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明代二十位册封使调查与探颐

  【中文提要】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琉球国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使告父察度讣,明成祖命礼部择选行人派往琉球赐赙、吊祭并行册封之仪,自此拉开中国册封琉球的序幕。及至崇祯自缢,仍有弘光建都南京,派遣陈燕翼、韩元勋册封尚贤为王,惜因战乱未能成行。纵观有明一代,起武宁讫尚丰,共册封琉球17次,其中册封中山15次,册封山南2次,册封使计有30人。除去时中、柴山籍贯不详以及一名册封使姓名佚失外,其余27人分布于全国十省,就其地域而言,东达宁波、西扺大理、南至汕头、北到北京。笔者从2012年12月开始调查明代册封使,截止2017年9月,已走过20位册封使的故乡。不仅观瞻了册封使的宗祠、坟墓,拜谒过他们的族人乃至直系后代,并采集到有关册封使的传说,还研读过各位册封使的族谱,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力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纠正固有认识的错误,希望通过探赜索隐文献史料与亲临实地采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呈现册封使的真实面貌,促使学界对册封使这一群体有更加深入的瞭解。

  【关键词】册封使;行人;给事中;家谱;田野调查

  【要旨】永楽二年(1404年)二月、琉球国中山王の嫡子武宁は使者を派遣し父察度の讣报を知らせた。明の成祖は礼部に、琉球へ人を派遣し、吊问品や金銭を寄赠すること、葬仪と册封の仪を执り行うことを命じた。これより中国の琉球册封の序幕が开かれた。崇祯の自杀に至ると、弘光による南京建都があり、陈燕翼·韩元勲を派遣し尚贤を王として册封しようとする动きがあったが、惜しくも戦乱によって叶わなかった。明代には最初の武宁から最后の尚豊まで、计17回の琉球册封が行われ、中山の册封は15回、山南の册封は2回、册封使は计30人いた。时中と柴山の本籍の不明な者と氏名が不明の1名を除き、残りの27名は全国10省に分布し、地域について言えば、东は宁波、西は大理、南は汕头、北は北京に至った。笔者は2012年12月に明代の册封使に关する调査を开始し、2017年9月に至るまでに20名の册封使の故郷を访れた。册封使の祖庙や坟墓を见学しただけでなく、彼らの亲族ないし直系の子孙に拝谒し、册封使に关する伝说を采集できただけでなく、各册封使の族谱の精読もおこなえた。比较的豊富な成果を得ることができたと言える。本稿は先行研究の不足を补うために、これまでの误解を修正し、文献史料の精読と现地调査を相乗的に活用することで、册封使の真の姿をより全面的に明らかにし、学会の册封使に対するより深い理解の促进を企むものである。

  【キーワード】册封使、行人、给事中、家谱、フィールドワーク

  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琉球国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使告父察度讣,明成祖命礼部择选行人派往琉球赐赙、吊祭并行册封之仪,自此拉开中国册封琉球的序幕。及至崇祯自缢,仍有弘光建都南京,派遣陈燕翼、韩元勋册封尚贤为王,惜因战乱未能成行。纵观有明一代,起武宁讫尚丰,共册封琉球17次,其中册封中山15次,册封山南2次,册封使计有30人。除去时中、柴山籍贯不详以及一名册封使姓名佚失外,其余27人分布于全国十省,就其地域而言,东达宁波、西扺大理、南至汕头、北到北京。笔者从2012年12月开始调查明代册封使,截止2017年9月,已走过20位册封使的故乡。不仅观瞻了册封使的宗祠、坟墓,拜谒过他们的族人乃至直系后代,并采集到有关册封使的传说,还研读过各位册封使的族谱,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力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纠正固有认识的错误,希望通过探赜索隐文献史料与亲临实地采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呈现册封使的真实面貌,促使学界对册封使这一群体有更加深入的瞭解。

  圣明有道   守在四夷

  中国古代,凡帝王祭告天地宗庙,选立皇后,或向皇子、宗族、外戚、藩属授勋封爵时,均要举行相应的典礼仪式,由此形成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为“册封”。按《类篇》云,“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类,皆从册,或作册,古作笧”,并注“楚革切,又并所晏切,编竹木为落也,册又初谏切,编竹木补篱,谓之册。”戴侗进一步解释说,“册,楚革切,郱敦文,编策以为书记也。象形古者书以刀笔,载之方册,削木为方,编竹为册,亦通作策”,“按古者命公卿侯伯,必有训辞,书之以册,或以方,非专以为符命也。一长一短,乃传写文饰之变,郱敦乃其本文也。”朱荃宰总结前人说法又曰“《说文》云:‘册,符命也’,字本作策。汉制,命令其一曰策书,汉武帝封三王,策文唯用木简,故其字作策。至唐人,逮下之制有六,其三曰册,字始作册,盖以金玉为之。《说文》所谓诸侯进受于王,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者,是也。”至于“封”之意,《说文解字》解释道,“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徐锴曰:‘各之其土也’,会意府容切。”另外《类篇》提及,“方容切”、“又芳用切,封又逋邓切,丧葬下土也,又彼验切。”熊忠再释之,“从圭所执也,又土陪益曰封。《记·檀弓》:封之崇四尺。注,聚土为封。又《周礼》封人谓壝堳埒也。又《地官》沟封。注,谓起土界也。又《大戴礼》五十里为封,又前《刑法志》同十为封,封十为畿,方千里”。

  中国古代相对周边有着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素为邻邦小国仰慕,因此在历史上,海外诸国奉表称臣,岁时纳贡,进献土产方物,确立对中国的臣属关系。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下,中国中央王朝也派遣使者前往四夷颁布诏敕,举行册封大典,并赐予冠、服、带、印,任命其为一国之主。政治上的册封体制与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不仅加强了中国与外藩以及朝贡国之间紧密的联系,还对东亚、东南亚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明代建立伊始,便派出使者前往周边列国诏告改元,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高丽与安南成为首批派出诏抚使的国家,而琉球也在洪武五年(1372年)收到了朝廷的诏谕。随后,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遣王弟泰期等随杨载赴华进贡,正式建立了中国与琉球的官方联系。对于新近依附的海外诸国,由于各国在与明朝建立关系前已有国王管辖其地,因此明朝以颁授印鉴的方式予以承认,不过对安南、高丽、占城赐印的同时还伴随着册封行为。至于后来的继任者,外藩累世以册封任命的形式予以延续,朝贡国日本、渤泥、爪哇等则仅仅以回赐的方式交通往来。纵观整个明朝,虽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众多,但只对朝鲜、琉球、安南、占城、暹罗、满喇加六个国家有过册封之举,其中,册封琉球高达17次,为六国之最,占城虽然较少受到世人关注,但也曾十次接受册封。余下的暹罗与满喇加均被册封过3次,不过暹罗受封无连贯性,满喇加受封集中在景泰至成化三朝。此外,中国虽然也曾在永乐和万历时分别册封过源义持和平秀吉为日本国王,但这更多地限于一种形式,而真腊受封仅在郑和下西洋的永乐三年(1405年),象征性意味较浓,概属政治妥协而已。

  明代册封海外,虽然假一品服,但派遣使者原有的身份与品阶因不同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朝鲜、安南与中国陆地相连,属于传统的大陆性国家,由于对汉文化的推崇,因此派出的册封使也较其余国家高。如建文三年(1401年),册封朝鲜世子李芳远的正、副使为通政寺丞章谨和文渊阁侍诏端木礼,两人分属正五品和从五品。又如正统元年(1436年),“遣行在兵部右侍郎李郁为正使、行在通政使司左通政柰亨为副使,持节赍印往封权安南国事黎麟为安南国王”,正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相比同期册封以海洋为国体的群岛或半岛国家,其使者地位较低,差距甚大。就占城而言,洪武二年(1369年),“遣中书省管勾甘桓、会同馆副使路景贤封占城国王阿荅阿者为占城国王”,正、副使前者从七品、后者从九品。而册封琉球的使者比之占城更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遣行人周彛赍勑使流球国”,派出的行人只有正八品。再者,以时间论断,终明一世,正统元年(1436年)以前与以后的册封使构成有着鲜明的特色,正统改制后的册封使官职与级别趋于稳定,对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分。以琉球、占城、暹罗的册封使为例,正统前的册封使或为行人或为其他官职,但正统后加上满喇加,正使统一为从七品的给事中,副使统一为正八品的行人。但是册封朝鲜却与之大相径庭,尽管正统以前四次册封使者官职不尽相同,然而正统以后的十次册封正、副使多用太监,即使有三次起用行人,也只位列副职。明代的中官为皇帝近侍,口衔天宪,从另一侧面也能看出明王朝对派往朝鲜使者的看重。至于册封安南的使者,正统中期开始副职固定为六科给事中,位列从七品,正使有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左参议、司经局洗马等职,均为从五品,不过弘治十八年(1504年)的正使却是官仅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是为特例

  持节中山   不辱使命

  永乐二年(1404年),琉球国中山王世子武宁、山南王世子汪应祖来华告父丧,明太祖各遣使册封,赐之锡命,嗣后“其国王嗣立,皆受朝廷册封”。有明一代,共册封琉球17次,其中册封中山15次,册封山南2次,册封使共计30人。除去3名籍贯不详或无从考证的使者之外,余下27人分布占据明代中央直属两京十三布政司十五个行政区的三分之二。在这些册封使之中,江西省最多,共有7人,福建与浙江次之,均为4人,北直隶再次之,有3人。此外山东、云南、湖广各2人,南直隶、广东、河南各1人。

  明代册封琉球,册封使的遴选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册封使选用的多是操行耿介、品貌非凡之人。陈谟“丰仪甚伟,器识凝远”,潘荣“宽平和易,不言人过,而风规肃然”皆如此,还有官荣“仪容丰伟,声音洪壮,和易质直,是非不妄,有古人风”,严诚“使节之为青云,青云之为使节者也”等等。其次,册封使一般都是才识兼备,笃学好古之人。在所知的二十九位册封使中,进士多达二十五人,陈季芳“幼聪颖,博通经史”、张祥“文学优裕,操屡端方,四方学者多从之”,而且他科考成绩二甲五名,为所有册封使名次之冠。即使举人出身的邵升,乡试名次四十四,位居前列,而陈谟也是“正统戊午乡试第二”。此外,简选册封使亦看中“生平以气节自命,长于应封”这类曾有出使经历之人。又如邵升“成祖改元授行人,奉玺书使河南、北暨山海迤西,俱称上意,两被燕赐”,还有正统十年(1445年),“遣魏国公徐显宗等为正使、给事中陈傅等为副使,各持节册宁夏卫千户成铭女为庆府安塞王秩炅妃”,又,“景泰元年八月十三日,兵部尚书侯公以总督征苗军务得疾,卒于贵州普定卫。讣闻,上深嗟悼,遣行人童守宏谕祭,工部为治茔域”等等。以上提及的邵升、陈傅、童守宏在受命之前履行过奉旨地方、册封藩国、吊丧祭祀的使命,因此被派往琉球册封名至实归,当仁不让地成为理想之选。

  关于册封使的选派,还存在一定的变数,即便被选中册封琉球,不一定最终能够成行,这分为三种情况。其一,由于册封使受命后突然过世,于是择选他人前往。景泰六年(1455年),“遣给事中严诚为正使、行人刘俭为副使,赍诏封琉球国中山王弟尚泰久嗣王爵”,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严诚“至金陵发病,卒”,于是朝廷重新任命李秉彝为正使前往琉球册封。再如成化七年(1471年),“遣都给事中丘弘为正使、行人韩文为副使,往琉球国封其世子尚圆为中山王,并赍仪物行庆吊礼”,意想不到的是,丘弘路经山东德州病故,因此朝廷又“遣兵科给事中官荣使琉球国,先是,以户科给事中丘弘为正使赴琉球封王,弘至山东病卒,故复遣荣,偕副使行人韩文以往”。再者,册封使选定后其父亲或母亲过世,因丁忧之举时有改派他人之例。景泰二年(1451年),“遣左给事中乔毅、行人童守宏谕祭故琉球国中山王尚思达,封其叔父尚金福为中山王”,可是乔毅受命不久后父亲去世,需丁忧二十七个月,朝廷又令李秉彝代而前往,至景泰五年(1454年),方“复除右给事中乔毅于刑科给事中”,就其原因,“以亲丧服阕也”。一百五十余年后,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命兵科给事中洪瞻祖、行人王士桢册封琉球国王”,几个月后洪瞻祖母亲过世,“改兵科右给事中夏子阳代洪瞻祖册封琉球,以瞻祖闻艰归也”。再次,也有册封使因为人正直得罪权贵,反遭陷害而终未出使者。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册封正使吴时来因弹劾严嵩受到诬陷,被奸佞之徒以“遣使琉球疑其悔行,欲藉口自脱”的罪名“送镇抚司严刑讯鞫”,于是朝廷改“遣刑科右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持节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尚清世子尚元为中山王”,直到穆宗登基,吴时来才官复原职。

  此外,由于册封琉球需要渡海以往,生死难料,难免出现被迫出使甚至逃避的现象。明初较早一位册封使时中原是四川布政司右参议,获罪后请以出使琉球得以减免,史载“初坐罪,当谪戍边,上书陈情愿改过,遂命为行人,至是出使琉球还,故复其职”。亦有受到排挤被迫出使琉球之例,嘉靖时“内阁张孚敬构陷学士夏言,侃摘其幽隐,悉数之不少忌,遂为所中,奉命使琉球”,因此陈侃在《使琉球録》中提到“时侃待罪左省,俾充正使往”。更有甚者,惧怕航海艰险,逃避使命,最后遭到削官贬职。崇祯二年(1629年)册封琉球,“时科已推山东杜三策,行人应属江西萧士玮,次则山东孔闻籍,两人交相推诿,至诟詈于司正扬抡之门,抡不胜其愤,遂自请行。有旨:扬抡归升京堂用,萧士玮降三级调外任,孔闻籍不准考选调南京用”,萧士玮和孔闻籍的行为反映出册封琉球畏惧的心态,也为后世出使海外者讥笑。

  册封使调查缘起与准备

  1、调查之缘起

  由于一直对册封使的关注,笔者多年收集到大量方志、文集与笔记中涉及册封使的相关记録,但仍觉得文献不仅缺少,而且记载差别无多。要想获取新的史料,必须把眼光投向新方向,正如“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所说,因此在2012年萌生亲自往册封使故乡调查的想法。另外,泰山学院周郢的行为提前了笔者调查的时间。该年11月初,笔者正好看到有杜三策的一则报导,提及杜家遗存的家谱与一篇关于琉球的奏疏,便通过山东籍朋友联系到之前的调查者周郢先生。周先生需要一些杜三策出使时的送行诗文,本着“要把金针度与人”的精神毫无保留地提供,但向其索要琉球奏疏全文时,因其早已打算就此发现写成论文发表,故未能给予。遂决心即刻亲往山东,于是拉开明代册封使调查的序幕。

  2、调查之过程

  调查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每个人都有一套范式。在展开调查前,首先得完成先期研究,即资料收集工作,查询的范围除了使録、诗文集、传记资料、新志书外,还包括登科録、旧方志、墓志铭、神道碑等与册封使身世与家族相关的史料。这样的整理工作并非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可能长时期的积累才会有新发现,而对某些册封使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嘉靖以前的册封使,需要一月甚至数月的时间。在资料搜集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撰写有用信息和采访提要,制作调查表格,当然还包含调查时需要谘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问题旧有的认知与新见的材料可能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在调查时弄清楚,然后方可拟定来回路线,确定住宿宾馆,选取动车车次,查询转乘公交车、大巴车、乡村巴士的信息,因此路线的安排一定要很细致。调查时间一般选择在工作日,有时还会提前联系当地文史馆,向他们寻求几位地方文化研究者。在调查结束后还要就调查的内容与发现进行整理,填写状格,是为之后调查报告或论文写作的摘要。其中至为重要的是辨伪工作,切记不能人云亦云,对于不实之处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断不能为了显得内容充实而不愿割舍。

  3、调查之困难

  然而调查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册封使调查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册封使所在村落的考证。一般新旧方志和使録只记册封使为某县之人,至于在该县的什么地方,鲜有提及。册封使所属的县域,少则几十万人,多则近百万,一些县域现在已发展为中型城市,像陈季芳故乡潮阳人口超过300万,人海茫茫,因此只得先到地名志里查询有关信息。若仍查询无果,只能从册封使姓氏入手,可先到县城询问该姓氏的聚集地,再前往找寻,有幸册封使特别眷佑,每次都能收到满意的结果。另外一个困难,是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建立与当地人的信任。一般而言,平原型县域要比山区以及丘陵型县域开放,南方比北方开放,沿海比内陆开放,因此册封使的家乡若比较闭塞的话,需手持开具的介绍信前往。但即便如此,因当地村民与外界沟通较少,也不怎么接受新兴事物,陌生人突然来访,总觉得会有什么目的,亦担心说话不慎让祖先蒙受冤屈。时间的流逝本不能让调查尽兴,还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建立信任,是一项十分繁琐的事。再者,找到合适的调查对象尤为重要,虽能遇见耄耋之年的老人,但不一定他们就清楚册封使以及本家族的情况,因此找到真正瞭解情况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乡下老人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条理不甚不清晰,言语甚少或过于碎片化,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开口说话并深入话题,帮助他们回忆,让他们具体细致地表达形象化的事物。由于祖先之事时年已久,回忆的内容前后不一,说话模棱两可,甚至与历史事实以及家谱记载有所偏差,可靠性与准确性有待商榷,对于此类情况不仅需要辨证,还必须给予包容。再者,册封使的调查其实也是与时间赛跑,让人最担心的无外乎是一到某地听到说,“曾经有位老人很瞭解他的情况,但在前几年过世了,而我们知道的不太详细”,听后不免失望与遗憾。熟知册封使事迹的老者逐渐在逝去,年轻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外出务工,或忙于生计,几乎不关心先辈的过去,我们这代人再不去完成历史的使命,恐怕再过二十年已无人知晓。最后,调查的过程还存在着语言障碍,在浙江和江西的某些地方,当地村民不会讲普通话,为了调查顺利和举得成果,聘请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不过也有些地方由于过于偏远、封闭、与少数民族为邻,即使熟悉该省语言者,也不一定能听懂当地方言。如云贵川三省通行西南官话,相互能用本地方言沟通,但在调查萧崇业故乡时却发现,当地方言只能听懂30%-40%,因此有一些词彚需藉助手写完成。

  4、调查之用度

  册封使的调查是一项需要用钱支撑的巨大工程,费用全由个人承担,出发地或成都或福州。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每次调查一般安排2个相邻的地方,花费以700-800元到1200-1300元不等,其费用主要由交通费、住宿费、杂费构成。交通费和住宿费大约各占开销的45%,杂费主要是携带礼物产生的费用,包括给册封使的族人、文史工作者和翻译三方,有时还会请他们吃饭,这也是杂费的费用源之一。当然,因为认识一些朋友,由于他们热心帮助会省去调查的部分交通费,但即便如此,20位册封使的调查也已花费一万有余。这还不包括再调查的费用,因为某些册封使并不打算只调查一次,比如潘荣有6次之多,其余的册封使也有几位特别有意思,再次调查很是必要。

  调查的成果与发现

  调查的成果与发现共有十项,择其八点略述如下:

  甲、宗祠

  宗祠或称祠堂,是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不仅是敦宗睦族、协商议事的地方,同时也因宗祠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成为人们在约定的日子里祭祀先祖、追远报本、缅怀前辈的场所。由于经历了无数洗礼,大部分册封使家族的宗祠今已不存,即使遗留至今也多半是近30年来在原址新修或重修的,毫无历史痕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宗祠从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陆陆续续遭受破坏,至文革彻底消失踪迹,也有些宗祠的消失与此无关,在更早的时候毁于火灾,还有的宗祠在解放前就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之后再未重建。改革开放以后,有8位册封使的宗祠得以恢复,伴随恢复的还有房祠,部分册封使家族还复制了毁掉的堂号匾、进士匾、对联等附属设施。不过有些册封使家族的宗祠有特殊之处,比如陈侃家族总祠为雨钞堂,房祠有大本堂、德性堂等8处,所有祠堂今已不存,但在重建时把陈侃祖居残留的第三进房屋改为宗祠。再如潘荣家族原居官田村,清中期时潘氏族人陆续外迁,原居地的二进宗祠早已不存,不过其墓地所属岭兜村的上潘祠堂尚存。虽保留有闽南大厝的风格,但在改建时隔成一个个独立小间,现租给外来打工者,仅正堂存放近几代过世先祖的遗像,并没发挥宗祠的功用。

  乙、故居

  故居分为旧居和新居两种,旧居指出生并从小生活之所,册封使取得功名后再盖的房子则称为新居。时过境迁,现今只有潘荣与陈侃两册封使的故居遗存下来,不过后者旧居与新居幷存,前者只剩下新居。潘荣的故居建于潘荣中进士后,有新老两处,最早的大屋建于潘荣官居给事中时,遗址位于中山路(今北京路)附近,现已不存,仅有“给事巷”的地名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潘荣在致仕回漳州后,又在不远处新盖一座三进大厝,因此附近的小巷习称“尚书巷”,不过此巷早已被住宅占据,进入潘荣府邸只能从中山西路(今新华西路)的一条小巷进入。潘荣故居现仅存第一进,由东铺头街道办事处占用,分割成五间,除了杂货铺、缝纫铺外,右侧几间房屋还作为小吃店和烧烤小店使用,商户为了经营的需要,任意改造,私联电线,不仅破坏严重,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间住宅在民国时期曾短暂作为潘氏宗祠使用,因此四周还能看到一些古建构建,不过房屋背面破坏严重。另外,大厝第二进是两层,可能在民国时期改造过,建国后又曾短暂作为小学教室使用。虽然早在1988年“潘尚书府第”就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第二进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旧城改造中拆除。

     丙、画像

     中国古代没有摄像技术,因此向后人展现祖先的容貌只能藉助绘画的形式。在二十位册封使当中,陈季芳、潘荣、陈侃、李际春均有画像,不过都毁于文革之中,近年来,陈季芳画像已按原样复绘。据瞭解,画像每年正月十五日上元祭祖时挂于宗祠正中,两旁分别再挂一副陈季芳夫人的画像。陈侃的画像与此相同,只是陈侃与两位夫人同在一副画作里,虽然陈侃的画像已毁,但在他家乡的社庙里供奉着他的塑像,原像毁于文革,现在见到的重塑于90年代。另外,由于中国的部分家谱会将先祖中有显赫身份者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在调查中也发现蔡哲和夏子阳两位册封使的家谱中有其容像。

  丁、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其作用有序昭穆、明世系、别亲疏之类。家谱中的人物传记信息,不仅能够从中瞭解家族来源,同时谱中的世系、诰封、像赞、诗文等史料对历史学、社会学、科举学、文学、姓氏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已调查的20位册封使里有12位册封使的家谱尚存天壤之间。按其时代区分,明代的家谱在所有册封使家乡已不存,不过夏子阳的族人提及,30多年前曾以80元的价格卖过一套更早的族谱,可能今国家图书馆藏万历本《夏氏家谱》就来源于此。另外在重庆江津薛先生家中,还藏有万历本《郭氏家谱》,共有四册。

  戊、坟墓

  经历过沧海桑田,除少数几位外,大部分册封使的族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墓葬位于何处,就算谱中有记具体的埋葬位置,也因名称的变化不能确定具体方位。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册封使陈侃的墓在文革时被破坏,后来夷为平地,不剩一点痕迹。相反,有一些册封使的墓葬虽有破坏,但仍保留了下来,其中李际春墓和杜三策墓还列入了县级文保单位。李际春墓的石像生因平整土地埋在地下,所以保存完好,而谢杰墓只剩下文武翁仲,另外,潘荣墓现在已进入修复阶段。

  己、传说

  在调查中发现,陈季芳、万祥、潘荣、董旻、陈侃、夏子阳、杜三策、杨抡八位册封使的家乡有关于他们的传说,部分还与琉球相关,如董旻王的故事,杨封王的故事。不过还有一点有趣的现象,明代最后两代的册封使故乡几乎都有金头传说,这是一个有趣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说法各不相同,现将夏子阳的传说介绍如下:

  夏子阳与严嵩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他出使琉球返回途中遇到风浪,船飘到黑水洋,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才得以回国,这时正好碰上皇帝过生。严嵩因与夏子阳有隙,于是在夏子阳给皇帝的贺礼寿烛中加入了硝,使寿烛点燃没多久后就烧尽了。皇帝不知原委,以为夏子阳诅咒自己短命,便将他砍头。不久严嵩被打倒,夏子阳沉冤得雪,皇帝为了表示对他的歉意,御赐三斤六两的金头。夏子阳的家人为了不让歹人对金头动心,打算用十八口棺材将他葬在十八个不同的地方。发丧那天,只有他女儿知道父亲在哪口棺材里,因为真正的棺材上留有她用牙印做的记号,而扛过这口棺材的人不到一年都相继去世。

  事实上,夏子阳与严嵩并非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也老死家中,就其生活年代亦有差距,严嵩去世时夏子阳才六岁。此则传说,只是从侧面反映了夏子阳为人正直,在朝中常常遭到奸人排挤。

  庚、眼睛菩萨

  在陈侃的故乡的社庙有一尊神像,高约25cm-35cm,施以涂料,右手处有摔伤的痕迹,人称眼睛菩萨。从外表看,神像并非中原人士,当地传说此神像由陈侃自琉球带回,因神像主眼,叩拜能保佑人的眼睛明亮。神像旁边还有洗眼池,佛龛两侧写有“神医万里人”、“光照天边月”的对联。该社庙除供奉本村信仰的神明外,还供奉地母、观音等道教、佛教中的神明以及册封使陈侃。考虑到社庙只属于陈氏族人、神像又不是中国人的样貌、陈侃以外无人出使外国三点因素,当地传说眼睛菩萨来自琉球必有所本,至于是不是真正来自琉球,还需进一步研究。

  辛、张祥第二封《却金书》

  钦差副使右司副张再书申奉琉球国王,向承嘉惠,敬戒墨卿,专人辞谢,王不余信。复书使人来曰:“微邦鄙陋,饩廪菲薄,无以为礼,且畴昔以来,具蒙容受,必欲固却不亦异乎?”噫,王言过矣,琉球虽小,北臣中华,东跨日本,西凭暹罗,南友交趾,四方珍宝,奇玩方物,番賨于此府聚。使祥有欲虽连艘稇载,不能尽其有,惟其不欲,是以一箪食不肯受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况兼金之馈之多乎?若谓昔者之受,是今日之辞,非大不可也,古不云乎?人各有志,所向不同,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探珠者,岂可一概以绳人哉!祥资质庸不慕古则,确荷蒙圣明,不以樗栎礣线兼收并蓄,以备任使。既不能专对以尽职,又从而无耻以辱命,其为自弃,孰甚焉!况祥之辞馈非欲矫情,实出本心,请以一说为王诵之。祥自受命以来,处闽藩半载有奇,日惟廪粟之入而公私交接,秋毫无染,此实镇守、巡按、藩臬大臣与王之使臣所共知也。比至琉球,所携惟书数部,衣数匣而已,自此之外,亦无长物,此又同舟共济之人与王国官僚所共见也。质此二端则祥之却金,真情实意,较然明白又何异乎?惟王察之,再敢奉书,返壁毋劳,复至敬奉书不一。

  成化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再书申奉,是书又达王,于是月二十日复遣其国大臣乌布那古、武志麻部、大夫长史等官送金至天使馆,辞谢却之,再四不从。

  明代出使海外,册封使多是清廉之人,最早辞却赠金的是册封安南的册封使,洪武三年(1370年),“翰林院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传诏还自安南,言安南馈黄金、吉贝等物,已却之不受。上曰:‘不受其馈,是也’”。册封琉球使亦是如此,除去为人所知嘉靖以后的册封使,历史上还有邵升“使琉球,却其国王刀、剑、沙金诸物,事闻于上,燕劳有加”,韩文“使琉球,严礼度、宣德意、辞所馈仪物”。此外就是张祥“使琉球,国王赠金,坚辞之,有却金书为人传诵”。张祥的家谱中收有两份却金书,第一份收録于《历代宝案》中,唯第二封不见于其余史料记载。张祥在文中再次表明他坚决辞金的态度,这种一介不取的精神和廉洁自律的品质,不仅维护了明朝的形象,也为后来的册封使做出了榜样。

  结 语

  在调查了二十位册封使后笔者更加坚信,陈侃之前无《使琉球録》传世的原因并非在于海禁或宫火,而是根本没有写所致。首先,即使民间不能传阅对外交通的书籍,但官方不应受此限制,永乐洪熙两朝共册封琉球五次,若有进呈使録,明代官修的《文渊阁书目》、《秘阁书目》、《内阁书目》为何不予记载。其次,陈侃之前二十位册封使,恰好有十人在他们所属地区的方志里有传记,然而,除了潘荣着有《历代统论》和刘俭撰有《揽辔集》外,并无提及其余册封使有使録存在。其三,在明代的类书、丛书和私人笔记里,找不到描写陈侃之前的册封使出使琉球有写过使録的文字。其四,陈侃曾提到,“因封琉球旧案,礼部失于回禄”,然而,使録为何不在大内,为何六科和行人司没有备份,由此看来,祝融之灾很可能只是礼部找不到使録而不得不给出解释的一种托辞。其五,在对二十位册封使的调查中,除去张祥家谱记载有《敏齐集》外,所见剩余册封使家谱都没提到过曾写使録的情况。至于其中原因,查询史志,有几位册封使回国后不久便病逝,自然不会写有使録。另外,大部分册封使回国后虽因出使有功被调往其他部门历练,仍就为国效力,不过由于时间和经历无暇他顾没写使録,这是使録未能流传的客观性原因。最后,嘉靖以前仍有可观的《使朝鲜録》存世,探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朝鲜文风较浓,礼仪制度悉仿中国,词赋唱和亦属文化交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朝鲜与中国水陆相连,瞭解朝鲜对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极其重要,明代士大夫也有写作使録的理由。反观琉球,由于认知的差异,随着不值得写也不必写的思想根深蒂固,最终册封使都没有书写使録,因此,华夷思想是无使録流传的根本性原因。

  册封作为中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册封使的研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过去囿于条件的限制,学界比较倾向于在文献史料中寻找资料,并不重视利用田野调查开拓新的视野。在今后的时间,笔者将继续踏上册封使调查的旅程,期望早日完成明代册封使的调查工作,并结合文献继续探颐明代册封琉球的历史,以期全面真实反映册封使这一群体,为中琉历史贡献做出的努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