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青少年幸福感调查显示,许多青少年对于日常生活感到相当不快乐,包括不知道如何处理课业压力、对于自己没有自信、担心人际关系与未来升学或就业问题等。最让青少年感到郁卒的压力事件前两名分别是考试与课业表现,而且发现愈不满意自己的课业表现的青少年,不幸福的倾向比例愈高。凡是生活中的紧张因素包括与他人的负面关系、负面生活事件、生活困扰、课业压力源、未来目标受阻、负面刺激等,皆可能使个体产生愤怒、敌意、挫折感等负面情绪,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主观幸福感受。
以运动员的基本心理需求和成就目标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为例,台湾的研究发现工作-趋近目标、工作-逃避目标、个人-趋近目标、个人-逃避目标、他人-趋近目标和他人-逃避目标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自主性在个人-趋近、他人-趋近、工作-趋近和工作-逃避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部分中介效果。趋近目标是属于正面的反应或对成功感到有把握的;而逃避则属于负面的或对成功是感到没有把握,因此当选手的成就目标越是趋近的状态,主观幸福感的程度会越高。工作逃避方面,工作目标专注于工作本身,因此在工作投入时能够直接或产生立即性的回馈,进一步的加以修正及改善,进而产生流畅(flow-like)经验,使个体能更加专注在工作上面,因此工作逃避不一定会产生不适应性行为或负面的行为结果。
然而个人逃避与他人逃避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探讨成就目标对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阶层回归第一阶放入工作趋近,第二阶为个人趋近,第三阶放入他人趋近,最后一阶放入所有逃避取向的成就目标(工作逃避、个人逃避与他人逃避),结果发现工作逃避与个人逃避的值变为负向,因此推论个体会同时拥有趋近或是逃避的目标取向,个体拥有的趋近目标与逃避目标会互相影响,因此逃避目标对心理的影响会受到趋近目标影响。进行阶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逃避与他人逃避的值变为负向,趋近目标与逃避目标之间会互相影响。
个人趋近、他人趋近、工作趋近与工作逃避与基本心理需求的自主性呈正相关。此结果部分符合过去研究结果的发现,在教育情境个人趋近、工作趋近与他人趋近与自主性呈正相关。当选手的成就目标越是趋近的状态,自主性的满足也会越高。除此之外,工作逃避目标若越高,自主性的满足也会越高。基本心理需求的自主性与关系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自主性、胜任感与关系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基本心理需求的自主性与关系感的满足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的程度也越高。然而,胜任感与主观幸福感无显着相关,当胜任感的满足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并不会跟着变高。胜任感是对自己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目标,能力受到肯定的一个满足程度,而自主性和关系感比较着重于重要他人,例如教练与队友之间的互动,所感受到的需求满足程度。过去主观幸福感研究指出,感受到越多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会越高。因此推论,若只有胜任感的满足没办法提升主观幸福感,需要同时也满足自主性与关系感,才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他人趋近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此结果不符合研究假设。他人趋近可以正向预测学业表现、学习效能与生活满意度,目标取向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造成选手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使用不同的目标取向,台湾中学生的他人取向目标得分比工作取向与个人取向还要高,因此选手可能会用赢过别人胜过别人来提升主观幸福感。
当个体的成就目标越是属于正面的反应或对成功感到有把握的状态,整体主观幸福感和自主性的满足程度会越高。工作逃避目标也与自主性有正相关,絶对的任务标准是指个体专注于当下,所以能够有立即性反馈给自己本身,借此能够修正所从事的任务进而产生流畅经验,因此就算是逃避动机特性,并非都会产生不适应的结果。然而,在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感与胜任感没有中介效果,成就目标借由关系感与胜任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其他影响因素所调节,像是教练塑造的动机气候或是选手的知觉能力会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影响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此外,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与习惯领域理论探索台湾人的幸福感图像,幸福感是在主观层面上的个人重要经验,包括幸福、满意、愉悦(过去);希望与乐观(未来);幸福(目前)。在个人层面上,这些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爱的能力、生活能力、勇气、人际交往能力、审美感受,以及毅力、宽恕、独创性、灵性、才能、智慧与对未来的态度。在团体层面上,这些是公民美德与制度,使一个人朝着社会上的体面生活迈进:责任、利他主义、节制、职业道德等等。
宗教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成为文化的载体,在生活中有着减轻众人之痛苦与弥补生活缺失的功能,在台湾人的宗教信仰图像中,并未否认这个世界确实存在神及宗教信仰,但台湾人的快乐是否建立在宗教上?为了验证台湾社会宗教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挑选出宗教与幸福相关的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收入、健康状况、家庭关系、信仰宗教、相信神、宗教信仰赋予生活意义、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及快乐等,探索台湾人宗教信仰与幸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而言,台湾人的幸福快乐主要建立在:第二层安全需求及第三层社交需求,此一层次包括友爱及归属的需要,与个人经历、教育、宗教信仰皆有关系。从习惯领域理论理解人类幸福感:一、生存与安全;二、传宗接代;三、自我重要感;四、社会赞许;五、感官上的快乐或满足;六、认识的一致性与好奇的满足;七、自我升华等七大层次而言,台湾人的幸福感普遍落在第二层次的传宗接代,此一层次与家庭生活、健康与幸福有关。对台湾同胞的幸福感调查发现,觉得快乐幸福的人,大约是27~61岁的世代,这类族群通常为男性、已婚、高学历、中高收入、家庭关系和谐、健康、相信神、有宗教信仰、认为信仰有意义、经常从事宗教活动。觉得不快乐幸福的人,大约是26岁以下的年轻人及80岁以上的世代,这类族群通常尤其是女性,未婚,学历低,收入低,身体状况不好,家庭关系不和谐,不相信神的存在,没有宗教信仰,认为信仰没有意义,不常从事宗教活动。由于每个人的幸福感受不同,如何拥有自己幸福感的习惯领域?习惯领域学说教大家多运用:一、空无原理,将自己的习惯领域放空,放下,只专心追求特定层次的幸福感,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二、交换原理,除了朝向自己人生目标努力之外,也要解除别人的痛苦与烦恼,也就是让别人快乐、幸福,自己也会收获到快乐与幸福的感受。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