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六节 高源山崇圣寺

  西离永定县城约十公里的金砂乡秀山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高源山。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今看来,高山神只无觅处,林密水清可怡情。高源山与县城近在咫尺,却是一片自然生态基本保存完好的处女地,也就充满了神奇与美妙。

  名为高源山,其实并不高,海拔只有800多米。其脉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两侧多支脉,北面较平缓,南面较陡峭。由于高源山周围的地形多变,故奇景迭出,有“雄牛下山”(天子地)、“雄牛脱轭”、“戏子登台”等景观,美不胜收。

  高源山最让人流连的是它的緑色盛装。方圆几万亩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苍松翠竹、古樟香楠、赤楮红枫,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出名来的乔木、灌木,郁郁葱葱。密林下的奇花异草,四时都有开花者,花有大有小,大如合掌,小如针眼,招蜂惹蝶,一任天然。

  如果有点中草药的知识,还会发现许多珍贵的药材,如金石松、还魂草、七叶一枝花、白花地茅根等,虽然没有成丛成片,却不时可见。砂仁、鱼腥草、鸭趾草等,此一丛,彼一片,随处都有。以前,农村的老百姓就靠这些常见的药草驱除病患。据说山中还有长了数百年的一棵茶树,当地人叫它“大红袍”,其叶既可泡茶,还能治病。中草药是一个大宝藏,今年春夏间突发“非典”疫情,据说鱼腥草对治疗“非典”还发挥了大作用呢!

  高源山南侧,山势陡峭,山路在山腰间穿行。山谷间奔流的山泉,冲出山体的落差,飞流直泻,涛声轰鸣。林密山陡,只闻其声,难见其形,偶有轻雾从山谷直指云天的树梢上飘过,抑或是瀑布溅出的水花。

  走在林间,不时可以看到腿脚敏捷的松鼠在树枝上上窜下跳,活泼可爱;偶尔闻一二声矫健的苍鹰在高天盘旋传来凄厉的鸣叫,似乎在宣泄它的勇猛和力量。当地百姓说,野猪、山羊、黄獐,更是经常造访农家,成群的野猪还会损坏庄稼。老百姓不得不猎杀野猪,既保护庄稼,又可美餐一回。如果有兴趣,能够在山谷清澈的溪涧中找到山龟和棘胸蛙,但是,要特别小心,这些地方也是蛇类出没之处。高源山可谓动物的自由王国。

  高源山主峰东南面,山冈向东北扭了一个弯。山冈弯曲处,绕出一个有十几亩宽的高山小盆地,四周林木枝繁叶茂,苍翠欲滴。小盆地间,有一寺庙,名为崇圣寺,这是1990年代重建的土屋,外观全无名寺大刹的庄严与雄伟。据说,明清时,崇圣寺就已经有相当的规模,香火炽盛,当地人有“九寺十三庵,唔当高源山”之说。如今,崇圣寺的风光不再。

  崇圣寺始建于南宋时,当时缘何而建,已无从查考。但从崇圣寺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钱,从东汉到晚清各个时期的都有,则可作为该寺年代相当久远的一个佐证。这些古钱,在凤城黄开荣先生处有收藏。

  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明末清初,崇圣寺的香火十分旺盛。明崇桢年间,社会动荡,上高源山朝拜的香客日盛,寺主在原寺的基础上扩大重建。新建成的崇圣寺,坐西南向东北,寺前有围墙,墙内有草坪。寺庙分上下两堂,上堂为大雄宝殿,安放佛祖和十八罗汉塑像;下堂为敞口大厅,供香客休息。左右两侧厢房是禅房,为僧众居住之处。崇圣寺至今仍保存着一枚收款的印章,上刻“收票康熙五年月日总理谢维焕等具题捐丁灶大钱千百十正”字样。从印章内容可以看出,康熙年间崇圣寺的规模及其活动的端倪。崇圣寺还保存着两块石碑,一块是雍正十年立的“佛田油灯碑”,记载了康熙乙未以后捐置买油田的情况,有田地的位置和田税数目的详细记録。另一块是干隆二十六年立的“施田主碑”,记载金砂张志颜等人合买一处水田,施入高源山崇圣寺佛前点灯,详细记録了田地的位置,丘块数目和田税数量。这些遗存的材料说明,当时给崇圣寺捐钱、捐田的香客多,数量也十分可观。据说,仙师的书华村、大阜村,上杭丰稔严坑村等处,都有崇圣寺的公田。这些材料不仅说明崇圣寺当时香客众多,香火旺盛,而且,寺院内部的管理制度也比较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使用收票印据,便于记账和查验。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崇圣寺的规模。

  清朝雍正年间,一位法号妙空的僧人云游到崇圣寺,被这里青山的幽静,香火的旺盛吸引,挂锡崇圣寺,弘扬佛法。妙空法师佛法圆通,还精于武功,成了崇圣寺的主持,年至九十圆寂,坟塔建在高源山,至今尚存。妙空主持崇圣寺三十多年,崇圣寺名气大增。他按佛教规戒,每年的浴佛节(四月初八日)、放生会,观音诞辰、成道、涅盘等法会,都办得庄严隆重。四方信徒云集,规模十分盛大。因而,开辟了寺前的场地,以供香客驻足。妙空是佛门武僧出身,除弘扬佛法,还教众僧习武健身,寺中僧众,有习得真传者,成了武林高手。此后,崇圣寺僧众习武之风薪火相传。

  秀山村还流传着崇圣寺的僧人打抱不平,抑恶扬善的故事。清朝光绪年间,秀山村的谢万财家里,来了十几个挑着箩筐的无赖之徒,要谢万财“借”给他们每人一担谷子。谢万财是靠种田为生的小户人家,哪来那么多的谷子,但又得罪不起这帮人,便想了一个缓兵之计,对他们说,谷仓的锁匙被儿子带到山上去了,要去取回来。无赖们想,就是你把儿子找回来,也奈何不了十多个人,于是让他去了。谢万财找到儿子,叫他赶紧到崇圣寺去请益云法师前来解围。益云法师得知这个情况,便带了一个大田螺殻,随万财的儿子急急赶到谢家,手里举着田螺殻,对众无赖说:“各位,你们要借谷子,要几箩(螺)?”无赖们知道益云法师武功高强,见势不妙,纷纷说,不借了,不借了,一个个借机溜走了。

  1930年代,在艰苦卓絶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崇圣寺还留下了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革命家的活动身影。为了坚持革命斗争,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利用高源山有利的地形和环境,在崇圣寺设立了兵工厂,在崇圣寺的后山,设立了红军医院。如今,当地人还称那个地方为“医院窠”。当时的红军医生谢发兰,就是秀山村人,他擅长治刀枪创伤,用几种对刀枪创伤有特效的草药,治好了不少受伤的红军游击队员。高源山的老虎岩,曾经是张鼎丞等领导人的临时住地和办公场所,既隐蔽又安全,他们在老虎岩里研究游击战术,与国民党周旋。1938年,国民党当局为剿灭游击队,派重兵上高源山,虽然没有抓到一个游击队员,却将崇圣寺付之一炬。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