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大陆同胞健康幸福感研究现状

  健康与保健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趋势反映了卫生保健的商业化、私有化和个性化。这一趋势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试图监管导致健康不良的行业(如烟草、垃圾食品)到教育人们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本章就是本着这种精神编写的(Kickbush&Payne,2003)。在本章中试图阐述大量关于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健康幸福感研究。健康研究人员已经解决了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相关的重要问题。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疾病康复的一个积极指标,即个体心理健康的优化将会伴随着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积极体现。本章涵盖的一些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大陆同胞健康幸福感研究现状、台湾同胞健康幸福感研究现状、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健康幸福感对比讨论、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健康幸福感研究展望。

  对幸福感的孜孜追求,使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实践也使幸福感的实现进一步成为可能。幸福感业已成为新时代对心理健康的一种新诠释。而心理健康作为个体能够正确思考、表达情绪、相互交流和享受生活的基础,其对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推动,使自我得以充分的实现。从这个角度说,追求并获得幸福感,实现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无疑是完成心理健康实践的过程,更是完成生命本质力量的精神突围、实现幸福感的过程。可见,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考察心理健康时,不仅要纳人幸福感要素,也要纳人心理健康要素。即必须充分考虑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及其要素间交互作用后产生的协同效应、叠加效应。心理健康影响幸福感的内容。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都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在活动与实践层面,最终落实幸福感具体内容的载体,就是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健康相对于经济建设是“软件”,但相对于幸福感却是“硬件”。心理健康投人的人才、队伍和资金,是实现幸福感必需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的知、情、意、行等内容也深刻影响着幸福感的内容。

  人类对幸福感的探索和实践,“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意义上,作为幸福感主要成分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要素紧密相关;而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状态,又使它与幸福感直接发生关联。实际上,从内涵上审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属仲、伯之间;从溯源上考察,心理健康需要幸福感的支撑;从目标上解析,心理健康的价值追求就是幸福感;从结果上考察,心理健康应是幸福感的副产品。一句话,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所在。可以说,正是对幸福感的不懈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生命也借此完成质的飞跃。显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及其要素相互促进,且已成为新时代心理健康的一种新诠释、一抹新亮色。

  国内外对不同年龄、专业和职业的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种人格因素问卷、大学生健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趋势是:重视心理健康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其所处的家庭、同伴、团体等,强调采用综合干预改善人们心理问题。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影响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人们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并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我国学者林健与安激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国办高校,但是差异不显着“。刘芳刘经兰、齐玉龙、蓝琼丽等学者,分别对来自职业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村贫困大学生在自尊与自卑幷存的心理、抑郁和焦虑幷存的心理、自我封闭的心理、敏感脆弱的心理、贫困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方面有显着差异。

  井卫英对高师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发现自我概念水平对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作用。樊富瑕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王平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概念水平比低自我概念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这些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其次,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情绪智力是情绪的觉察、自我控制、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的综合能力。情绪智力已在社会适应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得到应用,同时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影响。我国学者潘明军,钱兵探讨了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大学生情绪智力各因子及总分在性别、生源地、年级和专业等方面差异不显着,但在大学生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振宏,吕薇等在《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研究》中发现,积极情绪(积极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个人资源(积极应对、心理弹性、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知觉)呈显着正相关,个人资源与各因子和总症状指数呈显着负相关,说明积极情绪在个人资源的中介作用下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杜继淑等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五个方面(理性调控能力、抑制消极发泄能力、减少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积极补救能力)或五个因子之间有显着的相关。理性调控能力、抑制消极发泄能力、减少消极暗示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回归效应明显。

  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基本内容。有的研究中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或者至少是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而有的研究中幸福感只是心理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一个成分。健全人格理论的个体标准强调个体在不同生活方面对世界、他人、自己、目标、困难的进取。没有列出专门的幸福感标准。但是也强调个体要“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的意义”。要做幸福的进取者,幸福是其核心之一。因此幸福感是一种个体对自己生活与人生的总体的积极感受。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正性情绪愈多负性情绪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感戴的个体倾向于积极的情绪情感,一些理论家已着重指出感戴具有一种典型的积极情绪效价。研究发现感戴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的评价自己的生活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感戴的个体更易快乐,有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杨书等人的一项以经历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为被试的研究也同样发现对曾患有或不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被试而言,感戴频率与他们自评的幸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过去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常常局限在没有精神疾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积极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对消极心理学模式(病理心理学)的种种弊端和困境提出批评与质疑,在这个背景下,以幸福感研究为主体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开始兴起,补充、完善和发展现代心理学体系。在对幸福感的研究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有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争论就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把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幸福的指标,而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 Ryff将PWB 的六个维度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认为健康的心理机能应当是这样的: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对生活乐观;能与他人建立并保持真诚亲密的关系;对生活有目标,有信念;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以内在自我调整行为,以个人标准评价自我;能够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需求的环境,实现个人价值。程灶火等认为: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传统目的的补充,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同时也为探讨心理障碍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不能仅仅使用精神症状测量的结果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而应该从多方面考察与评价心理机能状况,基于这种认识,幸福感评估成为心理健康诊断与治疗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正性维度,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内容,因此,幸福感理论的发展,能够更加全面深入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都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活动与实践层面,最终落实幸福感具体内容的载体,就是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健康相对于经济建设是“软件”,但相对于幸福感却是“硬件”。心理健康投人的人才、队伍和资金,是实现幸福感必需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的知、情 、意、行等内容也深刻影响着幸福感的内容。就认知而言,智力正常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智力保障。智力正常决定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劳动,获得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和满足,从而产生物质满足感带来的幸福感;物质生活的幸福是人获得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但人的幸福感更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心态平衡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的心境稳定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能够对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并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压力、解决问题,因此,能够产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和价值感,从内心深处切实感受到愉悦。而愉悦的心境,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感受正是人的幸福感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即愉悦感和希望感。同时,幸福感的形成离不开积极的情绪情感。情绪稳定,心情乐观、愉快不仅能够改善个体的情绪体验和生活满意度,进而直接增进人的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促进个人成长、心理潜能发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而有效增进人的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心理健康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意志方面。一个人的意志健康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即良好的意志力。这是个体在学习、工作中克服困难和挫折. 在逆境中奋发图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品质保障,意志健康能让人产生社会贡献带来的意义感和幸福感,让人相信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相信自己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心理健康的第四个内容是行为协调。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生活与社会适应,行为协调能让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归属感等基本心理需要,这是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的基础。此外,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迟钝。心理健康的人的反应是既不过于敏感,也不过于迟钝,这有助于人的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保持情绪与环境、生活的协调,并提高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幸福感或处于幸福状态。

  具体而言,幸福感决定心理健康的性质。主观幸福感侧重于从人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来看待心理健康,其不同的生活满意度认知,以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所占的不同比重,会显着影响个体的适应状况与情绪情感调适程度,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的整体状态和发展态势,即决定了心理健康积极或消极的性质。心理幸福感决定心理健康的效果。心理幸福感不仅关注人们的情绪体验,更关注人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其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与他人积极关系、环境掌控和自主性程度,均会直接影响个体对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而这种“自我决定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果至关重要。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的正确认知,不仅是推动自我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幸福感的充分条件;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也是促成其人格发展的基本养料。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积极人格特质如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希望、忠诚、坚忍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扺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侵蚀。社会幸福感决定心理健康的发展路径。社会幸福感重点关注社会存在价值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即幸福感在社会环境下的积极社会功能。这就要求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个体间的差异,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意义;相信个人、群体和社会都有无限的心理潜力,可以积极地发展和成长,并认为自己的日常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有价值;同时,也要求他们对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保持兴趣、充满乐趣,并认为这些活动和实践有意义、有价值,进而表现为对社区的归属感、舒适感和支持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人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自然倾向,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社会兴趣的水平决定个体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有浓厚的社会兴趣,懂得互助合作,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把心理健康纳人幸福感的目标体系中,符合幸福感的最佳实现路径,从而使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相互促进。如上所述,从学理背景看,幸福感研究受益于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聚焦式研究;从社会背景看,源自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文理念、发展理念。一方面,心理健康的内容影响着幸福感的内容;另一方面,幸福感也主导着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因此,二者是相互影响且相互促进的关系。毫无疑问,幸福感也有不同的取向、不同的范式。主观幸福感主要从个体层面探讨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主要从群体层面探讨幸福感,而社会幸福感则主要从社会层面探讨幸福感,三者协同配合共同对心理健康发力、发威,并最后成为其新的诠释。而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我国社会转型这个特殊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大社会问题,同样需要在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及时发现问题,进而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为方向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来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既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也是一种切实的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概念体系,心理健康能够启发我们系统思考和厘清转型社会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内生性地建构相关理论和知识,再进一步将这些社会问题作为实验靶场进行理论检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能帮助我们发现、评价、选择和解决主要的社会心理问题。显然,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幸福感作为人们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追求,对分析和解决这个特殊社会问题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在幸福感的追求过程中,时时刻刻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支撑,因为离开心理健康的幸福感,失去了发展的现实基础,难免沦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问题的评价和选择过程中,是否偏离了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目标,成为评价和解决问题的标准——哪种社会问题距离良好社会心态的目标最远,便被选择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幸福感又为此树立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不仅要减少、消除消极社会心态,更要培养、激励积极社会心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