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明清闽籍册封使及随从之调查与研究

  【中文摘要】由于琉球西隔东海,与福建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建在中琉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关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窗口与桥梁作用。明清时期,福建的泉州及福州分别为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唯一官方指定口岸,福建因此成为明清历代册封琉球官员启程前准备册封舟和组织庞大册封使团的大本营;福建也是琉球来华使团登岸后的重要集散地及贸易地;福州成为琉球留学生“勤学”学习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及手工技艺最重要的地区;此外,闽人三十六姓移民是将福建文化带入琉球的最主要载体之一。总之,福建在中琉政治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极其特殊的作用。其中,闽籍册封使的贡献引人注目。

  明清共向琉球派遣册封使23次、43人,其中福建籍正副册封使共有8位。他们历经千辛扺达琉球,代表明清中国政府谕祭琉球故王、册封新王,幷且从事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此外,册封使臣及从客大都留有珍贵的使事记述,所记载的均为作者亲身经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闽籍册封使相关的历史遗存也在逐渐消失。对其坟茔、祠堂、家庙、祖屋、家谱等历史遗存及后人的调查与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线,辅之以地方文献及其他史籍,梳理考述闽籍8位册封琉球正副使的生平事迹及著作存佚,尤其注重挖掘新史料、发现新观点,期望为中琉关系史、特别是福建与琉球关系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及借鉴。

  【关键词】琉球;明清;闽籍册封使

  【要旨】琉球は东シナ海の西方海上に位置しており、东シナ海を隔てて福建省と接しているため、福建省が特别な地理により中国と琉球との五百年あまりの友好关系には重要な窓口と架け桥を果たしていた。明及び清の时代に福建省の泉州や福州はそれぞれ中国と琉球との唯一政府の指定贸易港である。そのため、福建省は歴代の册封(さくほう)官吏等が琉球へ出発する前に册封船の手配と莫大な使団を管理する本阵でもある。そして、琉球から派遣される中国访问団が陆地に到着后の重要集散地(しゅうさんち)や贸易港でもある。さらに、福州は琉球の留学生たちが中国文化と先进した生产技术及び手作り技术でもある。そのほか、久米三十六姓の移民が琉球に渡っているとともに福建文化を持ち込む主な运び手の一つである。要するに、福建省は中国と琉球との政治、贸易、文化などの面においては极めて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る。その中には、特に福建系の册封使が人々の注目を浴びている。

  明と清は琉球に合わせて23回、43人の册封使を派遣した。その中に、福建省出身の正册封使と副册封使は8人である。彼らは苦労を挂けて琉球を渡り、中国皇帝の御谕(みさとし)をもって故国王を祭り、新国王を册封する。それに伴って、贸易や文化交流にも取り込んでいる。ほかに、册封官吏やお连れ等は大扺贵重な使団の出来事を记述し、さらにその记述したのはその者によっての出来事であり、歴史の面においては高い価値を持っている。

  しかし、时间が経つとともに、福建系の册封使にかかわる遗留品もだんだんと失っている。そのお墓や祠、家庙(先祖の霊を祭る庙)、家系図など及び末裔に対する调査や研究は一刻の犹予も许さない。本稿では主に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を利用し、地方文献やほかの史料も使い、8人の福建系の册封使の事や著作を整理し记述する。中でも、新しい资料を掘り出し、新しい视点を発见することを重んじ、それによって中国と琉球との关系史、特に福建と琉球との关系史にかかわる研究への有益な补充や参考を提供したいと考えておる。

  【キーワード】琉球;明と清;福建系册封使

  自明永乐二年(1404)武宁王接受中国政府册封到清同治五年(1866)尚泰王受封止,史书所见的明清政府向琉球派遣使册封使共23次43人。在明代的29位正副册封使中有4人是福建籍,分别是正统十三年(1448)册封正使陈傅、天顺七年(1463)册封正使潘荣、成化八年(1472)册封正使官荣、万历七年(1579)册封副使谢杰。清代的16位正副使中则有4人为福建籍,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副使林麟焻、嘉庆十三年(1808)册封正使齐鲲、道光十八年(1838)册封正使林鸿年以及同治五年(1866)最后一任册封正使赵新。

  整体而言,闽籍册封使在明清两代所有册封使中占据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而且这8位册封使除潘荣、官荣和林麟焻分别来自漳州、沙县及莆田外,其余5人均为福州人,由此可见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在中琉交往中的重要性。

  闽籍册封使占据这样大的比例与福建地区对琉球相关事务整体参与程度是相应的。中国政府对琉球国王的册封是一场严肃、盛大的外交活动,福建是这一重要活动的主要筹备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汪楫、林麟焻册封琉球尚贞王之前,册封使乘坐的封舟全部在福建建造,明清历次册封使前往琉球需要的随员、杂役、工匠、水手等人员多在闽募集,输入琉球的货物亦在福州采买。因此,对琉球的册封不单是琉球国的重大庆典,也是闽地一大盛事,成为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加上福建与琉球之间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交往与商贸往来,所以福建的知识阶层与民众对琉球相关事务都较为熟悉,并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而作为册封使前往琉球则是这一参与的最高形式。

  2008年始,福建师范大学师生对明清闽籍册封使及随从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内容涉及家谱、祠堂、墓茔、后人访谈等等。

  正统十三年册封正使陈傅

  陈傅,字岩说,福建闽县人,生卒年月文献阙载,难以考证,主要事迹保存在万历版《福州府志》及散见于《明史》。

  陈傅祖先陈韡,官至南宋枢密院参政知事,抗金将领,年八有三,赠少师,谥“忠肃”。陈傅出身书香门第,正统元年(1436年)中丙辰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任职期间,克己奉公,且留心边务,曾向英宗进献“安边四策”,被英宗采纳。陈傅性格耿直,不避权贵,“劾会昌侯孙忠骄恣、应城伯贪淫;福建参议颜择之科索、御史丁俊阿纵、都督王瑜挠盐禁,皆逮问。”

  朝野上下敬服其风采。正统十二年(1447年)二月,琉球世子尚思达遣使报丧,英宗随即任命给事中陈傅和行人万祥一同前往册封。在出使琉球前,友人陈炜曾前去送行,并作诗《送陈黄门奉使琉球》为其送别。陈傅册封琉球,“馈遗一无所受”。出使回国不久,百姓上京诉状,告发外戚周氏侵吞民田,英宗令陈傅查办。陈傅不畏权贵,“追田还民而绳其诸不法者”,为此得罪了外戚周氏。不料,刑部尚书魏源包庇周氏,诬陷陈傅在查案期间“凌蔑皇亲”,藐视皇威。各部给事中和都察院监察御史们纷纷上述进谏:“当抑贵戚以全国思,容直臣以彰国纪”,力保陈傅。不料英宗听信谗言,还是讲将陈傅贬到大同戍边,不久陈傅卒于该地。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御驾亲征瓦剌,路过大同,“诏文武官谪其地者,赐复职,而傅已卒,追赠太常寺少卿”,嘉其忠直。

  有关陈傅的遗存线索几乎没有,目前仅有其祖先陈韡墓尚存。其地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龙泉山庄停车场内。墓地已遭到严重破坏,仅存部分石像生。

  天顺七年册封正使潘荣

  潘荣(1418-1496),字尊用,号晦庵,福建龙溪县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中进士。

  潘荣曾奉命到广东劳军,回京后受任吏科给事中,主要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景泰初年,潘荣因为纳言有功,升任右给事中。不久之后,被派遣册封岷王;天顺四年(1460年),派往册封石泉王。两次作为册封藩王副使的经历为其日后担任册封正使前往琉球册封奠定了基础。

  天顺六年(1462年),琉球国王尚泰久去世,其子尚德遣使来华报丧、请封。当年四月,朝廷遣吏科给事中潘荣充任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充副使,带诏书渡海到琉球国,致祭故王尚泰久,册封世子尚德为中山王。

  潘荣回国后历任都给事中、南京太常寺少卿、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最后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在任职期间,潘荣多次上书言事,纠正时弊,不负言官之职。此外,潘荣娴于庶务,在总督南京粮储时曾兼理屯田事项,注意屯粮备荒。

  弘治元年(1488年),经历了宦海沉浮的潘荣辞官荣归。弘治九年(1496年)逝世,终年78岁。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明孝宗追赠其为太子少保。

  《明史》《(干隆)龙溪县志》《(光绪)漳州府志》中都为潘荣列传。

  目前,潘荣的故居在今漳州市新华西北一街6号,当地的人们称为尚书府。1988年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有一块“潘尚书府第”石碑竖立于门前,损毁较为严重。现漳州市内的给事巷和尚书巷便是因他的故居而取名的。

  潘荣出生地位于漳州龙海颜厝镇官田村,潘氏的老家位于此处,但后迁出,该村便居住吴姓宗族。如今,在官田村正顺庙的对联中依旧提及此事,“吴氏九世五子居潘田”,现正顺庙供奉的是水仙尊王。迄今,当地仍盛传水仙王显灵救了儿时落水的潘荣。当地龙舟赛也因此从惯例五月初五日,改为潘荣获救的五月初七日举行。

  潘荣于弘治九年(1496年)逝世,终年78岁。明孝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其为太子少保。潘荣过世后埋在漳州龙海九湖镇岭兜村。据潘荣后人所述,潘荣一共有九个孙子,其中有一个孙子被派到岭兜守墓。如今,岭兜村所有潘氏子孙即为其后代。令人遗憾的是,潘荣的墓茔在1953年生产建设运动时遭到了破坏。当时为了修建水利,将墓前的大石块用作材料。1965年下半年破四旧时期再次遭到了损坏,不仅石牌坊、石像生被推倒砸坏,墓碑页无迹可寻,潘荣棺材被从墓中掘出。事后,潘氏族人又将棺木放回墓中。现在,潘氏后人正在进行潘荣墓茔的修复工作。

  岭兜村内还有一潘氏祖祠,正厅挂有潘氏族人照片,但损毁严重。祠堂周围尚有居民居住。关于潘氏族谱,据潘家后人说,族谱在1949年解放前夕不慎遗失,至今尚未找到。

  潘荣回归故里,对家乡做了许多贡献。不仅兴修水利,而且乐善好施,捐资修建了漳州市平和县三平寺。三平寺特为潘荣塑像一尊,并修建了一座尚书阁。潘荣塑像现存于三平寺塔殿右后角。

  成化八年册封正使官荣

  官荣,字邦显,福建延平府沙县琅口镇人,生卒年不详,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榜进士。查沙县《官氏族谱》、永安《安砂官氏宗谱》及考明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可知,官荣先是乡试中举,后于明英宗天顺八年甲申殿试中榜,赐同进士出身。

  登科未几,明廷初授官荣与同榜进士赵侃、丘弘、侯祥、唐仁、吴原、高斐六科给事中职。官荣先选为礼科给事中,掌礼部事宜,后改兵科给事中。官荣形貌魁岸,品质端悫,仕宦时期敢于进谏直言,奏议朝政。据清干隆二年(1737)《福建通志》、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及民国《沙县志》记载,官荣仪容丰伟、声音洪壮,幷且为人正直,时论器之,认为其有古人臣风范。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作为民间向最高统治者直接提请诉讼的登闻鼓制度日渐废弛,挝登闻鼓进状申冤人员的诉状往往未被登闻鼓机构受理,“近年以来,鼓下词状多有不与覆奏辩理”,机构官员的不作为致使下层平民叩阍无路,也使中央政府无法“革诸司之蒙蔽”而体察民瘼。官荣因此上疏明廷,建议整顿登闻鼓机构,完善奏报系统运行机制,“今后当与辩理者即行从公研审,明白回奏。”并认为直鼓官应当认真核查讼状,切实履行职能,“详看所告,果系机密、冤枉、重情,曾经他处具告不行者,方与封进。”使登闻鼓充分发挥“下情得以上通”的作用。刑部对此表示赞同,“议以为当从之”。

  除奏议登闻鼓直诉制度外,官荣还曾就官员铨选补缺事宜向朝廷进言。成弘年间,南京政府机构少有裁汰,并常就缺官职位进行增补。成化六年(1470年)三月,官荣以灾异陈言,因及南京各衙门缺官故,补充兵部、刑部、太常寺等南京卿贰。据《议给事中韩鼎陈言奏状》记载,“兵科给事中官荣言,今后给事中员缺量取,未经别项拣选进士严加考选。”

  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琉球国中山王尚德薨殂,其子幼不堪承继,次年(1470年),原御物城御锁侧官、内间里主金丸受群臣拥立践大位,创第二尚氏王朝。成化七年(1471年)三月,金丸以王世子尚圆身份,遣长史蔡璟奉表贡方物来华告丧并请袭爵。宪宗皇帝便委派户科都给事中丘弘、行人司行人韩文充册封正副使往封琉球,“遣都给事中丘弘为正使、行人韩文为副使,往琉球国封其世子尚圆为中山王,并赍仪物行庆吊礼。”

  但丘弘未及出海,行至山东境内便染疫疾,卒于德州,朝廷遂改命“给事中官荣代之”。由是时任兵科给事中的官荣奉命以册封正使职,携副使韩文于翌年(1472年)赍敕往赴琉球行谕祭册封事。还朝后,官荣升兵科都给事中,不久于任上去世。

  史籍、方志、家谱中有关官荣生平事迹记载甚少,也未发现官荣有留下册封使録或其他相关之著述,其故里、坟茔何址亦无所考,目前仅从明万历本《永安县志》中找到当年其游览贡川山水时所作咏景七言律诗两首。兹摘録如下:

  双峰晴雪

  六霙汗漫舞瑶空,晚霁双峰半未融。
  危顶当阳清已液,阴崖着树白如□。
  剡溪不见乘舟客,灞岸应无策蹇翁。
  自是三农欣击壤,预知来处必年丰。

  慧照禅林

  贡川名刹古丛林,楼阁玲珑仙界深。
  禅榻昼分尘鞅少,法堂时听梵钟音。
  黄昏翠竹供吟趣,緑水清山惬赏心。
  自愧俗缘抛未得,那知长此共追寻。

  值得一提的是,在官荣之前未成行便病殁的丘弘也为福建人士。丘弘(?—1471),字宽叔,号兰斋,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今临江镇)人。明天顺三年(1459年)参加乡试,以《易》经第二名中式举人,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殿试中榜,赐进士出身,授户科给事中,后升都给事中。

  病故后葬于上杭胜运里安乡。在丘弘奉命出使琉球行前,一些当朝同僚曾相率为其属诗饯赠。时任礼部右侍郎叶盛作《送丘户科使流球》,诗曰:

  中山遥在海云东,此日劳君下九重。
  赐得麟衣天上出,捧将龙敕御前封。
  皇仁旷荡穷三岛,使节峥嵘拥万峰。
  盛礼告成归及早,彩亳香案渥恩荣。

  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李东阳撰《送丘给事使流求序》记此次饯别之事,序曰:

  “若流求国,在海东南……成化庚寅,其王世子某当嗣封,遣其长史某来请命天子封为中山王。赐玺书冠服,遣正副使二人致命中山。户科都给事中丘君弘实充正使,赐朱衣一袭以行。六科诸给事,相率为行饯征辞……给事君(丘弘)起谢曰:‘使者职也,敢不勉。’于是诸给事欢曰:‘使哉!使哉!’乃导上供张,三爵而后别。”

  丘弘虽充册封琉球正使,但一般未被纳入闽籍册封琉球使研究范畴。究其原因,丘弘毕竟未能到达琉球国完成册封任务,且之后有官荣代行其职,故并未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像丘弘一样,还有少量官员在领命后或病逝、或因事罢免、或因闻艰改遣等诸因而未能往封琉球,对其的研究目前亦尚付阙如,可能遗漏中琉关系研究相关珍贵史料。实际上,这些册封使在接受册封任务之后,业已开始着手出行使琉活动准备。如丘弘“以出使琉球国,道经于闽,乞便道展祭”。

  因此,在研究中琉册封关系时,诸此已受命最终却未能赴琉的册封使,同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此外,在官荣册封使团之前的天顺七年(1463年)册封琉球使团,其正使潘荣亦属闽籍(福建龙溪县潘田社,今龙海市颜厝乡官田社人)。也就是说,包括丘弘在内,两次册封琉球使团前后三位正使皆由闽籍官员充任。

  明万历七年册封副使谢杰

  谢杰(1537-1604),福建长乐人,,传世记载谢杰生平事迹的主要史籍有:明何乔远的《闽书》卷七十七《英旧志·谢杰》,明喻政修,林烃、谢肇淛纂《(万历)福州府志》卷五十四《名臣·谢杰》,明夏允彝纂修《(崇祯)长乐县志》卷七《人物志·名臣·谢杰》《明史稿》卷二〇七《谢杰传》《明史》卷二二七《谢杰传》,清谢章铤的《课余续録》卷五,民国年间谢铤编《东岚谢氏宗族》钞本,以及《(重纂)福建通志》《(民国)福建通志》等等。

  据《东岚谢氏宗谱》中《谢杰传》载:

  公讳杰,字汉甫,行一百有九,号绎梅。由庠生以《诗经》应隆庆庚午(1570)科中式。万历甲戌(1574),上春官奏捷授行人司行人,钦赐一品服封琉球国王。复命,有□(原缺字,当“却”一字)金异域砥节中朝之奬。膺光禄寺寺丞少卿、南北光禄太常寺卿、□□(原缺字,当“顺天”两字)府府尹、通政司通政使,转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韶□(原缺字)桂等府。以剩金十三万奉入内帑,秩满迁南北少司寇,奉诰命加封父母及妻。寻升京户部侍郎,历九载,乃陟尚书,总督仓场。鞠躬尽瘁,殁于官舍。噫!席广文清白之后,寒酸三十载,宗族逋负艰辛,任之而不为苦。历任卿贰部院华膴三十载,布被蔬食而忘其贵。殁之日,田无百亩,家无千金,榻有布被,宅无楼台。上感主知,下孚舆论。虽南北部院,议谥议荫,推列首名。而家乏担石,莫能赴阙申请。惟荫一子之官,赠谥之议,竟成画饼。则公之清,尚不足以周其身,未免骨肉之不及,情有余憾也。嗟呼!廉吏可为而不可为。乃尔乎!天道有知,公之后当有昌而兴者矣!

  公生嘉靖丁酉年(1537)三月二十四日申时,卒万历甲辰年(1604)四月十四日辰时,享寿六十有八。仲子儒梅公奔丧治事,蒙神宗皇帝震悼,钦差太常寺博士姚公若水祔之于途,尚宝寺司丞吴公默扶榇扺家,谕祭九坛。礼部侍郎李廷机就宅致祭。其文曰:“皇帝遣礼部左侍郎署尚书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廷机,祭于原任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谢杰曰:惟卿秉心贞洁,操行端庄,释裼大廷,抗旌异域,夷金能却,君命有光,列寺之洊。更闻公之谥牙虔,镇萑符之警,坐消正席仓漕,京坻之储日积。未究厥用,遽瘁尔躬。言念良臣,可无异恤。特颁谕祭,以慰遐思。灵如有知,伏兹宠渥。”祭毕,御葬于闽县光裕里瀛田山,坐乙向申,兼卯酉分金。

  该传当为最为详细的一篇记载谢杰生平事迹概况的文献,除了揭示的谢杰生卒年外,明神宗颁谕的祭文、赐葬之地等诸多重要史实,亦弥足珍贵。

  明万历七年(1579),谢杰以行人司行人钦赐一品服充册封琉球国副使随正使萧崇业一并往封琉球。在册封琉球的过程中,谢杰利用其自身为闽人的籍贯优势,发挥了许多重要的作用。如在他与萧崇业合纂的《使琉球録》中,萧崇业于所撰的“使事记”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凡木之伐自山者、输及水者、截为舟者,丝忽皆公帑云。费已不赀而丝忽又公帑出,余心内弗自安,时时与谢君商之。舟从汰其什一、军器损其什五、交际俭其什七。先是,诸具物率治之以官。今令平贾,而精黠奸户,故求多于有司,诸具物往往以丑恶相欺售。谢君为闽中人,素晓畅其事,乃一一理条其大小,诏余不然者,辄奉三尺随其后。于是舟之庀也,大都多谢君指画焉。

  可见在册封正使萧崇业的眼中,作为副使的谢杰的确是发挥了自身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谋划作用。在琉球期间,琉球国王曾按惯例七宴七酬金,谢杰均推辞不受,且作《却金吟》一诗来记载此事。为此,琉球国人也特建“却金亭”纪念之。谢杰出使琉球的其它情况,在其与萧崇业合编的《使琉球録》一书中有着十分详细的记録。日本岩井茂树先生的《萧崇业·谢杰撰〈使琉球録〉解题》一文,

  也对谢杰出使琉球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叙述。台湾张存武先生的《谢杰对琉日关系之认识》一文,则专门论及了谢杰是第一位敏鋭地感觉到日本对琉球、中国的骚扰与威胁的使者。

  谢杰出使琉球回国后,擢光禄寺丞、太常寺少卿。万历十八年(1590)七月,任右通政。十九年(1591)四月,转南京光禄寺卿。在历任两京太常少卿时,“南京岁祀懿文太子,以祠祭官代。谢杰道:‘祝版署御名,而遣贱者将事,于礼为亵。请如哀冲、庄敬二太子例,遣列侯。’帝是之,乃用南京五府佥书。”

  二十年(1592)七月,累迁顺天府尹。二十一年(1593),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清四弊,陈三策,以汰虔兵之虚冒者,军民按堵,钤阁肃然。往属吏荐者必修谢,故事也。杰榜之署曰:‘贿而后荐,干戈之盗;荐而后贿,衣冠之盗。’识者以为名言。”

  万历二十三年(1595)六月,谢杰晋南京刑部右侍郎。二十五年(1597)春,因皇帝荒于政事,疏陈十规言:

  前此两宫色养维一,今则定省久旷,庆贺亦疏。孝安太后发引,并不亲送。前此太庙时飨皆躬亲,今则皆遣代。前此经筵临御,圣学日勤,今则讲官徒设,讲席久虚。前此披星视朝,今则高拱深居,累年不出。前此岁旱步祷郊坛,今则圜丘大报,久缺斋居;宸宫告灾,亦忘修省。前此四方旱涝,多发帤金,今则采矿榷税。前此用财有节,今则岁进月输;而江右之磁,江南之纻,西蜀之扇,关中之绒,率取之逾额。前此乐闻谠言,今则封事甫陈,严纶随降,但经废弃,永不赐环。前此抚恤宗室,恩义有加,今则楚藩见诬,中珰旋出,以市井奸宄间骨肉懿亲。前此官盛任使,下无旷鳏,今则大僚屡虚,庶官不补。是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

  万历二十六年(1598)五月,谢杰召为刑部左侍郎。不久,迁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请全运实京仓以备边储。三十一年(1603),漕粮阻,逾常期。谢杰斋戒吁天。是冬,河冰不合,运舟毕至,众皆异之。

  谢杰不仅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而且他为人心胸宽广,不记仇。早年谢杰的父亲“教谕廷衮家居老矣,族人假其名逋赋。县令刘禹龙言于御史逮之。杰代讯,几毙。”此时“禹龙家居,未尝修隙,时服其量。”

  万历三十二年(1604),谢杰以艰繁暴疾卒,鞠躬尽瘁,殁于官舍,享年六十八岁。殁之日,田无百亩,家无千金,榻有布被,宅无楼台,明神宗封赠其为太子少保,并遣礼部左侍郎署尚书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廷机,就宅致祭,吏部尚书裴应章为他书写墓表。部议祭二坛,造坟安葬,诏准如例。谢杰的墓在今长乐营前湖里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严重,今仅存墓前的一对文武石翁仲。

  康熙二十一年册封副使林麟焻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生卒年不详,福建莆田永积仓(今荔城区英龙街仓林巷)人。关于林麟焻生平之记载,主要可从《福建通志》(同治十年刊本)、《莆田县志》(光绪五年刊本)、《清史稿》《清史列传》等史料中获知。

  林麟焻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林泽芳与父亲林佳栋,皆为兴化府庠生。曾祖父为明末清初藏书家林铭几。林铭几(1579-1649年),字祖册,号慎日,又号南村,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三甲第五名,授中书舍人;崇祯五年(1632年)擢湖广道御史;崇祯八年(1635年)巡盐两浙;崇祯九年(1636年)官至江西巡按,后又迁山东按察司副使。明亡后,林铭几以前朝遗老自居,辞官归乡,隐居贮书,并建“北村别墅”,购藏法书、名画,藏书达数万卷,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林铭几去世。曾伯祖林铭盘,万历四十三年(1615)乡试第四名,与林铭几时称“双璧”。五世祖林焲章为万历年间湖广按察司佥事。林麟焻受祖辈濡染,自幼黾勉勤学,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举乡试,次年(1670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顺天府乡试考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琉球世子尚贞遣使来华报丧,表奏请封。康熙以事关重大,应慎重选派,下旨在翰林院、内阁、给事中等官员中严格选拔。礼部遵照康熙帝要求,推荐八十人作为遴选对象。其中包括“汉典籍一员,撰文中书舍人四员、办事中书舍人二十员,翰林院汉编修二十三员、检讨二十四员、修撰一员,臣(礼)部汉主事一员、吏科等六科汉给事中三员、行人司行人三员。”

  最后九卿詹事科道推汪楫、林麟焻充任册封使。康熙帝又谘询内阁大学士明珠和库勒纳的意见,问曰:“此二人如何?”明珠奏日:“汪楫系荐举博学弘词,扬州人,家贫,人优。林麟焻系臣衙门中书,其人亦优”。

  有清一代,册封使大多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这与康熙皇帝慎选有很大的关系。

  汪楫、林麟焻临行前,“疏陈七事:一,请颁御笔;一,请照例谕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专候贡使;一,请带修船官一同渡海;一,请给关防;一,请增兵护行;一,请预支俸银。奏上,御笔大书‘中山世土’四字赐王,特许带修船匠役随行,制祭文二道祈报海神,并给俸二年以往。”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林麟焻和汪楫便赶赴福建。由于福建当时正值“总督姚启圣等方治兵攻台湾”

  ,册封使团决定以两艘战舰作为封舟。这个决定为日后的册封奠定基础。因为不仅省去等待造船的时间,还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节约造船费用的开销,徐葆光认为此乃“前弊始絶”。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两位册封使六月二十三日从五虎门出发,三天后扺达那霸港。八月六日,使团谕祭尚质王,随后册封琉球世子尚贞为中山王,并赐与康熙帝亲书“中山世土”匾额,以示清廷对琉球国在耿精忠叛乱之际恪守人臣之职的褒扬。“屡使来朝,贡献不懈;当闽疆反侧、海口凌梁之际,笃守臣节,恭顺弥昭,克弹忠诚,深可嘉。”

  此后为等待顺风,林麟焻与汪楫在琉球驻留半年时间。在这期间,自幼喜欢诗歌的林麟焻闲暇之时以诗歌纪事、咏志、抒情,记録琉球的山河地貌、风俗人情、社会习惯。此外,林麟焻不收厚赠及廪费。十一月廿四日,使团一行从那霸启程归国,途中遭风,险些船毁人亡,十二月四日顺利扺达福州。按照汪楫的记録,幸得天妃海神的庇护才得以回来,册封使团扺福州后首先拜祭天妃,林麟焻为此特撰《天妃显圣録》序文以歌颂天妃在出使琉球过程中的护佑。

  归国后,康熙帝旋即召二位使臣到瀛台问询,林麟焻因“条奏具悉”,擢升户部江南司主事,监督南京太平仓。在任期间,林麟焻改革莅任弊政。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充四川乡试同考官,旋迁礼部郎中。后升为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典试四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林麟倡任贵州提学佥事,勤谨严督,使当地文风大变。“严絶请讬,甄拔单寒,题请广乡额,得旨允行。黔士颂声借借。黔僻处荒陬,文体卑靡。麟焻购有明诸大家稿,颁布学宫饬师儒,朝夕课诵,风遂一变。督抚会荐,称其‘清若秋霜,明为悬镜’,拟授布政司参议”。

  但未及补官,林麟焻便致仕回乡,“修葺先世北村别业,日与亲旧觞咏其中,未尝一预外事。”

  林麟焻出生地现今已无法确认,据实地调查大致位于城厢永积仓,即今莆田市荔城区英龙街道东里巷。

  2、宝树庵

  笔者走访了现存于荔城区的宝树庵,该庵坐东朝西,背城面山,四周筑围墙,庵内有古龙眼树一株。据庵内清朝御史江春霖题写的《修复宝树庵记》手书石匾记载,此庵为林麟焻重修。1984年宝树庵被确定为城厢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庆十三年册封正使齐鲲

  齐鲲(1770-1815年),字澄潇,一字腾霄,号北瀛,福建侯官齐安村(今福州市郊盖山镇齐安村)人。齐鲲是清代第一位闽籍册封琉球正使,关于他的生平经历主要见于《清史稿·琉球》、光绪《闽县乡土志·候官县乡土志》、民国《闽侯县志》、民国《福建通志》以及20世纪末编纂出版的《福州市郊区志》。

  齐鲲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册封琉球国王尚灏之册封正使,也是在中琉文化交流中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的一位闽籍使臣。清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齐鲲中举人第二名,荣膺亚魁,时年十七。嘉庆六年(1801年)五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嘉庆十二年(1807年)七月,翰林院编修齐鲲、工科给事中费锡章奉命往封琉球国,这是清朝第六次册封琉球。按明以来往返琉球之行舟惯例,册封正使齐鲲率使团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闰五月自福州五虎门放洋,并于当年十月初自那霸港返航。因需藉助季风,“往必夏至,复必冬至”己成为历来使臣往返福建、琉球两地不成文的规定,前后差异不过几天。因嘉庆十三年有闰五月,故齐鲲一行于当年闰五月中旬出洋,在琉球国前后近五个月。离开琉球之前,琉球国国王尚灏曾以“历来从无十月初回棹之事”为由,坚决挽留使臣待至冬至。然而齐、费等人仍然于当年十月初便启程回国,比以往提早了一个多月时间。

  册封使团滞留琉球五个月,齐鲲作为册封正使之主要职责是行谕祭琉球先王、册封新主之礼。然此次谕祭、册封与以往册封略有不同,除谕祭先王尚温之外,同时亦为其未及请封便薨逝之世子行追封礼。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琉球国尚温王薨逝,在位八年,卒年十九。时尚温王唯一的儿子仅三岁,尚未成年,亦于五个月后殀折。琉球众臣议推尚温王之弟--尚哲王之第四子尚灏继承王位。嘉庆十二年(1807年),尚灏以琉球国世孙名义遣使向清朝请封袭爵。翌年闰五月齐鲲及册封使团扺达琉球,同年六月十五日为尚温王及其世子行谕祭追封礼,于八月初一行册封世孙尚灏之礼。

  齐鲲册封琉球之事,相较于清代此前五次册封,有几处特别之处。

  首先是随员问题,齐鲲认为琉球人喜好中国文化,希望能多得到中国士人的墨宝,所以善于书法和绘画的人员要多带,其余兵丁仆役不过是为了壮大声势的,可以少带。

  其次,不因贪图私利而带上私货贸易。由于明清政府允许册封使团人员携带一定量的货物与琉球人贸易,所以,使团在琉球期间,向例进行贸易活动。此外,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起,历次封舟均募商船充封舟,但政府并不给船户租金,同时商船改为封舟的装修费用也由船户负担,因此例准船户带货前往图利。除了上述从人及船户水手等兼带货物外,贡船上还有许多冒充从役水手等前往琉球贸易者。齐鲲自己以身作则,不携带私货,同时削减从员并下令其在琉球期间要严守规矩,公平贸易,不得强买强卖。

  其三,禁止中国商人借册封之际,前往琉球讨债。福州河口繁华的商品经济,对物资匮乏的琉球具有很大吸引力。因此每逢琉球贡船向中国皇帝进贡方物或琉球贡船到福建的同时,必然会附搭大量土产和银两到福州交易并购置他们所需要的物品。明清政府规定,琉球朝贡时允许使团人员携带一定限额的贸易货物,在官方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私人贸易活动。这就为中琉间私商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私商贸易的发展必然导致借贷问题的产生,多有福州商人借册封之机,应征船员杂役以便前往琉球讨债,因此在使团滞留琉球期间,产生了诸多滋扰。齐鲲从福州出发前,严令禁止中国商人借机应募杂役船员,杜絶其前往琉球讨债之行为。

  其四,却金一事。“册封使却金”在中琉往来的历史中并非鲜见,清代从首次册封琉球的张学礼、王垓开始便有了“却金”,后成惯例。齐鲲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几次三番拒絶琉球国王,同时齐鲲不携带私货前往琉球贸易,成为清代册封使首例。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体恤琉球物贫,齐鲲竟提早回国。按行船至琉球国之航海惯例,“过海以夏至前后两三日,归以冬至前后两三日”

  ,然齐鲲在琉球期间因见琉球地瘠物贫、民生疾苦,便决定于当年(1807年)十月初二便由琉球那霸港出洋回国。虽然当年有闰五月,但齐鲲之使团仍然比往届提早了近一个月时间出洋。

  回国后,齐鲲授中宪大夫、翰林院正一品衔,并得赐回乡省亲一月。齐鲲从福建总兵何勉手中购得光禄坊玉尺山房,奉父母迁入这幽静的园林宅第。期满回京后,受任日讲起居注官、记名御史。嘉庆十七年(1812年),齐鲲外放洛阳,任河南府知府。任上革除所属各县沿习已久的乱摊派弊政陋规,并勒碑公示,宣布永为禁絶,从而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大旱,齐鲲率先捐薪俸赈灾,幷亲赴重灾区视察灾情,监督施赈。嘉庆十九(1814年)年,他奉命治水,历时三年,终解决雎州水患。因积劳成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齐鲲在顺天府府尹任上去世,终年四十五岁,嘉庆帝追赠兵部侍郎嘉其劳绩。

  齐鲲是侯官县齐安乡人,即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齐安村。其宗族后裔至今仍在当地及相邻的湖边村生活,齐氏祖屋、祠堂以及齐鲲墓尚存。

  据齐鲲后裔齐上志先生介绍,齐氏祖屋是曾祖父时期所留,旁边还有一棵上百年的老榕树。祖屋现在已经无人居住,后人住在老房子旁边新建的房舍内。房屋从正门进入,左右两边各四间房屋,大厅中间依旧放着齐家牌位并挂着齐天大圣孙悟空画像。正厅左右各一间房屋,现在都堆放着杂物。齐上志老先生介绍,过去房屋分为前厢房和后厢房。

  齐安村最为重要的宗族建筑是齐氏宗祠。其正门除了写有齐氏宗祠以外,还写有宰相祠。宗祠内有清代嘉庆年间赐予齐鲲“正一品”牌匾和“琉球正使”牌匾。齐氏宗祠规模较大,共有七个院落。后面本来是一片山地,齐家后人将山地改造成为书斋,并请先生教人读书识字。齐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由始祖齐抗讳协律公第20世孙菊庄公创建。庄公选择瞭风水宝地,并带着子孙后辈,建造占地面积多达688平方米的宗祠。此后经过一百多年,齐氏后人财源广进,人口增多,原有的祠堂已经容纳不下。每年正月春祭祀活动,子孙都必须在祠堂祭祀。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祠堂得以扩大,并加盖了戏台,面积有230平方米。在庙前两旁还有单斗旗杆左右各六个,足以见其阵势。道光十三年(1834年),由齐抗公第32世孙章安等人,再次扩建祠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由31世孙文明、章松等人造了最后一座三梯楼,面积达367平方米。可惜在文革时期,齐氏宗祠受到了严重破坏。2002年秋,齐抗公第33世孙光远等人提议重修齐氏宗祠,最终得以建成。

  齐鲲墓并不在齐安村,而在邻近的湖边村。齐鲲墓属于福建传统龟甲墓,墓碑楷书刻有:“天池。清赐进士出身醴陵县、诰封中宪大夫、翰林院编修兰皋齐公,暨德配诰封太恭人许氏,长男诰授中宪大夫,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加正一品衔、河南府尹、即选道北瀛公,暨长男妇诰封恭人许氏之寿域。嘉庆乙亥年仲冬谷旦立。”墓柱镌刻一楷书联对:“峰连凤岭开神穴。波绕梅湖种神田。”墓志志额篆书:“皇清。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晋授中宪大夫、河南府知府、即选道北瀛齐君墓志铭。”,

  齐鲲墓志现保存于琉球馆。

  道光十八年册封正使林鸿年

  林鸿年(1804-1885),字勿村,嘉庆九年(1804年)出生于福建省侯官县,今天该地属福州市区。林鸿年是清朝时期福建省的首位状元,也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的著名人物。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月二十九日,尚灏王薨。道光十六年(1836年)八月初三,世子尚育上疏道光皇帝请封王爵,并出示具结状。

  翌年,道光皇帝令林鸿年、高人鉴为册封琉球正副使,从京城出发,前往福州,渡海行册封之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四,正副使林鸿年、高人鉴、宣诏官陈九苞、护封参将陈显生及其他随从分乘二艘封舟从闽江口的五虎门出发,五月初九,扺达琉球。六月先行祭谕已故尚灏王,八月初三日宣读册封尚育王诏书,并赐御书的“弼服海隅”匾额,完成册封典礼。

  使团留驻琉球国时,琉球国以七宴招待册封使,并馈赠酬金。林鸿年廉洁自守,屏絶馈遗,婉言谢絶琉球国王馈赠的宴金,并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迫销售。而且当他瞭解琉球人民生活困苦时,还把从出使费用中省下来的240万贯钱一并交与琉球国王进行赈恤,一举赢得了琉球举国上下的真心感戴,尚育王更是上疏道光皇帝,表达了他对天朝以及天使体恤之意的感激。林鸿年还将自己的扬琴赠送给了琉球国君主尚育王。现今冲绳首里王城瑞泉旁石碑刻有林鸿年手书“源远流长”。

  在琉球逗留近半年后,林鸿年于当年的十月十九日回到福州。为感谢海神庇护,林鸿年专门为阳岐尚书庙撰写一幅对联:“神风吹久米;荫曜跃维桑”,幷且奏请道光皇帝御赐陈文龙“护国佑民”的匾额。

  回国后,林鸿年擢山东乡试副考官,随后又授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等职。同年,出任广东省琼州知府。在任上,林鸿年重视当地文化教育,为当地学校置办书籍。

  咸丰九年(1852年)云南临安府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云南按察使旋补云南布政使,三年授云南巡抚。林鸿年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被革职回乡。回乡后,按照《闽侯通志》记载,林鸿年主持正谊书院做讲席训诂,在执掌正谊书院的十二年间,他培养了大批人才,如陈宝深、诗人陈衍、翻译家林纤等。此外琉球的最后一批官生中的林世功也曾在正谊书院求学。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上奏朝廷称赞林鸿年在福建的工作富有成效。光绪八年(1882年)被特赐三品爵卿。光绪十一年(1885年)林鸿年病逝在家中,终年八十一岁。

  林鸿年晚年长期留在福州正谊书院担任山长,这座由左宗棠发起筹建的书院,自民国初年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作为福建省图书馆的馆址,2015年修缮完成后对公众开放,院内有多出林鸿年手书匾额、楹联。

  同治五年册封正使赵新

  赵新(1809-1876),字又铭,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关于赵新先祖的记载,由于资料的缺失,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此谈论甚少。赵新墓志铭资料的发掘,很好地填补了此处的空白。据赵新的墓志铭所载,“曾祖赠荣禄大夫□□□□,赠荣禄大夫开周公,其先世为湖北人,考赠荣禄大夫广明公游学来闽,回家焉”。赵新自幼聪颖好学,“甫离襁褓便识之无试赋矣棋妙推动静”。

  咸丰二年(1852年),赵新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据墓志铭所载,“燃藜天禄,尽校中秘之书;视草承明,遂预北门之选”。

  咸丰六年(1856年)据赵新的墓志铭所载,“丙辰,散馆,一等,授检讨,充□国史馆协修。历充纂修□□□调等官,溯自载笔之司,多隶秘书之省;执简之彦,非尽著作之才”。此记载与《闽侯县志》所録内容大致相同,“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记名御史”。

  咸丰九年(1859年),赵新纂修的《臣工列传》完成,赏赐家侍读衔,出任末科江西乡试副考官。

  同治元年(1862年),赵新以“京察一等,充壬戌科广西乡试副考官。三年(1864年)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是年以补缮《宣宗实録》告成,奉旨记名。遇有道员缺出放,先换顶戴。”

  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皇帝令翰林院检讨赵新、内阁中书于光甲分别为册封琉球王国世子尚泰的正使、副使赴琉球行册封礼。此乃清代第八次遣使册封琉球。据赵新所纂《还砚斋杂着》所载,赵新册封琉球的具体行程列述如下:

  同治五年(1866年)一月六日,接受同治帝的训示;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到达福州;

  同年五月十三日,于福州南台登舟,一号船搁浅;

  同年六月四日,再次出发;二十一日到达琉球那霸港;

  同年七月二十日,祭谕琉球故王尚育;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册封琉球世子尚泰;

  册封任务完成后,册封使一行人于同年十一月十日于那霸港开洋回国;

  同年十一月十六日,到达五虎门;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入福州。

  赵新的墓志铭中关于其出使一事的记载为“甲子,转左春坊□□□册封琉球国正使”。墓志铭中,“公单车就道,□□归装,仗忠信以涉波涛,开恩诚以通夷貊。前驱卭棘相如谕蜀之文;鉴空河源,博望乘搓之日。金函丹诏,靖沧海之鱼龙;玉节□□,□□朝之麟凤。崇我国体,绥我边藩,此则公奉使之劳也”,以此很好地赞颂了赵新以国家事业为重,不畏艰辛,排除万难,乘风破浪的精神。

  同治五年(1866年),赵新转左赞善,以《皇清奏议文物职大臣年表》告成赏加三品顶戴。

  同治六年(1867年),“京察一等,补行引见,奉旨仍交军机处记名,遇有道员缺出简放”,同年十月,“奉旨补授陕西督粮道,时回寇未平,关陇之间流亡载道,新视事后,抚绥安辑,居民稍稍复业,数年之间,田亩丰收,仓庚充实,而糇粮刍茭之备所储为西征用者咸无缺于供”

  。赵新的墓志铭中关于此阶段的记载为,“丁卯,授陕西督粮道。公关中转漕浐上通渠国用□□□年之通□□□□□万之数。帝嘉惠绩,许借寇公之一年;民望福皇,安得鲜于之百辈。人无饥色,亩有余粮,此□公视漕之□也。”由此可见,赵新是一个勤政爱民,多得百姓爱戴的良吏。赵新的日夜操劳勤政,导致身体多有病患,他的肝脏、眼睛都有疾患,甚为严重,遂其萌生退意,准备辞官回归故里。即使他的上司陕西藩台谭仲麟坚决挽留,“旋视抚篆,坚留,不听,去”。

  光绪二年(1876年),赵新病情加重,此时他依然坚决抱病归乡,不幸的是,其“扺家甫十日而卒其在陕也”

  赵新的墓位于下店村九龙山东北麓。其墓有五圹,葬着赵新和他的梁、叶两任夫人、儿子儿媳。其墓地所在,背山面水,山林郁郁葱葱。

  据《福州郊区文物志》记载:赵新墓墓坐北向南,碑面镌刻:“江夏,清诰授荣禄大夫二品顶戴、陕西督粮道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翰林院检讨又铭赵公、偕配梁夫人、叶夫人、长男侯选郎中少铭,媳福恭人寿域。光绪己卯年菊月谷旦造。”楷书,字径8厘米。石祭台(供桌)边沿有双狮戏球浮雕,墓碑两侧各立三块围屏。右屏楷书:“□□□□□□□精。□□□□□□先生。□□□□百有余年。□□□始人无间然。方公之隐河汾礼乐。及其既仕揄扬殿阁。”左屏楷书:“燕许文祠常扬述作。夷夔之才周孔之学。在宋欧阳政事文章。异代同轨后生有光。山高水深松楸苍苍。亿万斯年子孙其昌。”围上端雕书卷,下端刻花卉图案。墓柱对联:“千秋宅兆奠,万古刊维资。”墓柱上端盘踞一对狮子,有回纹高浮雕。三合土质。封土后墙正中立一长方形碑石,楷书:“文峰拱照”。墓左右挡土坡镌有文臣武将及狮、麒麟、马等动物和花卉等浮雕,墓的右前侧有一条10多米长的石阶墓道,墓道前立有墓的界碑。墓祭台裙及横屏已毁。

  赵新墓于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赵氏宗亲扫墓时发现墓茔被盗。据赵新后世宗亲介绍,他们在重新安葬好赵新及其家人的骸骨后,将已碎成三块的墓志移出,并交由其族人妥善保管,笔者在其亲戚处见到赵新墓志。

  崇祯六年册封使团从客胡靖

  除闽籍册封使外,册封琉球使团随行人员中亦不乏闽籍人士,目前有史可稽的有崇祯六年(1633年)杜三策使团的从客胡靖。关于胡靖其人,清代《南平县志》、《延平府志》、《武夷山志》、《闽中书画録》、《历代画史汇传》及民国《南平县志》、《福建通志》等均有所记,但大扺粗略,语焉不详。不过,其生平轶事仍可在与其有过交往的王孙蕃、曹学佺、谢良琦等人的诗文中略窥一斑。其本人也有若干文赋及书法绘画作品传世。

  胡靖,字献卿,号卧庐,延平(今南平)樟湖阪人,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查各版方志可知,胡靖博学能诗,尤工书画。崇祯六年(1633年)从正使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副使行人司行人杨抡至琉球,揽图纪胜。之后于武夷山法云寺出家。干隆《延平府志》记载,胡靖“工书画,尝从天使泛海至琉球,揽岛屿风景,绘图志概,刻画精妙。后出家,名澄雪,参悟禅理,赋诗见意,名公多慕之。”另据《闽中书画録》记载,胡靖与“海靖”系同一人:“海靖,延平人,善诗及画,有武夷图志,尝同天使往琉球国,图其山川以归,即胡献卿也,后为僧。”

  旧志未详及胡靖生平,且自嘉靖十三年(1534年)陈侃使琉以来,册封琉球使例有撰“使録”相关著述,唯崇祯六年(1633年)杜、杨正副册封使未有使録行世,因此册封使团行前情况无由知之。但从胡靖使琉归国后所撰《琉球记》(又名《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及《中山诗集》中仍可得知胡靖一些早年生平以及其与杜三策、杨抡等人的联系。

  《琉球记》跋文:“琉球诸胜,余别之廿载余,……甲申春,为吾友林蕡子征记付梓,……招余始游者杜公,而今予再游者,(孔)使君也。……癸巳梅月献卿胡靖写并跋”。胡靖从杜三策赴琉球是在明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往后推廿载,即清顺治十年(1653年)。此时,胡靖仍署原名,正文文前也是写“卧庐胡靖着”,并钤“胡靖”朱文印,可知此书在顺治十年再版时,胡靖还未用“海靖”之名。据此可推断,胡靖出家时间应不早于顺治十年。

  《琉球记》引文:

  “余壬申冬游金陵归。明年春癸酉,读书曹观察先生三石亭。……不期归于册封杜给谏案间。未浃旬,杜公招书辱至。值病足,弗获利见大人。嗣愈,曹先生急。余进谒作书先容焉。一见甚款,辄为评论书法。时呈山水图一幅,观竟喜甚,欲拉为海外游。退以书达曹先生。先生出其书,谓余有观海之招,中有丰神秀莹如裴升云云。过誉时,且駃汗盈背,求为固辞。曹先生曰:‘杜给谏奉王命而出,君挟善书画,给掖省之,札以佐行。归来临轩,慰劳自宜,实任其职矣。矧丈夫,壮游正在斯乎。’诘朝,杜公札至,招饮黄雪轩。座上晤杨大行,倾盖投欢。于是,始决从游之。……遂而五阅月于中山得追随杜给谏、杨大行两天使。”

  文中“曹观察先生”系明末文学家、藏书家曹学佺。所谓“观察”乃因其曾任按察使职。据周亮工《闽小记》记载:

  徐兴公云:“……予友邓参知原岳、谢方伯肇淛、曹观察学佺皆有书嗜。邓则装潢齐整,触手如新;谢则鋭意搜罗,不施批点;曹则丹铅满卷,枕籍沈酣。”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理左寺正、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广西右参议等职,因忤逆魏忠贤阉党集团遭劾去职。南明隆武朝,曹学佺授太常寺卿,寻迁礼部尚书,后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隆武二年(1646年)福州城破,投缳殉节。

  曹学佺毕生肆力于学,与晚明士族群体交往甚密,李贽、钱谦益、董应举等皆在其交游圈。其曾于洪塘妙峰山麓建石仓园,招揽宾朋赋诗会文,扬榷古今,使闽中文风兴盛一时。

  曹学佺的著述在清季修《四库全书》时悉数毁尽,鲜有存世。方宝川教授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着録,于被列为毁禁书的清干隆十九年曹岱华刻本《石仓诗稿》卷三十二《西峰集》中发现了曹学佺题赠杜三策、杨抡及胡靖三人的诗作六首,兹摘録如下:

  送胡献卿之金陵

  久雨坐幽郁,初晴动游想。
  金陵佳丽乡,玉树参差状。
  果掷潘车中,书题练裙上。
  知君风气遒,深情在一往。

  送杜给谏册封琉球

  草奏曾如杜拾遗,济跄犹是报君时。
  星经候得东西景,风信便于潮汐池。
  禹贡原包荒服制,夷人重睹汉官仪。
  直声海外相传久,不用通名译使知。

  送杨大行

  主恩为重此身轻,慷慨闻君一请行。
  汉使却金亭尚在,人生腰玉遇殊荣。
  家居滇服原称海,岛近蓬莱似到瀛。
  漫道无期嗟此别,长风应即是归程。

  赠杜拾遗

  风传乐善自东平,闽峤欣瞻汉节荣。
  寿日正当春日永,台星遥傍使星明。
  袛忧时事丹衷切,渐觉霜华两鬓生。
  今岁封藩应报命,庙谟虚席待持衡。

  杨青六册使招引即席赋

  古驿皇华傍使星,开尊与客对芳亭。
  石间缀草参差碧,竹里看山远近青。
  绕座熏风莺度曲,挥毫明月鹤梳翎。
  仙槎指日凌牛斗,还似酣歌过洞庭。

  送胡献卿陪册使之琉球

  日出扶桑迥在东,楼船高驾侍名公。
  观于海者难为水,嘱彼苍兮送好风。
  重译车书王制外,远游人物画图中。
  知君韦布存清尚,应与胡威问娟同。

  《西峰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分别收録曹学佺辛未年(崇祯四年,1631年)、壬申年(崇祯五年,1632年)、癸酉年(崇祯六年,1633年)的诗作。其中,《送胡献卿之金陵》《送杜给谏册封琉球》《送杨大行》收入上卷,《赠杜拾遗》《杨青六册使招引即席赋》《送胡献卿陪册使之琉球》收入下卷。由此可知,杜三册、杨抡为出使琉球而在闽的行前准备活动时间至迟不晚于崇祯四年(1631年),并持续至崇祯六年(1633年)。也诸此与上引《琉球记》相印证,说明在闽期间,杜、杨二人与曹学佺交往密切,也正是在曹学佺引见下,胡靖得以从客身份随同出使琉球。

  除曹学佺外,曾任延平通判的谢良琦也与胡靖有交往。谢良琦曾泊船胡靖家乡樟湖阪,并为其作酬赠诗一首。诗收録于氏着《醉白堂诗文集》,摘録如下:

  泊樟湖阪寄呈澄雪上人

  咫尺通幽径,嘎岩未可乘。
  思君如片月,吹梦到寒灯。
  松下闻相忆,江边意不胜。
  寄诗酬惠远,拂拭列溪藤。

  此外,谢氏《醉白堂诗文集》録有一篇传记,传主为“种松道者”。据谢良琦记载,这位善画松的胡姓“种松道者”为剑津(今南平)人士,结合胡靖名贯、嗜好来看,与其传世真迹《乔松柱石图》落款“种松道者靖”相对勘,可知《种松道者传》传主即为胡靖。传记全文如下:

  种松道者传

  道者,剑津人,姓胡氏,学佛人也。少惆优,尚义气,好读书。及长,能诗歌古文辞。又善画,尤善画松,求画松者履日满户外。每当画,解衣,磅礴尽数刻,则连蜷屈铁,虫叼医龙蜒,云气勃勃纸上。常语人曰:“吾于松,匪独画之,盖直种之矣。”因自号“种松道者”。

  道者性豪迈,居乡其识见议论,往往与人不合,会有小故,争中之,辄系狱论死。数年遇贤者,白之乃得出。及出,遂去学佛。道者虽学佛,顾犹时时画松,人犹称“种松道者”云。道者既好画松,画益多,则艺益精,求之者日益众。道者亦毕精思、穷日夜应之。剑津之人皆曰:“更数年,道者之松满山谷失。”道者闻之则喜,尝作一幅贻余,高堂烟雾,郁郁葱葱,然夏之日误误然凉生,冬之夜冰雪霜霞,汾玲然清人肌骨,信神物也。

  道者今年七十余矣,貌痕而古,飘萧素发苍髯,持拄杖石立,斯人也,长松历落间人也。乃道者固学佛,佛之道空诸所有,以清净寂灭为事,何有于一画一松之微者然是松也,而托之于画;画也,而实之曰种,则亦有色空、空色之义焉。特佛与道皆吾之所不欲道,吾独以为道者之能终其身于画松,仍似知道者也。

  谢良琦(1626-1671),字仲韩,一字石耀,号献庵,广西全州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任浙江淳安、直隶蠡县县令,后迁常州、延平通判。《泊樟湖阪寄呈澄雪上人》作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此可推断,胡靖出家时间至迟不晚于康熙九年。谢良琦虽没指明胡靖出家的缘故,但从其记述的胡靖出家之前的经历来看,可以推测其选择以出家方式避世的理由,或许跟胡靖与同乡人不和有关。值得注意的事,该篇传记中关于胡靖早年的经历,只字未提其使琉球一事。

  胡靖所撰《琉球记》与《中山诗集》既介绍了其早年与曹学佺、杜三策、杨抡等人的交往,同时也是天妃海神信仰、琉球国风土民情、册封活动与中琉关系、岛屿与海疆问题研究的珍贵文献史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除《琉球记》与《中山诗集》外,胡靖还有若干画作传世,分藏于国内不同省市级博物馆中:重庆三峡博物馆藏《乔松柱石图》,款识“乔松柱石 己酉秋月寿日写祝子俊大词宗华证 种松道者靖”款下钤“莲庵海靖”朱文印、“般若园庵主”白文印,引首白文“种松皆作老龙鳞”,无年号;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髠残等山水册》,此系髠残、海靖等十位画家的作品合册,其中海靖作品是一小幅山水图。海靖所作山水图只落“海靖”款,钤“海靖”白文印,无年号;武汉市文物商店藏《胡靖楷书黄庭经等七种》卷,跋文“崇祯辛未(四年,1631年)八月旦日,余客金陵淮上之青云楼,偶于无事之暇作小楷七种似子翁老先生词宗三山胡靖书”,钤“胡靖之印”白、朱文印各一、“献卿氏”白文印、“献卿”朱文印,“胡”“靖”连珠朱文印,“字献卿”白文印;上海博物馆藏《胡靖、曹学佺行书笔墨酣跋册》,创作时间为“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年)”;福建省厦门华侨博物院藏《胡靖行书〈舞鹤赋〉轴》,创作时间为“壬午”,无年号;四川省博物馆藏《胡靖君子万年图扇面》,款识“君子万年辛卯四月寿日写祝栎翁老师台华诞胡靖”,无年号。

  观胡靖传世作品,不难发现,在明代,胡靖落款钤印时会使用大明年号纪年,及至清代,辄皆改以干支纪年。胡靖前后落款方式的改变可以放在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从中窥探这种习惯方式变化乃至出家行为背后的动因。胡靖其人所处正值明清鼎革之际,这时期,不肯受满清统治的汉族士族群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扺抗。除正面顽抗外,也有隐逸逃禅等方式的消极扺抗。胡靖拒絶以大清年号纪年,不肯奉清朝正朔,从中可以看出其不承认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政治立场与作为一介遗民心向前朝的士族气节。由是观之,其在清初这个时间节点出家,是否也有出于政治环境因素的隐晦考量,而非谢氏《种松道者传》中简单的“与人不合”一言蔽之。

  笔者探访胡靖故里南平市延平区樟湖村,从当地胡姓氏族村民处获悉,原村址已于20世纪90年代因水库建设工程而被完全淹没,胡氏后裔遂移居地势较高的山上新村居住,同时将先祖南泉公、先祖妣陈氏墓一同迁葬至山上,墓碑上刻有“甲申子时吉旦,男国密、宇、宪、宁仝立”。

  嘉庆十三年册封武官陈玉龙

  随着中琉关系研究的深入以及新史料的不断挖掘,近年来,我们非常关注福建地方史料及家谱资料中有关中琉关系的历史记载。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福建福安籍陈玉龙曾于嘉庆十三年(1808)作为武官护送册封使齐鲲、费锡章前往琉球。

  2016年9月,我们前往福建福安市对陈玉龙祠堂、家谱、方志、后人等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陈玉龙(1765~?),原名逢笏,字天宝,号云台,干隆三十年(1765)生于福安县上杭。《(光绪)福安县志》中,有关于陈玉龙的简单介绍,“陈玉龙,上杭人,闽安右营都司,嘉庆十三年奉命赴琉球册封,复命授金门左营游击,护理金门总镇,署闽安协副将。”

  干隆五十六年(1791),安南盗艇入闽,进扰三澎海域,偷袭兵舰,拦劫商船,海防吃紧。时李长庚任澎湖协副将,陈玉龙随其剿盗,此后,战功卓越,擢为千总,驻守澎湖和浙江定海等地。

  嘉庆十二年(1807)7月,翰林院编修齐鲲、工科给事中费锡章受命往封琉球国。嘉庆十三年(1808)3月,闽浙总督阿林保、福建巡抚张师诚“于水师各将领中详加选择,査有水师提标中营参将陈照、闽安右营都司陈玉龙,该二员均属勇往明干,屡次在洋剿贼,获犯多名,且熟悉洋面沙线,堪以委令护送册使前往琉球”。

  回国复旨后,玉龙担任金门中军左营游击,署闽安协副将。我们在陈氏《华房家谱》中找到了陈玉龙。陈玉龙的父亲陈起璞,嘉庆元年(1796)以男玉龙任武职,诰封武略骑尉,黄氏诰赠安人和诰赠淑人,享年七十一,葬北郊院后。家谱中记载:“陈玉龙,原名逢笏,字天宝,行搢七,号云台。由外委,历任把总、千总,拔补金门镇守备。嘉庆九年,升补闽安镇都司,十三年,升授金门镇中军游击管带战船赴琉球国册封国王,配城山罗氏生子二,侧室台湾南路杨氏。”家谱后面附録两封勅文。一封是嘉庆皇帝给陈玉龙父母,一封是给陈玉龙的祖父母。因为之前陈玉龙的战功卓著,而获得朝廷嘉奬,嘉庆皇帝颁发圣旨封其父陈起璞及祖父陈祖怿被授予武略骑尉一职,此官制为正六品武官,则其母黄氏及祖母吴氏被授予安人一职。

  家谱原文如下:

  貤赠祖怿公暨配吴氏勅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动疆圉昭大父之恩,勤锡赉缥纶被皇朝之沛泽,尔陈祖怿乃福建罗源营千总陈玉龙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咨后,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旗常之典,兹以覃恩貤赠尔为武略骑尉。锡之锡命于戏我武维扬,特起孙枝之秀赏,延于世益征遗绪之长。制曰:树丰功于行阵,文孙锡介福于庭闱恩推大母,尔吴氏乃福建罗源千总陈玉龙之祖母,壶仪足式令闻攸昭表剑佩之家,声辉流奕世播缥论之国典庆衍再传,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安人。于戏翟茀用光,膺宏休于天阙龙章载焕披大惠于重泉。

  敕命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

  之宝

  诰封起璞公暨配黄氏敕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尔陈起璞乃福建罗源千总陈玉龙之父,义方启后榖似光前,积善枉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铃,兹以覃恩封尔为武略骑尉。锡之敕命于戏锡策府之嶶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庥命永耀门闾。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赳桓着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黄氏乃福建罗源千总陈玉龙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二,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千城之器。兹以覃恩赠为安人于戏锡,龙论而焕采,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永光泉壤。

  敕命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

  之宝

  据《钦定大清会典》载:“职官恭遇覃恩得应封典,均如其品秩给以诰敕,并推恩于其先,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封赠及三代(存者曰封,殁者曰赠),二品、三品及两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不封父母。”也就是说清朝封赠官员,五品以上用皇帝之诰命授予,称为诰封;六品以下用皇帝之敕命授予,称为敕封。一般在有庆典时颁发。封典给官员本身的称为“授”,若给予其祖先和妻室的,尚在世者称为“封”,已故者称为“赠”。官员因品级不同封典也不同,一品封典给予曾祖父母以下,二、三品给予祖父母以下,四品至七品封其父母以下,八、九品封其本人。以此来看,诰命中用“赠尔(陈玉龙之祖父)为武略骑尉”,“赠尔(陈玉龙之祖母)为安人”,说明陈玉龙的祖父母已经去世。

  上杭陈氏宗祠现仍保存完好,坐落于福安市虎井弄3号。初建于南宋1156年间,至今有849年历史。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分壁照、牌坊、二门(仪门)、享堂、寝殿三座,为四进三路祠堂。清干隆二十年及五十一年曾两次重修,1986年再度整修。

  一进前木牌坊(俗称太子亭)始建于清康熙十年秋(1671年),至今有330年,1991年被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二进为祠堂大门,其左右两侧是仪门,穿过仪门即为庑廊两旁各有庑廊,两庑廊阶前临天井池处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栏板。甬道尽头为露台,登露台进入第三进大厅。

  陈氏宗祠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七至十月二十五举行六次封谱仪式,具体按八房一支顺序进行。据统计包括总祠共修编族谱38本、装置谱箱22个,记载人口达36000人,其中华房12本,8个谱箱,人口10853人,兰房14本,6个谱箱,人口12273人,均不包括内涵下属分支机构。

  道光十八年册封宣诏官陈九苞

  道光十八年(1838),清朝派正使林鸿年,副使高人鉴册封琉球。学界对于本次出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林鸿年本人及其著述的研究,而本文主要考述的是与林鸿年一同前往琉球的闽籍宣诏官陈九苞。

  陈九苞(1782-1859),字奕全,号筠崖。清干隆四十七年(1782)生于福鼎桐山。其先祖本居福州长乐,后徙嵛山岛。宋祥兴元年(1278)从嵛山迁入店下关盘,后又迁阮洋村。清干隆三十八年(1773)又从阮洋迁入县城南门石壁洋崇儒里(俗称阮洋陈,今茶厂小区前)。

  嘉庆十四年(1809)考取福鼎府学第十五名,以二等第二名补增生。

  道光十六年(1836)八月,世子尚育上疏道光皇帝请封王爵,并出示具结状。翌年,道光皇帝令林鸿年、高人鉴为册封琉球正副使,从京城出发,前往福州,渡海行册封之事。道光十八年(1838)五月初四,正副使林鸿年、高人鉴、宣诏官陈九苞、护封参将陈显生及其他随从分乘二艘封舟从闽江口的五虎门出发,五月初九,扺达琉球。

  陈九苞回国后,婉拒林鸿年等人的荐举,辞官不做,依然以作画、授徒为生。长期流寓于广州、福州等地,在广东省城,与“二苏”——顺德人苏六朋、苏仁山和“二居”——番禺人居巢、居廉等画家结为艺友。其中居廉乃岭南画派之开创者高剑父、陈树人等启蒙老师,其画开岭南之先声。陈九苞画风与居廉十分接近,二人皆工花卉、人物、山水,具有清新活泼,用笔简洁,形神兼备,文秀抒情之意趣。咸丰九年(1859),陈九苞病卒,享年七十七。

  一百多年来,在陈九苞的故乡福鼎,还流传着“林滋秀进京,陈九苞过琉球”的佳话。陈九苞事迹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陈子奋采入《福建画人传》。其代表作“春夏秋冬”山水四屏珍藏于福鼎市博物馆。陈九苞生平较为著名的画作包括《太姥山图》以及出使琉球所绘《球阳八景》。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二月,福建学政彭藴章莅临福鼎,视察学务。福鼎学官洪广文赠《太姥图》一幅,彭藴章得知此图是洪广文学生陈九苞所作,大为惊叹。他在《太姥图》跋文中写道:

  余闻太姥之胜,按试至福宁,距二百里,未获游也。福鼎洪广文出《太姥图》相赠,则其学陈生九苞所画。披图览之,始知有所谓传声石、罗汉岩、滴水洞、棋盘石、九鲤石、象石、雷轰石、玉笏、摘星峰、鸿雪洞、马龙冈者。其最高为摩霄峰,其旁两峰插天,其中曰天门,其下即滨临大海,洵天下奇境也。虽不能至其地,得此图以当卧游亦差快意矣!陈生世修儒行,早践黉门。翰墨之缘,特其余事。夫自古文人皆须佐以阅历史迁,西至空同,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历江山,有以开拓心胸,故其文章独絶,千古画家亦然。陈生尝游关中,览太华、终南之胜,又随林殿撰鸿年至琉球。岛屿千重,洪波万顷,俶傥奇怪,皆入毫端,宜其画法苍秀,不落恒蹊也。余既爱斯图,又慕陈生曾乘长风破万里浪,其胸襟磊落有足多者。因题其后。

  陈九苞在琉球勤奋作画相送琉球各阶层人士,把中华文化传播给琉球,产生深远之影响;且绘有《球阳八景》画幅带回,“见者如亲历其境”。林鸿年特作《陈君筠崖先生行述》。文中写道:

  东洋一役余之借力为多。其《球阳八景》诗与点窜洋人之呈诗者均风华锦丽,间作一画,精致曲折,辄出人意表。知渊源宏富中具有丘壑,庸手弗能及也!余同役友钱塘高螺舟御史雅爱重之。凡有唱和或摹范山水花卉必及筠崖,亦相与友善。以故洋人紫金大夫及法司耳目等官多执贽门下求画者,以弗获为不快,转免余为关说焉。余在东洋起居食息与筠崖俱。盘桓六阅月,恨得之晚而实知之深,省垣人以善画目之浅矣!

  自此以后,九苞作画凡得意之作,均钤署一白文朱印——“曾经沧海”,以纪念琉球之行,所以后世的鉴赏家多据此以鉴定其作品的真伪。

  陈九苞的《龟峰讲学图》描绘了宋代朱熹到福鼎讲学传道一事。图中有一览轩草堂及朱熹、高松等人。宋代时福鼎名门望族高家在双髻山旁的龟峰最高处建有一览轩。高国楹,名高松,宋绍熙元年(1190)进士,授临海主簿青田尉,后到台州任教授。其父高融是宋干道五年(1169)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高家居住在桐山西门,称“西门高”,为福鼎当年最有名望的官宦人家。宋庆元年间(1194-1200),朱熹被罢官,庆元二年(1196)朱熹理学被斥为“伪学”,他回到建阳考亭,庆元三年(1197)朱熹应他学生福鼎冷城杨揖之邀来到福鼎,先在冷城石湖书院讲学,后又到桐山高家建的一览轩草堂讲学传道。清道光版《高氏族谱》记载:“元晦游永嘉,取道桐山,公(指高国楹)留元晦数日,邀同登双髻山,讲学于龟峰一览轩”。此图保存在福鼎《高氏族谱》中。

  结 语

  由于琉球西隔东海,与福建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福建在中琉长达五百年的友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的作用。明清时期,福建是官方指定的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历届册封使团在福建造船、租船并招募使团人员,福建是册封使团启程及返程的唯一地点。明清时期43位正副册封使中有8位祖籍在福建。琉球来华使团均在福建上岸,福建官府派官员全程护送琉球官员赴京并返回福建。琉球使团其余大部分人员都在福建从事贸易活动。琉球漂风难民在中国沿海各省或台湾被救助后,都必须送往福建等待遣送回国。琉球政府曾派遣大批勤学生到福建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及儒家思想文化,学习各种生产工艺和技术。为了加强中琉间密切的朝贡关系,明代福建移民“闽人三十六姓”还移居琉球古国。这些都表明福建在中琉之间政治交往、文化交流、贸易交通及民间交流互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福建东南沿海自然成为研究中琉关系遗存最主要的区域之一。

  明清册封琉球使由中央直接指派,遴选过程严格认真。尤其清代,品秩提高,基本上由翰林院编修充任。在册封使的遴选问题上,中央政府或有作地域上的考量。明清两代共有八位闽籍册封使最终顺利成行,明代、清代各四位,闽籍册封使人数在册封人员中所占比例较高。明代册封使官荣任命前,明宪宗皇帝实际上已经委派户科都给事中丘弘担任正使行使册封之职。丘弘未及出海,行至山东境内便染病身亡,朝廷遂改命“给事中官荣代之”。这位未成行的册封使丘弘祖籍亦是福建。在清代的八次册封琉球活动中,有四次三位正使一位副使是福建人,其中最后三位册封使,嘉庆十三年(1808)册封正使齐鲲、道光十八年(1838)册封正使林鸿年以及同治五年(1866)册封正使赵新,都来自福建。晚清政府更倾向于选用与琉球相邻的福建籍官员。

  明清两代,福建是中国对琉交往的重要门户,在常年的与琉球使团、商人、生员的交往过程中,一些福建的知识阶层与民众逐渐熟谙琉球相关事务,进而不同程度地被官方吸纳到册封琉球的国家行为中,作为册封使团随行人员前往琉球。这些福建人士,目前有史可稽的有如崇祯六年(1633)册封使团丛客胡靖、嘉庆十三年(1808)册封武官陈玉龙、道光十八年(1838)册封宣召官陈九葆。这些闽籍人士虽不是担任册封使要职,但皆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明清闽籍册封琉球使及闽籍随行人员这一群体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对明清时期中琉关系研究有更深入的瞭解和把握。通过对明清闽籍册封琉球使及闽籍随行人员的生平事迹、著作存佚进行系统梳理回顾,更重要的是探寻了每位闽籍册封使团成员的故里、坟茔,这些历史遗存是中琉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但与此同时,岁月的侵蚀及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正导致这些珍贵历史遗迹不断消失,所以我们要抓紧时机,加强对福建各地中琉关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保护,这对开拓中琉历史关系深层次研究意义重大。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