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6月19日电/台湾资深时事评论员胡忠信今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两岸关系与台日关系”指出,6月11日迄14日,海基、海协两会的制度性协商,终止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十年以来的“准敌对状态”,周末包机直航、中国大陆观光客赴台签署了正式协议,这是两岸交流的里程碑,也建构了两岸官方的对话、协商机制,在可预见的未来,自然有助台海的稳定,也朝双方签署和平协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两会协商期间,时间上的巧合,在钓鱼台(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本水上保安厅的船舰为了阻挡台湾一艘海钓船前进,发生了擦撞事件,台湾船只沉没,人员落海获救,但船员却被扣留数日后起诉,消息传回台湾,群情激愤,不仅引发了人道救援的考量,也激起了台日之间延宕三十多年的钓鱼台主权纠葛问题,在舆轮压力之下,台湾官方不得不升高姿态,召回“驻日代表”,并提出日方道歉、赔偿的诉求。
文章说,两岸关系由冷转热,台日关系却由热转冷,两相对比,是非常大的反讽,对未来中国、日本、台湾甚至美国的四角关系,势将产生质变。
回归到辜汪会谈时的状态
李登辉、陈水扁两政权自1988年迄2008年,执政二十年期间,在“本土政权”的理念之下,实际上是由“事实台独”往“法理台独”方向倾斜,期间还发生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之间剑拔弩张军事对峙;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入联公投”议题,中国大陆除了提出“反分裂国家法”,甚至不排除以武力回应公投议题。
然而,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新任“总统”,国民党重新执政,由于国民党又回到连战、马英九主张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以“创造性模糊”的“九二共识”名词加以概括,两岸关系自然时移势转,又回归到1993年新加坡辜汪会谈时的状态。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举行在即,台海形势逆转,北京当局松了一口气,万万没想到,3月却发生西藏事件,国际舆论沸腾,为了维护国际形象,台海和平稳定成为北京、台北的共同诉求。马英九在选举支票兑现压力下,也必须落实7月4日周末包机直航、陆客来台问题;两会协商前的5月份,又发生了四川大地震,台湾民间展现了公民社会的救援人道力量,自然营造了两岸互动的正面氛围,就是因为有上述国际内外形势,才有6月12和13日两会协商制度性的确立。
文章指出,从博鳌论坛的“胡萧会”、国共论坛的“胡连会”、“胡吴会”,乃至两会协商的“陈江会”,都可以看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善于掌握“战略机遇期”,以务实、理性手法处理两岸问题;以中国副外长王毅被派任为新任国台办主任为例,即使克林顿总统时代的外交官员谢淑丽(Susan Shirk)都公开肯定北京跳脱意识形态框架走向务实的作法。由于台湾方面再三提出“国际空间”的议题,由熟悉国际事务的王毅主掌对台事务,也有助于北京、台北的官方互动。
不致陷入李明博式困境
文章说,两会协商也引发出两会互设办事处、共同勘油、直航常态化、货运包机直航等延伸性议题,以目前两岸的良好氛围,在北京奥运之后,自然可一一落实。马英九上任不到一个月,内部因油价、雨灾、绿卡风波而引发“李明博效应”,但在两岸关系方面却屡屡得分,截长补短,马英九当不致在短期内面临类似李明博的困境。
当北京、台北“搁置争议”之际,却因日舰撞沉台湾海钓船而引发钓鱼台主权争议,其时机之巧合令人啧啧称奇。蒋中正、蒋经国主政时代,钓鱼台主权争议曾引发台日之间紧张关系,甚至引出海内外的“保 钓运动”。李登辉主政时,采取“联日抗中”,公开宣称钓鱼台是日本领土,陈水扁延续其政策,基本上不愿破坏台日关系。然而,在保 钓运动时代自称“热血青年,不惜一战”的马英九,如今却坐上了两蒋、李、陈所遗留下来的“总统”位置,他怎么处理钓鱼台主权争议,自然是身为领导者的一大考验。
日舰擦撞台船事件以后,由于台湾外交部“日本事务会”执行长要求驰援的台湾“海巡署”船只退出钓鱼台12海里领域,消息一出,民间舆论大哗,“民间热,官方冷”,政府也由被动而逐日升高姿态,官员连“不惜一战”的语言都说出。事情已演变到民间自发性登陆钓鱼台宣示主权,“立委”逼使海军派舰护渔的层次,钓鱼台主权如同“沉默的超级海啸”,排山倒海而来。
文章指出,从清朝、国民政府以迄大陆政权,民间所引起的民族主义情绪,政府当局如果处理不当,民族主义就成为反噬政府的力量,30多年前蒋经国压下“保 钓运动”,正有其利害考量。马英九连他的博士论文都以钓鱼台主权为题,如今由理论走上实务,他如何与日本政府进行外交谈判,又如何满足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问题才要开始。
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美国学者白鲁恂(Lucian Pye)曾说:“民族主义是凝聚的力量,也是分裂的力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韩国人民为美国牛肉进口事件引发百万人民上街头要求李明博下台,文章认为马英九也会面临同样处境,他必须在强硬与妥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历史与现实都在考验马英九的智慧与胆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