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12月12日电(记者 倪鸿祥、邹巧韵)两岸学者参与的“台北会谈”经过连续两天开会,11日下午圆满落幕;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暨欧盟与两岸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吴东野作总结报告时指出,将来谈到两岸加强认同互信可以多争取民意支持;他乐见中评社扮演两岸沟通的角色。
“台北会谈”由两岸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两岸暨区域统合研究中心、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1世纪基金会、台湾政治学会、台湾民主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协办,10、11日一连两天在台北福华饭店进行分组讨论,会后由吴东野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提出分组总结报告。
中评社社长郭伟峰11日上午在分组讨论担任与谈人时建议两岸可以建构认同的新机制,以纯民间组织方式,结合中华民族复兴的概念,中评社愿扮演两岸沟通的角色,获得与会者支持,吴东野在总结报告里特别提出。
吴东野表示,虽然座谈会讨论的主题是两岸的认同与互信,可是两天下来大家讨论认同多一点,因为大家都认为有认同应该就有互信,而且不管蓝绿,都认为认同对当前两岸关系非常重要;而且认为两岸关系要进一步发展,台湾民众的认同就非常关键,如果没有交集感,那经济让利再大,效果也不会太大,断裂反而会加深。
他指出,分组讨论时有不少学者提出宝贵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大陆让利的空间已经到极限,也有人认为如果纯粹用利益的角度去看两岸关系,那当经济表现不太好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两岸关系推动的动力就会丧失掉。
他说,大陆学者比较注重两岸同属一中的概念,认为推动认同互信的基本要件应该在这架构框架下,这是基础;民进党人士认为认同也很重要,认为认同的问题是迈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很重要步骤,但不是一、两天促成,必需要追求相互沟通、相互体谅、相互扶持的过程,如果太多政治动作效果会有反效果。
他表示,绿营学者游盈隆特别提到两岸认同的断裂与统独主客异位的趋势,不是短短几年间去中国化所造成的,大陆的自由化与民主化是加深两岸关系的关键;但有学者立即提出疑问,如果自由化与民主化是加深两岸关系的关键,那1979年大陆对台政策是否是错误?和平发展的路线是否不对?若非如此,那就是台湾内部出问题,是政党与政治人物多年操弄的结果。
他指出,从讨论中可看出台湾内部的安全与利益不断增加,但认同与价值观不断在下降,会造成此一危机,一是两岸太重视经济互动的利益,有学者认为两岸都得负起责任,也有认为马执政几年来,从来不谈理念与价值观,所以经济不好时立即受到冲击与影响。
他说,与会者也提出,台湾的认同、中国意识淡化与大陆在国际上垄断整个中国身分有关系,以及民进党多年来在台湾塑造台湾的认同史观;也有人认为,目前大陆对台政策,一方面是红萝卜、经济让利,一方面是武力威吓,使得台湾人希望维持现状,但维持现状不代表独派意识的增长,而是大多数人两岸未来怀疑;另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政治因素与文化认同因素产生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台湾在民族与认同的危机扩大。
吴东野表示,大部分人都认为强化两岸认同要掌握机遇与创造氛围,两岸都要有自信尊重包容;未来两岸关系在相互定位上需要建构的过程,这部分两岸都需努力;台湾方面认为马政府应多下功夫,让台湾人有价值观与理念;大陆方面则提到要让台湾感受到尊严,有合情合理的安排,让台湾有尊严的下台阶。
有关台湾参与国际的问题,他指出,有人建议大陆让利时,不要挤压在台湾的中国意识发展的空间;北京可以思考帮助台湾与其他国家签FTA,或加入区域整合,别再以政治谈判作一前提,这对两岸互信有帮助;也有建议两岸处理国际空间问题时应共同商议,所谓共同,就是两岸共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展现互信与提升认同感;另有建议,NGO的活动上不必谈主权与身分,活动空间遵循惯例即可,很多事可事先沟通,建立共管机制。
他说,大陆方面认为,如果ROC与台独连结,大陆不会接受,台湾方面认为民进党执政时很善于引导民意,国民党只会尊重,尤其马政府,导致年轻人与媒体称呼中国,变成“一边一国”的实质影响。
对于两岸文化交流,他建议可以参考德国模式;有人质疑两岸文化协议无法签成是美国人在阻挡,也有人认为大陆媒体到台湾可以自由去看、接触,但台湾的媒体去大陆往往不容易采访到需要的新闻,但相信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如果两岸可以扩大文化交流、签文化协议,在两岸科技、文化、文艺、青少年交流等全面带动交流下,那就是两岸常态化与机制化。
吴东野表示,与会者认为两岸应先发展政治关系,再逐步建立政治互信,最后进入政治谈判,可以从维持现状与和平共存方面着手;对于民、共两党交流,民进党希望在台湾前途决议文修改前别再谈要台湾独立,这是起步的开始。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