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台湾工商时报:审慎因应G20后国际经济情势
http://www.CRNTT.com   2009-04-04 11:54:16


  中评社台北4月4日电/台湾工商时报4日社论指出,全球瞩目的G20高峰会议于周四落幕,最重大的决议是各国同意将国际货币基金(IMF)的紧急贷款额度提高1兆美元以上,以维持全球金融稳定及促进经济复苏,此一成就当然值得肯定。但也就在周四,欧、美双方却各自采取不同的举措,凸显英美与欧盟之间在政策上的分歧,并为全球金融与经济体系埋下隐忧。 

  社论说,G20达成协议的重点,在于将IMF所能动用的资金额度提高1兆美元以上,以提升对困难国家提供贷款的能力,协助会员国改善外汇存底不足问题,并支持国际贸易活动。此举之意义在于缓和因个别国家发生金融危机,而对全球金融及经济体系造成“骨牌效应”的威胁,亦即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建立一道“防火墙”,并维持各主要国家的出口不致遭到严重的冲击。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打通金融体系的管路,使支出、贷款、借款及制造业能够扩张,因此都是相当正面且必要的作为,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给予G20喝采的原因。然而在乐观之余,更值得关切的是英美与欧盟之间在财金政策上的差异,以及对金融机构监管态度上的歧见。 

  首先在政策方面,从去年开始,为了拯救“金融海啸”的危机,英、美两国在财政与货币政策上,一直采取较为积极且大胆的措施,除了率先将银行利率降到接近于0,及大幅扩张财政支出与预算赤字等“传统性”政策工具之外,并采取所谓的“数量式宽松政策(QE)”,由中央银行买进公债,此无异于由央行“印钞票”来为金融体系“吹气”。美国迄今已动支近2兆美元的庞大资金,来拯救金融机构,维持消费支出,并创造就业机会;在这次G20高峰会上,欧巴马也建议各国像美、英一样,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 

  社论说,欧盟国家在财、金政策上则相对保守。在财政政策上,欧盟一方面受到“马斯垂特条约”的约束,各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因欧盟各国的经济与财政情况不同,担心个别会员国扩大预算赤字后可能导致财政失控,而使整个“欧元”体系面临崩溃的危机,因此欧盟坚持目前所采取的扩大支出措施已经足够。在货币政策方面,ECB周四虽也持续降息到1.25%,总裁特里谢也表示还可能进一步降息,但对于利率政策以外的“非传统”宽松措施,例如买进银行的不良资产及政府公债等,特里谢则态度保守,只表示ECB将会进行检视。ECB理论上固然可在次级市场上购买欧盟各国的公债,但如何将资金分配予16个会员国,则有执行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欧盟对通货膨胀的疑惧远大于美国,尤其是曾在两次大战之后均深受通膨重创的德国,因此ECB在政策上自然较为审慎。 

  其次,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理态度上,欧盟此番受到美国“次贷风暴”的波及,创痛至深,因而在G20高峰会上建议成立“全球性”的金融监理机制。美国反对此项提议,并不意外,因为此举威胁到美国的金融“主权”。但在此同时,美国“金融会计标准局”(FASB)周四决定容许企业界在评估资产价值时,能够以“未来的预期价值”,而非“当前的市场价格”来估算。此固然有助于美化美国银行业的财报,提高艰困银行的获利,并针对可能的亏损提拨较少的准备金,从而有助于增加贷款及带动经济复苏;但另一方面,由于欧巴马政府目前正准备购买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尤其是与“次贷”相关的有毒资产,然而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这些不良资产的价值将被高估,势必影响购买意愿,导致银行无法彻底解决根本的问题。 

  美英在财金政策上采取的大胆、积极作法,固然在短期间有助于刺激景气复苏,然而却也会为金融与经济体系创造出“虚胖”的假象,并有可能使“通膨预期”升高。反观欧盟的保守、僵硬作风,则可能使欧盟经济复苏的速度减缓,但也使得“通膨预期”下降。这种“反差”现象,再加上目前欧盟利率仍高于英美,很可能造成美元再度走软,并使商品原料价格如去年般出现短暂的飙升,再度引发通膨预期回潮,不仅全球经济可能于饱受“衰退”打击之余,又再度遭到暂时性“通膨”的摧残,也将使经济复苏的型态与路径更加不确定。 

  社论说,这次金融海啸,是金融市场长期运作脱序的结果,当前的经济衰退,也是美国预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七年之病,岂能求三年之艾。美国不惜孤注一掷,以扩张财政赤字来弥补金融体系的亏空,无异于“挖东墙,补西墙”。短期间金融市场虽然一片荣景,然而一旦“泡沫”再度破灭,经济可能陷入“二次衰退”,金融市场势将再起波涛。面对G20高峰会后的情势,“乐观”固无不可,“审慎”却更加重要。 


    相关专题: 胡锦涛出席G20、中美峰会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