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琉球闽南华裔“Cheilata”之生平与事迹——“Os Gores”一名辨正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 考证“Cheilata”之生平与事迹。2. 辨正“Os Gores”的来源。我们搜集中外资料,基于不曾引入澳门学研究的琉球汉语古籍——《历代宝案》,比对葡语史料,作了新的探索与补证,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较确凿地考证出了“Cheilata(蔡喇哒)”为琉球闽南华裔蔡廸。琉球闽南华裔与东来的葡萄牙人,在贡品的主要采办地—马六甲发生了接触与交往。葡语中出现的“gores”,实际上主要指达到马六甲置办“贡品”的琉球闽南华裔。所谓的“高丽人”说,实际上是出于对葡萄牙语文献中的“a gente Gorea,o Corea”误读与误解。琉球闽南华裔为澳门开埠初期,与葡萄牙人为伍的集团的重要份子。

  澳门早期开埠史上的社团有葡萄牙和其他非洲、南亚和东南亚人和闽南及闽南裔琉球人,广东等省份人。是这些人一起共同建立了澳门这个居留地。澳门历史上的琉球因素应该成为澳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总之,琉球闽南华裔或琉球人也是澳门早期建造者之一。这打破了以前由葡萄牙人和闽南人缔造的传统观点。

  【关键词】“Cheilata”;“Os Gores”;琉球国;久米村;蔡廸

  一、引言

  1939年,在张星烺翻译之柴赫林(Egmont Zeehlin)所着《葡萄牙人初扺中国》一文中,我们可以见到“海拉塔(Cheilata)”的音译。大概此为汉语中首次出现“Cheilata”一词及其汉译。考察“lata”词源的论文,当属1939年日本小叶田淳的研究为圭臬,1956年傅衣凌教授有撰文论述,近期聂德宁教授和汤开建教授进行了词源考证。其源于波斯语“Nakhda”,音译为“哪哒”或“喇哒”等,即船长之意。就“Chei”的含义及对应汉字,各位学者做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尤其是普塔克(Roderich Ptak)教授独到的研究和林梅村教授的创新观点对笔者启发最大。近期林教授考证说:“明代海商集团中有琉球蔡氏集团,我们认为,这位中国船长的另一称谓Cheilata,当来自汉语‘蔡老大’。据《明史.琉球传》记载,琉球蔡氏集团利用明朝实行海禁,积极与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将各国产品以朝贡名义贩运到中国,以换取明廷丰厚的回赐。据考证,琉球海商主要是明初以来定居琉球国久米村的福建人,专司与朝贡贸易相关的航海、外交、翻译等职。久米村或称‘唐荣’(中国村)。蔡姓在唐荣诸姓中居于首位。元祖蔡崇为泉州南安人,洪武二十五年迁往琉球国中山;成化八年创建祠堂,奉祀神主。看来,蔡老大属于琉球国久米村蔡氏家族,而琉球是明朝藩属国,所以葡萄牙人称之为‘中国人’。”他的贡献是,考证出了“Cheilata”中的“Chei”为蔡的读音。据这一线索,我们搜集中外资料,基于不曾引入澳门学研究的琉球汉语古籍,比对葡语史料,作了新的探索与补证,竟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较确凿地考证出了“Cheilata(蔡喇哒)”为琉球闽南华裔蔡廸。

  关于“唐荣”,我们来看一条家谱史料:

  “琉球歴隋唐宋元未尝朝贡,至明初洪武五年,中山察度王时,始通中华,奉表入贡。其时琉球文教未兴,礼典未定。二十五年,勅赐闽人三十六姓以敷文教兼制礼典,于是王大喜,即令三十六姓择土以居之,号其地曰唐营(俗称久米村),亦称营中。至大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唐荣(中山呼中国为唐,兹称唐荣者言以荣其人也)。”

  二、“Cheilata”之生平与事迹

  我们将通过对照葡萄牙语文献及琉球汉语古籍展开论析。

  宜先从葡萄牙史料入手。1514年,葡萄牙驻马六甲首任城防司令卢伊·德·布里托.帕塔林(Rui de Brito Patalim)在给葡王唐.曼努埃尔(D. Manuel I)一世的信中写道:“去年有4艘中国式帆船从中国来到这里,所带货物不多;它们接踵前来窥探本地。他们的船长是蔡喇哒(Cheilata)。此人系一年迈华人(velho chim),曾在此遇到过斯科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他高兴地与本城的港务长及其官员会商。陛下的一艘中国式帆船满载胡椒前往那里,其中一半属于陛下,另外一半属于港务长;我等待它归还;一切顺利;有5条本地船与其同行。在陛下的船上有两名我们的人随从。一人任商务代理人,另外一个是书役。”

  在葡语文献中,“Cheilata”亦书作“Chulata”。

  “之前有4艘中国式帆船从中国来到这里,未带货物,因为前来窥探本地。两条是蔡喇哒(c​​hulata)的。他曾在此遇到过斯科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一条是天猛公(tomungo)岳父的,还有一条是çunadeu的;他们带来的东西很少;华人非常高兴,庆祝本地归顺了吾王,由吾王管理,庆祝消灭了满刺加国王。蔡喇哒(cheilata)很高兴,庆祝摩尔人在满刺加被摧毁时遭到歼灭,因为蔡喇哒(cheilata)巴不得满刺加国王遭难;我好生款待了他,帮他忙;他在此卖给了天猛公一条中国式帆船;……”

  “......为了上述先生的货物更加安全,装运了阁下在此的胡椒。这是您让佩罗.帕意斯(pêro paees)从巴西(pacem)运来的。在蔡喇哒(cheilata)的中国式帆船上也装载了上述先生和港务长更多的货物,......”

  从1514年起,葡萄牙人便认为蔡喇哒是华人,但只是从相貌上的判断,但实际上,他不是纯粹的华人,严格来说,是琉球闽南华裔。

  接着再来比勘琉球汉语古籍之记载。

  自14世纪末起,闽人始大量移居琉球,史称“闽人三十六姓”。蔡姓人便是其中一支。蔡氏的开基祖为蔡崇。其后代繁昌,世为显宦、火长及翻译。蔡崇的后人蔡廸为久米村蔡氏(仪间家)的六世。其家谱载曰:

  “六世都通事廸

  号吉亭无后其生卒升官年月母室封阡倶不传

  父栢

  勲 庸

  正徳五年庚午八月十九日奉 使为交易火长随通事高贤等前徃满剌加国买苏木等货回国顶备下年进贡

  正徳十三年戊寅九月十八日奉 使为交易通事同正使马布度等前徃暹罗国买方物回国预备下年进贡

  正徳十六年辛巳九月初七日奉 使为交易都通事同正使椰末度等前徃暹罗国买方物回国顶备下年进贡”

  这一家谱主要据蔡铎、蔡应祥、郑士纶等编写的琉球汉语史料集《历代宝案》内的有关资料而撰。

  “《历代宝案》是琉球王国重要外交文书,其珍贵程度用‘宝’字加以概括。因为历代琉球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所以中国皇帝的诏敕被视为‘镇国之宝’,因而把与册封有关的文书​​档案汇编成书,故书名曰:历代宝案。”

  《历代宝案》虽为学界熟悉,但从未引入澳门学的研究。此为一记述琉球王国历代史料之汉文著作,内容涉及1424年到1867年共444年间琉球人与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八个国家地区的交往联系。内有涉及琉球与马六甲两国关系的文书多件,乃是瞭解两国之交涉、贸易的最根本史料。此组文献,尽管未能保存全部资料,以致难窥全貌,但仅就所存档而论,已是弥足珍贵。“14世纪后期到16世纪早期是琉球王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繁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国民的远洋贸易活动,他们穿越东亚和东南亚的海域,积极发展对海域周边国家地区的集散贸易。琉球人不仅与中国和日本保持联系,还建立并维持了与朝鲜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琉球商人的商贸探险不仅构成琉球历史的重要篇章,而且成为东亚和东南亚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为东亚国际关系史上一重大研究课题,而且涉及到了与东扩的西方势力的初次交锋。《历代宝案》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透过它,不仅可以回溯琉球与马六甲之间的交往,还可以考察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前后,中国、琉球、马六甲与葡萄牙人之间的关系。

  在此史料集中,存有琉球国王致马六甲国王的咨文共十件,最早的是在天顺七年(1463年),最后的一张执照是在正德六年(1511年),而马六甲国王致琉球国王的咨文有六件。从两国来往的咨文来看,除了互送礼物外,主要目的在于两国间的贸易。“……为筹备朝贡明朝贡物,除本国土产外,尚须向他国采购,以表对明廷之忠诚,博取其厚赐及封赏,为此特派采购团,向满刺加国采购苏木等物,同时亦假此机会兼营贸易。”

  下面我们来分析琉球国王颁发之勘合执照。

  该书巻四二,《执照》中保留了三件涉及蔡廸之史料。

  之一、“琉球国中山王尚眞,为进贡等事。切缘本国产物缈,缺乏贡物,深为未便。为此,今遗正使王麻不度、通事高贤坐驾义字号海船一只,装载磁器等物,前往满刺加国出产地面,两平收买胡椒、苏木等物回国,预备下等年进贡大明天朝所据。今差去人员,别无文凭,诚恐到处官司盘阻不便,王府除外。今给玄字壹佰捌拾壹号半印勘合执照,付正使王麻不度等收执前去,如遇经过关津把隘去处及沿海巡哨官军,验实即便放行,毋得留难,因而迟悮不便。所有执照,须至出给者。

  今开:

  正使壹员:王麻不度,

  副使贰员:麻加尼、他鲁,

  通事贰员:高贤、高进,

  火长:蔡廸,

  管船直库:马三鲁,

  艄水共贰佰名。

  正德伍年捌月拾玖日。

  右执照付给正使王麻不度、通事高贤等。

  准此执照。”

  据知,1510年,蔡廸之身份为“火长”。无论是姓氏,还是职务,汉语史料竟与葡萄牙史料的记载完全吻合。这符合陈寅恪所概括的王国维先生之学“二重证据法”之“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的基本要点。因此,“Cheilata”即为“蔡喇哒”的对音。他便是“火长”蔡廸。

  据葡语文献的记载,早在1509年,“蔡喇哒”就在马六甲与葡萄牙人有所接触。葡文史料可补《历代宝案》之阙。

   之二、“琉球国中山王尚真,为进贡等事。切缘本国产物稀少,缺乏贡物,深为未便。为此,今遗正使马布度、通事郑昊等坐驾福字号海船壹只,载装磁器等货,前往暹罗等国出产地面,两平收买胡椒、苏木等货回国,预备下年进

  贡大明天朝所据。今差去人员,别无文凭,诚恐到处官司盘阻不便,王府除外。今给玄字贰佰壹拾伍号之半印勘合执照,付正使马布度、通事郑昊等收执前去,如遇经过关津把隘去处及沿海巡哨官军,验实即便放行,毋得留难,因而迟悮不便。所有执照,须至出给者。

  今开:

  正使壹员:马布度,

  副使壹员:达鱼每,

  通事贰员:蔡廸、郑昊,

  火长:陈诏,

  管船直库:椰麻渡,

  艄水共壹佰三拾捌名。

  正德拾三年玖月拾捌日。

  右执用付正使马布度、都通事郑昊等。

  准此为进贡等事执照。”

  1518年,蔡廸的职务是“通事”。由此文件推断,加上葡语史料的记载,1517年,蔡廸也应该担任过火长或通事职务。

  之三、“琉球国中山王尚眞,为进贡等事。切缘本国产物稀少,缺乏贡物,深为未便。为此,今遗正使椰末度、通事蔡樟等坐驾智字号海船壹只,装载磁器等物,前徃暹罗等国出产地面,两平收买胡椒、苏木等货回国,预备下年进贡大明天朝所据。今差去人员,别无文凭,诚恐到处官司盘阻不便,王府除外。今给玄字贰佰贰拾捌号半印勘合执照,付正使椰末度、通事蔡樟等收执前去,如遇经过关津把隘去处,及沿海巡哨官军,验实即便放行,毋得留难,因而迟悮不便。所有执照,须至出给者。

  今开:

  正使壹员:椰末度,

  副使贰员:陶鲁、马三鲁,

  都通事贰员:蔡樟、蔡廸,

  火长:陈宜,

  管船直库:马尼理,

  艄水共贰百拾参名。

  正徳拾陆年玖月初柒日

  右执照付正使椰末度、都通事蔡樟等准此。

  为进贡等事执照。”

  此件文献说明,至1521-1522年,即中葡爆发“西草湾”冲突的那年,蔡廸仍然被命名为“都通事”。 

  1509年至1522年间,蔡廸一直与葡萄牙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早期中葡关系历次重大事件中,如1513年欧维士的初航,1517年托梅.皮雷斯的使华及1521-1522年间的中葡“西草湾”冲突中,均有其身影,因此,他不仅是葡琉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在早期中葡关系上的作用也至为关键。澳门学该重视之。

  这些档案反映了,安居唐荣的福建移民子孙,主要是从事与朝贡、航海相关的职业,成为琉球社会构成和职业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负责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事务,代表琉球王国被派往东南亚诸国采买贡物,然后出使中国。其次是通事。在天朝朝贡体制下,各贡国及东南亚、远东地区国际间都采用汉语为通用语。琉球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藉助汉语做交流与文书传递。《历代宝案》格式统一,且共同使用中国天朝年号。最后是充任航海技术人员。这是琉球三十六姓的三大主业。总之,他们在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蔡廸出任过后两种职务。他正是以“火长”、“通事”和“都通事”的身份,开始了与葡萄牙人的接触与交往。

  三、两波交汇马六甲

  明朝海禁甚严,琉球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之中介,尤其是频繁活动于中、朝和日之间。自1510年始,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文献屡有记载。称其地为“os Léqios(琉球羣岛)”,其人为“os Léqios(琉球人)”或“os Gores”。“Léqios”“Liuqiu”系列名称的音译,似无疑问,但对于“os Gores”辞源之争议不絶于耳。

  葡萄牙人同华人和琉球人在马六甲有了接触。他们称为“华人(os chins)”者实际上是三十六姓开琉球的闽南人的后裔(或称琉球闽南华裔)。

  在葡萄牙第一次向中国派遣大使时,便准备“发现”琉球和“os Gores”。

  葡萄牙唐曼努埃尔(D. Manuel)国王的御用编年史家达米昂.德.戈易斯(Damião de Góis)在叙述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Fernão Peres de Andrade)扺达东涌(Tamão)后,派遣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Jorge Mascarenhas)前往漳州海面的记载如下﹕“……按照唐.曼努埃尔国王的规定,他要在中国一带尽量多做逗留,瞭解清楚一切情况,诸如当地贸易、国王的权力及领土。此时来了许多琉球人(lequeos)、guoros(琉球人)及日本人(japangos)的船只。他们带来的大宗货物是黄金,且数量巨大,所以他决定派遣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带领当地领航员及翻译前往这些省份。他跑遍了福建海岸。这一海岸平直,村镇星罗棋布。在此航行中,他遇到了许多远航它地的当地船只。在他停泊的一港口,人们向他提供了福建一大城市的情况,他扬帆准备前往那里,当他驶入一该城所在的一河口时,收到了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从陆路发给他的信,要他返回,因为回航印度的时间已到。他照做了并将此行所见所闻向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做了汇报。这些省份富庶、物产丰富。还谈到了它的贸易、家畜以及给养的供应情况。胡椒在那里比在中国还畅销。这里的交易货物优于中国,市场亦优于中国。”

  这是1518年的情况。至时,葡萄牙人在大屿山的东涌接触了来自琉球和日本的船只。

  “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率领几艘平底帆船前往福建省。该省位于广东省的东方,沿海岸航行可至。该省因有一沿海城市名漳州(Chincheo),故我们人称该省为漳州(Chincheo)。而后去那里经商的人以此城市名代称其省。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到达那里已晚了一些,无法从那里前往琉球羣岛。琉球羣岛在福建以东约百余里格处。第一个岛位于北纬25󑿷度处。然后有一系列的岛屿呈一墙状,向东-东北部和北延伸。与带去的华人引水员商议后,决定不去琉球,留在当地贸易,其利润为广东的两倍,因为商人不光顾此地,本地货物价廉,外来货居奇。”

  “第一个岛位于北纬25󑿷度处”这一信息十分重要。台湾实际纬度在22–25°之间。葡萄牙人在还未涉足琉球羣岛之前,便得知“第一个岛位于北纬25󑿷度处”,显然是指“小琉球”了。虽有半度的误差,也很了不起了。不知他们如何在16世10年代末便有了很准确的纬度?我们以为,仅仅凭领航员的口述是很难确定纬度的。他们手中应该有海图。“昔番舶时,通各国皆有程图,转相传写。”葡萄牙人通过海图,已经瞭解到了琉球羣岛的纬度,所以于1517年8月扺达广州后,便派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前去探查琉球羣岛。这图肯定是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s)留下的草图。

  (图1见附件 )

  关于此图,1512年4月1日,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致信唐曼努埃尔国王,汇报如下﹕“从一爪哇领航员(piloto de jaoa)的一张大地图上复制了一部分。该图上已标有好望角、葡萄牙、巴西、红海、波斯海和香料羣岛。还有华人(os chins)及琉球人(gores)的航行,标明瞭大船的航线及直线路程、腹地及何国与何国交界。我主,我窃以为,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的最佳作品。想必殿下也一定愿一睹为快。地名都是爪哇文写的。我携带的爪哇人识字。我将此图敬呈殿下。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rodriguez)已复制一份。从图上,殿下您可以看到华人及琉球人究竟从何而来,殿下的大船前往香料羣岛的航线,金矿,盛产肉荳蔻和肉荳蔻皮的爪哇岛与班达岛,暹罗国王的国土,华人航行的陆地岬角(ho cabo da terra da navegaçam dos chins)。向何处转向及从哪里无法再向前航行的情况。主图消失于‘海之花(froll de la mar)’大船的船难中。领航员、佩罗.达尔波恩(pero dalpoem)和我讨论了此图的意义,以便向殿下详加解释。这张残图十分精确,十分详细,因为是他们来回的航路。缺少的是位于爪哇和马六甲之间的石叻(celate)羣岛。”

  此信写于1512年4月1日,因此该图绘制的下限在此日期之前。

  关于这张地图的制作背景,需要做一介绍。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之后,便准备进军东亚水域。这是此图出现的大背景。图上因未标明年代,故无法确定其准确的绘制日期,所以一般认为以信的落款日期1512年为大概日期。

  当时葡萄牙人知道了琉球羣岛,但不了解有大琉球与小琉球之分,更不知道小琉球实际上要大于大琉球,因而对琉球的认知朦胧而不确。他们在马六甲与琉球人和琉球闽南华裔有了接触,萌发了努力发现琉球的念头,于是出现了1518年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Jorge Mascarenhas)琉球之行,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绘的地图,按照地形和位置来分析,实际上是小琉球,即台湾。

  以前认为台湾最早的西方地图是三岛型的。这张早于侯门(Homem)父子16世纪50年代的图所呈现的是一岛型。三岛型地图亦非葡萄牙人所发明。他们路过台湾去琉球和日本,完全是为了传教和经商,无暇对台湾进行实地勘测,再加上他们的领水是华人或华裔,所使用的海图和地图也应该是中国系统的。从宋、明地图可以看到将澎湖、小琉球和大琉球画成三岛的情况。葡萄牙三岛型图应该是受到中国地图的影响。至17世纪20年,荷兰人环台岛实地测绘,才出现了番薯型图。一岛型——三岛型——一岛型,这个地图发展轨迹反映了西方人对台湾地形的认知。

  整体形状如切头番薯。上端切头处为鸡笼和淡水,下端尖头处为台南。尖头处下方的红緑二岛应该就是现在澎湖羣岛。其对面两座非常突出而高大的山峰,我们猜测,当是南太武山和北太武山,因为它们是中国海岸放洋的地标。在16世纪的西方文字记载中,台湾被称为“Ilha Fermosa(美丽岛)”,而来台的始发地之一的南太武山有“Monte Fermoso(美丽山)一名。在切头番薯上还有一个图例:“这是琉球羣岛的主岛,据说有麦子及大量的铜(Esta he a primçipal Jlha dos Llequeos dizem que ha nella triguo e obra de cobre)”无疑“琉球羣岛的主岛”指的是台湾。考虑到台湾即不产麦子又不产铜,这个信息不正确。在当年信息不足的情况下,画出这样张冠李戴的地图也不足为怪这。这一错误性恰恰反映了它的真实性,因为是在不明情况下制作的。当时葡萄牙人尚未到达中国海域,更不用说台湾海域了。如果从地图的形状及其地理位置来看,尽管图例内容不符合实际,应该是指台湾岛。如是之,它比荷兰人的番薯形图要早100多年,将台湾地图的绘制历史推到了16世纪初年。

  从航海技术支持来看,准备探查琉球羣岛时所携带的是“当地领航员及翻译”,日后前往日本所使用的肯定也是华人引水员,自然所走的是华人传统的航路。

  时海禁正严,大陆华人出洋受阻,而琉球可以打着为明朝采办贡物的藉口,自由前往东南亚各国。它与中国的关系密切,使享受一年一贡的待遇,甚至多致一年二贡和一年三贡。正如普塔克教授所言:“在这种贸易来往中,琉球王国对明朝渐渐形成了一种贸易性的依赖,所以往往一年之内前往明朝进行多次朝贡,这其实是普通性质的贸易。明朝政府虽对此感到厌烦,但却不能拒絶。”因而从客观上来说,为朝贡体制之外的国家,及那些两年一贡,三年一贡,甚至十年一贡的国家提供了一个与中国商品贸易交换的平台。在东起朝鲜、日本、南至东南亚的广阔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贸易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运至东南亚各国销售,再将当地的土特产,如胡椒、苏木等输往东亚地区,从中大获其利。概言之。他们不仅加强了明代的中琉藩属关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琉球与东南亚诸国,朝鲜及日本的贸易往来,使之更为密切。

  关于这段历史,徐玉虎先生指出:“满刺加与琉球两王国,既奉明朝为宗主国,为表番属之忠诚,每年入朝贡贺,其贡品多达四十余种,观其物品名单,其中甚多物品均不是两国之土产,皆出产于他国,两王国或为表示对朝贡一事之重视,故时常派遣使臣,率领海船求购于他国,如此以来,遂形成双方之通商敦睦之关系。”

  这个贸易网络“……在文献中还可找到的有关论据是:从15世纪中期或后期起,琉球贸易网的一部分已经‘福建化’。”

  正是在此背景下,华人、琉球闽南华裔与东来的葡萄牙人,在贡品的主要采办地—马六甲发生了接触与交往。马六甲扼守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冲,为一名符其实的国际性商业中心。

  葡萄牙人出现在马六甲的后果见于时人黄衷和张燮留下的记载。黄衷《海语》卷一,风俗《满刺加》载:“正德间,佛朗机之舶来互市,争利而起哄,夷王执哪哒而囚之。佛朗机人归愬于其主,议必报之。乃治大舶八艘,精兵及万,乘风突至。时已踰年,国中少备,大被杀掠。佛朗机夷酋进据其宫,满刺加王退依陂堤里。老幼存者复多散逸。佛朗机将以其地索赂于暹罗而归之,暹罗辞焉。佛朗机整众满载而去,王乃复所。”《东西洋考》卷四,《马六甲》交易条载:“本夷市道稍平,既为佛郎机所据,残破之,后售货渐少。而佛郎机与华人酬酢,屡肆辀张,故贾船希往者。直诣苏门达腊,必道经彼国。佛郎机见华人不肯驻,辄迎击于海门,掠其货以归,数年以来,波路遂絶。”“古称旁海人畏龟龙。龟龙高四尺,四足,身负鳞甲,露长牙,遇人则啮,无不立死。山有黑虎,虎差小,或变人形,白昼入市,觉者擒杀之。今合佛郎机,足称三害云。”

  张燮也认为与葡萄牙人交往的是华人,但是实际上还有琉球人和琉球闽南华裔。

  看来关于满剌加被占领后,经济凋敝,贸易衰落的有关情况主要是由华人和琉球闽南华裔传知到中国国内的。对此,葡萄牙史料有明确的记载:“他(蔡喇哒)说他唯一要做的是将本地的情况带回中国。”琉球闽南华裔与华人无异,葡萄牙人将他们统称为“华人”。这致使中外史学界长期认为,葡萄牙人接触了“华人”。这一研究表明,葡萄牙人是接触了“华人”,但确切地说,这“华人”还包括琉球闽南华裔。葡语中出现的“guores或gores”,指琉球人,实际上主要指达到马六甲置办“贡品”的琉球闽南华裔,所以也称蔡迪——蔡喇哒(Cheilata)为“一年迈华人(velho chim)”。不消说是葡萄牙人,即便是东方人,光凭外相,也几乎不可能分出华人、琉球闽南华裔和琉球人来。

  “guor”或 “gor”一词是指琉球人,还是指高丽人,这个问题长期困惑着学术界。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根据阿拉伯史料,认为来自“Al-Ghur”,原意为“铁矿”,是指琉球。

  16世纪中叶,能文能武的奥斯曼海军司令西迪·阿里·赛赖比(Sidi’Ali Celebi)写到:“通向东南羣岛的海路有以下几条:首先,大家都知道,该羣岛中最大的岛屿叫作吉洛洛岛(Djilolo)。据某些人的测量,岛长相当两个月的航程。但距阇婆之东,位于中国(Čin)南部很远的地方。接着是又一个有人居住的大岛,叫作法里尤克(Fariyūk),位于中国港口的东南。随后又是一个同样也很大的和有人居住的岛屿,叫作古尔(琉球)岛(Ghur),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部,与中国隔海相望。其苏丹对中国居民发动过战争。著名的古尔铁矿石正是来自那里。再向前就是马鲁古、望加锡、班达和帝汶岛。”

  认为“Al-Ghur”是高丽的对音,阿拉伯人错将其用来称琉球。

  即可指琉球人,又可指高丽人。

  此种西方观点影响了日本学术界。实际上,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30年代便接触了这种说法。钱稻孙在《清华学报》,第十卷,第三期(1935年7月)上评论《日支交涉史话》(秋山谦脏撰,昭和十年一月,内外书籍株式会社刊行)一文中便介绍了“高丽人”说。但这个“高丽人”说,实际上是出于对葡萄牙语文献的误读与误解。

  撰于1606年的《黄金半岛题本》称:

  “琉球羣岛(Laquias)

  《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Os Commentarios de Affonso dalbuquerque)评说》曾涉及此琉球羣岛(Ilhas Laquias),因该羣岛有金矿多处,故琉球(a gente Gorea,或Corea)人带来马六甲港出售的金砖及金锭均产自大、小琉球岛。

  大琉球(Laquia Major)位于北纬二十七度。

  小琉球(Laquia Minor)位于北纬二十二度。”

  此文献明确说明“a gente Gorea”与“a gente Corea”为同义词。由于“Corea”与“Corea(高丽)”写法相同,于是便产生了“高丽人”的误解。从葡萄牙语词法上来分析,第一个“Corea”是形容词,是“Gorea”百分百的对等词,第二个“Corea”则是专有名词。它们的词性不同。“Gorea”与“Corea”中的字母“G”与“C”有时可换用。只有清、浊音之分,“G”是清辅音,“C” 是浊辅音,但词义上无变化。因此“a gente Corea”中的“Corea”是名词“guor”或“gor”的阴性形容词形式,意为“琉球人”。“高丽人”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4. 日本学者的“经川原浦而航海的人”说。

  5. 谢必震和连晨曦最近的提出的“曲蹄”说。

  四、贸易中心迁移北大年

  葡语数据中,有关记载甚早。托梅.皮雷斯的《东方简志》中已见叙述。贸易中心从马六甲迁至北大年的变化,海外大发现时期编年史家也多有涉及。北大年很早便成为一贸易中心。1511年,葡人占领马六甲后,便迅速意识到了它的商业重要性。华商为不前往马六甲,常将丝绸、瓷器在此地出售,以换取胡椒。北大年为马来半岛的交通要枢,葡人不失时机将其作为了航行中国的基地。

  关于北大年与琉球人的情况,见有葡语史料至众多的记载:

  “21.先生,琉球位于闽海。每年来北大年出售货物。满剌加王时代也来满剌加。……这些岛屿盛产金、铜、铁及许多满剌加及北大年有的货物。……先生,若您来此,控制了本城的贸易,便掌握了所有地方,巴西及北大年的贸易。”

  “先生,琉球位于闽海,距福建3天路程。……这些人在满剌加国王时代前往满剌加经商,现在前往北大年。”

  “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Fernão Peres de Andrade)离开该岛后,向陆地海岸航行,前往暹罗。他驶达暹罗王国的北大年港。那里云集华人、琉球人、爪哇及周围各岛的船只。它是一著名的贸易中心。因为我们占领了满剌加的缘故,该地成为了本地货物集散中心。”

  五、葡语记载中的琉球与琉球人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葡萄牙人对琉球及琉球人的早期认知。

  葡萄牙及欧洲首位遣华大使托梅·皮雷斯介绍说:

  “琉球[LIUKIU]

  琉球人(lequeos),亦称guores(琉球)人。他们以此二名著称,但以琉球人为主。其国王为一异教徒。黎民百姓均为中国国王之臣民。其岛硕大,人口众多。他们有自己式样的小船。经常下断地有3、4艘中国式帆船在中国采买,但无更多数量的船。他们在中国和马六甲交易,有时与中国人合伙,有时自己单干。他们在中国的福建(foquem)港做贸易。它位于中国大地,近广东(quamtom)。之间的航距为一昼夜。马来人对马六甲人说,葡萄牙人与琉球人无甚区别。唯一的不同是葡萄牙人购买妇女,而琉球人却不。

  琉球人的国家土产小麦与大米,还有特制的酒,肉类和鱼类丰富。他们擅长制图和打造武器。他们制造金片匣、漂亮且精美的扇子、刀剑和许多他们样式的各种武器。犹如我们言必称米兰(milam),中国人与其他各族人也话必谈琉球人。他们很诚实,不买奴隶,也从不卖自己人为奴。买卖奴隶是死罪。

  琉球人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航行遇到危险时,据说为了消灾,就买一个美丽少女做献祭。在船首处,砍去其头,还有其他类似的祭事。他们是白人,衣着很好,优于中国人。他们获准在中国航行,在马六甲收购货物,输往中国,也输往日本。日本是一个有七、八天航程的岛屿。他们用贩来的商品在那里交换金和铜。琉球人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爽快地赊卖他们的商品。如他们在收账时被骗,就会拔剑相见。

  主要有金、铜、各种武器、金片匣、盒、扇子和小麦。他们的东西制作精美。他们贩来大量黄金。较之中国人,他们更诚实,但却胆小。他们带来大量纸张和各色丝绸,还有火绳枪、瓷器、锦缎,洋葱和各种蔬菜。他们购买的商品同华人。于[原缺]离开这这里,每年有一、二或三艘中国式帆船(Juncos)前来马六甲,带去大量孟加拉国布匹。琉球人酷爱马六甲酒。他们大量装运一种类似烧酒的酒。马来亚人常喝得酩酊大醉。琉球人带来卖的剑每把值30克鲁札多,而且量很大。

  日本[JAPÃO]

  日本(Jampom)岛,据中国人异口同声地说,大于琉球羣岛(os lequios),其国王更强大,权势广,但不善于经商。其子民亦不善于做生意。他是一位异教国王,为中国国王的藩属。他们不常去中国做生意,因为距离遥远。他们既无船只,又不善航海。琉球人到日本去,要走七天或八天,携去前述商品,交换金和铜。所有琉球人带来的货物均从日本贩来。琉球人同日本人交易布匹、渔网及其他货物。”

  葡萄牙人杜阿尔特.巴博萨(Duarte Barbosa)在1516年曾语:

  “关于琉球(DE LIQUIA TERRA)地

  1.过了中国的港口广州城(cidade de Cantão),摩尔人航海家说,海中有许多岛屿。在它们的那边,在东南方向有一块巨大的土地,我们不知道是陆地还是岛屿。这便是琉球人(terra dos leques)之地。从哪里有如同华人(chins)(这些人皮肤白皙,据说是富商巨贾)大船般的三、四艘大船(naos)来到马六甲(Malaca)。

  2.他们带来许金条、银锭、生丝及富丽的丝绸制品、大量优质小麦、漂亮的瓷器及其他商品,这些如同华人(os da China)的货物。他们以前带来的就是现在华人(chins)带来的货物。管这些人叫琉球人(lequeos)。我主(葡萄牙国王)拥有了马六甲,他们不再来。他们从华人(chins)处购得从马六甲运走的东西,再带来他们的货物。

  3.这些琉球人(lequeos)是富商巨贾。比华人(chins)更诚实有信,富有。

  4.他们是异教徒。皮肤白皙,相貌类似葡萄牙人,因为看到的人,认为像某人,其五官的位置与葡萄牙人相同。

  5.他们身着丝绸,穿着一些类似长袍(balandraos)和冠帽(capellares)的服饰。

  6.关于他们(琉球人),我就不说更多了,体因为他们的土地尚未被发现。葡萄牙人只在暹罗(cidade de Sião)城和中国的港口广州(cidade de Cantão)城内见过他们。”

  这个钞本的这段文字由艺术博士卡梅尔特(Francisco Múcio Camerte)大使在1539年1月12日完成于刚果(Congo)地区。

  在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65年后,“根据现在得到的更确切的消息”,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fonso Dalbuquerque)的儿子小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fonso Dalbuquerque filho)在其著作《大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Commentarios do grande Afonso Dalboquerque)评说》中,讲述了琉球人更加详细的情况:

  “当时说,琉球(Gores)人(据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albuquerque)在攻克马六甲时得到的情报,尽管现在知道得更确切了)他们的省份(prouincia)是大陆。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的土地是岛屿,从那里航行来马六甲。每年约来二三只大船(naos)。他们带来货物有生丝及丝绸、锦缎、瓷器,大量的小麦、铜、明矾和金沙及有王印记的大量金砖(ouro em ladrilhos)。这些金砖是否是他们国家的货币,或为他们出海港打上去作为登记的标志,这一切不得而知,因为这个民族寡言少语,不向任何人透露他们国家的消息。这金子产自邻接他们的一个岛屿,其名为Perioco,那里黄金遍地。这些琉球(Gores)人的土地称为琉球(Lequea):他们的皮肤白皙,他们的衣服似无帽的长袍。他们配带着土耳其半月弯刀式的长剑,但刀口较窄,还佩有两拃长的短刀。他们骁勇善战,本地人惧怕之。他们入港时,不会将货物全部卸下,而是一点点搬下。他们讲话诚信,也希望别言而有信。如果在马六甲有商人背信弃义的话,他们随即将其逮捕。他们努力在短时时间内出货,不想在陆地做逗留,因为他们不是愿意远离故土的民族。一月出发来马六甲,八、九月间回国。”

  除了这段集中的描写外,还有多处涉及:

  “马来人(Malaios)高傲,以狡诈杀人越货为快事:心狠歹毒,通常不太诚实,反之,琉球人(Gores)则诚而有信,因为人们将与他们交易视为殊荣。他们是高贵的人,习惯良好。”

  “每年常来马六甲的有.......华人(Chins),琉球人(Gores).......的大船(naos).......”

  “在此次季风之初或下次季风之尾,所以马六甲人称印度人为西方人(gentes de ponente);管爪哇人(Iaos),华人(Chins)和琉球人(Gores)及所有那些岛屿的人们为东方人(gentes de levante):而马六甲居中,航行安全且快捷,……”

  “.......在马六甲附近的岛屿都有黄金,但产量不大;琉球人(Gores)和华人(Chins)有携带来。”

  “......去巴西(Pacé)往这个碉堡运输胡椒;因为华人(Chins)和琉球人(Gores)(等待他们到来)要来了,可以装载,......”

  上述数据表明,葡萄牙人在16世纪70年代,已经可以区分出华人和琉球人,但尚不知琉球闽南华裔与闽南人的渊源关系。

  六、葡人与琉球闽南华裔的接触

  通过葡琉史料的互证,基本上可以勾勒出早期葡—琉—中接触的轮廓。琉球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始于1372年。从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这两百多年中,因有朝贡制度,只有来天朝上贡的船只才能合法停靠中国港口。琉球国王派遣该国船队收集东南亚货物,再由该国那霸港转口到中、日、朝鲜三国,获利巨大。这便是中琉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1431-1566年),史家称其为“大交易时代”。为了更好地瞭解这段历史,我们再多提供一些葡萄牙语方面的数据。

  葡萄牙人鲁伊·德·阿拉乌(Rui de Araujo)劳于1510年2月6日从马六甲狱中发出的一封信中写道:

  “琉球人(gores)于1月份来此,4月返回他们的家乡……。他们带来的商品有锦缎、麝香、金粉匣、剑、匕首、铜、小麦和金粉,换取胡椒及少量丁香。每年来的都是同一地方国王的船只。国王不允许其他船只来。”

  鲁伊·德·阿拉乌劳对采办垄断性的描写属实。

  此处的记载实际上是指1509年的事情。

  1512年4月1日,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Afonso de Albuquerque)总督致信唐.曼努埃尔一世国王,汇报如下﹕“从一爪哇领航员的一张大图上复制了一部份。该图上已标有好望角、葡萄牙、巴西、红海、波斯海和香料羣岛。还有华人(os chins)及琉球人(os gores)的航行,标明瞭大船的航线及直线路程、腹地及何国与何国交界。我主,窃以为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佳作品,想必殿下也一定愿一睹为快。地名都是爪哇文写的。我携带的爪哇人识字。我将此图敬呈殿下,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s)已复制一份。从图上,陛下您可以看到华人及琉球人究竟从何而来,殿下的大船前往香料羣岛的航线,金矿,盛产肉荳蔻和肉荳蔻皮的爪哇岛与班达岛,暹罗国王的国土,华人航行的地峡。它向何处转向及从那里无法再向前航行的情况……”

  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于1513年11月30日致国王函称:“据安东尼奥·德·阿布雷乌(António de Abreu)对我说,他们软弱不堪,所有人都会臣服您:华人为陛下效劳,他们是我们的朋友,琉球人(os gores)也同样,因为他们得知了我们的情况:……”

  在马六甲沦陷的局势下,出现了两种联盟。一方面,是中国和马六甲逃亡的王室结为官方的联盟,共同声讨葡萄牙人的侵占;另一方面,是葡萄牙人与华人,琉球人及琉球闽南华裔结为非官方的联盟,企看看图通过后者向东亚挺进,即过渡到贸易及建立正式官方关系。

  在整个东亚范围内,琉球闽南华裔最早与东来的欧洲民族——葡萄牙人相遇于马六甲并与华人一道,将他们带到了中国水域。这是琉球历史的一大新发现,意义深远。

  七、葡人努力寻觅琉球

  因为有了琉球的信息,葡萄牙人制定并部分实施了“发现”它的计划。从1509年在马六甲的初会到来华的第二年,即1518年,葡萄牙人多次的探查的过程如下:

  “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因有唐.曼努埃尔国王的规定要他在中国逗留尽量长的时间,以便了解更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在贸易岛停驻期间,有几艘人称琉球人的船只驶扺该岛。在满剌加已详细得知他们居住在靠近中国海岸的一些岛屿上。他见到他们带来的大宗货物是大量黄金及其他贵重物品。似乎他们较之华人更好打交道。他想派葡萄牙人亲眼看看他们的土地,获得情报。所以他派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Jorge Mascarenhas)率他的船去执行这一使命,为此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得到了广州大吏的准许。

  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率领几艘中国式帆船前往福建省。该省位于广东省的东方,沿海岸航行可至。该省因有一沿海城市名漳州,故我们人称该省为漳州。而后去那里经商的人以此城市名代称其省。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去那里已晚了一些,无法从那里穿越前往琉球岛。琉球岛在福建以东约百余里格处。第一个岛位于北纬25.5度处。然后有一系列的岛屿呈一墙状,名曰东东北部并向北延伸。与带去的华人引水员商议后,决定不去琉球,留在当地贸易,其利润为广东的两倍。因为商人不光顾此地,本地货物价廉,外来货居奇。”

  另一种葡语史料称:“这里的事情办妥后,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得知,除广州外,还有一名叫琉球的地方。该地盛产黄金、白银,生丝及其他珍贵的物品。他渴望对其地进行勘察,于是他派遣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前往名叫漳州的地方。那里人比广州人还要富裕。此地在我们扺达满剌加之前已每年派遣4艘中国式帆船满载金、银锭及真丝去满剌加经商,然后带回印度的货物。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跟他们约好叫他们去满剌加,但他们未付之行动。他们对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非常客气,他大赚了一笔。当地人皮肤白皙,服饰洁净,如同君子般彬彬有礼。

  他则返回了东涌。在那里逗留了14个月。按照唐.曼努埃尔国王的规定,他要在中国一带尽量多逗留,清楚瞭解一切情况,诸如当地贸易、国王的权力及领土。此时来了许多琉球、高丽及日本的船只。他们带来的大宗货物是黄金且数量巨大,所以他决定派遣若尔热.马斯卡雷尼亚斯带领当地领航员及翻译前往这些省份。他跑遍了福建海岸。这一海岸平直,村镇星罗棋布。在此航行中,他遇到了许多远航它地的当地船只。在他停泊的一港口,人们向他提供了福建一大城市的情况,他扬帆准备前往那里,当他驶入一该城所在的一河口时,收到了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从陆路发给他的信,要他返回,因为回航印度的时间已到。他照做了并将此行所见所闻向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做了汇报。这些省份富庶、物产丰富。还谈到了它的贸易、家畜以及给养的供应情况。胡椒在那里比在中国还畅销。这里交易的货物优于中国,市场亦优于中国。”

  八、琉球闽南华裔与澳门

  基于这一新认识,对澳门开埠初期,与葡萄牙人为伍的华人集团的构成也宜作一新的探索尝试。闽南人及其琉球闽南华裔可能有一聚居地。闽南人在琉球的聚居地称“唐营”,那么澳门的“营地大街”很有可能是当时闽南人及其琉球闽南华裔的宿营地,其对应的葡名是“商人街(葡语作“Rua dos Mercadores)”,或多或少与闽南人及其琉球闽南华裔的商人、买办身份有些联系。此外,对澳门妈阁庙的起源,也可以重新探讨有关闽南人及其琉球闽南华裔在香山洋面的活动,《殊域周咨録》有如下记载:“十年,琉球国陪臣蔡璇等数人以方物贸迁于邻国,漂至广东香山港被获。守备军官当以海寇,欲尽戮之。巡视海道副使章格不可,为之辨奏,还其赀而遣之。国人颂德。”这条史料最早见于黄佐的嘉靖《广东通志》。有关涉及共有两条。几乎所有学者所使用的是成化十年(1474)这条史料。只有普塔克教授指出了在卷7还有一条,但年份是成化八年(1472)。成化十年条的文字如下:“正统十年,按察副使章格巡视海道,时流求使臣蔡璇等率数人以方物买卖邻国,风漂至香山港。守备当以海寇,欲戮之以为功。格不可,为之辩,奏还其赀而遣之。番夷颂德。”成化八年(1474年)条的文字如下:“成化八年......秋九月释流球使臣遣归国(按察副使章格巡视海道,时流求使臣蔡璇等率数十人以方物买邻国,被风漂至广之香山港。守备当以海寇,欲戮之以为功。格为之辩,奏还其资而遣之。公论以格为是。复累迁至大理寺卿,人谓格阴德所致。”此外,《宪宗成化实録》记録的是成化九年,即1473年。“(成化九年四月)丁卯,琉球国中山王尚圆遣王舅武实等来朝,贡方物谢恩,宴赐如例。武实复奏,国王常遣人往满剌加国收买贡物,被风坏船,漂至广东,有司转送福建,俟臣等同还,乞自备工料修船回国。许之。”

  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三条不同日期的信息,实际上指的是同一历史事件。此事发生于成化八年,上报朝廷的时间是成化九年,最后执行的日期为成化十年。从发生到最后解决前后共延续了两年之久。

  由此看来,澳门早期开埠史似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葡萄牙和其他非洲、南亚和东南亚人,闽南及闽南裔琉球人;2.葡萄牙和其他非洲、南亚和东南亚人和闽南及闽南裔琉球人,广东等省份人。是这些人一起共同建立了澳门这个居留地。澳门历史上的琉球因素应该成为澳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总之,琉球闽南华裔或琉球人也是澳门早期建造者之一。这打破了以前由葡萄牙人和闽南人缔造的传统观点。

  妈阁庙外水道,自唐宋以来,属传统内航线的水程,为下西洋必经之路。这一带早有闽南人活动的足迹。闽南人及其琉球闽南华裔共同信奉妈祖,建立“天妃宫”是必然的。如是看来,澳门妈祖信仰及妈阁庙的历史大概远远不止500年了。“……那么早期在香山出现的福建航海者也应与琉球航海有着某种联系。可能这也使妈祖信仰在香山地区得以传播。”妈祖与澳门为澳门学一永恒的课题。

  九、结语

  我们体会到,要做一个有创新和突破的研究,必须进行穿插,对比,整合一系列的数据,其中包括当事各方的原始资料,先锋的国际研究和新的研究思路与视野。只有达到了这几个条件才能够进入一个更上一层水平的研究高度。

  自14世纪末起,闽南人始大量移居琉球,史称“闽人三十六姓”。为了采办贡物,他们积极从事航海对外贸易活动,不仅使明代的中琉关系更为密切,而且使琉球与东南亚诸国,与朝鲜、日本都发生了密切的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他们首先在马六甲接触了东来的葡萄牙人。而葡萄牙人不知闽南人与琉球闽南华裔的区别,一概称之为华人。早期在澳的闽南人中,应包括琉球的闽南人后裔。这是澳门开埠史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方面。

  《历代宝案》所带来的学术进展为一新研究方向,还需要深化,以开辟中西接触史研究更广阔的空间。它即是明清时期中琉关系史的珍贵档案,又可被视为研究中葡和琉澳关系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并将对澳门史、琉球史、欧洲扩张史和葡萄牙在东方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的西波,由葡萄牙人推起,而其东波,则由华人和琉球闽南华裔助澜。它们交汇于马六甲,形成了席卷全球之势,西方与东方首次融为一体,世界为之巨变。

  中国、马六甲与琉球,乃至整个东亚亦为之而变!

  (衷心感谢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在本文写作中,对作者提供的数据协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