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2月28日电(记者 林艳、郭至君、黄蔚)5岁那年,他和死神擦肩而过;12岁那年,他的画作曾获得蒋中正的高度赞赏;高中联考,他以最后一名成绩考入了台师大美术系,最后以第一的成绩毕业;在举办个人画展前夕,失窃三十年的画作突然被找到;他曾为佛光山捐赠了108册经书,也因此和星云大师结下良缘……如果用“传奇”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他就是南台湾的著名艺术家、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洪根深教授。
日前,洪根深教授接受了“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访问,并和中评社记者分享了他艺术创作生涯的传奇经历,也分享了他对高雄艺术的看法,以及对未来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期待。
与死神擦肩而过 12岁画作获蒋中正赞赏
洪根深的乳名叫“神扶”,在家排行老三。大哥和二哥曾因为白喉而过世,在他5岁的时候也经历了100天的白喉劫难,所幸的是,最后他活了下来。其父也因此为他取小名叫“神扶”。对于洪根深唯一的兴趣爱好画画,家人更是呵护无比。这也是为何他出身在乡下,却依旧能够在实现艺术梦想并取得很大造诣的原因之一。
小学四年级,12岁的他便荣获了蒋中正的高度赞赏。洪根深回忆说,当时有军队驻扎在他们的村庄,洪家的古厝也被义工队借去租用。他们中不少军方人士对艺术很感兴趣,还收藏了很多美术相关的书籍,比如《胜利之光》、《革命军》等等。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也因此有了这样的距离优势,可以时不时地去翻阅临摹。所以,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在杂志书籍上看过了很多前辈的作品,并做了很多的临摹。
洪根深习惯把画好的作品凉在家门口的广场上,这也吸引了附近的军人,尤其到他们家串门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欣赏他的画作。有一天,一位姓朱的军人找到了他,问他是否可以帮他画两张素描画,一张蒋中正,一张宋美龄。后来才知道,他是每年都荣获克难英雄称号,常被老蒋召见的一位军官。喜欢画画的他,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了。只是令他倍感意外的是,这两张画作竟得到了蒋中正的高度肯定,还为此给他颁发了500块奖金,一套画具和一张获奖证书。
蒋中正的肯定对幼时的洪根深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洪根深说,坦白讲,艺术这条道路非常艰苦,但年少并不知苦滋味,于是画画的创作根基也就越打越深了。他说,在过去的乡下,很多人对艺术绘画并不完全懂,觉得这是一个无法填饱肚子的行业,很多的家人更是反对小孩去读艺术科系。尽管父母对他非常溺爱,只要他喜欢做的事情,他们都会支持。但父亲心里最期待的其实还是希望他能够去学医,以后可以帮助穷苦的人。因为在他得白喉去医院就医的过程,家里曾经历了一段医德不好的经历。但此时的他对美术的兴趣也已经无法再动摇。他告诉父亲,“医生只能救助身体的病痛,但艺术家却可以救助人类的精神病痛。”那年,他读高中。
因为热爱而执着,洪根深把中学时代的大部份精力都投放到了绘画中,以至于有不少的功课也都当了。眼看马上就要高中,九岁才入学的他,本身存在年龄就比较大的问题,他也面临着如果考不好,就要去当兵入伍。报了两次师范类学校都没有考上,后来他决心拼一年的课业参加联考。“很多东西就像冥冥中注定”,似乎是上帝眷顾这位艺术天才,当年联考的素描考题,正好他在考前画了三遍。但因为文化科等等关系,他最后以最后一名第24名的成绩被台师大美术系录取。深知自己的底子不好,上了大学后,洪根深格外努力。他说,经常大家下课了,自己还在画画,大学四年更是没有休过周末。“我知道自己从澎湖这样一个外岛来的学生,出身很渺小,所以要有澎湖风沙吹不倒的精神,倍加努力。”最后,他以水墨画第一、油画和水彩第二的成绩结束学业。
暮年而有所归 人生传奇冥冥注定
在洪根深的画室里,记者注意到了一张他与星云大师的合影。聊起此事,洪根深说,这是在一个捐赠仪式上和大师的合影。他曾给佛光山捐赠了108册经书,30几幅水彩画,五六幅水墨画。洪根深向来喜作画,又为何会抄起经书?这让记者感到好奇。他说,“其实只因为儿子的一句话。”当时岳丈过世,儿子信仰佛教为岳丈念经,我问儿子,我能做什么?儿子回了一句,不如你抄经吧!对于性格有些许叛逆的他来说,定下心来抄经几乎不太可能。但儿子说,如果你抄经,我就给你磕响头。这句玩笑话,让他格外当真,没想到这一抄就上了瘾,直至今天,他仍然保持着抄经书的习惯。刚开始抄经书的时候,他觉得特神圣,只要错一个字都会撕掉重写。但后来,他也悟出了“佛也是活,自然就好”的道理。
了解洪根深的人,都曾听闻他的一副“神画”叫暮年,在失窃30年后,又在他即将办个展前夕被重新找到。高雄美术馆的馆长说,这幅作品是高雄美术走向当代艺术主义的关键之作,见证了时代转变,是艺坛的传奇。提起这幅作品,洪根深说,真可谓暮年而有所归。这种感觉,就像找回了失踪已久的孩子。他回忆说,当时是朋友向其借这幅作品拿去参展,但在参展前突然接到朋友的消息说画不见了,当下的第一感觉是很纳闷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后来一想,还挺庆幸,这个社会竟然还有这样的雅贼。
何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发乎于心!
“一个艺术家如果持续画50张同样风格的作品,说明他已经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家。就像生命如果一直停留在30岁,其实就是一种浪费。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我们必须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和新的姿态、技巧来进行艺术的创作。”洪根深说,一个作品之所以能称得上是艺术品,需要具备时代性和艺术家的观察力、洞察力、技巧、胸襟、语汇等等。回顾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一样的特色。最早的阶段是塑胶布塌印系列,紧接着是水印系列、人物系列、人性绷带系列、新传说系列、画布系列。其中,在1983年的时候,洪根深到医院探望出车祸的父亲,这场车祸也给了他一个创作灵感。尤其,当他看到父亲被绷带包裹着动弹不得时,他希望能够表达出人性幽暗底层的尊严。所以,一直到86年,他尝试着创作人性绷带系列。他希望藉助绷带技巧,表达出对政治和人性的批判。后来台湾解严,他又尝试了一系列的新传说画风。
洪根深说,台湾是一个移民岛,文化不能单一,必须要海川百纳,就像大唐文化一样的辉煌态势。艺术家也是如此,可以讨论理论和艺术风格的不同,但不要去排斥别人如何做。艺术创作没有所谓的对与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创作思维,这是无法进行比较的。只要真正发乎于心,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见证高雄的艺术发展 艺术没有黄昏
洪根深见证了高雄艺术的发展,他说,70年代时的高雄和台北,在艺术的发展上相差了十年。高雄是一个新移民都会,艺术家们可以结合当地人口结构等等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性的作品。大学毕业后,他坚持要回到高雄好好创作。1987年,台湾酝酿解严,藉由这样的契机,他和几个大学的朋友一起成立了高雄艺术现代画会。他说,高雄虽然是一个工业化城市,但由于人民水平的提升,加上当地财团的支持,以及民间团体的推动,文化政策的扶持,加上艺术家的觉醒,如今的高雄艺术已是一片光辉。
洪根深说,高雄的一些艺术家真的非常努力,包括很多的私人画廊,虽然生意不景气,但他们仍然坚持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中青代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艺术家只要心存理想,就不会因为世态炎凉,亦或是不景气等现象而影响继续创作的动力。
“过去有很多人觉得水墨绘画是一个黄昏行业,其实水墨在东方传统底蕴下,可透过媒材、空间、形式、结构与个人独特的语汇,发展出具有时代性与艺术性等非常多元的型态。”洪根深说,从本土性到国际观去看当代水墨的发展,就会发现水墨并没有黄昏。
至于未来的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洪根深认为,文化艺术没有国界,要有大容、大通的大国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显现出一个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文化包容状态。他也非常的肯定大陆方面对推动文化艺术的重视。他说,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来支撑,否则无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而大陆方面就重视到了这些。
由中国评论通讯社和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联合组成的“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于1月28日启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南台湾采访报导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的总督导为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召集人林富男,总调度为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执行长陈雅婷,采访组组长为中评社采访主任林艳,组员为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编译主任黄蔚。此外,中评社中国部主任廖梓达、中评社新媒体主任孙仪威作为第二梯队接力采访。共同参与此次采访活动的成员还有台湾艺术公司人员包括董事兼执行总监柯芷吟、艺术总监谢佳伶、内稽内控主任丁肇茨、采访编辑洪威喆、美编设计陈奕帆、艺术企划谢宜洁、特约记者崔家齐、林千畬。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也将参加部分采访活动。
“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是根据中评社与台湾艺术研究院双方的长期约定,持续不断推广南台湾艺术之美,以美的力量增进两岸人民感情。此行将全面介绍高雄以及屏东垦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将向两岸读者介绍南台湾从事美的工作的艺术家。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