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12月12日电(记者 倪鸿祥、邹巧韵)深入探讨未来两岸关系的“台北会谈”经过连续两天开会,11日下午圆满落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作分组总结报告时指出,这次听到许多台湾的学者表示,两岸政治对话早点谈比晚点谈好、谈比不谈好;台湾如果拖愈久,对台湾愈不利。
“台北会谈”由两岸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两岸暨区域统合研究中心、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1世纪基金会、台湾政治学会、台湾民主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协办,10、11日一连两天在台北福华饭店进行分组讨论,会后由刘国深与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暨欧盟与两岸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吴东野提出分组总结报告。
刘国深表示,参与分组讨论的两岸学者同意,未来几年两岸关系是机遇大于挑战,基本上一是民进党对马英九牵制的问题,二是台湾社会对两岸协商谈判的问题认知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三是两岸客观上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他指出,对台湾来说,两岸政治对话早点谈比晚点谈还好、谈比不谈好,这两天都有许多相关说法,而且很多台湾的学者都提到,大陆愿意谈是释放善意的,台湾应该知道两岸拖下去,政治问题不解决,拖下去对台湾更不利,过去他甚少听台湾学者这么说,现在提出台湾应该主动要求谈,而非大陆逼台湾谈,现在大陆好像不急了;他说明,事实上,大陆并没有要逼台湾进行政治对话。
他说,中评社副社长周建闽提出统一是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和平统一不是单方面的征服,两岸都是统一的主体,要共同缔造一个新的中国;这个观点值得大陆学者好好深思。
他表示,台湾的学者指出,台湾民众对两岸政治互动有很大保留,很多数据显示,在台湾认同台湾的比例愈来愈高,认同中国的比例愈来愈低;台湾不要做内战的失败主义者,不要有受难者情节;还有认为大陆要更大方的作更大的让步。
刘国深指出,与会者认为,中华文化仍是台湾的主流文化,而且已发展出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当前台湾的建构性认同已超越本质性认同,所以要用两岸共同的民族认同推进建沟性的认同,台湾政治人物炒作认同问题,造成台湾社会的错乱,台湾人存在着政治受难者的心态;两岸政治互信具有不稳定、不平衡,不全面、不厚实的特性,但不能用战争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他说,民进党的学者童振源以民调数据认为马英九执政4年多来,台湾社会的台湾认同增长速度比扁政8年增长还快;大陆对台湾当局的善意有增加,但对台湾民众的善意没有增加;这种说法引起疑问,认为民调与真实想法是否能对起来颇有问题,有人进行偏颇的社会化教育现象值得重视。
他表示,与会者建议要在求同存异下的过程,逐渐消除两岸之间在国家认同上的歧异;中共与民进党联手将中国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要用自己的方式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还有人认为,双方要绕开敏感政治符号,体现两岸都是中国人;也有年轻的台湾学者认为台湾不能放弃逐鹿中原,不能做一个失败者。
刘国深指出,有关台湾人认同与中国人认同的民调,与会者认为台湾在进行反认同的一种建构,但有人不认为是自上而下的建构,有人认为是自下而上的变化;有人认为,马英九提出主权、治权的画分是可以借鉴。中华民国的问题,两岸存在对话空间,国名、国旗、国号的问题都可坐下来谈。
他说,有学者指出,台湾社会从分治走向分治的固定化,呈现民进党走向显性独台、国民党的隐性独台等二种趋势,大陆提出国家尚未统一,是没有主动而是被动性,统合论提出两岸走向统一的机制,才是有积极性的安排。
他表示,也有学者认为两岸要破除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要用共有、共治、共享主权的新观念解决问题,并指出两岸这几年在这方面累绩不少成果;近年来台湾认同与反认同建构的问题确有从上而下的宣传教育的影响,如果台湾主体意识上升到道德标准,就可据此审判其他人,这是危险的发展。
刘国深指出,有学者说明民调是可以透过设计得到想要的答案,还有台湾的学者在授课时调查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这会让人有很多想像空间,拿国家认同来作民调是否合适?因为至少有10个技术上的局限性,如果不克服的话,经过精算会得到一个谬误的结果,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太相信民意调查,会吃大亏。
他说,要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也有逻辑上的错误,他认为在海峡两岸之间,“一个中国”不要简单的去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不要再自己骗来骗去,其实都是中国政治体系下的子系统,中华民国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该制造问题为难两岸政治关系,这点大陆近年来也在务实的调整。对台湾来说,统一与独立也没搞清楚,很多人把统一搞成被统一,统一的内涵要深刻了解,台独的问题也是如此,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