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评:需将台北会谈的善意转为动力

  中评社北京12月17日电(评论员 文睿)近日来,由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受到两岸高度瞩目。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的主题,对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议题展开充分交流。 

  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甚至展开辩论,擦出智慧的火花。可以说,在“台北会谈”这个公开、自由、坦诚的沟通平台上,两岸专家学者均充分展现诚意与善意。与会者虽然各具不同的政治光谱,但都能够从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以各家学术角度及各自观察视角,对当前两岸热点问题特别是针对两岸认同与互信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达到了扩大交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效果。 

  本次“台北会谈”的一大特点就是与会者不论各自具有的政治光谱如何,每一位都能积极参加会议议题的沟通与讨论,都是出于对两岸未来发展及两岸广大人民切身利益考虑,充分释出诚意与善意。意见和看法或许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均是为了两岸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以及两岸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一点最为值得肯定和赞许。很多专家学者还勇于突破政治框架的束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很多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建议,体现出当代两岸学者优良的学术风范和广阔的政治胸襟。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教授从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认真思考,提炼智慧,对两岸未来的政治安排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论述。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孙亚夫主任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客观、辩证地阐述了两岸认同与互信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当前两岸要进一步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不断夯实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余克礼所长提出两岸均要以最大诚意化解两岸隔阂,切实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融合,共同打造相互关爱信赖的基础;全国台研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认为,政治仍在阻碍两岸合作的深化,两岸不应谈政治议题就色变,而应当迎难而上,先从双方共同关切的议题展开对话,增进共识;对于两岸政治议题协商,张五岳教授将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作出区隔,强调当前两岸政治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苏起教授也进一步强调两岸非官方的政治对话应进一步加快步伐,不断巩固双方政治互信。 

  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方,中国评论通讯社充分发挥了“沟通两岸,融汇中华”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本次会议不但进行了全面、及时、准确的报道,而且还作出深度评论,同时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评社郭伟峰社长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真正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终结局,就是通过两岸思想的结合,最终达至两岸合流合一的最高依存与发展的境界;中国评论月刊周建闽总编辑,在全面分析世界及两岸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建议两岸尽快举行高层经济战略对话,就台湾经济转型面临的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问题展开高层次对话、分析与对策探讨,提出切实可行、双赢的合作方案,帮助台湾建立和发展起新的支柱产业。郭社长及周总编着眼两岸,意见深刻,建议中肯,令人钦佩。 

  应当说,本次“台北会谈”在沟通两岸思想,融合两岸智慧,消除两岸隔阂,凝聚两岸共识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令两岸共同瞩目的成果。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火花,不但架起两岸的桥梁,更是两岸互相展现诚意与善意的平台。这个诚意与善意,完全是从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的角度,从两岸广大人民的切身福祉出发,从两岸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着眼,最大程度谋求两岸融合,共同发展。从这一点来讲,两岸完全应当将本次“台北会谈”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将两岸学者的智慧付诸于两岸互利双赢的实践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评论员建议,以“台北会谈”为起点,两岸完全可以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建立两岸更为系统、有效的沟通机制,在这样的平台上,两岸可以实现机制化、制度化的长效、公开、坦诚的交流,进一步强化对话与沟通。将“台北会谈”的善意转化为两岸沟通交流的动力,将会议的精神与成果落实到两岸具体的交流合作中,助推两岸和平发展,造福两岸人民。 

  第一,两岸应以“台北会谈”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提高共同面对政治问题的胆识,增强处理政治难题的智慧。处理和解决两岸政治议题当然会有较高的难度,但两岸双方都不能退缩,不能回避。双方都要以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宗旨,正视难题,迎难而上,克难前行。两岸应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实现互利双赢,在求同存异基础上不断聚同化异,累积两岸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增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在动能,在增进认同与互信基础上,确保两岸关系行稳致远。 

  第二,参加本次会谈的两岸智库、学术机构要切实发挥“参谋”作用,可将会谈精神及成果整理、归纳、提炼,就两岸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政策意见、建议和方案,提交两岸各自主管部门参考。特别是两岸学者达成的共识,两岸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在具体的两岸事务中贯彻实施,促进两岸各项交流与合作。 
 
  第三,两岸可将“台北会谈”作为未来两岸非官方对话的范例和模式,可考虑以两岸轮流举行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会议、论坛、座谈等多种形式举办。讨论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可宽可窄,既可包括两岸事务中的普遍性议题,也可就两岸专项议题作深入讨论和研究。 

  第四,两岸可借“台北会谈”东风,进一步加强学术界的研究力度。两岸学术界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走出去,请进来,不但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研究水平,而且要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听取各方意见。特别要走向两岸事务的基层,吸取两岸基层工作的成果,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与各领域交流实践中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与功能。 

  第五,两岸都有必要将本次会谈取得的共识不断放大,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通过进一步举办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将会议取得的成果传播到社会各界,走进两岸普通民众的心间,让更多的两岸基层民众关注两岸关系,关心两岸和平发展,进一步消除两岸的歧见和误解,拉近两岸基层民众的情感,不断增进两岸认同与互信。 

  综上所述,“台北会谈”的圆满成功,不仅实现了两岸非官方政治对话的沟通交流,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两岸共同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会议也为两岸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与模式。两岸都有责任加强沟通交流,为两岸官方政治协商铺设道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为两岸可长可久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