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高雄1月30日电(记者 林艳、郭至君、黄蔚)凭栏俯瞰,隘寮溪在山下的大回转尽收眼底,这是一个可以瞭望山岚、放逐心性的地方。昨天下午,绕过几道山路,记者终于来到了这个具有治愈心灵之称的人文艺术咖啡馆,风刮地──秋月的店。
风刮地位于屏东县以排湾族为主要居民的山地门乡,店主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当代艺术家撒古流,被认为是台湾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群体的领导人物,多年来一直在部落文化复兴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为记者探访撒古流的这一天恰好是风刮地──秋月的店月休日,所以在店里只见到了撒古流和他的儿子二人。撒古流告诉中评社记者,若是平日,几乎每张桌子都会坐满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客人慕名而来?当记者走进这个悬挂在山间一处崖壁之上的咖啡馆里时,为撒古流如此这般取法当地大自然的灵感设计所震撼和感动,不禁感叹“原住民真是天生的艺术家”。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由两只老鹰翅膀相结合而成的特殊屋顶设计,边缘下是垂尖尖的老鹰头,正下方对着水池畔的那尊小小雕塑,一位勇士背着小宝贝,高举双手向天企求赐福。除此以外,店内的所有都取自原生态的素材,比如以漂流木、废铁、石材等打造成装置艺品,几乎每一张桌子都有自己的雕塑特色。
坐在山上如此充满艺术和原住民风情的半露天咖啡馆,吹着细微的风。记者充满好奇地询问撒古流,当时为何会想要在这里开这么一间咖啡馆?他说,其实是因为太太的关系。原本这是撒古流的艺术工作室,但太太发现如果要靠单纯卖艺术品谋生并非易事。且不说每次创作一件艺术品的耗时程度,要卖出一件艺术品的时间更是难以预估。于是,太太向撒古流提出了将画室改为咖啡馆的想法。对于爱艺术如生命的撒古流,要把艺术加入浓浓的商业气息,这着实令其心生矛盾。经过一番挣扎思索后,他决定听从太太的想法,将画室改为咖啡馆,并以太太的名字取了此名,风刮地──秋月的店。在一边艺术创作一边卖咖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因为咖啡馆的开设也更加受到客人的喜爱和欢迎,这也让其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即艺术要融入生活,和大众分享艺术创作的乐趣,而不是孤帆自赏。
有人说,这里是一个可以治愈心灵的人文艺术咖啡馆,可以在这里面对大自然净空发呆。撒古流对于这样的评价感到非常认同,这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他说,在如今的社会里,因为人们心中住着一个恐怖的“大冰箱”,导致了欲望和贪婪的膨胀,使得人性变得自私不懂得分享,更别说感恩与大爱。这就好比,过去的原住民,如果有3天时间,他们会用一天的时间来认认真真地工作,另外一天的时间帮助别人工作,还有一天时间整理打扫好自己的屋子。但是现在的人却不一样了,他们第一天会认真的工作,第二天会继续工作,第三天上午还会继续工作,直到下午带着狗出去溜溜弯,见到朋友熟人不过点头问好几句话而已。如果在过去,有人的车子抛锚了,在广场上大喊一声有谁可以来帮忙?人人都会跑来帮忙。在现今社会,同样的事情,虽然也有人来帮忙,但最后都会听到这个要价1000,那个要价800的。这也时常让现在的他感到孤独,也努力地在唤醒过去的原住民精神。
由中国评论通讯社和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艺术研究院联合组成的“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于1月28日启动,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南台湾采访报导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的总督导为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总调度为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执行长陈雅婷,采访组组长为中评社采访主任林艳,组员为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编译主任黄蔚。此外,中评社中国部主任廖梓达、中评社新媒体主任孙仪威作为第二梯队接力采访。共同参与此次采访活动的成员还有台湾艺术公司人员包括董事兼执行总监柯芷吟、艺术总监谢佳伶、内稽内控主任丁肇茨、采访编辑洪威喆、美编设计陈奕帆、艺术企划谢宜洁、特约记者崔家齐、林千畬。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也将参加部分采访活动。
“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是根据中评社与台湾艺术研究院双方的长期约定,持续不断推广南台湾艺术之美,以美的力量增进两岸人民感情。此行将全面介绍高雄以及屏东垦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将向两岸读者介绍南台湾从事美的工作的艺术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