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红蓝绿专家会谈:如何深化和平发展?

  中评社台北12月13日电(记者 李文辉)“台北会谈-强化认同互信 深化和平发展”11日上午第一场议程“从认同互信面谈如何深化两岸现有的发展趋势”,与会大陆学者认为要巩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增加两岸和平发展的动力;台湾学者认为认同互信要有感性基础,两岸必须要有大共识,多层面的发展;并以两岸渐行渐远的民调,强调两岸发展就不但要“和平发展”,还要“民主解决”。 

  该项会谈是由两岸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两岸暨区域统合研究中心、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1世纪基金会、台湾政治学会、台湾民主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协办,一连两天在台北福华饭店举行。 

  11日上午以“从认同互信面谈如何深化两岸现有的发展趋势,着重在如何强化经贸、文化、社会交流”为子题,分两组讨论,其中,第二组座谈由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主持,引言人分别是,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倪永杰、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前“陆委会副主委”童振源;与谈人是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暨台湾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巫永平;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马道。 

  张海鹏表示,从新闻看到,马英九对于两岸和平协议谈话,大的方面要先拿出一个方案,是对这个会议认同的回应,是一个好机会。

  倪永杰表示,他的意见第一是“两岸关系共同论”两岸共同参与、共同成就、共同分享。第二,两岸和平发展是最大的民意。童振源提出的民调正确,但要补充,现在民意对大陆友善比例在上升,有积极的变化,友善在上升、不友善在下降。 

  倪永杰指出,未来两岸关系怎么走,有四个方面,一是巩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二是增加两岸和平发展的动力,现已到了两岸签订文化协议的关键点。三是扩大交流,马英九要求互设办事处、通盘检讨两岸条例是对的,要更深入、双向交流,像大陆学者来台,要有多次有效签注。四是增加两岸的政治互信,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台湾参与才会圆满。 

  童振源指出,马英九已经说了,不管南海、东海,都不跟大陆合作,还跟日本谈渔权,两岸落差蛮大。民调概念,马英九有些话,大陆刻意忽略,像“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前途2300万人民决定”,什么是真实感受,有时是人民的选择;贫富差距的产生,民进党是有些宣传,但不至于有力量能改变人民认知;大陆自信心问题,大陆是强大但是在硬体,软实力就远远不如台湾;如果大陆真有自信,就不但要“和平发展”,还要“民主解决”,才能真正展现自信心。 

  至于军事威胁,童振源引述是“中华民国”国防白皮书,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订ECFA,2010年7月台湾“国防部”副部长杨念祖跑到美国,说中国政府对台湾威胁,也跟日本自卫队讲,中国军队是针对台湾,这是台湾告诉美国,包括军事演习也是台湾“国安局”的资料诠释。
 
  童振源说,两岸关系“虚有其表”问题,建立在两个落差,一是互动频繁,两岸共识非常薄弱,两岸跨步走,举步维艰;大陆要有信心,就要“三步走”和平发展、民主解决,未来才有统一的可能性。“○八共识”只是提出,没有推动。他相信大陆是理性,台湾从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到什么都不提;马英九胜出,证明民意不是盲从,也有一定理性的计算。 
   
  巫永平指出,马英九上台后,台湾“政治正确”、政治生态、舆论环境都没有变化,他研究过台湾教科书,读着长大的人已经有投票权了,大家讨论“建构”的影响,在2008后存在,还会继续影响,跟谁执政无关,“建构、反建构”是大的舆论环境持续有关。第二,两岸“交流”真正重要的关系,持续下去,未来影响比什么都重要。第三,对共产党的成见,一直决定外界对大陆的认识,这是错误的,他们一直在变化,超出想像,他们不是生活在没有自由的社会,变化速度在加强,在价值观上,中国与台湾、欧美老百姓对的要求,没有丝毫差别,持续推动、加快变化,不要用成见看待大陆、看共产党,要客观理性判断,用变化的视野来看待,更客观、平和态度来看待,更客观一些。 

  马道指出,看待认同、互信,还要有第三个关键词“共识”,互信要建立在认同上面,认同是一情感的过程,有一特别意识问题,两岸认同的建构,不是做了某事,就会达成a、b、c效果,而是来自两岸共同情感、价值观,从历史轨迹上,尤其从文化、社会、经贸来建构,能够成认同,两岸还必须要有大共识,多层面的发展,一些发展也要有共识,在基础下,才有可能建构两岸共同认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