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节 古竹南华山

  南华山是永定境内的一座名山,位于古竹西部的瑶厦村西南约一公里,距陈东9公里。山上有一寺,叫南华山寺。从陈东到古竹的公路上接一条水泥路通到南华山寺,约300米,出入十分方便。

  南华山寺坐落在山腰间,寺后面是陡峭的石壁,前人形象地称之为“蝙蝠挂壁”。寺前远眺,群山起伏,曲水逥环,众多山脉回首顾盼。山前有一座圆形小山丘,如一颗緑色宝珠缀在寺前。南华山像巨龙抬头,而面前众山聚拢,顾盼有情,有明师称其为“九龙戏珠”。

  沿着新铺设的水泥路,进入山门,一路茂林修竹,不时可见葱茏的古树,老干虬枝,遮天蔽日。初冬时节,在一大片翠緑的林间,偶尔一丛不知名的红叶映入眼帘,像一团火在跳跃,“万緑丛中一点红”,涌动着大地的勃勃生机。转了几个弯,路外边有一座新建的楼房框架,尚未完工,是将用来做接待室的;折向南,公路的内侧是一个小停车场。停车场南面的道路内侧有一座3间2层的房舍,是现在住持食宿的地方。往上走,登三段转折的台阶,有一个小坪,呈三角形,外宽内窄,窄小处有一水池,引来的山泉汩汩而下,冲击着水池的水面,叮冬作响。池水清澈而甘甜。水池边上方有一株杉柏树横向生出,枝叶遮盖在水池上。緑树碧水,相映成趣。坪的外沿栽种桂花和一些说不出名的花艹,红花、黄花、紫花,争奇斗艳;虽已初冬,仍有阵阵桂花的馥郁芬芳沁人心脾。过了这个小坪,登七级台阶,便来到了南华山寺的门前。目前,南华山寺主要由主殿、明星塔、九仙塔和一些附属的建筑组成。

  寺门坐巽向干,门楼为悬山顶,黄瓦红脊,屋脊两端凤尾高翘。门额上“南华山”三字阳文,丰满圆润;门联“南侨爱乡梓;华胄赞名山”,字劲墨浓。门前外侧围墙上镶嵌着一排功德碑,其中右边四块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有“光绪戊寅住持比丘祖衍募”等落款。

  进入寺门,是一个侧殿。侧殿后厅供奉弥勒佛木雕像,有1米多高;弥勒佛后边有一块浮雕木屏风,雕刻着众罗汉听佛祖讲经的图案;屏风上方的“有求必应”和两边的对联“金鞭光射财源涌;黑虎威灵万事兴”都是阴刻篆书。侧殿前面有一个小间。中间的天井兼作过道。对着过道有一个门通往正殿,门上方为“新华山”门额,门联是:南山参佛果;华月印禅心。

  正殿坐南朝北,有前、后堂,中间是天井。后堂是神殿,三间连通。神坛后排有三尊佛像,其前面有一观音神像。神坛的左角供奉伽蓝神像,右角供奉达摩神像和用成、全赐、全明、全洲的牌位。神坛前面是供桌,两边各有一座香客祈求平安的灯塔。天井两边有廊屋与前堂相连,廊屋的墙壁上供奉着十八罗汉神像。前堂由于受地形限制,前方在陡坡上用立柱挑梁架起平台以增大空间;这是接待客人之处,前向上半部是连通的窗,采光好,整洁明亮。前堂左边墙上有一块阴刻匾额“是佛功臣”,黑底金字,上款为“永定县知事苏”和“永定县印”篆刻章,下款为“大和尚机南”。匾上没有署时间,从“知事”这一称呼来看,应是民国初年所制。据民国版《永定县志》记载,苏亮寅,陈东古龙人,民国十二年任永定知事。此匾当为苏亮寅在任时所题。这块匾能保存下来,是由于1950年代寺庙有耕田,要存放谷子,此匾额被用来做谷柜的底板。“文革”期间,寺庙被拆毁,谷柜被移到瑶厦村,躲过了劫难。改革开放后,寺庙重建,谷柜回到寺庙。后来寺庙不再耕田。1994年,拆除谷柜时,此匾才重见天日。前堂右边的外角安奉韦陀神像。

  天井左右有两对石柱,其上各有对联,前柱联为:

  座下莲花占断华山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支香

  后柱联为:

  扫尽尘埃安舍利;拨开心地种菩提
  前堂中间的方柱上三面有三副对联:

  松声竹声钟鼓声声声自应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有戒香有定香拈将来便登三昧
  无人相无我相识得透总是一空

  思广大诵慈悲紫竹林中自在
  救灾厄离苦海落伽山外无边

  从正殿右边的小门出去,有一座两层的小楼,底层前后两间,约有30平方米,是香客用膳的地方。楼上是接待云游僧人的住房。还有地下室,用来堆放杂物。再往右,有一间小厨房。在小楼与正殿之间,设一楼梯通二层。

  正殿的后面是石壁。寺门前左边有一条小路拾级而上,路边有一关帝小庙,内有关公雕像。从关帝庙折向正殿后边的石阶向上攀登,便来到明星塔。这是一座六角形三层小塔,底层门上有对联:明悟梵经开觉路;星环天幕辨迷途。(按,此联另有记作:明察人寰开觉路;星环天幕指迷津。)内供奉文昌帝君,神像后面有“学优登仕”四字。神座后架设楼梯登二层。二层供奉千手观音。明星塔右边有一条更小更陡的石阶小路,路上设一门,称“九仙门”,入门向上攀登,来到贴在石壁上的九仙塔。所谓“贴”,是九仙塔最特别之处,其外观也是六角形的三层塔,其实只在石壁上建了一半的塔,贴着岩石。九仙塔右边的岩上有两处石刻,一为:“曲径通层岩,浮云凝古塔。俯视众山小,星斗便可摘。筠裕苏辉文。”另一块是:“天地皆荆棘,神仙留洞府。爱此岩穴间,一片安净土。白云时往还,忽来忽自去。坐久不知时,冬冬响暮鼓。癸亥陈榕庆。”塔内石壁上刻着“山人看书处”五字。塔左边石壁上刻着:“入山不觉深,竹林迷游客,春午一鸟啼,空山自响答。星斋苏壁垣。”在九仙塔侧面的悬崖峭壁上,还有一处石刻:“厌嚣携卷入林泉,深结名山净静缘。高阁昼吟开慧性,上方晚坐悟真惮。春晴雾宿岩头树,日暖云归岭外天。景物清幽心自得,不知成佛与成仙。道光癸未暮春山人李堂题。”

  从远处看,正殿、明星塔和九仙塔就像层层叠起的建筑附着在悬崖上。南华山寺依巍峨峻峭之山岩而建,气势不凡。南华山有八景:宝殿雄姿、仙塔远眺、竹影流光、林海听涛、笔峰挺秀、池鱼跃水、峭壁观诗、甘露清泉。难怪许多文人学士到此吟诗唱和。众多石刻,则显示出南华山非同寻常的文化气息。

  南华山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胜地,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谈诗论文、聚首狂欢的地方。史料中尚有一些关于南华山的记载。

  干隆版《永定县志》卷二载,方广岩在窑下(按,今名瑶厦,下同)山中。乡人苏映华诗曰:“最爱清幽结草庐,红尘半点尽消除。雨余深谷山光冷,风过寒林鸟迹疏。法向空中生妙悟,道从觉处寄真如。长明一盏归禅定,那管浮云卷复舒。”

  道光版《永定县志》记载,苏壁垣,字钟鄞,郡增生。幼聪颖,其祖口授经史辄了了。稍长,酷喜六朝文字。好吟诗,性倜傥,谈古今,义节烈,则慷慨悲歌。游山水,必穷絶顶,有大阮风味。屡荐不售,卒年三十六。遗集散乱,有《游方广岩》诗:“入山不觉深,竹林迷游客,春午一鸟啼,空山自响答。”

  民国版《永定县志》载,南华山,在苦竹窑下。奇峰怪石,山顶有斗室,僧人供香火于此。李堂,古竹窑下人,自号“南华老人”。在南华山结庐读书。咸丰岁贡。着有《南华诗文》刊行。

  南华山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何时,目前尚未发现准确可靠的资料。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寺庙建于明朝初年。据古竹杨家寨人说,南华山寺周边的山是杨家寨苏姓十三代捐给寺庙的。苏姓一世祖九三郎公在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到古竹开基,传至第十三代,约300年,那么至迟明末就已经有南华山寺了。他们还有一个说法,南华山上的树木,过年用它蒸糖粄蒸不熟。这是为保护寺庙周边林木的一种“神秘”说法。至今,南华山周边山场的林木茂盛。另外,寺内存一块石碑,碑文:临济正宗六世师应觉寿域。上款:“康熙丁酉年季夏法孙仁朗葬父有福副。”下款:“卢原买方广岩右片地一穴,田二丘,并西边山齐坑直上至顶为界,递年税谷伍箩,交付本山法孙永远祭扫之资,不得违。情卖主苏,见人李。”立碑时间“康熙丁酉”即公元1717年。碑文中的“方广岩”就在南华山,“临济正宗六世师应觉”应当是南华山寺的僧人。

  1950年代,南华山寺的住持和尚用成师傅是机南的弟子,下洋中川人。古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对用成师傅都还有印象:他身材高大,走路时全身会颤抖,待人十分和善,1960年代初的饥馑岁月,用成师傅也曾得水肿病。据瑶厦村人说,1958年大炼钢铁时,将南华山寺佛塔的青砖拆下来建高炉炼铁。古竹庵背人苏昌洪(22代)和他的妻子魏氏,都是南华山寺的虔诚信徒,经常到南华山寺进香,寺庙有一些田地,他们还带人帮助做一些农活。1962年,用成师傅去世后,魏氏觉得南华山寺没有人管理将会荒废,于是她到大溪莒溪塘下天垣山请苏明英(古竹大德人)、黄生洲(湖坑奥杳人)、江阿赐(高头高东人)三人到南华山寺来住持,连夜把她们的行李担到南华山寺。她们便来到了南华山寺。

  没过几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苏明英、黄生洲、江阿赐被赶到瑶厦大队居住,并要她们结婚,她们死活也不结婚,只好作罢。在“文革”风暴中,南华山惨遭劫难,全寺被拆毁。寺庙的砖瓦、木料被运到古竹公社用来建设“千年台”。当年,大德村人苏炯文曾参加挑运砖瓦,作一诗记此事:

  禅寺南华何孽债,如今遭此灭顶灾!
  可怜一抔清净土,移作公社是非台。

  到了“文革”后期,苏明英、黄生洲、江阿赐回到南华山尚存的一个草寮居住(当年被生产队作为粪寮而没有拆除)。黄生洲的母亲见生洲在南华山十分孤单,就叫嫁到南靖塔下村的小女儿把三岁的外孙女张月聪送到南华山寺,跟随黄生洲作伴。这已是1976年了。那时,社会上常有一些不法分子到寺庙抢劫,南华山寺被劫过好几回。有一天晚上,江阿赐起来小解,正遇上抢劫的贼人,刀子从她的鼻尖劈下去,吓得她一病不起,1980年便去世了。

  改革开放以后,苏明英、黄生洲向古竹、高头等地的热心人士和海外侨胞募集资金,准备重建南华山寺。1978年,塔下村的华侨邱秀娘出资并出面,为南华山寺的重建起了关键作用,门前对联“南侨爱乡梓”所言即此。1979年初,正殿重建正式动工。据说,当年南华山寺被拆为平地时,黄生洲伤心欲絶,梦见观音告诉她,要她等待时机,寺庙一定会重建;并指点,重建后正殿侧门上写“新华山”,并将南华山寺原来的门联“南山参佛果,华月印禅心”写在侧门边上。这是侧门门额和对联的由来。1984年,重建了九鲤仙塔。1988年,重建了明星塔。这些建筑大致保持了南华山寺原来建筑的风貌。1990年秋,古竹旅台乡亲苏伟丰回乡探亲,重游南华山,得知三位老尼在废墟上按原样重建正殿、九仙塔、明星塔,恢复供奉神佛,大为赞叹;同时,也发现了与他儿时记忆中的南华山寺的不同——原来题写在寺庙墙壁上的诗作,已经无法重现了。

  苏明英和黄生洲先后于1987年和1995年去世。

  1991年,苏昌洪的孙子20岁的苏宁到南华山寺住持。苏宁到寺后,全心投入南华山寺的建设,修建了入山水泥马路,建放生池,整修原来的建筑,建厨房和膳厅,在路口建一座接待室(正在建设中)等,南华山寺添了新貌。尤其是山顶建起一座三层的平安塔,让进山的客人在敬拜神佛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好去处——登塔远眺:群山重叠,郁郁葱葱;阡陌纵横,溪流如带;土楼村落,星罗棋布……优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土楼旅游热不断升温,古竹乡党委、政府和外出乡贤为推进古竹的发展,主动对接土楼旅游,2010年下半年开始兴建南华山旅游风景区,南华山将成为土楼旅游的一个新景观。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