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势陡峭,地形险要
茫荡洋山位于永定县西北方,横跨两县,最高峰海拔1447.2米,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四周绵延百里。山南为永定县虎岗乡、堂堡乡与合溪乡,山北是上杭县溪口乡、太拔乡。山中常年云雾茫茫,故名“茫荡洋”。山岭崎岖陡峭。茫荡洋位于茫荡洋山的山顶,平均海拔约1200米,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分布着众多的小山包,地形较平坦。四周则为较高的山。
干隆《永定县志》记载,茫荡洋“为邑之祖山。跨太平、丰田、胜运三里,罩雾缭云,非晴霄秋霁不可见。脉由中入,顶开三洋,平衍各四五里。边围石垣,石垣中则水泽淫洿,是有倒生竹,本小末大,枝叶垂垂如倒生。乡人有缚茅垦田于此者,苗而不秀,盖高寒水冷云。”
康熙年间曾任广东归善县令、着有《东山草堂集》的上杭人丘嘉穗写给他的好友刘蔚文的一首诗说:“曾向黄岩顶上行,最怜碧幢入云平。穴留古忏峰森立,地着神灵竹倒生。邃谷从来人絶迹,摩崖应待我题名。与君犹作宦游客,归去终期事耦耕。”盛赞茫荡洋的巍峨雄峻,神妙奇异,表达了对茫荡洋的锺爱之情,发出愿效陶令“归去来兮”,与好友在茫荡洋并耦而耕。
茫荡洋群山连绵,一个个山峰傲然挺拔,阻挡强劲的山风,山上崖陡壑深。各种珍禽异兽悠然出没。
山之南双峰对峙如山门,又十里牛牯扑峰,山势雄伟,端横如笏。
茫荡洋地形复杂,便于屯兵和部队战术空降,是重要的空降与反空降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旧时军事重地之一。
茫荡洋,也被人称为懵懂洋,说人到了山上仿佛置身在茫茫荡荡的大洋之中,不知不觉会产生神奇难测、懵然无知的感觉。山上九十九个馒头峰,山形各异,无边无际;九十九个“生龙口”,云缠雾锁,迷迷茫茫,稍不留心,就会陷入“八阵图”中,迷失方向,无路可出。
动植物资源丰富
茫荡洋崇山峻岭,山林茂密,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山脚到山顶,因生态环境逐渐改变,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其现状植被的垂直分布大致如下:人工植被带、 常緑阔叶林带和毛竹林、中山稀树灌丛植被带、中山矮林灌丛植被带、中山草甸植带。 沼泽草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生态环境特点是山高,年平均气温低,雾日多,相对湿度大。地形低洼,排水不良。由于长期受山泉水浸渍,土壤温度低,有机物分解慢,底土常有泥炭层。中山草甸和山间沼泽为福建省少有的景观,尤其是山间沼泽为福建省特征的湿地种类之一。
云深林密的山间,历史上是华南虎的栖息地。由于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珍稀动植物已经消失,动物如虎、豹、猴、野牛目前已絶迹。
近些年山林保护得好,云豹、山羊、山鹿、野猪、蟒蛇又常在山中出没,鹧鸪、雉鸡、山鸡、竹鸡、山鹰飞窜山间,这里又成了天然动物的家园。现今茫荡洋山区还有的动物有:鹿、黄麋、野猪、山羊、刺猬、山兔、野鸡、米鸡、竹鸡、雉鸡、石斑、娃娃鱼、田鸡、鲮鲤(穿山甲)、眼镜蛇、龟、鳖(圆鱼)、莽蛇等。
这里,春天山青草緑,杜鹃花香,春意盎然;夏天杨梅红透,倒竹翠緑,百合盛开,凉风习习;秋天萱花满山,野果飘香,鸟肥兽壮,天高气爽;冬天腊梅怒放,偶尔见雪,银妆素裹,宛然北国。环境良好,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的品种丰富,有苦竹、斑竹、箭竹、观音竹、荡竹、胡枝子、乌桕、山梅、仙柑、山葡萄、山枇杷、酸枣、杨梅、栗子、梧实、山橄榄、猕猴桃、桃金娘、山龙眼、酸筒子、牛合卵、红菇、鸡肉菇、野白木耳、灵芝、香菇、百合、巴戟天、茴香、天南星、七叶一枝花、六月雪、灵芝、断肠草、两面针、香薷、甘菊、七星草、素心兰、山兰、凤兰、风兰(倒吊兰)、蟹兰、珍珠兰(米子兰)、梅花、梨花,山丹、山茶花、杜鹃花、凤仙花、紫荆、蔷薇、野玫瑰、玉簪、羊角、百合花、紫薇、野牡丹等。
山的灵性在于水,山顶上有汩汩流淌的细流,有潜入岩隙的冷泉,细流冷泉汇成小溪,溪水清淅透明。溪水流入寨背山,是黄潭河的支流崇厦溪的源头。
山上天然泉水资源如此丰富,又清凉可口。水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是制造矿泉水的潜在基地,当地人已开始加工“茫荡洋”牌矿泉水,深受好评。
万仞山颠出水洋
茫荡洋山上全年气候宜人,春秋季节长,夏季短而不酷热,冬短而无严寒,雨量相对集中,干湿季节分明。山中风速较大,形成著名的峡谷风口——风车口。全年雾日多,能见度低。寒冷季节山顶有积雪,出现美丽的雪松景观。
山之南有双峰对峙如山门,又十里牛牯扑峰,山势雄伟,端横如笏,是永定、上杭两县之天然边界。山中有棋盘石、燕子岩洞,其洞深且宽,可容几十人。另有一山峰,地势高耸且凸,如立一指挥官,传说为王母点兵之位。在此可见周围百余个小山头。
茫荡洋山海拔 1447 米,山顶竟然“高山出平湖”,可算是奇迹。
山顶最著名的就是“三洋”:竹子洋、草洋、石洋。
竹子洋又称头洋,在“三洋”最有名。翠竹丛生,密密麻麻望不到边际,微风吹过,碧波荡漾,浩瀚如海洋。竹子因生长在高海拔的山上,竹竿细瘦、竿高约四、五米,竹叶细密,竹须不像一般竹子往上伸展,而是向下垂立,因而形成了茫荡洋的一大奇观——竹倒生,竹子上大下小,就像倒插过来一样,俗称“倒插竹”。竹子每年四五月份长出笋子,有拇指头那般大小,味道甘甜。1930年代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成为游击队员最好的藏身处,春夏之交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这里的笋子又成为游击队员的佳肴,帮助他们度过了艰苦的岁月。竹子洋旁边石壁上刻有文字,形似古籀,游人莫能识。
竹子洋北边是一片丛林,丛林里四季鲜花盛开:春天火红的杜鹃花,夏日洁白的百合花,秋天漫山遍野的山菊花,冬季怒放红白相间的腊梅花,真是万紫千红,竞相辉映。还有野果四时飘香:山枇杷、山杨梅一串一串;山枣子、山葡萄一嘟噜一嘟噜,让你看得眼花,馋得流涎。到了秋天山上野果正熟,山兔、野猪、山獐吃得胖嘟嘟的,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正是狩猎的大好时光,到这里的猎人们往往收获颇丰,满载而归。竹子洋的正下方是一巨大峡谷。峡谷里原先有各类大大小小的蛇,因此又称盘蛇谷。月明之夜,峡谷里的蝈蝈的鸣叫声像音乐般飘过,峡谷里的蛇纷纷爬到青石板上,应节而舞。蛇舞婆娑,泉水丁咚,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二洋与头洋之间有天池阔数百平方米,曾建有寺院,遗迹尚存。
草洋又称二洋,面积最为宽阔,约有十几平方公里,长着齐腰高的青草,芳草萋萋,蝴蝶纷飞。齐腰深的青草,一岁一荣枯,年复一年,年长日久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衰草慢慢又化为泥土,格外肥沃。不少人还到这里将泥土挑回去当作肥料用。这里是一片沃土,难怪丘嘉穗先生会有“与君犹作宦游客,归去终期事耦耕”的想法。过去曾有人开荒垦植,终因山高水冷有种无收。小溪中石桶、石勺大小不一,仙人脚迹清晰可鉴。
这里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秋天的雨后草地上空常有绚丽的彩虹出现。听家乡老人说他们还亲眼目睹八仙在彩虹上鼓瑟吹萧,好一个海市蜃楼。
石羊又称三洋,是经茫荡洋进入上杭的通道,虎岗去太拔的山路从这里经过。这里的石头千奇百怪,像奔马、像雄狮、像老虎、像苍鹰,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令人浮想翩翩。相传古时有一落第举子,漂泊到此,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他站在一块大青石板上,遥望故乡,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泪流满面,在青石板上挥笔提诗:我望乡,乡何处?隔春烟,渺春雾,梅子累累不知数。后人将此诗刻在青石板上,将大青石板取名为思乡石。石砌古道蜿蜓而去,小桥古亭依然屹立,溪中鱼儿嬉戏,一点不畏生人。道旁矮松连片,杨梅遍野。清末,美国传教土卫英土曾在这里建房避暑。
倒插竹来历的传说
茫荡洋山上倒插竹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茫荡洋的山麓住着相依为命的爷孙俩。爷孙俩长年累月给一个财主放羊。天天赶着羊上茫荡洋山顶七大洋里放牧。这里一年四季山花灿灿,緑草如茵。
一天,他们爷孙俩又赶着羊群上了七大洋,像往日一样,让羊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孙儿又像往常一样去采蘑菇,抓蝴蝶。当爷爷的看孙儿钻入密林,隐入青草丛中去了,便来到那座香椿树掩映、藤萝蔓缠的乌黑乌黑的石壁前,手叩石壁,一边叩一边念道:“石门开,石门开,白须老子要进来。”三下敲完,声音刚停,“啪”的一声,金光一闪,石门吱啦啦的自行开了一条刚能容白胡须飘拂的人进去的缝。白须人进去后,石门又一声响,金光一闪自行合上了。
这天,这个做爷爷的白须人进去后,不像往常一年,不久就出来,招呼孙儿,看好羊群。当红日快要捱到西山头,孙儿早就采了满筐的蘑菇,抓蝴蝶,捉蝉,逗小鸟玩够了。三四十只羊也只只吃得肚皮圆鼓鼓的,在头羊带领下,躺在回家的山路上,专等爷孙俩一起下山回家。
做孙儿的老不见爷爷的踪影,漫山遍野,钻密林,寻石缝找爷爷,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还是不见爷爷的踪影,便一屁股坐在石壁前地上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爷爷、爷爷……”的大声叫。
孙儿正哭叫着,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已从仙石洞出来,没声没息的站在身后摸着他的头说:“孙儿,你哭叫爷爷,爷爷听得肝肠都快断了,你也不小了,跟爷爷放了几年羊,要学会独立生活了,不能老跟着爷爷啊!”
“爷爷,我不跟你跟谁?”孙儿看着爷爷回来了,一边抹眼泪一边反问。
“哎哟,乖孩子我现问你,你要风水,还是要爷爷?”
“爷爷,什么风水啊?”
“风水就是爷爷保佑你,不久就不要给财主放羊,去读书,聪明发达,富贵绵长,说明白了就是有吃有穿,要啥有啥,不像我们现在一样给财主放羊,天天上山累得半死,吃的是地瓜拌酸菜根的苦日子。”
“爷爷我不要富贵绵长,更不要什么风水,我要爷爷,我宁愿过苦日子。”
爷爷听孙儿这么一说,长叹一声道:“哎,傻孩子,那我们回家吧,你看天就黑下来了。”
爷爷临下山想起,洞里的仙机老人告诉他,此次出洞不回去,机缘就断了。他怕以后找不到这仙机洞,就从孙儿手中拿过赶羊的竹技条,倒插在石门边做个记号。
怪异的是,次日清晨,爷孙俩又上茫荡洋里放羊时,那座高入云端的大石壁一夜间不见了,仙机石门也找不到了,倒插的竹技条也看不到了。而在原来石壁处却长满了大人手指粗的倒插竹。赶羊的竹技,已成了奇异的倒插竹。
这倒插竹就像头重脚轻,技竹尾儿倒回来,像纵门,像薄扇,更像穿着緑衣的仙子在埋头梳弄裙衣,山风吹来翩翩起舞,一边舞一边“玉铃玲,玉铃玲”,像弹琴吹笛响着。爷孙俩哪能不被此奇景吸引住。
从此,茫荡洋七大洋面上,三大洋面都长满了倒插竹,成了茫荡洋的奇景。
千年驿道成古迹
茫荡洋山从南面的山脚至山顶,从山顶到北面的山脚,都有千级石磴供行人上下。原来这是唐宋时期的古驿道,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代,从龙岩到上杭的驿道,就是从龙岩出发,经牛押岭、南阳坝、船巷、富岭头、平寨往虎冈,再上茫荡洋山,下茫荡洋山,然后前去上杭城的。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旅人通过这上山、下山的石磴往来于山南、山北。茫荡洋山的千年石磴如今真的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古迹。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