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12月13日电(记者 倪鸿祥)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11日上午广邀两岸学者深入探讨未来两岸关系与两岸认同,中评社社长郭伟峰指出,两岸追求文化认同,可以考虑非政府组织的模式,一定要独立于政府,让两岸双方都能参与,凝聚两岸主流民意,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该项会谈是由两岸统合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两岸暨区域统合研究中心、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1世纪基金会、台湾政治学会、台湾民主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协办,10、11日一连两天在台北福华饭店举行,今天上午针对“从认同互信面谈如何巩固两岸现有的和平机遇”分两组讨论。
上午第一组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林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邵宗海引言,中评社社长郭伟峰与东吴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前“陆委会副主委”游盈隆担任与谈人。
郭伟峰以中评社报道的点击率为例,他表示,中评社这次来了很多记者采访发稿,到11日凌晨一点多,点击率第一的是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俞新天的谈话,因为记者写到与前“陆委会主委”、民进党籍陈明通的对话有火花,立刻引起上大量的点击,他既然担任与谈人,就一定要在邵宗海与林冈之间找火花,但火花没找到,却找到火苗。
他指出,邵宗海与林冈的论文都在试图画出两岸政治互信的路线途,邵的三步是一先发展两岸政治关系;二是逐步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三是进入政治谈判。林的三步,一是继续充实“九二共识”的基础;二是通过广泛交流促进民族国家认同;三是政治谈判要从维持现状和平共存入手。
他说,邵宗海提到大陆学者从十八大之后就开始鼓吹政治议题,邵不但鼓吹,还起早和平协议纲领,并且组织了14个台湾学者,探说两岸和平协议的多元观察,具体条纲都有。
他表示,邵、林两人的共同点也有三,一是两人都支持两岸进入政治谈判;二是要有阶段性,欲速则不达;三是政治谈判要从务实角度入手。
他指出,中评社在台湾每个乡镇走透透,与渔民、农民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文化认同问题,例如彰化县的农村不会说客家话,但大多数人的祖先来自广东客家江夏堂。与学者座谈才感觉文化认同有太大的危机了,因为那不是简单的文化认同,最终要完成民族政治国家高度的认同,这概念不同;文化认同的危机是政治造成的,文化认同的反作用来自于政治,因此一要建立更加广泛的两岸认同的新机制,老机制不行了,至于新机制的内容,需要再研议;二是两岸认同的方式,两岸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一定要连系起来。
郭伟峰认为,两岸不论举行那一个论坛,都应多举办,如何真正在两岸和平发展,尤其合情合理的政治发展上,思路要更开扩些,或许可以考虑非政府组织的模式,两岸学者民间媒体,未必是政府团队,国家不必出面,一定要独立于政府,以两岸和平发展基金组织之类的,一定要两岸双方能参与,凝聚两岸主流民意,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郭伟峰阐述说,“两岸和平发展基金组织”应该是两岸之间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这一概念可以借用在两岸关系之中。
“两岸和平发展基金组织”可以构建为“两岸之间的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倡导型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捍卫和促进某一目标。两岸和平发展,就是“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捍卫与促进的最大目标。
“两岸和平发展基金组织”宗旨就是:凝聚两岸主流民意、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
“两岸和平发展基金组织”可以广泛讨论两岸官方尚不宜涉及的政治议题,但以求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为主,需排除压力集团(NGOs)模式。
“两岸和平发展基金组织”代表成员应该包括两岸的学界、政党社团、农工商各界代表,广泛吸纳志愿者,并有常设机构,模式类似“博鳌论坛”,在定期会议之后可形成意见与建议,主要供两岸人民参考。
郭伟峰表示,我们知道,两岸认同必须建立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两岸在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上,通过交流,进而达到传承、创新、共荣及共享的新境界,并以此进入两岸间文化精神与价值的深层次交流,最终完成民族、政治、国家的完全认同。在具体的措施上要做到:
其一,要及时遏止文化认同危机的蔓延。如前所述,文化认同危机是政治危机造成的,但是文化危机又是政治危机的反作用力,甚至是政治危机的制造者,不及时遏止,政治危机无法解决。
其二,要构建包涵层面更加广泛的两岸认同新机制。通过新的机制,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其三,要把认同作为两岸融合的最重要方式,两岸认同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关系需要得到完全的认知。
郭伟峰强调,中共十八提出在国家统一之前,可以合情合理的作政治安排,两岸学者思想要更解放,对台湾意见要更听取,更尊重,更放宽心胸,很多过去不敢想,未来未必不敢想;很多过去不敢做的,未来未必不敢做。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