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2月23日电(记者 黄蔚、林艳、郭至君)高雄柴烧陶艺大师詹文政日前在高雄接受中评社“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记者的专访时表示,目前台湾的陶艺发展过分注重创意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实用性,为创意而创意并不是最好的发展趋势。此外,詹文政还悲观看待当前台湾保存及弘扬传统艺术的大环境,呼吁台湾向大陆取经。
詹文政出生于台北县莺歌镇,从小耳濡目染扎扎实实地累积了经验丰富的釉药知识及拉胚艺术,以真实、自然的手法,表现粗犷、朴实的原始艺术风格,作品内蕴流露怀古及浓厚的乡土情调。
“我的东西非常写实,写实是我最大的特点。”詹文政这样评价自己的陶艺特点:“我比较喜欢朴素一些的陶艺品,上釉的东西我认为不耐看。”
詹文政的陶艺作品均通过柴烧制成。柴窑烧成的陶艺品最大的特色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使陶器的质感及色泽变化多端,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
说陶艺,别为创意去创意
詹文政认为,当前台湾艺术界有一个观念性的错误——不应该刻意将创意摆在前面,而忽视一件物品的实用性。“我们的陶艺是生活实用陶,它不应该单单是艺术,而是需要结合实用性、真切地适用于生活。”
“现在,台湾的陶艺太讲求创意,这些潮流一派人认为传统陶艺不过是做一做烧一烧,没有新东西,但其实没有陶艺并没有如此简单。”詹文政说:“简单的美是最难的,而且,太创意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你晚上起来看到或许还会害怕。每一个人都会搞怪,但创意不是凭空想像,是将你所学掌握的精心组合和延伸,才是创意的最贴切解释。”
詹文政严格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产品,只要有一点瑕疵就会摔碎从来,所以产量极为有限,一年能让自己满意的只有约50件。“我的每一件陶艺,都会按照黄金比例去雕。出来的产品只要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满意,其他人就不要想拿到。”
说传承,希望子女接钵
詹文政已经快六十,如何传承他这门独特的柴烧手艺,也是他的心头大事。虽然家庭、子女和资金等问题给他诸多限制,他依旧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做更多研发。
詹文政说,“我现在只希望能赶快将新的烧制方法、新的陶土成分比等研发出来,因为年轻一代并不懂得陶瓷当中的哪些成分会改变水质和色泽。”
“我也有想过要传承下去,等孩子大一点之后,我会口述让他们记录所有技术上的重点,也会让他们拍照记下来,我希望把我的经验和手艺留下来,这是我们一个人小小的心愿。”詹文政说:“不过,纵使我希望将技术流传下去,但其他人是否真的能按照我的做法做好,还得再看个人修行。”
詹文政说目前正抓紧研发,与两岸相关机构合作还很有限,但如果有机会,很期望去大陆景德镇等地交流。“大陆没有我这样的风格,如果过去的话,可以有很强的互补性。”
说前景,痛心台湾无环境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詹文政不止一次对记者谈及自己悲观看待台湾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陶艺是你不断钻研就会越来越上瘾。但传统工艺在台湾已渐渐没落,要教的人越来越少,想学的人也越来越少。”
詹文政说,台湾社会极少着力扶植传统文化。“现在,台湾小朋友被抓去学他们都不学,更何况,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努力、耐得住寂寞才会成功的,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来积淀,如果基本功不够扎实,要想成功几乎不可能。”
通过曾经的交流和赴大陆观察,詹文政认为大陆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上做得很好、值得台湾借鉴。
詹文政表示,台湾在传统艺术缺乏管理,主要是因为主政的人对于传统艺术没有认同。“大陆景德镇有专门的陶瓷研究机构,但这在台湾可能吗?台湾的政治环境是只做能立马看到好处的事情,所以实施长远的规划非常困难,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台湾未来陶艺的传承很悲观。”
由中国评论通讯社和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艺术研究院联合组成的“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于1月28日启动,对南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南台湾采访报导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的总督导为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总调度为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执行长陈雅婷,采访组组长为中评社采访主任林艳,组员为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编译主任黄蔚。此外,中评社中国部主任廖梓达、中评社新媒体主任孙仪威作为第二梯队接力采访。共同参与此次采访活动的成员还有台湾艺术公司人员包括董事兼执行总监柯芷吟、艺术总监谢佳伶、内稽内控主任丁肇茨、采访编辑洪威喆、美编设计陈奕帆、艺术企划谢宜洁、特约记者崔家齐、林千畬。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也将参加部分采访活动。
“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是根据中评社与台湾艺术研究院双方的长期约定,持续不断推广南台湾艺术之美,以美的力量增进两岸人民感情。此行将全面介绍高雄以及屏东垦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将向两岸读者介绍南台湾从事美的工作的艺术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