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李家泉:第三次“陈江会”与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09-04-28 08:46:38


李家泉:但愿民进党和一些“深绿”人士人不要搞得太过分、走得太远了,否则一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届时后悔就晚了。
  中评社北京4月28日电(评论员 李家泉)本月26日至27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三次“陈江会”已胜利结束。这次会议,已就两岸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合作,达成三项协议,并就陆资入台问题发表了一项共同声明。这第三次“陈江会”,是前两次“陈江会”的继续,也是前两次会议所获成果的延伸和扩大。

  第一次“陈江会”是2008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并就包机、大陆人士入台观光两项议题达成共识;第二次“陈江会”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开的,尽管发生过抗议事件,但还是达成了包括基本实现“大三通”在内的六项协议。这第三次“陈江会”,是在前两次会议基础上召开的,并达成了新的三项协议和一项声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这样大和多的成果,实在不容易。难怪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称赞说,虽然受到的干扰不断,但毕竟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更以诗赞扬说,这正是“福临大地报佳音,花开果硕喜民生”。

  这一次新的“陈江会”的意义在哪里?概括地说来,一是两岸“合作双赢”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二是两岸经贸合作关系正逐渐实现正常化和制度化;三是它标志着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有媒体人士问人我:早在这“陈江会”前夕,即本月22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与美国智库视像会议中,提出了“新地理思维”的概念。这个新思维概念的内涵是:“以台湾为中心、串联东西南北四大经济区。”东为美国,西为中国大陆,南为东盟,北为日本。这应该怎么看和怎么评价?其目的又何在?

  我没有看到马讲话的原文,而根据外电和媒体的报道,我把它概括为四句话:“甩掉包袱,结束恶斗,同拼经济,开创未来。”主要有三个内容:

  (一)希望摆脱历史的、政治的“包袱”——“内战和冷战思维”以及“悲情意识”,以求结束“蓝绿恶斗”和“两岸恶斗”;

  (二)这个“新地理思维”概念的内容,按照马本人的说明,那是指“地理的、经济的”,而不是“历史的、政治的”。其用意似乎比较明显;

  (三)其在论述的台湾与“四大经济体”(美国、大陆、日本、东盟)的关系中,着重强调“改善两岸关系至上”,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因素,只是这个理论的配套。”

  马英九之所以要提出这个论述,很显然是在处理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上遇到了一些难题和困扰。我估计,这个难题和困扰主要来自绿营和民进党方面。马英九的许多做法,包括以上谈到的三次“陈江会”在内,动辄被被扣上红帽子,什么“亲中”啦,“媚共”啦,“矮化主权”啦,“密室操作”啦,等等。当然,也不排除蓝营内部有不同意见。马英九提出和主张的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虽然对拯救困难重重的台湾经济很有好处,但却仍然受到少数人的强烈抨击,至今未能列上议事日程。于是马干脆把问题摊在桌面上,让大家公开讨论。

  鉴于台湾内部和两岸关系的现状,笔者也不时联想到岛内的绿营特别是民进党的一些情况。岛内多数人已经不信任他们了,因而他们在选举上也是一败再败,然而为什么他们总是不知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而且越来越不理性、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趋向于采取激烈行动呢?其中除了“深绿”和“基本教义派”本身的作用外,我也在怀疑背后支持他们的国际反华势力,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反华势力。就美国来说,马英九上台了,陈水扁下台了,有高兴也有不高兴的,有明里支持而暗里反对的。美国的对台政策似已由重点“防独”转向重点“防统”了。这样,民进党和一些“深绿”人士对于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就又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了。于是这些人又受到鼓舞,劲头又上来了。其人数虽少,但能量不小,为害至大,不可掉以轻心。

  然而,笔者坚信,历史的巨轮是绝对不可抗拒的,但愿这些人不要搞得太过分、走得太远了,否则一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届时后悔就晚了。


    相关专题: 第三次陈江会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