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4月17日电/民进党促成了胡萧会,此话怎讲?
台湾联合报今日刊登社论说,从二○○○年说起。“连萧配”在“总统”大选惨败,连萧二人竟告分道扬镳。二○○一年,萧万长自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一度并成为陈水扁的“首席经济顾问”;连战则在二○○五年以国民党主席的身分访问大陆,并成立“国共平台”。数年之间,连萧各走各的路,看不出交集。
谁料,二○○八年马英九竟然找上萧万长做竞选搭档,而“马萧配”又大胜,且以连战的“国共平台”提供的互信基础,及萧万长的“基金会”提供的题材,居然在一夕之间即凑成了举世瞩目的“胡萧博鳌会”;至此,“连平台/萧基金会/马选“总统””,原本三路“分进”,立即汇流而成“合击”的交集场面,演出了令世人意外又惊叹的一页!
历史的大道莫非是曲折的?如果不是因国民党下野八年,连战岂有可能访问大陆?又如果不是民进党的倒行逆施,连战访问大陆在台湾民间又岂有正当性?而若不是国民党下野,萧万长又岂会“沦落”成“共同市场”锲而不舍的两岸说客?且国共两党之间又岂有可能搭起“平台”?两党最高阶层又岂有机会面对面地频密互动?而若非民进党失尽人心,马英九及其两岸政策的变革又岂能获得多数选民的背书?如果没有了这一切,怎会有“胡萧会”?又岂会有“四个希望”与“四个继续”?
社论说,据此以论,八年的代价虽大,却俨然已产生重大的报偿:一、终于证实台独锁“国”的路行不通,使“维持现状/开放交流”的两岸政策不再被诬为“卖台”,且经马萧胜选建立了此一政策的民主正当性。二、国共高层人物利用这八年的“空窗期”,经历了难得的亲身交往,交换了“设身处地”的思维,并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互信。三、国民党因为下野才有与中国大陆频密接触的机会,如今国民党从在野党又转为执政党,双边接触层次亦告水涨船高,立即变成“执政党对执政党”,可谓是浑然天成的“无缝接轨”。
社论认为,若无八年的点滴累积,不可能有今日局面。国民党在野与中国大陆互动了八年,累积了未来执政与中国大陆互动的珍贵资产;而民进党执政八年使台独锁“国”的政策宣告破产,无形中成为国民党未来开创两岸新局的最佳背书人。对两岸来说,过去这八年可谓是因祸得福。
过去八年,从北京的角度看,台独声势不断升高,正名制“宪”,公投入联,去“中华民国化”;这使得北京必须正视“维持现状”,甚至在布胡热线中出现“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政策主轴转为“反独先于促统”。从台湾内部的角度看,则由于陈水扁失政败德,又将去蒋、鞭尸、拆匾、二二八、去“中华民国”、正名制“宪”,及入联公投等,操作得民怨沸腾,致使台独的道德性及正当性急剧耗弱,其锁“国”的两岸政策亦引发社会质疑。
社论指出,于是,两岸出现了两条走向相对的动线:一条是中国大陆认为台独气焰上升,一条是台湾民众对台独的评价下降;一长一消之间,国共平台在民意的支持中搭起,国民党开放交流的政策获得民主背书,马英九亦以两岸新局代言人的角色赢得“总统”大选。冥冥之中,请问谁是造成此一形势的最主要推手?难道不正是民进党?难道不正是陈水扁!
社论表示,八年抗战,国民党从在野党回复成执政党,国民党固然点滴在心头,中国大陆也应从国民党“失去政权/重新执政”的镜鉴中,体认民主与民本的真谛。经过八年互动,两岸高层如今不应只是钩心斗角的斗争对手,而应当多少变成一种相互砥砺与相互提升的“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毕竟双方的共同使命皆在造福人民。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可谓是八年形成的最珍贵资产,应当共同珍惜维护。
至于民进党,执政八年累积了促成胡萧会的一切条件,这究竟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