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5月9日电/淡出历史悲情,不等于放弃原则,并非搁置忘记历史,而是不让历史问题成为包袱,否则,双方都看不到历史天空的辽阔和蔚蓝。
北京学者王锦思在新京报撰文指出,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两国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以来的第4份共同文件,最显着的变化是有关历史认识的部分大幅削减,更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加强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取决于日本的虚心,同样取决于中国的胸襟,以及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尽管韩国对待日本的态度和历史问题十分强硬,但是韩国从尊重韩日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把历史问题当作外交焦点提出来。2003年3月,卢武铉总统谈到韩日历史时说,“不能被捆住手脚,要面向未来”。李明博总统强调必须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也不能因此阻碍我们面向未来”。
历史问题的出现并非始自今日,曾经是中日之间最大的障碍,但只是中日关系的一部分,如果作为拦路虎阻碍其他问题的解决,影响双方交流的推进深化,那么历史问题就成为包袱,不会构建成熟理性的双边关系,看不到历史天空的辽阔和蔚蓝。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以宽广的胸襟看待中日历史问题,毛泽东说中日关系是“不打不成交”。1972年7月,周恩来对日本人说:“现在日本新政府离过去发动侵略的日本军国主义已经相当远了,现在我们应该向前看,而不应该向后看,要解决今后的问题。”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对裕仁天皇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今后我们要以向前看的态度建立两国和平的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关系稳步向前。
文章指出,福田首相就任以来,不参拜靖国神社,不在历史问题上挑衅,极大程度上扭转了自小泉上任以来中日关系的紧张局面。既然如此,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就理所应当,中国也没有喋喋不休要求道歉,甚至不止一次强调日本过去60年中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中日关系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中日两国播下的友好种子也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文章认为,这些年来,中国政府没有过分拘泥于历史问题,无疑是英明之举。淡出历史悲情,不等于放弃原则,并非搁置忘记历史,双方这次也表示“正视历史、面向未来”,胡锦涛在早稻田大学讲话时也说,“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中国抗战教育和纪念还应该进行,民间就具体对日索赔个案要求道歉赔偿实属正常。中日关系即使未来出现阶段性局部恶化也不应该影响大局本身,没必要上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而是有针对性的应对。惟其如此,才有益于消除民间仇视情绪的蔓延,抑制和化解两国间的分歧,真正实现战略互惠的宏大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