁,但遗留的厚实的土墙历经百风雨,至今依旧巍然屹立。

  五实楼的结构在永定土楼中是独一无二的:首先,一般方楼是外墙为夯土承重墙,内部则是木结构,用木柱承重,而五实楼的内外墙都是承重的夯土墙,只有屋顶和楼面用木构,突显坚固楼堡的特征。其次是该楼从外往内夯筑三道“口”字形的土墙,墙厚依次为1.7米、1米、0.6米,墙距分别为1.7米和4米。外墙与第二道墙之间为走廊,第二道墙与里墙之间每层用土坯砖浆砌分隔成26个单间。从第二层楼起,外墙四周向外开有宽0.3米、高1米的狭长小窗,每层26个;每个小窗都正对着一个在第二道墙上开的房门。每个房间都只在里墙朝楼内天井开一个大窗。其三,从2层起,走廊设在大墙边,俗称“楼内走马”。走马廊宽约1米,由于紧靠外墙,既可联系楼内各个卧室又便于监视楼外动静及时组织防护救援。

  楼内四角设有木梯,接通各层走廊。天井内掘有一口水井。房间的后侧向着楼内的天井,朝向天井处只开窗,不设内通廊。

  五实楼这样的结构,显然是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年代,为增强防御功能而精心设计的,其内外三重墙都是承重土墙,与一般大型方楼的构造方式完全不同,走廊在夹墙当中,突显其坚固性和防御功能。

  五实楼南向外墙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塑浮雕——口衔宝剑的狮头,永定民间以为狮头能够镇邪制煞,这种装饰用来“制伏”对面远山缺口形成的“凹煞”。威严的狮头为土楼的古檏雄壮增添了一道风景,也是土楼建筑习俗的一个印记。

  世泽楼

  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承启楼东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长方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5100平方米,高4层,面阔40.8米、11开间,进深41.2米、12开间,每层38开间,主墙厚1.6米,一、二层不开窗。一层、四层为内通廊式,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二层以上不设厅堂。楼内侧每隔一间以生土墙承重,每两间之间以土坯砖相隔、承重。中厅已废,两侧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后厅为祖堂,上方悬挂匾额,上书:“邦家之光”。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内院两边各有1口水井。

  顺源楼

  顺源楼坐落在高头乡高东村小溪北岸,与华封楼隔溪相望,因顺着溪流方向夯筑,故名。它坐东朝西,内通廊式,是一座闻名遐迩、风格别致的五角形土楼,为江前溪第九代孙江敏光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楼四周外墙均用石灰浆粉刷,洁白耀眼,又称为“白楼”。

  该楼背靠山坡,环境优美。基础用毛石砌筑,夯土墙在石砌基础之上。底层不开窗,顶层开一排整齐的长方形窗洞口,从洞口挑出木制窗栏。在略带弧形的厚重的土墙上形成轻巧开敞的顶层处理。由低矮的围墙与大门楼组成的小小的前庭院和后面高高的土墙形成瞭高矮对比。土楼的其他几面围墙,也随地形而建,不为固定的方整格式所束缚,从而形成了不规则的“五角楼”,总的效果是设计巧妙、布局新颖,立面处理既运用了材料质感和色彩的对比手法,又用瞭高低、虚实、大小、轻重的对比,形成外形活泼多姿、有主次、有韵律的协调统一的完美建筑。

  纱帽屋

  纱帽屋坐落在高头乡高东村万安坊小豀边,与顺源楼隔溪斜对,相距不过百米,由江茂孙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限于地形,坐南朝东,占地约300平方米,土木结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私塾土楼。

  楼底层东向偏北处开大门,木制门框、门扇,门顶加飞檐;8个开间,西南角设一木梯;楼中央是一个矩形天井。建楼时因为地基不足,北面便向豀滩伸延,用巨石砌成平台。为减轻地基负荷,临溪的北向仅建一层,歇山顶,并以木板作墙,设为敞厅,中开大窗,装两扇活动窗扇;大窗两旁又设木制透景漏窗。推开大窗,远眺则高头溪北岸山色楼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俯视则清溪萦逥,緑树台阁,倒影摇曳,别有情趣。其余三向,用生土夯墙,都只有2层,歇山顶。南向土墙稍高,约9米;东西向土墙略低,约7米。底层土墙不开窗,二层每房开一窗。全楼屋顶高度由南向北渐次递减,外观很像古代官员戴的乌纱帽,当地人都称它“纱帽屋”。

  江氏上祖当年建成这座小土楼,下层用来堆放杂物,上层供仕子自修或休闲。所以过去这里常常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和悠扬的丝竹声,知名华侨江练潮、江国熙等人,早年都曾在此挑灯夜读,后走出土楼到东南亚各国去创立基业。

  东成楼

  东成楼坐落在湖坑镇南江村桥子头,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占地约4200平方米,平面为正方形,3层,24开间,内通廊式。

  这是座八角形土楼,当地人称它为“八角楼”,是永定土楼中方楼变异的一个典型。提起它,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东成楼择基兴建时,原规划为方楼。然而事出凑巧,方形的一角恰好对准本村黄婆太的墓地。这墓地为猛虎下山形,而楼相对墓地的一角恰似拉满弓弦的箭簇对准虎头一样,从而引起纠纷,经好心人建议,约请巫翰林(原名巫宜福,字鞠坡,大溪巫屋村人。清嘉庆二十四年二甲进士,入选翰林院)出面调解。巫翰林到实地踏勘后,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对准墓地的楼角裁角取直,削去箭头,这样既不影响风水,又保留了宅基地。同时为使建筑整体协调,干脆把其余三个楼角统统裁角取直,把原来规划的四角楼改为八角楼。于是,便有了这座八个角的东成楼。

  虎豹别墅

  坐落在下洋镇中川村,为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耗资34万港元所建,是他生前所建3座私人别墅之一(其余两座分别在新加坡和香港)。

  别墅坐南朝北,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畴。占地约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前圆后方,既有方楼、圆楼、五凤楼的影子,更是中西合璧的杰作。钢筋水泥与生土砖木按需择用,部件与架构的样式也“土洋并举”,但又不落拼凑痕迹。楼的前堂用青砖砌墙,中间部分横向两边为3层方形土楼,高12.5米;顶层是重檐阁楼,歇山瓦顶,但重檐向前伸出,顶住它的是两根花岗石打造的大方柱,从大门前平台“拔地而起”。前堂两端,各镶着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小“圆楼”,也是3层,顶层也是阁楼,不过戴着的是个八角重檐亭子的顶。这八角取形八卦,令人想起胡文虎虎标良药之一“八卦丹”。这样,方和圆巧妙地组合,雄伟衬以玲珑,整个前堂外观,便端庄厚重中掩不住几分秀丽。穿过门厅,迎面是250平方米的大天井。天井后边,矗立着后堂正楼。生土夯墙,包括阁楼共4层,比前堂略高,也是歇山瓦顶重檐,一字幷排7间,正中一间是厅堂。堂前竖着两根高大石柱。天井两旁建起两层高的厢房,把前后堂连接起来。承接后堂的两端,各留3米多宽的梯巷,然后一连3个房间。二楼各间后面都附设3米多宽的阳台,屋顶则是个大阳台。前堂、后堂、厢房,围遶天井都有走廊,廊宽3.2米。

  1991年,虎豹别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胡文虎之女胡仙投资200万元,将别墅整修一新。1994年9月,别墅内设“胡文虎纪念馆”,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馆名,内设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生平事迹展览室。该馆已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2005年,由胡文虎基金会出资300多万元兴建配套工程——虎豹塔,2007年9月落成。

      

  富紫楼

  富紫楼,坐落在下洋镇中川村,为胡氏九世祖旃乡中川建于清雍正末年。此楼坐北向南,高二层,底层40开间,由T字形人称“天街”的巷道分隔成为北南两组共5个居住单元。

  这是一座奇妙的长方形土楼,面宽21.5米,进深47米,平面按“富”字图形布局,其“书写”顺序从上(北)到下(南),依次为:北端——T字形巷道横巷以上的部分,由一排附属用房与主楼的15个房间组成“富”字的宝盖头,紧接着宝盖头的是小中堂围遶小天井构成的小四合院,这个屋脊色深的小四合院便是“富”字中间的“一”字和“口”字。南端——T字形巷道横巷以下的“天街”部分,沿“天街”东西两侧布置各由5间1厅组成的4个拥有天井的居住单元。这4个单元显示的形象是“田”字。这样,北南两个部分合起来便是一个造型逼真的“富”字。其布局之奇,结构之妙,可谓巧夺天工。    

  富紫楼独树一帜的造诣,还表现在它别出心裁的屋顶。永定客家土楼建筑,自古以来都刻意追求歇山式的大屋顶,一为遮凉,二为避雨,三是配合土墙造成一种厚重的磅礴气势。富紫楼主为了富贵吉祥起见,突出此一“富”字的亮丽,居然裁剪了大墙外的长檐,但他无意中却为永定客家土楼创造了形如江淮一带风雨楼格式的屋顶,成为客家土楼王国里标新立异的一个佳作。

  该楼的另一特色是在墙顶上创造性地设置了“封火瓦”,全用青砖层层叠叠地砌至瓦口,一劳永逸地封堵了火魔的觊觎。几百年来,被火烧的房屋不下百间,富紫楼却在一片火海中安然无恙。

  西陂天后宫

  坐落于高陂镇西陂村,是全国唯一的塔式天后宫。四周青山环抱,碧水清流蜿蜒而过,宫旁古榕苍翠成荫。向南远眺,田园庐舍,阡陌纵横;北面山下,村庄楼阁,炊烟袅袅,构成一幅美妙无比的乡村图景。

  西陂天后宫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坐南朝北,占地6400多平方米。大门前是一个大草坪,草坪上有两座巨型石狮,4米多高,威风凛凛。大门用花岗石作门框,高2.6米,宽2米。门楣上双龙拱日浮雕活灵活现,门框上方壁画人物栩栩如生,飘逸雅致。

  主体建筑为天后宫塔,7层,高40余米。塔基用天然石块砌就,底层为主殿,供奉天后妈祖,并有“金童”、“玉女”、“千里眼”、“顺风耳”等陪神;殿左厢设财神王爷,右厢设土地神位,均为木雕神像。一、二、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四、五层为八角形,砖木结构;六、七层同样是八角形,也是砖木结构,不同的是中间用大圆柱子为轴心,数十根方木支托着向八方辐射成车轮状,坚固结实,典雅端庄。顶层为葫芦顶,采用江西景德镇特制的圆缸垒成,分红、黄、兰、白、青诸种颜色,灿烂夺目。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四周建有护塔房舍,塔前是大宝殿,大殿左右厢房为上酒楼,天井左右为下酒楼。塔后的登云馆,为旧时童生会文之地。门厅内有一座永久性戏台,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旧时,每年妈祖生日,在此演戏祈祷,热闹非凡。

  这座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建筑,有美丽的飞檐及雕梁画栋。良工巧匠精心雕塑的各种鱼、龙、鸟、凤、狮、象、虎、豹等飞禽走兽,各种历史典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因年久失修而严重受损。1980年,当地依旧修复,游人得以重见其貌。

  奎聚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形土楼,由洪坑林姓十八世祖奎扬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依山就势而建,三堂两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主厅,两侧为横楼。

  奎聚楼为内通廊式。全楼前低后高。前半部3层,一、二层都不开窗;后半部4层,一至三层都不开窗。设4道楼梯,1座大门。前后楼楼顶成三段作断檐歇山式,两侧横楼楼顶作悬山迭落。内院套1个由主厅前厅与回廊组成的小四合院,回廊对中心天井开敞,外侧环绕披屋。左右披屋中各有1口水井。主厅砖木结构,前厅处理成两层的楼阁式,作重檐歇山顶,与后楼的两层腰檐相连。第四层的腰檐中段突出一段小屋顶,使主厅前形成4层重叠的屋檐。大门前的院落由石砖矮墙围成,外大门与楼中轴线约成45度角,装饰考究。楼内遗存名人题刻、楹联较多,楼门楹联为“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学堂设于西侧,单层。

  该楼装饰精美,熔石雕、砖雕、木雕于一体,石雕和砖雕虽为数不多,但都是珍品。如中门两旁的两块砖雕,都是“凤凰戏牡丹”,匠师用高浮雕的手法,把花鸟都雕活了。木雕共200件,大小不一,刀法娴熟,内容繁多,雕工精巧,龙、凤、狮、梅、兰、菊等,多见于梁柱间或顶棚上。

  福裕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凤楼),由汀州知府张炳星仿西洋式建筑风格设计并题写楼名。该楼的结构特别,高低有序,主次分明,强调纵横之间的对称。沿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门坪、内大门、门厅、前天井、主厅、后天井、后厅(正厅)。两侧为横楼,砖木结构,高3层;前楼高两层,后楼(主楼)高5层。主体建筑比一般的五凤楼高一层,纵向自西向东分为中间和南、北3个部分,各部分的前楼分别设一门,中间的是大门,两边的侧门比大门稍小些。整座楼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全楼二层以上的楼板都以薄青砖铺地,既防火又隔音,还可以防止上层的泥沙掉到下层,底层的厅堂、天井、走廊都用三合土铺地,至今光洁如新。

  整座楼雕梁画栋,装饰精美,荟萃木雕、石雕、泥塑、书画等艺术品,处处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中门镂雕人物、花鸟。楼内遗存较多名人题刻、楹联。楼门楹联为“福田心地,裕后光前”;厅堂楹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门前院落由石砌短墙围成,地面以河卵石铺成,外大门设于正面围墙东北侧。门坪两侧设学堂。

  光裕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北部、福裕楼南侧,东临洪坑溪,建于清干隆四十年(1775年),长方形土楼,坐西朝东,占地约2500平方米。高4层,面阔41.8米,进深33.6米, 共3进,以天井相隔,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每层35间,设4道楼梯,1个大门,后厅为主厅。

  福兴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中部、振成楼西北侧,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长方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约800平方米。高3层,面阔7间,进深4间,中为天井,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两道楼梯,1个门,内有1口水井。后厅为主厅。

  庆成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东南部,振成楼东南侧,建于1937年,正方形土楼,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楼高3层,面阔7间,进深6间,中为天井,内通廓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道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后厅为主厅。2014年被辟为客家家训馆,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馆名。

  绳庆楼

  坐落在初溪土楼群内,位于村子的西北部,临溪而建,方形土楼,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1482平方米。则内外两个方形楼组合而成,外楼宽39米,深27米,高4层,设1个大门;内楼高2层。内通廊式。全楼168个房间、两个厅堂,设4个楼梯。主厅设于内院中间。

  华庆楼

  坐落在初溪土楼群,位于村中部,西为藩庆楼、东与福庆楼为邻。长方形土楼。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坐南朝北,占地约480平方米。高2层,宽19.5米、5开间,深20.5米、6开间。内通廊式。一层不开窗,后厅是主厅。中厅位于内院中间,单层。全楼设4个楼梯,1个大门。

  锡庆楼

  坐落于初溪村中部,集庆楼东南侧。长方形土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坐南朝北,占地约400平方米。高3层,宽27米,深24米,内通廊式。一层20间、两厅,二、三层各23间,一、二层不开窗,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后厅为主厅。

  共庆楼

  坐落于初溪村东部。六角形土楼,建于1949年,坐南朝北,占地约3500平方米。面阔40米,进深31米,高4层,前低后高。全楼152个间(含间),设4道楼梯,1个大门。内通廊式。三、四层的廊道比二层挑出许多。主厅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

  藩庆楼

  坐落于初溪村中部,集庆楼南侧。长方形土楼,建于1949年,坐南朝北,占地约8000平方米。高4层,前高后低,面阔40.7米,11开间,进深35.4米,10开间,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主厅设于内院中间,单层,方形,前低后高。全楼设4道楼梯,1个大门,有两口水井。

  三、圆形土楼

  集庆楼

  集庆楼坐落在下洋镇初溪村,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圆形,两环,占地2826平方米。底层墙厚1.7米,原来没有石砌墙基,后人为防土墙被水浸湿,用鹅卵石在墙根部加砌了1米高的石裙。该楼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主厅、后院。

  楼门为为石质门框,阴刻楹联:“集益都从谦处爱,庆余只在善中求”,横批:“物华天宝”。厚实的门扇封着铁板,上方设防火槽。1930年,共产党在初溪建立苏维埃政权,广东西河张以钦民团纠集湖山李良柏民团攻打集庆楼,楼内群众奋力反击,多次打退民团的进攻。后来,民团放火烧楼,居民就从楼上泼水灭火,但是,石门框还是被火烧断了。

  外环是主楼,土木结构,直径61米,高4层、12米,底层53开间,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1-4层原为内通廊式。清干隆九年(1744年)维修时,二层以上改为单元式结构。后来因年代久远,单元之间的隔板被陆续拆除,复为内通廊。外环四层外墙有9个瞭望台,木结构,向外挑出,既可瞭望又可架设土铳;大门上方的瞭望台可观察到村口的动静,还可封锁正面的通道,凭险据守该楼。这是由于初溪村地处大山深处,旧时常有土匪野兽出没,所以建楼人特别注重增强防卫功能。

  内环单层,砖木结构,26开间,用作膳厅、杂物间等。内环前后和两侧各有一条高于天井的石砌通道与外环的内通廊相连。

  主厅位于楼中心,单层,土木结构,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主厅与位于后向的厅堂、厅前两侧和正面的回廊围合成一座方形建筑,中间是个小天井,主厅的门正对着楼门。厅堂宽敞,供奉神座,两边各设小门。

  楼后侧底层设一秘密通道,通往后山。入口设在一个房间的外墙上,预留一个距地面高1米、长1.6米、宽0.7米的缺口,外面用泥土封住,因用与土墙相同的泥土,外人发现不了;房间内平时用木板封住,外人进入该房间亦无法发现其中奥秘。紧急情况下才启用。

  集庆楼是楼梯最多的土楼,一般圆楼设2-4处楼梯,每环回廊相通,整楼来往十分方便。唯独该楼一反传统建筑规律,每户各自安装楼梯,把整座圆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式楼房。该楼的另一特色是,全楼成千上万的木构件,没有用一枚铁钉,都用榫头衔接,却岿然屹立四五百年,这不能不说是土楼建筑的一大奇迹。

  余庆楼

  坐落在初溪土楼群内,位于村子的东北部,临溪而建。圆形,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坐南朝北,占地1256平方米。直径41.6米,主楼高3层,每层34开间,设4部楼梯,内通廊式,主厅设于内院中心,为单层砖木结构方形建筑。

  庚庆楼

  坐落在初溪土楼群内,位于村子北部,介于集庆楼与余庆楼之间。圆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坐南朝北,占地约660平方米。直径33米,高3层,每层37开间,内通廊式。全楼隔墙只有3道为生土夯筑墙,其余为土坯砖墙。设2道楼梯,两个大门。主厅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

  福庆楼

  坐落于初溪村东南部,椭圆形土楼,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坐南朝北,占地660平方米。单环,高3层。每层30间,1厅,一、二层不开窗,设3道楼梯,1个大门。主厅位于内院中间,方形,单层,前低后高。

  善庆楼

  坐落在初溪土楼群内、福庆楼东南面,圆形土楼,建于1978年,坐北朝南,占地1200平方米。单环,直径31米,高3层,每层26开间,内通廊式,1个大门,中间天井以花岗石铺面。

  振成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为圆形土楼,两环由林逊之兄弟建于民国元年(1912),历时5年而成,约耗光洋8万。

  大门坐北朝南,整座楼占地5000平方米,结合《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综合儒家思想和佛、道两教教义,按八卦太极图形式进行立体布局和设计,故又称“八卦楼”,

  外环为主楼,直径58米,4层、14米,共设4道楼梯,东、西两侧对称位置上分别开一侧门。底层44开间,内通廊式,按《易经》八卦原理,以青砖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状8等分,寓意八卦,单元之间在走廊隔墙开有拱门,关起门自成院落,打开则全楼相通。二层以上楼板铺设青砖,第三、四层走廊安装精美的木质靠背栏杆。

  内环两层,砖砌,与高大的主厅围合中心天井。底层两厅8间,第二层回廊装饰图案精美的铸铁栏杆,前向回廊中段略高于两边段。主厅宽敞,可作内环的戏台,前置4根高大的西式圆形花岗石柱,门楣嵌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里党观型”石刻匾额,堂内还题刻众多名家书法。其中有一50厘米见方的“带”字(如右图),笔画间巧妙地含藏“一带山水甲天下,少年努力争士才”14个字,须仔细猜辨方能悟出。

  内外环以天井相隔,组成多个院落。后面东西两边各有一口水井,刚好处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两口水井相隔不过30余米,在同一平面上,水位、水温、和水质却明显不同。天井中的花圃与内院融为一体,体现园林风格布局。

  全楼共有大小房间222间(含厅)。

  楼门石刻楹联为“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中厅门石刻楹联为“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后厅柱联为“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楼外两侧各有一幢双层半月形的耳房,每幢12间。一幢为条丝烟烟刀加工作坊,一幢为学堂。各开一拱门与主楼边门相通。

  振成楼以外观富丽堂皇、内部设计丰富多采而着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主厅、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赢得了“土楼王子”的美誉。

  如升楼

  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北部,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圆形土楼,坐东朝西,单环,直径19.5米,高3层、9米。是县内较小的土楼之一,俗称“米升楼”。

  每层16开间,内通廊式。底层作厨房,二层设粮仓,都不开窗,三层为卧室。全楼只有1个大门,楼门、门厅与主厅同在中轴线上。楼内天井有一口水井。

  楼周环境优美,楼前有照壁,楼与照壁之间是小石坪,也是中,照壁前是清澈见底的洪坑溪,豀边垂柳婀娜。楼外溪面上架一座小桥,与对岸的洪坑小学(原日新学堂)相连。楼后紧靠山冈和梯田。

  楼名取名“如升”,暗含“如日东升,光明万年”之意,寄托瞭楼主的美好愿望。

  承启楼

  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高头江姓第十八世祖集成带领子孙上百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据说,夯墙期间,天公作美,土墙未淋过雨,故又名“天助楼”。圆形土楼,4环。坐北朝南,占地5376平方米,总计365个房间。整座建筑外高内低,形成逐环递减的格局。

  外环直径72米,高4层,每层67开间(含门厅、楼梯间)。底层墙厚1.5米,逐层削减至第四层,仅0.9米。底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均不开窗。三、四层为卧室。二层以上挑梁向圆心延伸1米左右,构筑略低于栏杆的屋檐,屋檐下用杉木板按房间数分隔成一个个小储藏室。东、西面各有2道楼梯。正面(南面)开一大门,石门框,上书楼名;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

  第二环单层,36间,除正面和东、西两侧各以一个开间的位置作为通道外,其余各间与前向的小庭院、青砖隔墙围合成小院落,里面的厅堂,主要用作客厅或膳厅。每个院落各开一门,与三环后侧的内通廊相通。

  第三环单层,20间,旧时作私塾。楼主一方面崇文重教,一方面不让女孩到外面学堂与男孩一起读书,于是在楼内办起男女共读的私塾。

  第四环是主厅,单层,比第三环稍低。后向的厅堂与正面两侧的弧形回廊围成单层圆形屋,中间是天井。主厅雕梁画栋,正面对着大楼门。厅堂东、西两侧各设一道小门与全楼东西走向的通道及外环两个边门相连。

  全楼平面按《易经》八卦进行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响应。其中外环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最为明显。二环与三环之间的东面和西南面的天井各有一口水井,各代表阴阳,俗称“阴阳井”,两口井大小、深浅、水温都不相同。

  楼中鼎盛时期曾居住600多人。据说,一些媳妇嫁到楼里几年了,与楼里的有些人还彼此不认识。有一首歌謡说的便是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些都充分说明瞭承启楼的恢宏气势和悠久历史。

  承启楼里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最珍贵的莫过于楠木寿屏了。这件稀世奇珍是干隆十九年(1754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的次子江建镛7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京城太学士们合赠的。寿屏由12扇楠木板连接而成,雕刻面积达15.03平方米。正面中间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边分别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凡187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008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参观该楼后,欣然提笔写下“福建土楼王”五个字,并在楼前栽下一棵香樟树。

  侨福楼

  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承启楼西侧,为圆形土楼,建于1962年,坐北朝南。直径45米,高3层,内通廊式。全楼有30间(厅),设1座大门。第二层通廊由木质结构悬挑,第三层通廊挑出更多,且设腰檐,檐下以木板封闭作贮藏室。主厅正对着大门,中西合璧,在后侧中轴线上,向内院突出,正面有4根西式圆形石柱。内院以花岗石铺地。门外围墙包围,设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楼外有筑有一圈围墙,围墙上设有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因为该楼由楼主远在海外的华侨兄弟筹资兴建,故楼名中带个“侨”字。又因为这座楼出了11个博士,人们又称它“博士楼”。

  衍香楼

  坐落在湖坑镇新南村,由苏谷香创建,其子建成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因楼主苏谷香父子曾受封奉直大夫和奉政大夫,故又称“大夫第”。坐东北朝西南。为圆形土楼,单环,4层,直径40米。每层34间,内通廊式。全楼设3个厅、4道楼梯、1座大门,大门封铁板,顶部设防火灌水道。

  主楼按八卦布局。楼内中心设厅,仿府第式建筑,有后堂、中堂、前堂,厅左右侧有厢房。中轴线自西南而东北为内大门、前中厅、中厅、后厅。厅与厅以庭院相隔,以石砌廊道相通。厅堂雕梁画栋,工艺精巧,古檏典雅。衍香楼这种圆中有方的设计,是楼主恪守“规矩做人、规矩做事”家训的体现。

  楼外石砌围墙顺势而建,前低后高,跌宕起伏。形似卧龙,“龙头”为位于西北面的外大门,外大门正对着门前的奥杳溪和山坳。

  距楼后围墙50米处为后花园,依山傍水,緑树成荫,为旧时该楼文武秀才读书、练武及楼主休闲之所在。一条青石板路沿溪通到楼门,靠溪一侧设条石护栏。楼外墙西侧和西北面设学堂,高两层;北侧和东北面设两层高的娱乐室,为吹拉弹唱之地。据楼主称,楼左侧原有一“济元堂”药店,穷人看病免费赠药;还有一藏书室。

  该楼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科举时代曾出过五个秀才、一个举人,20世纪50年代至今,涌现出博士2人、硕士15人,学士76人。国家文物委员会郑孝燮副主任考察此楼后,欣然题诗:“远山近水土圆楼,隔壁残垣且伴留,耕读传家犹传世,诗情画境何悠悠。”

  振福楼

  振福楼坐落在湖坑镇西片村,由经营条丝烟发迹的苏振泰建于1913年。是振成楼的“姐妹楼”,两楼建造时间相近、结构相似,都是20世纪初期永定土楼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筑艺术的杰作。

  该楼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由内外两环同心圆建筑组成。外环直径45米,高3层,以八卦格局建造,有3厅96间,内通廊式。东西两边对称位置上各设一道楼梯。后厅与楼门、主厅在一中轴线上。内通廊上用青砖筑拱门,门楣上书“出入”“孝弟”。门厅两侧各有两间特殊用房,一间为条丝烟成品仓库,一间为管理人员办公室。

  内环单层,砖木结构,中厅位于北面,两侧为西式花岗石圆柱,前面为弧形厢房、中门,与中厅相连,组成内环。

  楼前有个鹅卵石铺地的大门坪。石砌围墙环绕全楼,设铸铁花格外大门。

  楼外两侧各建一座耳房。东侧4间,砖木结构,3层,原为学堂。西侧6间1厅,土木结构,2层,原为烟棚、砻碓间等,已毁。

  该楼以“振福”嵌首的楼门对联,是苏振泰花了几千元钱,特地请当时上海有名的书法家汪洵写的。

  振福楼门前,清澈的溪流吻石而过,两岸河堤高筑,古树葱茏;一座廊桥旭长虹从门边横跨而过,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

  环极楼

  坐落在湖坑镇南中村,由苏卜臣建成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圆形土楼,占地4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中华山,旁边是苏溪小瀑布,依山傍水,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情韵。

  全楼分内外两环,布局科学合理,结构精巧。外环是主体,直径46米,高4层、14米。出于防洪、防盗的需要,石基高近两丈。外环底层含1门、1厅、4梯、30间,二至四层各有34间。内环1层,有10间和4处通道。中间是天井。全楼以大门、主厅为中轴线,形成左右对称的布局。楼内地板和楼外门厅都用经过精心挑选的大小相似的鹅卵石铺就,完整了保存了土楼的自然风貌。楼内外各有1口水井,其中楼内的为阴井,上有凉亭;楼外的阳井已废弃不用。楼外两侧各有一半月形附属建筑。

  环极楼以具有扩音功能和抗震性能而闻名。站在楼内天井正中的圆心处用力跺脚或高呼,都能听见清晰的回音,有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这种现象在永定土楼中是絶无仅有的。它的抗震性能强,300多年间历经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据民国《永定县志》记载:“民国七年阴历正月初三日(1918年2月13日),午后一时,地大震,淅淅有声,历20余分钟始止……”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宽近0.2米,长近3米。震后,由于圆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慢慢合拢。至今仍可看见一条细长的裂缝。

  永康楼

  坐落在下洋镇霞村,1938年新加坡华侨胡来兴所建,为圆形土楼,坐东南朝西北,单环,直径37米,高3层,每层26间(含楼梯、门厅等),内通廊式。

  楼内中心的方形大厅,砖木结构,与前门厅、后堂同在中轴线上,与后堂之间的两个侧厅以廊道相连,布局巧妙;厅内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前侧和两侧门扇镂刻镏金古代人物和花鸟。

  永康楼是永定建造最华丽的圆楼之一。门厅、中厅、后厅的梁额处,有各种各样的彩色绘画,除一般土楼中常有的传统中国画,更多的是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画面:富丽堂皇的高楼,横跨江面的大桥,风驰电掣的火车,乘风破浪的巨轮,海南的椰林风光……内厅三处屏风,精雕细刻,每幅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中厅的屏门,镂空木雕,双面图案全部镀金,至今仍金光灿灿,据楼主介绍,当时分别延请福建、广东的师傅雕刻,一人雕左边,一人雕右边,仅此12扇屏门即耗资2000多光洋。门厅、天井和楼外的走廊、门坪都用花岗石铺地。一般圆楼建造粗犷,黄土墙都裸露在外,唯独永康楼内外粉刷雪白,别具一格。

  五福楼

  位于大溪乡太联村莒溪之畔。游廷峰筹划兴建,其子友龙主建完成,故当地人又称它为“友龙圆寨”。

  该楼坐东南向西北,内外共3环,外环直径74米,占地3419平方米,含门、梯共52开间,设5道楼梯。因游友友兄弟五人,因而以通向内外的4条巷道为界,将楼分成5个结构相似的单元,开门则全楼相通,闭门则各自独处。

  楼中心是主厅,单层,由前后两个“凸”字形的厅合成整体似圆状的堂屋。堂屋前面楼上方写着“百忍堂”三个大字。楼内两口水井。门、道四通八达,有明有暗。该楼建好后,不知何故被火烧掉一开间。后来,传说该楼为“风炉形”,必须留个缺口,才不致再遭火患。因此,烧毁的那一开间便没有再重建回去。1996年“八八”洪灾时,楼临溪的一侧(即原来烧毁处)被洪水冲毁13开间,楼主用红砖在坍塌处砌起一道围墙。

  在离五福楼对岸约400米的古道上,至今保存着一座石碑,上书“都阃府”三个大字,记録了五福楼楼主当年的显赫和尊荣。

  福盛楼

  福盛楼位于海拔800多米的陈东乡岩太村。1966年上半年动工,夯至一层楼高,“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建,夯好的墙体因雨淋而倒塌。1980年后陆续重建。1982年全部竣工。

  该楼坐北向南,直径84米,是县内已发现的直径最大的圆土楼,该楼高4层、13米,有56开间,左右各有一楼梯,底层楼梯间开一侧门。福盛楼房间的宽度比一般圆楼的大,因此房间扇形不太明显。北面地基比南面高,因而底层高度前后不同,二层以上保持水平。为保护墙体和楼内的木构架免遭雨淋,屋顶出檐特别长,大梁挑出2.7米,加上檐口,足有3米多。

  福盛楼的侧门和楼梯的设置有点特别,左右不对称,左边(东面)的侧门和楼梯分别距大门、后厅8间,而右边(西面)的侧门和楼梯分别距后厅、大门10间或5间。这样布局,是根据楼外地形,为方便通行而设计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