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刘相平:大陆将继续为台湾人民“吹南风”

  中评社台北12月17日电/在“台北会谈”11日上午第二场议程上,出席会议的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刘相平认为,两岸认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它们相互依存,逐次递进。两岸应由文化认同入手,强化民族认同。大陆将会继续为台湾人民“吹南风”、“吹暖风”,不会转风向。 

  他说,目前两岸认同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两岸文化认同中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海峡两岸都拥有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拥有相近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因此,就这一层面而言,海峡两岸几乎不存在所谓文化认同问题。两岸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主要是共产党、国民党在“革命文化”上的差异,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2、两岸民族认同历经历史的考验,保持着高度的同一性,其差异性仅仅在小范围的局部存在。3、两岸国家认同同一性已经被差异性赶超,差异性有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华民国”认同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但也有少数人认同“台湾国”。对大陆民众而言,“中华民国”已是一个60年前的历史性政治符号,印象模糊,大陆民众对这个“中华民国”的归属感十分脆弱。至于“台湾国”及以其他名义出现类似组织,则是大陆民众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刘相平认为,海峡两岸目前应当按照“先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步骤,采取措施,加快两岸凝聚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步伐。其路径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寻求两岸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对接,重塑两岸共同的民族精神。 

  在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机遇之际,1)两岸应该携手共同恢复、保持和发扬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传统文化;2)两岸要不断寻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结合并创新,促使两岸在新形势形塑共同的文化认同;3)两岸应该携手因应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4)两岸应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宣扬和推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陆应该针对台湾不同的族群进行文化链接,寻求共同的历史记忆。比如,1)与外省人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对接,客观对待以国民党及其支持者为主体的外省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贡献;2)设立闽南话、客家话电视台、电台,在福建、广东创立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促进两岸闽南人、客家人的亲情和融合。台湾方面则应该对李登辉、陈水扁掌权时期“去中国化”的文化歧路进行“拨乱反正”,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尊重和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发掘和强化两岸共同的民族利益和民族归属的感悟,重建和巩固民族认同,树立雄厚的民族意识。 

  3、厚植两岸共同利益,在培育和厚植两岸共同利益过程中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绵密推进的形势下,海峡两岸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两者应该联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压力;此外,在维护钓鱼岛、南海诸岛的战略利益上,两岸应该联手合作,发现和培植共同的民族利益感悟,增进民族意识。 

  4、在民族利益感悟的基础上增强互信、达成共识并制度化,厚植共信基础。 
   
  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长期发挥作用的是“人际信任”。但这种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人际信任”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变化多)、脆弱性(易受冲击)、狭隘性(基础不宽泛也不厚实)。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深入,按照“互信是基础,共识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的设想,两岸不但应该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夯实、扩大共识,而且应该在文化、政治等更多层面接触、协商,达成共识,建立制度性信任机制,以巩固两岸来之不易的和平机遇。 

  此外,针对有的绿营学者质疑“过去四年两岸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非常快速发展,两岸政治关系也迅速和缓”,但“两岸信任与认同差异扩大,将难以巩固与维续当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局面”,刘相平认为,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道路,两岸认同应该放到一个长远的时空中考察。台湾曾经流行一个故事,“冷冷的北风会使人裹紧衣服,暖暖的南风才会使人卸掉包裹,敞开心扉”,从中共十八大的战略部署看,大陆将会继续为台湾人民“吹南风”、“吹暖风”,不会转风向,因为大陆有自信,正所谓“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 

  刘相平表示,两岸应该也可以进一步强化两岸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并以“求同化异”之精神,逐渐消解两岸在“国家认同”上的误解和歧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两岸民众的福祉创造一个值得憧憬的未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