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艺术有魅力 撒古流:艺术可以很平民

  中评社香港2月24日电(记者 林艳、郭至君、黄蔚)说起咖啡厅印象,总会令人联想到咖啡、音乐,亦或是一些小清新的元素。像这样一间完全开放式,以大自然为主体的山顶咖啡厅,与其说它是一个商业空间,不如说它是一个以大自然为素材导向的艺术创作空间。中评社“南台湾艺术采访团”日前来到了位于屏东三地门乡的“风刮地-秋月的店”,记者也遇到了这家店的主人亦是南台湾著名的艺术家撒古流,并对其进行了深度的访问。 

  撒古流·巴瓦瓦隆是古流工艺社负责人,屏东县政府艺术谘询委员,国立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筹备处顾问,屏东县三地门文化艺术劳动合作社理事,1978年成立古流工作室至今。曾写过《部落有教师-达瓦兰精英回流运动》等10多部著作,并办过“总统府特展”、“会说故事的手”等等20多个展览。其作品典藏于国立台湾史前博物馆,高雄国际餐旅学校,“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文化园区管理局,“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等。 

  风刮地-秋月的店,这间咖啡厅和很多的店不太一样,四周空阔无比,好似漂浮在空中的一座驿站,蓝天白云触手可及。连洗手间也是半敞开式的,融于大自然间。室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像一件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井然有序地放置其中。据撒古流介绍,原本这里其实是他的工作室。24年前,他从深山搬到三地门,并和三地门的老人买了这块地。用了很多大自然的素材,将环境和整个空间相结合,最后打造成了现在的这般模样。撒古流的作品在这整个空间里无处不在,连桌子椅子也都是一件件独特的艺术品。他说,“秋月”其实是太太的名字,11年前,太太觉得艺术品买卖行业实在不景气,尤其是在三地门这样的部落地方,于是提议要将其转型成一个咖啡厅。对于撒古流来说,精心打造而成的这样一个优质工作室要转换成一个商业空间,心情却是复杂,但迫于生计也不得不接受。 

  虽然工作室变成了咖啡厅,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创作,而是坚持和学生一起创作出很多的作品,将其陈设于各个角落。对于撒古流来说,这间咖啡厅就是一个大的艺术品。随着客人越来越多地闻名而来,对其艺术品的关注和购买度增加,他也渐渐地发现,“如果创作可以和民间结合也是一个好事,艺术源于生活。过去,我们始终把艺术高高地挂在嘴边,甚至变成某些人特有的专业和权利去玩弄。但后来才慢慢发现原来艺术可以这么平民。” 

  撒古流说,他发现现代人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所以他也有意地将这间咖啡厅变成是一个以大自然环境为素材导向的艺术创作。他经常和朋友说,“这不是咖啡馆,而是咖啡医院。”病床就是大自然,手术刀是音乐,药丸是咖啡。这里可以治愈一些现代科技无法治疗的疾病,比如压力、失恋等等。据他介绍,平常来这的客人中很多是残障人士。 

  除了进行艺术创作以外,撒古流的大部份时间和精力还投放到了原住民文化的推广中。撒古流说,在1980年代和政府部门提起原住民教育,他们看似很关心,但其实无力处理。于是,他就发动了部落教室运动,总共进行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精英回流的阶段。他说,要推动原住民文化,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回原力。但当时大部份的原住民都到平地去工作了,要说服百分之一二的人回来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最后,回来的大部份是受挫生。第二阶段,是文字扎根运动,只要有小孩愿意学,我们都会尽量教。第三个阶段,是无字天书运动。他说,老人是一本书,必须要通过一种记忆开发地方式让他们把其知道的事情说出来。在这每一个阶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问题。 

  但令撒古流感到欣慰的是,这二十多年的推广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说,首先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形成。在20年前,如果你问大家原住民文化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说,不要走倒退的路,要过现代的生活。但是如果你现在问他们,他们会告诉你,原住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很重要。甚至,在过去,很多父母会觉得做艺术雕刻是没有用的表现还不如去公司上班,但如今很多父母会觉得应该要觉得自己民族的文化最美,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一点自己民族的东西。 

  其次,是观念的转变。撒古流说,透过教育是可以灌输孩子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的。小时候,如果说方言,老师会责骂你甚至是给你挂上请说国语的标牌,而且后来台湾也推行了新生活运动和山地平地化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而我又尝试着通过艺术活演讲的方式将其唤醒,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撒古流也坦言,推广原住民文化的过程令其感到孤单。他说,和上一代的原住民相比,这一代的原住民似乎缺失了一种很宝贵的精神,即大爱与感恩。这一代的原住民存在着心灵腐烂和贪婪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麻烦。回溯到爸爸那个年代,这样的疾病至少还没有那么严重,大家至少还具备分享,有大爱和感恩的精神。他举例说,在过去,人们看到一棵大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这颗树可以卖多少钱,而是会想到有多少的动物需要这颗树,非常确定这颗树就是大家的。过去的原住民,也会更加确定植物、动物和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息息相关。比如,我们桌上有五菜一汤,这些不是植物就是动物,但是否有想过,有什么理由让他们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供养你?有什么理由让一颗刚刚成熟正在享受成长快乐的南瓜结束生命来供养你呢?我想,这是他们的大爱,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我们民族在每年的8月都会有一个祭拜仪式,来表达对动植物的敬重。也因为有这样的年度大祭,我们才不会贪婪地去囤积物质。 

  提到原住民的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保留传承,撒古流表示,这个时代的部门门槛已被打破,民族门槛也不明显,所以才会出现地球村的说法。原住民的文化其实不是一个民族的时期,面临着当下很多优质的原住民文化被扭曲改变的局面,我们重新摘种了幼苗,全世界的人民都应该一起来守护好这棵苗子。 

  由中国评论通讯社和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联合组成的“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于1月28日启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南台湾采访报导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的总督导为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召集人林富男,总调度为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执行长陈雅婷,采访组组长为中评社采访主任林艳,组员为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编译主任黄蔚。此外,中评社中国部主任廖梓达、中评社新媒体主任孙仪威作为第二梯队接力采访。共同参与此次采访活动的成员还有台湾艺术公司人员包括董事兼执行总监柯芷吟、艺术总监谢佳伶、内稽内控主任丁肇茨、采访编辑洪威喆、美编设计陈奕帆、艺术企划谢宜洁、特约记者崔家齐、林千畬。中评社副总编辑罗祥喜也将参加部分采访活动。 

  “南台湾文化艺术采访团”是根据中评社与台湾艺术研究院双方的长期约定,持续不断推广南台湾艺术之美,以美的力量增进两岸人民感情。此行将全面介绍高雄以及屏东垦丁的人文自然之美,将向两岸读者介绍南台湾从事美的工作的艺术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