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抚市的两座寺庙及其他

  万寿寺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十月,庆祝庄宗寿辰,取《诗·小雅·南山有台》中“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之义,号称“万寿节”。大概从此时起,就以“万寿”称颂皇帝生辰。南宋孝宗干道三年(1167),诏天台赤城山“玉京观”改为“天中万寿宫”,这是设祈祝皇帝万岁生祠的道观称为“万寿宫”之始。万寿寺盖脱胎于万寿宫。永定的万寿寺,有两座,一在县城东门,今实验小学即其原址;一在抚市老街头。两寺俱始建于明代。前者于成化二十年(1484)由首任知县王环督“龙寿寺”(在今城郊乡古镇,明末叶已废)僧人以崇募缘建造,挂“祝圣道场”匾额;清朝顺治七年(1650),知县赵延标督僧人大梆重修,改挂“天子万年”匾额。后者于弘治十六年(1503),由巫四九郎募建,以后黄任亨、黄献龙等都曾捐田亩充作寺产;清干隆四十八年(1783),苏正笏、赖文进等募捐重修。所以,单就建造年代的久远而言,抚市万寿寺,也够得上永定较重要的古迹了。

  抚市万寿寺,虽历经修葺,但基本上是干隆年间重修后模样。它占地二亩许,主体有三进两天井。跨入大门就是一个大厅,厅屏顶上正中挂“天子万年”匾额,这是清代万寿寺的标志。厅后为天井,越过天井是中大厅,厅屏前供奉关帝圣君,关平、周仓侍其左右。关帝神座栏两边楹柱上刻着一副对联:

  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

  横批:忠义参天。

  中大厅后又一个大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厅:左厅祀神农帝(俗称五谷神)以及郑定光和叶拂虎二佛;右厅供财神、喜神、贵神。天井后为正大厅,是大雄宝殿,供奉三宝大佛。这三进寺院的左边,一落厅、房,作僧侣们的生活区。遇上做大佛事和节庆日活动,此处便是“后勤部”。如需招待来寺活动的善男信女用膳,寺内可同时摆设三十席,“后勤部”藏有一应桌凳及杯盘碗筷等餐具。

  万寿寺供奉了那么多神鉴,其实历史上长期在民间最吃香的,却要数左厅的神农和定光、拂虎。旧时乃农业社会,民众最切望庄稼丰收、终岁平安,而神农是五谷神,定光(不是梵名“提洹竭”的燃灯佛)、拂虎则相传原为一对极善于经营田园庄稼的搭挡,两人不仅友好相得,而且同心慕道,先后成仙,只是民间却奉之为佛家菩萨,不知佛乃皮相,骨子里本为道士。客家神鉴往往佛道融合,这不过其中一例而已。由于这段渊源,定光、拂虎在抚溪民众心目中,便成为跟神农帝一起,共同佑护一方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保护神了。为了酬神与祈福,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日,全抚溪乡八坊——怀光、仁里,南阳、中寨、里龙、池坑、寨前、水尾,都要以高灯彩旗、喇叭锣鼓等仪仗加上连天铳炮“装备”起来的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把这三尊神像依次迎请到各坊接受礼拜。每到一坊,信众集中在事前搭好篷帐,恭请尊神歇驾的地方,摆上各户斋蔬、米糕、糖果等供品,焚香放铳炮礼拜,谓之“接供”。最后接供的那坊,必须负责把神像送回万寿寺安座。整个迎神过程隆重、热闹,家家宾客络绎不絶,欢声笑语在一座座土楼和田野、道路间逥荡。这习俗一直盛行到抗日战争前夕。

  万寿寺初建时,它前面原本临着通往龙潭转赴漳州的大路。明嘉靖十九年(1540),汀漳间由上杭经适中趋水潮而达漳州的主驿道改线,把由上杭东出龙岩再南下适中,改为由上杭南下到永定城再折东北经湖雷、抚溪、龙潭而横出适中,以减缩三分之一路程,节约国币开支。万寿寺前的大路,扩大修整为驿道——俗称“官马大路”。而抚市则成了永定境内最靠近漳州的一个大驿站,来往官员在此歇脚者日多,于是有“抚溪公馆”(官员招待所)的建立,它跟万寿寺仅隔着驿道斜相对望。万寿寺乃“祝圣道场”——恭祝皇帝万寿无疆的场所,在公馆寄宿的官员自然必须到此祝厘,并顺便礼拜其他神鉴祈求仕途顺达,这又带动万寿寺香火更加兴盛,长久不替。万寿寺及其附近因此成为官宦、商贾、香客等“流动人口”麇集的地方,也就藴藏着丰富的商机。当抚市圩场开始壮大时,抚市街便在这里孕育诞生,地名“老街头”即由此而来。以后,万寿寺前大坪,还长期成为圩场米市。

  万寿寺的建筑,在丰田里寺院中自属一流。其雕梁画栋及其他构件装饰,都是艺术精品。时至今日,仍令参观者惊叹。

  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抚市中寨村与里龙坑村毗邻地带南面,圆通山腰深窈处。此山顶峰俗名“西茅岐岽”,岽背后有一个小盆地,就是山清水秀的龙川(龙窟)村。圆通山得名盖源于“圆通寺”。这寺已很古老了,大概建于明代,历来香火旺盛。1939年笔者慕农读小学六年级时,曾由老师带领来此游玩,见寺内诵经和尚还有五六人。印象最深的是,寺前一管山泉水特别清澈甘甜,似乎还可闻到一缕芳香。当时我们爬山到此,正口渴思茶,用山僧为游人、香客准备的小竹勺舀饮,不啻醍醐灌顶,周身清爽。至今60余年过去,每一忆及,体验犹新。

  圆通寺旧建筑及寺内佛像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已一扫而光。今年仲春我们重游此寺,乃1980年代中期,由中丰地区及周边善男信女集资,依残留的石基重建的。重建清理地盘时,发现了两件幸存的寺中原物:一为“躲”在几根倒下的梁、柱架窝内满身泥土的韦陀佛像;一为倾圮的土墙里埋着的大钟。

  关于韦陀佛像,据现在寺中一位住持说:旧时韦陀佛像执宝剑的姿势,是表示着所在寺庙日常经费的来源的:双手握住剑柄,带套的剑身靠在右肩,表示该寺没有固定基金,终年一应费用全仗信众布施和外出化缘得来;倘若手持宝剑,剑身斜靠右边腰间,则表示该寺有一定基金,但仅能维持常年费用的一半,另一半仍得由化缘取得;只有两手握住剑柄靠着上腹部,剑尾扺地的,才表示该寺基金足够供应长年一切费用。(所谓“基金”一般指寺庙拥有的可以收取租息的产业,如田亩、店房等)如今圆通寺发现的古旧韦陀佛像,是属于表示基金可供半年费用的那一种。不过,现在只具有文物意义了,寺庙一应费用都是靠布施来维持的。

  至于大钟,更是一件有三百余年历史的珍贵文物。这口钟呈圆锥形,高1米许,下口径0.6米,生铁铸就。钟外壁铸着如下文字(原为直行,标点是笔者所加):

  福建龙窟里合乡同铸成鸣钟一完,祈保合乡五福骈臻,昌盛大吉。

  康熙壬子岁孟秋月吉旦罗、黄、詹、李同立

  信仕罗文彩、罗万象、黄日杰、黄日盛、黄金盛

  詹之渭、詹有瑞、李占先、李通凡

  祈求合家平安,早生贵子。

  从钟上铭文可知,这口大钟距今已历332年(康熙壬子即公元1672年)。而且当时龙窟村罗、黄、詹、李四姓,人数应该不像现在以黄姓为最多,所以姓氏排列,罗居首,黄尚次之。此外,从末尾“祈求合家平安,早生贵子”一语看来,献钟诸信士,大概都是新婚不久的青年,主要为祈求“早生贵子”而邀集起来共同进行这次捐献活动的。而当时寺内,“送子观音”之类神鉴可能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思慕碑和孝子牌坊

  中丰上四坊之一东埔坊的隘门墩,位于大洋基村与溪联大路下村交界处。嘉靖十九年杭漳驿道改线,此地成为驿道上车马行人经常驻足稍事憩息之所,于是一座横跨大道的凉亭应运而筑。它两端相对的亭门特别高阔,以备官员们的高车大轿和驿递快马畅行无阻。亭外有古榕松竹,浓荫蔽日,盛夏到此,亦凉爽宜人。亭内沿墙砌了坐阶,春夏秋三季还有乐善好施者备好施茶缸,行人小坐饮茶,可以较快消释疲劳。隘门墩因此渐渐成了四方人流暂驻之地而引人瞩目。一些为了取得最大宣扬效果的牌坊和石碑,便陆续树立附近。1960年代,还可看到三座石牌坊,但最吸引人的则要数“卢斗南先生思慕碑”。

  思慕碑树立在凉亭靠上四坊一侧的路旁山脚。碑后一弯高约0.8米的石砌矮围墙绕护左右。碑高3米许,宽约1.6米。碑前设香案台。以台为中心,又有一弯高约0.3米的石砌护栏,与碑后绕来的围墙对接,形成一个椭圆形的“碑框”。碑面正中,镌刻一行刚劲秀丽的楷书,文曰:卢斗南先生思慕碑。上款书建碑年、月,下款署立碑人姓名,计有赖宏(抚市社前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黄湘庆(抚市永隆昌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黄经藻(抚市老街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黄占梅(抚市永隆昌人,宣统元年[1909]拔贡,二年朝考第一)等十余人。碑两旁配了一副石刻对联:

  寒食梨花瓣香敬祝;夕阳芳草片石留名

  既烘托出斗南先生清高贞洁的精神风貌,又传达了学生们无限追慕眷念的绵绵情思。

  据民国版《永定县志》中《列传》、《选举志》、《名胜志》所载资料及父老们的口碑,卢斗南先生名昭荣,字奎茂,斗南乃其号,抚市上四坊贝溪村人。早年考中秀才,后补廪,可直到晚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才出贡,为岁贡生。功名之路十分坎坷,但教学成就却使他名辉县乘。大约从咸丰五年(1855)抚市“双从书馆”改建更名“崇志文馆”之后不久,斗南即应聘到此执教,一直教了30年,半生精力,尽瘁于斯。其收获是满园桃李争荣,及门弟子中秀才、登科第者数十人。他们不仅学业有较高成就,而且品德都受到公众的钦敬。做官的清正廉明,政声弥佳。如进士赖宏,在广西历知永淳等五六州县,“所至勤政爱民,廉能有声”,而“生平俭檏自持”,“家居布袍草履,依然书生本色”;举人黄湘庆、拔贡黄经藻、朝元黄占梅等,或任学官,或任知府知县,都克尽职守,造福一方,并以清廉着称。还有终生从教的,如黄文光(春岩,清优附生),道德文章,为众多学子所宗仰。这都得益于斗南先生言传身教,朝夕熏陶。据黄文光老师说,斗南先不仅讲解书义透彻生动,而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常常用先哲的这么一段话教道学生:“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为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之功名富贵。”这番对功名富贵的独特解释,成为学生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不懈追求的标的。县志《列传》评介他,“平日讲解书义,声如洪钟,谆谆不倦,闻者辄瞭解。居家内外无间,经明行修,足树乡里人师之望”,“生平所着诗文,士林多钞集传诵”。所以,他逝世之后,学生们无限感激他、缅怀他。大约在光绪末年,特地选择在隘门墩——既靠近他家乡又人流交集之地——树立思慕碑,以传扬师德,并风励来兹。尔后数十年间,这举动对壮盛中丰内外尊师重教风气,弘扬传统优秀道德,一直产生着积极影响。

  中丰的牌坊,值得一书的还有老鸦岭岭顶的孝子坊。

  老鸦岭是鸦鹊坪与抚市老街、小片村之间的一座山岭。杭漳驿道湖雷至抚市段必须翻越此岭,上、下岭道都铺石路面,坡度较大的路段还砌石台阶。岭顶建有又高又宽敞的凉亭。明清至抗战期间,长年有施茶缸;还有人摆茶摊,为顾客烧茶水之外,并供应各色糕饼点心,夏日更添上石花、仙草等凉食。凉亭靠鸦鹊坪一侧,又建了1间2层楼房,摆茶摊的人便在这里寄宿。老鸦岭凉亭也是四方人流暂驻之地,因此凉亭附近,也成了牌坊较集中的地段。抚市一侧岭道两旁,从接近岭顶处到岭脚共有3座:1座节烈坊,2座节孝坊。凉亭外靠鸦鹊坪一侧,则屹立着横跨驿道、建筑得特别讲究的奉旨旌表鸦鹊坪孝子姜企俨的孝子坊。节烈牌坊由于体现着封建礼教对妇女残酷束缚与摧残的“贞节”观,到了现、当代,除了具有若干历史认识意义之外,已渐渐为人们所冷落。孝子坊则不同。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尽管旧时孝道掺杂了不少糟粕,但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不断扬弃其不合时宜、违背人道理念的东西,而始终珍视其合情合理的宝贵内核。因而,孝子坊历来被中丰人视为珍贵文物。“文革”初期横扫“四旧”,狂热的“红卫兵”们要夷平它,鸦鹊坪一群贫下中农老大爷便立即挺身而出,一起坐在牌坊下守卫。但最终还是被“红卫兵”一一强横架走,牌坊未能幸免被摧毁的灾厄。

  笔者早年就对家乡文物、古迹有所偏爱,曾对这座孝子坊细细瞻仰过多次,至今仍清楚记得它的形制,并背得出坊上的题字和对联。它用精美花岗石构建,高7米许,宽约5米。坊顶下面正中是一块围着龙纹刻着“圣旨”两字的圣旨牌。底下便是横贯整座牌坊的题名额,两面都刻了九个阴文大楷字:旌表故处士姜企俨坊。牌坊门洞两旁大柱上,前后两面各刻一副对联,朝鸦鹊坪这一面的对联是:

  侍寝廿余年,人言不间;承欢六十载,子职无亏。

  朝抚市老街这一面是:

  行重天庭,芳留百世;名登国史,誉播千秋。

  据民国版县志《孝友传》载,姜企俨,字流馨,鸦鹊坪人,生活在清朝咸丰、同治间。老父卧病缠绵床第20余年,他每日白天忙农活、采柴薪、奉汤药,晚上和衣躺在父亲足下,一有动静便起来探视侍候。父亲病重期间,更是日夜匍伏病床前,奉侍不倦。企俨本人享年64岁谢世。事迹上闻朝廷,下旨旌表建坊,“士林为诗颂之者百有余首”。姜企俨的孝行,影响愈益扩大和深远,尤其鸦鹊坪人,孝亲蔚成风气,誉播全邑,被称为“孝子村”。老鸦岭顶凉亭也沾孝子坊、孝子村的光,被称为“孝子凉亭”。

  可惜的是,思慕碑和孝子坊这些富有教化意义和历史认识价值的文物,都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古脑儿横扫得荡然无存了。

  雷菩萨岽和狮象把水口

  雷菩萨岽是“笔架山”的主峰。该山位于抚溪村北面,是全村的“背头山”,数峰并列,形如笔架,故名。主峰海拔1105米,是中丰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但它的出名,不仅由于高,更由于它的一处奇观。原来此峰与其左邻山峰相连处,有一大块较平坡地。密集的苍松翠柏,好像围屏似的竟把这块草地构成一座緑色大厅,高敞幽静。最奇的是,“大厅”内错落有致的大小石头,或如桌,或如凳,或如交椅,或如茶几,可供围坐品茶,也可对坐谈心。还有一张长2米许,高宽各约0.8米的“床”,床后石壁近2米高处,竟伸展出一片恰好罩住床面的岩“檐”来,犹如帐顶一般,足以遮阳蔽雨。就是这神奇的天然石厅堂,使笔架山成为中丰一景。不仅此也,“大厅”前面,还有“阳台”。站在这里,若逢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极目四望,抚溪乡八坊内,起伏群山,蜿蜒河水,碧树緑畴,以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黄墙黑瓦的土楼群,尽收眼底。尤其是抚溪河畔的天生德、集万祥、永豪楼、崇志文馆、永隆昌楼群等著名巨厦精舍,其杰构形胜,毕现无遗。这眼目骋游之趣,是笔架山上的另一种赏心乐事。

  笔架山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天然石厅呢?相传,那是有一年夏天某日,忽然狂风骤起,乌云滚滚,一道耀眼的电光闪过,霹雳一声,大雨倾盆。待这场惊心动魄的暴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笔架山主峰与其左峰之间似乎有些变形。好事的人攀登上去看个究竟,只见往日散落各处的石头石块,竟变成石凳、石桌、石眠床,挺有秩序地摆设起来,活脱脱一个大厅堂了。于是纷纷传说,这是雷神营建的行馆。而从此,笔架山主峰也就有了名字叫作“雷菩萨岽”了。这神话般似的传说,更为笔架山罩上神秘的面纱,越发增强了它的魅力。

  如果说雷菩萨岽是抚溪村山中奇景,那么“狮象把水口”则是抚溪的水上奇观。却说那抚溪水流到大坪村尾,右岸形如大象的“象山”,便伸出一支细长余脉,活像象鼻从斜刺里勾将出来;而左岸则是水尾村后的一座山峰,它的形态很像一头雄狮,“狮头”张开的狮嘴,正好凑在象鼻钩前不远处。这样,一狮一象,便将抚溪水口牢牢把住,故云“狮象把水口”。而溪流又恰恰在象鼻钩处往狮嘴那边转了一个弯,因此若从上游方向远远望来,则溪水似乎流到象鼻钩就被钩了转来,汩汩灌入了狮子大口。那景象十分有趣,游人见了,莫不啧啧称奇。

  上述一山一水,虽然拥有奇景奇观,但雷菩萨岽没有香火旺盛的寺观,而且山路崎岖,所以一向游客不多;“狮象把水口”则自抗战期间条丝烟业衰歇,抚溪行船日稀,1960年代初又开通了公路,终于断航,水口胜景便也渐渐湮没无闻。如今,自然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我们希望,造化赐给中丰的所有这些“天生丽质”,都能得到知音,以便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的色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