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明代土楼日三堂的传奇故事

  楼名有含义通俗又深刻

  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日三堂是一座三堂两落府第式大土楼。大楼建好后,建楼者廖廷葵(号向日)请来梓叔共同商议安一个好楼名。按当时的习惯,很多楼名都围遶建楼者来取,可廖廷葵说,楼名有深刻的含义更好。梓叔说,你历来重视读书,延师课子,广置书费试费培养子弟,就取个与孔子有关的楼名岂不更雅?不知是哪位说,叫“日三堂”如何?并说出了取名的缘由。你平时常读《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你以此检查自己,吸取教训,以不断上进。这是谦虚向上的美德,又是对子孙的厚望。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日三”者,向日排行第三也,又含有你的字号。众人听说,都认为“日三堂”好,既有儒家文化,又暗含建楼者身份,两全其美。于是新建楼房便取楼名“日三堂”。

  土楼外观美吸引外村妹

  日三堂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十一间,楼场宽广。

  独立的外大门进去是一个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鹅卵石铺砌厅门坪。厅门坪北面正中是大厅门(又称内大门),踏上两个台阶进入大厅门便是前堂(俗称下厅)。前堂高5.7米,屋面为两峨四带栋脊双翘的悬山屋顶。宽9.5米,深4.6米,面积约43平方米。前堂北面中间有4扇大木屏及屏门隔着,屏门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楼内有婚嫁生丧大事及有高官贵客来临时才有打开,俗称“开中门接送”。前堂大门扇厚4.5厘米,铁门环下饰有像大钹样子的圆形八卦花纹铁皮。

  前堂沿着两边过廊往北,中间夹着一个近四水归堂的大天井,高一个台阶是中堂(俗称上厅),与前堂中间隔着大天井。中堂高约8米,屋面为九脊歇山屋顶,是比较讲究的“四点金”大厅。四根高大的衫木圆柱竖立在瓜形石柱础上,支撑着厅顶上的梁架。梁架与梁柱都用榫卯结构连接,梁与梁之间的连结短柱称为“木瓜骑筒”,造型古檏又实用,不用钉子就把上下横梁连结得十分紧密,又显得美观好看,是明末清初土楼大厅梁柱结构的时代特色。梁柱间还雕饰有造型抽象的吉祥鸟兽花卉。中堂宽7米,深6米,面积42平方米。中堂背面是衫木大木屏,屏背隔着天井是后堂。后堂又称正楼,宽15.6米,深9.6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每层1厅6间。正楼高11.5米,屋面为九脊歇山屋顶,四周出檐约2.2米。

  大厅、正楼两边隔着长方形河卵石天井是左右横楼,即所谓“两落”。横楼北面转一个角与正楼连在一起。两边横楼前面一层,后面两层。一层为厨房、饭厅,二层是卧室。

  正楼背后原是荒杂地,人称“背头坎”。清朝康熙中期,十八世祖廖又蒿(1652-1729)与亲房叔伯协调好关系,利用此地方建起了后正楼(简称后楼)。后正楼地面又高两个台阶,楼宽17.8米,深10.6米,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楼高约15米,四层加阁楼(燕子尾)俗称四层半。也是每层1厅6间,共4厅30间。屋面亦是九脊歇山顶,两层杉木挑梁和瓦桁更加粗壮,四周出檐约2.8米,显得高大雄伟。外墙仍是建楼后粉塑的“秆灰”(三合土加拌稻草)墙面,只少许损坏。后楼建成至今300多年,木料、墙头虽显陈旧,大土楼仍结实壮观。后正楼四向角间均有约18平方米面积,各开三个窗。房间宽阔,通风采光极好,做卧室十分舒适。后正楼门扇厚6厘米,外部也包铁皮,防盗贼火攻,门后是两根8厘米见方硬木入墙门闩。四层楼厅人称观音棚,屏前设有一个佛龛,供奉观音菩萨。顶层的阁楼则放老人的寿柜及其它杂物。后正楼建成,日三堂实际就是“四堂两落”了。

  后正楼前面隔着小天井和厨房与前正楼之间形成了一个近300平方米的大坪,用鹅卵石铺平,平时是男女老少休息活动的好场所,过年或是有其他重大活动,此处便搭起戏台,请来戏班演戏。此时,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日三堂大门外还有一个长40米、宽9.5米、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大坪。大坪平时供人们活动,收割季节就成了大晒谷场。大坪中央靠外沿有两座青色石桅杆,是清咸丰十一年廖福京被选为拔贡生后所立,高约7.5米,巍峨挺拔。

  站在日三堂对面的南山尾排上,远眺日三堂,只见蓝天白云之下,三堂两落楼群,屋宇巍峨,前低后高,过度自然,前后正楼、中厅的九脊歇山屋顶与大门、前堂的翘脊错落有致,雄伟壮观,门前两座青色石桅杆高高耸立,楼前楼后一片沃野,楼左楼右水塘映日,圳渠蜿蜒,高楼纵横。整座建筑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各村往坎市赴圩的过路妹子经过南山尾排时,禁不住要停步眺望,心生羡慕,有人甚至有了想嫁到日三堂来的愿望。

  书香世绵延人才代辈出

  明万历十四年,廖向日之父廖黄中考中二等省祭吏员,族中文风渐盛。之后廖向日的长兄廖廷策、次兄廖廷藩又分别于万历二十八年、万历三十四年被取为县学生员,全族重文之风更进一步浓厚。他的儿子廖长庚(号西星)于清顺治十一年考中秀才,孙子廖之豸(号又蒿)于康熙十六年取进县学。之后代代人才辈出,读书入仕者日增。至清咸丰十一年,二十四世廖福京被选为拔贡,后经朝考,授为知县,历任山东邹平、阳信、历城、海丰等地知县。因治黄河有功,升任知府,授通议大夫。廖福京之子廖海航(字超中)光绪十七年乡试録为附贡生,充县丞,后为钦差杨子通随员出使美国、日本、秘鲁三国,归国后授广西怀远知县,卸任后创办道山高等小学。民国《永定县志·列传》也为这父子知县立了传记。

  日三堂由于书香绵延受到远近乡邻钦慕称赞,被誉为书香门第、读书之家。 

  楹联内涵深书香味浓厚

  日三堂内有几副镶嵌楼名的对联,对杖工整,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大门对联是“日映丹砂第;三春緑荔家”,包含了纪念祖宗、崇敬祖宗的两个典故。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廖氏家室,代代长寿,究其原因,屋内井中离井边数尺外埋有丹砂数十斛,丹砂不断渗入水中,饮其水得寿。后就用“丹砂井”誉水质美,称长寿。苏轼有诗曰“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远太祖北宋廖衡,官朝议大夫,家有緑荔二株,实緑而味甘。黄庭坚与之友善,号其家为“緑荔廖家”,后人因以称之,以别他族。

  大厅门联为“日向南山看豹变;三从北岭听龙吟”。何为“豹变”?《易·革》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疏:“亦润色鸿业,如豹文之蔚缛,故曰君子豹变也。”原来“豹变”喻润色事业。“龙吟”似龙鸣之声。唐朝薛能有诗“一束龙吟细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对联表达了日三堂人对事业的美好愿望以及高雅的情趣。

  上厅屏柱联“日就月将愿家庭焚膏继晷;三坟五典教子弟诗礼传家”,激励子孙努力学习,知书达礼,读书、事业,不断进步。上厅厅口柱联“日映芝兰长焕彩;三开魁壁漫增辉”希望人们让高尚的德行发扬光大,读书上进,为家族带来名誉,增添光彩。下厅柱联“日修其孝弟;三省楚书言”则要子孙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美德,不断研习诗书,以求进步发达。

  日三堂的嵌楼名对联寄托了多么厚重的客家人文! 

  建楼者廖向日持身淳谨,广做善事。在任太平里长时,在塘厦水尾修路架桥,方便行人出入,受到乡里推重,几次被推举为乡饮宾。康熙《永定县志·乡善》也记载了他。

  “团拜”老传统延续数百年

  大年初一的“团拜”是日三堂源远流长的有独特人文内涵的重大活动。

  大年初一,日三堂内外布置一新,上厅厅口两侧高挂写有“廖”、“日三堂”字样的大红灯笼,厅屏挂着向日公夫妻的大幅画像。上午,向日公传下的兄弟叔侄男女老少数百人口聚会于大厅,他们各奔东西忙碌一年后,于此相互祝福恭贺问好。三通大铳响过,“团拜”之礼于上午10点左右开始。女子集中于下厅。男丁在上厅左右两侧站立,中间一位有较好文化素养的长辈做主持人。先是烧高香、拜天地、敬祖宗,之后主持人便在摆满五牲供品的神桌前、面朝厅口细语祝福:“向日公房,子孙满堂,大年初一,相聚团拜。”过后,主持人说一句,众人也跟着说一句,并相互鞠躬作揖:“祝年高者——添福添寿!祝年幼者——日高夜大!祝读书者——聪明智惠!祝耕田者——五谷丰登!祝工匠者——心灵手巧!祝工作者——步步高升!祝生意者——财源广进,想千赚万!”然后,主持人回首面向全体:“祝向日公子孙安居乐业,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并一起祝福:“恭喜发财!”之后大家便在大厅吃年糕,吃糖果,喝新丁茶,喝利市汤(一种用豆豉熬成的咸汤)。大厅里其乐融融。而小孩子便到大门外分糖果红枣去了。“团拜”结束后,大家又敲锣打鼓从本楼出发依次向搬迁出去的分支府第拜年去了。

  日三堂特有的春节团拜历来受到附近乡邻和远方来宾的关注。每年大年初一,都有近处乡邻和外地来探亲的亲友前来观瞻采访,感受那种和和美美的氛围。

  五色锣鼓美流传已久远

  日三堂流传久远的五色锣鼓,是客家民间传统鼓乐精华之一。过年期间或是碰到其他节庆,人们便打起五色锣鼓欢庆。五色锣鼓用扁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砂磬(小钹)六种乐器演奏,前五种乐器为主,小钹只起打节拍的作用。演奏时,先是大锣“夸—夸—夸—”洪亮三响,接着由扁鼓开场,其他乐器依次切入,由慢到快,由简到繁,逐渐推向高潮。扁鼓高音清越,堂鼓低声浑厚,大锣粗犷响亮,小锣清脆明快,大钹洪亮悠长,小钹清亮柔和。在演奏过程中,大钹、大锣、小锣各有突出表现,而小钹总是以清亮的声音,不紧不慢的协调好其它乐器的节奏。在厅堂演奏称为堂鼓,打法比较多变。快疾的紧板、舒缓的慢板,交替进行,时而奔放,时而婉转。慢板与紧板之间,一个乐章与另一个乐章之间,还用“转板”、“过门”衔接,前后协调,富于变化。有时,其它乐器突然停顿,此时小锣“当—当—当—当—”的清脆的声音就显得特别突出,别有风味。虽然打法复杂,变化多端,却不会引起听者产生听觉疲劳。在行进中演奏称为路鼓,打法比较单一。而到了某一家拜年时,鼓乐齐鸣,冬冬锵锵,乐声响亮,欢快热闹,演奏进入高潮,乐队与主人都欢欣鼓舞,其乐融融。五色锣鼓真是客家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近文人来观画宋元明清古意存

  二十四代廖福京,字运九,号泽春。清咸丰十一年,他被选为拔贡生,后经朝考,授为知县,历任山东邹平、阳信、邱县、历城、海丰等地知县。他在各地清赋额,革陋规,治剧盗,锄豪强,劝农桑,兴学校,政绩卓著。光绪七年秋,黄河泛滥,漂没田庐无数。他奉委赈恤灾民,救活甚众。后又上书数千言,指陈开小清河分黄河水之事。他任治黄河事,二年功成,升任知府,授通议大夫。廖福京生平善古文辞,并工书法,特别喜好古字画。他收藏有宋元明清名人字画百轴。过年时,他选择几十幅字画挂在大厅墙上供人观赏。那挂满大厅墙壁琳琅满目的古字画,有宋代黄庭坚、米芾的书法,有元代王蒙、黄公望的山水画,明代唐伯虎、沈征明的人物、山水画,清朝郑板桥的竹石图,吸引了一批批远近乡村文人雅士前来观赏。

  兄弟友情深世代传佳话

  由于儿子早逝,廖向日直接担当起抚养两个孙子的重任。他给两个孙子起了与众不同的名“之豸”和“之獬”,一方面愿孙子像猛兽一样身体强壮,也寄托了希望孙子将来能做公正廉洁官吏的愿望。之豸和之獬虽自小失去父爱,然深受老祖父疼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日里同窗读书,晚上共床而眠,小兄弟十分和睦。一个小饼都要拗开两半,兄弟才肯享用。长大后兄弟情谊更深。出门同行,穿衣一样。如有人请客,兄弟俩只收到一张请帖,那是万万请不到他们的。一时传为佳话。他们相约,百年之后,兄弟同穴。后来兄弟先后逝世,后代依据遗嘱,将他们共葬一处,而没有照风俗夫妻同葬。道光《永定县志·孝友传》记载了他们兄弟友爱的事迹:“廖之豸,字又蒿,田段乡人,邑庠生。嗜学守静,与弟之獬一生友爱,人无闲言。之獬字怀蔚,亦老成端谨,能事其兄。”之豸和之獬兄弟友爱的故事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育后人要孝敬老人,友爱兄弟,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啊。日三堂人代代相传他们兄弟友爱的故事。

  华南虎入楼夜访日三堂

  民国三十六年的一个冬夜,在左边横楼廖汝申的客间里,灯光下,上杭县丰稔画师廖家登正为主人的上祖画像。画师挥动画笔,仔细用墨。上祖画像完成后,画师又为长辈绣公画老虎。半个多钟头以后,一只威武的老虎便站立在画纸上。画师将“老虎”挂在墙壁上。大家一边观赏,一边称赞。此时客间外传来了“咯—咯,咯—咯”的皮鞋脚步声,从石檐塍往正楼后面而去。大家以为是“均子满”打完麻将回来了,晚了,便散场了。主人安排好画师上楼住宿,刚进房间,就听后正楼背传来“老虎打猪”的呼喊声。原来刚才“咯—咯,咯—咯”的声音并非“均子满”的皮鞋声,而是虎爪踩石路的声音。那老虎潜进后楼背圆沟猪寮,把一只八九十斤重的猪咬死,又把猪抛出六尺高的围墙外,自个又跳出了围墙,正准备拖走猪。猪的叫声惊动了前辈叔公。他从窗子发现老虎打猪,于是大喊。老虎听到被人知觉,扔下猪向田野逃跑了。猪的主人赶紧叫来杀猪的亲戚漏夜把猪开膛处理了。

  第二天,全楼人都在谈论昨夜老虎入屋打猪的事。画师廖家登把昨夜画的那幅《老虎》修饰完美,题上标题《神虎》,并写了题跋,记下作画时“神虎”造访的奇遇。“神虎”的奇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神虎》画卷也成了家藏的珍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