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5月30日电/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是破冰也好,是融冰也罢,两岸执政党的领导人,日前终于在善意的氛围下会面了,双方除了确定六月中旬让两岸两会复谈,大陆开放四个定点与桃园直航外,对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的问题,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也首度亲口承诺可以商谈。当然这都还得要等后续的两会协商后才算正式拍板,但至少这场吴胡会的成功,已经为六月启动的两会协商营造了乐观的氛围,国民党所谓七月落实包机直航与陆客来台的承诺,应该是不会跳票了。
社论说,看到国共两党高层握手寒喧的画面,实在令人感慨万千!这两个政党对立斗争了大半个世纪,种下多少历史恩怨?曾让多少生灵涂炭?又让多少家庭分隔两地?如今两党领导人都将“和平”标举为最高价值,都宣称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最前面,回首前尘那一页页国共斗争史,曾让多少世代的青春岁月、生命记忆,绑在这滚动的大历史洪流里?如今这一切俱成历史陈迹,说它“一切尽付笑谈中”好像太轻,但好像也只能说“一切俱往矣”,不是吗?没有这一页复杂纠结的历史,也就不会有今天这般复杂难解的“两岸关系”了。
无论历史的过往如何,终究还是只能交给史家去评断。而怎么书写未来历史的任务,还是操持在新世代的手上。该怎么让未来的两岸关系迈向和平的、和解的、对话的,再进一步进展到合作的、互利的状态,机会其实也全都操在双方领导人的手中。仅就这一点而论,从三月间二次政党轮替后,先是博鳌论坛的萧胡会,然后是马英九的就职演说,次第再推进到这次的吴胡会,可以看得出来,两岸执政当局从迂回试探到正面对话,都付出了相当的心力,双方都在语言修辞上细心斟酌,所有可能引发彼此敏感联想的字句都尽量避免;双方也都在传达善意的论述上悉心布局,好让彼此都有各自的诠释空间。
社论表示,某种意义上,这种语言工程的重建是必须的。毕竟两岸对话的中断,乃至长期的对立僵持,除了彼此在国际社会零和对抗的挑衅外,很大部分就是肇因于双方长期恶言相向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当两岸不再在对方的语言中挑毛病、作文章,而是致力寻找彼此的最大公约数与善意,自然也就转而形成良性循环了。
这次的吴胡会,除了确立两岸尽快复谈、尽快落实包机与观光外,也正面触及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特别是参与WHO的问题。这个议题往昔都是台湾这边片面呼吁,北京那边不是冷处理就是模糊以对,但这次北京却主动表态,明示未来启动两岸协商后,“可优先讨论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而且认为“应有智慧找到可行的方式”。由于这些话是由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亲口说出,其所具有的突破性意义,当然值得重视。
要知道,直航或观光只要不在敏感议题上挑剔,剩下就是技术问题了。但台湾国际空间的参与议题则完全不同,它势必得触及更核心的主权争议,过去北京当局对此一贯都采取零和的强硬政策,两岸和解的障碍有大半也就是卡在这里。如今北京当局既然主动提出愿意就此启动协商,那么几乎就可以确定,两岸未来怎么“有智慧的”就台湾参与WHO,“找到可行的方式”,将会是各方观察两岸关系下一阶段进展的焦点,甚至将会是两岸能否进一步迈向良性循环的关键指标。
不讳言说,两岸过往都对“前提”的坚持一步不让,永远都是“先要对方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结果落得双方都在努力“钻牛角尖”,最后当然是什么都谈不下去。如今两岸显然都学会了暂时搁置争议,说是“存而不论”也好,说是“各自表述”也罢,至少都愿意求同存异,也都愿意让对双方都有利的部分议题“先行”,等到累积了一定的互信基础,再往更敏感、更高层次的议题推进,只要维持这种“务实”的态度不变,那么一步步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模式,就一点都不困难了。真的,国共斗争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两岸政治喊话的年代也该过去了,如今何妨都集中在实质问题的解决上,各自发挥智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